01.07 不遊大西北 不識大中華

盛勝利 蔣曉勤

2019年夏,與友人從南京驅車自駕,循河西走廊沿古絲綢之路進疆,來回暢遊48天,行程1.5萬公里。沿途歷九省(蘇、皖、豫、冀、晉、陝、甘、蒙、疆);過兩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穿兩路(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獨庫公路);遊三湖(博斯騰湖、賽里木湖、喀納斯湖);跨三川(長江、黃河、塔里木河);叩三嶽(嵩山、華山、恆山);訪四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克孜爾石窟);越七嶺(祁連山、天山、崑崙山、阿爾泰山、陰山、太行山、呂梁山),還在南、北疆兜了一個大圈子,飽覽大西北的壯闊河山,不禁生出“不遊大西北,不識大中華”之感慨。

何謂“大西北”?

一提到西北,人們常常以“大”冠之。其實西北之“大”有五:“土”、“美”、“富”、“史”、“重”,每一個“大”都有其深刻的內涵,對中國都有其重要且獨特的意義。作為一箇中國人,如果不瞭解這些,則很難說了解中國。如果不親身到此一遊,又如何對西北之“大”和其對中國之“重”有更真切的體悟呢?下文便從上述五“大”來談一談西北。

“大土”——土地、境界、情懷

所謂“大土”,從字面上很好理解,自然是指土地面積大。西北地區的面積約為308萬平方千米,約佔中國陸地面積的30%,其中僅新疆一地的面積就達166萬平方千米,約等於兩廣、兩湖、華東六省加冀、豫等12個省(自治區)陸地面積的總和。如果再算上西北其他的省和自治區,西北疆域之廣大是顯而易見的。然而西北之大,不僅在於這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土地的面積之“大”,更在於這方“大土”所蘊含的內在氣質與境界。西北地形地貌之雄渾瑰麗國無其匹,區域內既有縱橫千里的祁連山、崑崙山、天山、阿爾泰山,又有氣象萬千的帕米爾高原,更有如詩如畫的湖泊峽谷以及繁花似錦的花海草原。就連寸草不生、一馬平川的沙漠戈壁,也能讓人產生蕩氣迴腸、馬革裹屍的壯志豪情。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陸游的“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都極寫了西北境界之雄闊。這種闊大的境界必然產生博大的情懷。西北情懷之大者首推戍邊將士,在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帕米爾高原,戍邊將士席地幕天,爬冰臥雪,默默守望星空,保衛國土安寧。那份“拔劍照霜白,怒髮衝冠壯”的舍小家、護大家的偉大情懷,來自歷史深處,不由得令人凜然生敬。

“大美”——自然美與心靈美

中國的地形地貌是複雜多樣的,山水之勝也為世所公認,既有江南小橋流水的秀美,也有西南深谷急流的俊美,還有東北白山黑水的曠美,更有西北平沙陌陌的荒美。其實西北之美不僅在於“大”,更在於原始,套用現在時髦的語言即“原生態”。無論是橫亙千里的祁連山、崑崙山、天山、阿爾泰山、陰山,還是無邊無垠的沙漠戈壁、老而彌堅的胡楊林、清澈透明的高原湖泊……無不透露出那種亙古以來傲然天地、唯我獨尊的沉重與莊嚴。這不是錘敲斧鑿修飾出來的偽美,而是浸透了大自然原汁原味的真美、大美!當然,除了自然的“大美”之外,人類的勞動,也為自然抹上一筆亮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墾殖的綿延千畝萬畝一望無際的油菜花、向日葵花、薰衣草花,強烈詮釋著何為“繁花似錦”,它給予的“美”的震撼是難以用文字來形容的。

在西北旅行期間,我們還處處體會到西北人的熱情與善良。所到之處,你總會遇到熱情的笑臉,那種發自內心的真誠,令人感動。自駕途中,一位賣瓜農婦在我們付款後非要再送幾隻“羊角蜜瓜”,並且熱情地帶我們參觀她的家庭農場;當我們的座駕斷油後,一位中年漢子不惜耽擱自己的行程,親自拉我們驅車近百公里,尋找最近的加油站;我們曾在阿克蘇某賓館住宿,服務員引我們進入房間後,立刻端來免費的中藥泡腳水。當我把奔波一天、早已乏累的雙腳放進熱氣騰騰的水中,再望望服務員真誠的笑臉,那人性的溫暖從腳底直衝腦門。所以西北的“大美”不僅在於自然,真正難能可貴的在於自然美與人性美的統一。

總之到西北旅遊,在與陌生人打交道時,大體上給人一種“放心”的感覺,這種感覺在當下已經是難得而稀有的享受了。

“大富”——國之重寶,富甲天下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一提到西北,總是給人窮山惡水、貧窮落後的印象,有人還用“荒、遠、邊、窮、大”來概括西北的地域與經濟特點。是的,從目前的經濟總量看,西北地區諸省較東南地區落後不少。以2018年為例,陝、甘、寧、青、疆五省(自治區)的國內生產總值不足6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足7000美元,低於全國人均9000美元的水平,與東部沿海六省(粵、閩、蘇、浙、魯、遼)人均1.2萬美元更是無法相比。

然而,西北之窮富並不取決於表面的數字,而在於她蘊含的內在資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西北之富,冠絕華夏。”以油氣為例:據最新報道,近年來新疆不斷髮現十億噸級以上的油氣礦藏資源,千億方級大氣田、萬億方大氣區也都橫空出世。在東部地區礦藏資源幾乎被開發殆盡的情況下,僅新疆塔里木就承擔著向東部15個省(直轄市)、120多個大中型城市、約4億人口、3000多家企業的供氣任務。西氣東輸、西油東送、西電東送、西棉東運、西煤東運……西北地區每年為全國提供30%以上的石油與天然氣、40%以上的棉花、10%以上的煤炭,以及無數的其他資源。此外,新疆還有數億畝可耕地未曾開發,一旦變成良田,將徹底解決我國的糧食問題。所以西北地區是上天饋贈給中華的一個天然“聚寶盆”,其藏寶之富,富甲天下。

“大史”——深遠厚重的西北史

一部西北史,半部中華史。只要翻開中國歷史,那股強勁的“西北風”就會迎面吹來。華夏民族的根,起源於西北;自周秦漢唐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始終定鼎於西北。尤其在中華民族最強盛的漢唐時期,西北地區不僅是開國之地,更是文臣武將的建功立業之所。“按劍從沙漠,歌謠滿帝京。寄言天下將,須立武功名”、“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沿河西走廊逐鹿西北、開疆拓土、封侯拜相,是那個時代中華好男兒的畢生夢想。張騫、班超、玄奘、李廣、衛青、霍去病……多少風流人物因西北而名垂青史,多少華章名篇因西北而流傳千古。邊塞詩是唐詩中最著名的流派,凡是中國人,誰不會背誦幾首“秦時明月漢時關”的邊塞詩?自漢武帝經河西走廊西拓絲綢之路以來,西域文明就源源不斷地匯入中原文明,融合成大中華文明,將西北與中華連成一體,無法分割。

“大重”——西北之重,“重”於泰山

西北是資源重地。

如果把“五嶽之首”的泰山視作東部的標誌,那麼西北對於當今中國的重要性,絲毫不遜於東部,故曰“西北之重,‘重’於泰山”。尤其當東部的能源資源幾近枯竭之時,西北的寶藏在向我們招手——西北的能源基地正為當下以及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不可替代的戰略儲備與供給。此外,眾所周知的中國的兩條“母親河”——黃河、長江的源頭均發端於西北地區的高原。僅憑這兩點,西北就可視作中國的“能源之母”與“水源之母”。所以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今的西北已當仁不讓地成為中國生存與發展重中之重的資源重地。

西北是安危重地。

從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自秦漢以來,中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建政均發軔於西北(關中)。關中地區西通隴右、南連巴蜀、東接華北、北控高原,集天下安危於一身。西北地區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持續了一千年之久;這一千年裡,只要西北穩定,中原的安全就得到了保障。強漢盛唐,沿河西走廊向西北方向開疆拓土,解除邊患,國勢強盛。自宋以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逐步東移,基本上放棄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這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對西北的控制,最終導致弱國弱民,亡於蒙古。而蒙古人恰恰是從西北繞至西南,以南北夾攻之勢一舉亡宋的。所以西北若安定,中華則安定;西北若不安,中華則不安。根據當下國內外的形勢,從國土與安全的角度考量,西北事關國之安危、族之興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西北猶如《逍遙遊》中的鯤鵬,正待時而動,一旦“怒而飛”,則九萬里長空任其翱翔。百年前,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論》裡大聲疾呼“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古老的西北就像今日國之重生少年,“西北富則中國富,西北強則中國強”,中國真正崛起之日,就在西北騰飛之時。

上世紀末,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提出“開發大西北”戰略,時至今日,水深風厚,鯤鵬變化展翅高飛正待其時。西北之於中國,正所謂“前途似海,來日方長”。西北一遊,有助於我們重新認知西北、認知中國,故曰:“不遊大西北,不識大中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