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科學與科技怎樣劃分?

用戶3552524207564


科學,核心是“學”,即學術研究,偏向的是理論;科技,核心是“技”,即技術製造,偏向的是應用。

1.科學與科技的關係

舉個例子,在20世紀初,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並給出了相對論方程。相對論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統一的,大質量天體會彎曲空間,在不同曲率的空間時間流逝的速度不一樣。換句話說,離地球近的地方會比遠的地方時間更慢。相對論是科學。而我們現在使用的衛星導航系統,就是根據相對論做了修正的應用。衛星導航系統,是科技。

2.科學引導科技的方向

2016年5月30日,任正非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做了一個彙報發言,說了這麼一段話:“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教學、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非常清晰的解釋了為什麼“技術創新需要基礎科學理論的指導”。

3.技術可以檢驗科學理論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也知道原子彈爆炸,但是原子彈爆炸實際上和質能方程沒有直接關係。

1938年,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以及斯特拉斯曼在通過中子撞擊鈾原子核實驗中,發現鈾原子核竟然能分裂成兩個其它元素原子核,這也是人類首次確認原子核可以分裂。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物理學家N.H.D.玻爾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

後來,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奧本海默的領導下,製作出了原子彈。而原子彈的爆炸,通過質量虧損釋放出來的能力,驗證了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所以,科學和科技是一對兄弟,一個重心在學術研究,一個重心在技術運用。


楊微木


清華大學一名教授曾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這個言論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爭議,有人以至高的愛國情懷來反駁到:中國古代科技遠遠領先於西方,何談沒有科學。當然也有很多人理智的說到:四大發明的確不是科學,而是技術。那麼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呢?

一,科學和技術有什麼區別

要 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知道什麼是科學。從古到今,關於科學的定義,已經有了很多人去說過。我們來舉幾個例子:

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

科學: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律的知識體系。——《辭海》

科學首先不同於常識,科學通過分類,以尋求事物之中的條理。此外,科學通過揭示支配事物的規律,以求說明事物——法國百科全書

可以簡單地說,科學是如實反映客觀事物固有規律的系統知識——《現代科學技術概論》

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

從中我們可以得到,科學主要是在於研究事物的規律,而且需要運用定理、邏輯等思維方式去探索。因此,科學在西方也被稱為“自然哲學”,也就是自然界的規律。

而許多人卻把科學和科技搞混,注意的是,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合稱,科學和技術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技術的目的就在於運用,如人類有史以來的一切發明都是技術。“技術通常不涉及如數學定理等發現”,也就是說,技術和邏輯定理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

技術研究

二,科學必須追問為什麼?

說到科學,就不得不說到古希臘。在古希臘,人們把神學之外的知識叫做哲學,哲學就是不愚昧的,聰明的智慧。從泰勒斯開始,希臘人就開始探索宇宙之間的規律、數學的演算法則以及物理定理等自然哲學。古希臘人面對大自然的種種現象就會去追問:這是為什麼?有什麼規律可循?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正是科學的精神。

希臘三哲

如泰勒斯在古埃及學會了許多算術知識,但是他並不滿足僅僅停留在了經驗的計算層面,而是試圖去證明為什麼這樣是正確的。他回到希臘之後將這些算術知識邏輯化和理論上,形成了六條數學定理:

直徑平分圓周;

三角形兩等邊對等角;

兩條直線相交、對頂角相等;

三角形兩角及其夾邊已知,此三角形完全確定;

半圓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

在圓的直徑上的內接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

泰勒斯

隨後的畢達哥拉斯等繼續講數學演繹化,以至於能夠發明無理數等。在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最早發現了“畢達哥拉斯定理”,他們是建立了邏輯證明基礎之上的幾何理論,因此他們能夠發現根號2等無理數。

在物理學的領域,古希臘的科學家也往往試圖去探究其中的規律,雖然早期的探索帶有很多樸素的色彩。如泰勒斯認為世界的元素是水,後來很多哲學不斷提供新的元素,到了德謨克利特提出世界的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原子”,現代物理學中的“量子”也就是不可分割的概念。

在研究天文學的時候,古希臘人思考宇宙的運轉秩序,試圖尋找各星球的運行規律,如泰勒斯曾計算太陽的直徑,認為太陽的直徑是黃道周長的七百二十分之一,已經比較準確。他還能預測日食的發生,說明已經掌握了日食的規律。畢達哥拉斯推動月食的形狀推斷出地球是一個球體,從此古希臘之後的西方科學家普遍認為地球是圓的。德謨克利特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原子組成,並且在做旋渦式的運動,質量大的處於旋渦的中心。一些科學家如阿里塔斯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被認為是“古代的哥白尼”。

銀河系

相反,中國的天文學則不同。中國古代的《春秋》《竹書紀年》等歷史文獻記載了日食、月食、流星雨、太陽黑子、彗星等天文現象,但是並不會去追問為什麼。甚至,中國古代將天文和和社會聯繫起來,將天文現象演變成為了天人感應的讖緯。中國古人研究天象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掌握氣候變化規律,制定曆法,直到農業生產;二是用來算命,搞災異學說,風水等。

察日、月之行以揆歲星順逆。曰東方木,主春,日甲乙。義失者,罰出歲星。歲星贏縮,以其捨命國。所在國不可伐,可以罰人。其趨舍而前曰贏,退舍曰縮。贏,其國有兵不復;縮,其國有憂,將亡,國傾敗。其所在,五星皆從而聚於一舍,其下之國可以義致天下。——《史記·天官書》

三,古代中國是世界第一技術強國

中國古人不善於研究科學,就是不善於去證明和演繹自然界的規律,不過中國古人善於從經驗中總結出技術。如中國的數學,基本上都在實際運用上的總結,中國古代著名的算術作品《九章算術》也就是一個個的實際計算例子組成的書籍。

方田(以御田疇界域) 今有田廣十五步,從十六步。問為田幾何?答曰:一畝。

又有田廣十二步,從十四步。問為田幾何?答曰:一百六十八步。

方田術曰:廣從步數相乘得積步。此積謂田冪。凡廣從相乘謂之冪。

——《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

不僅數學如此,中國的醫學、農學等依然如此。中國古代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導的國家,農業生產技術在中國是相當重要的,因此中國產生了大量的農書,這些農書基本上都是歷朝歷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總結。其中有代表的是《氾勝之書》、《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而中國古代的農業的精耕細作技術也是遠遠領先於西方國家。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淺。犁欲廉,勞欲再。犁廉耕細,牛復不疲;再勞地熟,旱亦保澤也。秋耕,一感反青者為上。比二三至冬月,青草復生者,其美與小豆同也。初耕欲深,轉地欲淺。耕不深,地不熟;轉不淺,動生土也。菅茅之地,宜縱牛羊踐之,踐則根浮。七月耕之則死。非七月,復生矣。——《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

在農業如此,手工業領域也是如此。中國古人會把古代手工業領域出現的技術不斷進行記錄總結,最終彙編成為了書籍,如春秋戰國有《考工記》,宋朝有《夢溪筆談》,明朝有《天工開物》。這些作品為我們保存了大量古代製造業的經驗和技術,但是在理論上很缺乏。而古希臘的阿基米德卻能夠將這些技術上升為杆槓原理、浮力原理等。

凡鑄鐘高者銅質,下者鐵質。今北極朝鐘則純用響銅,每口共費銅四萬七千斤、錫四千斤、金五十兩、銀一百二十兩於內。成器亦重二萬斤,身高一丈一尺五寸,雙龍蒲牢高二尺七寸,口徑八尺,則今朝鐘之制也。——《天工開物》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也就是是非傑出的技術發明,如中國人煉丹的過程中發現了火藥,知道了火藥的配方,但是中國古人不知道是什麼原理。

在醫學領域,中國的中醫同樣來源於對經驗的總結。中國的中草藥在於反覆的運用和實踐中得到其總論,即所謂的“神農嘗百草”。中國古代就將藥物稱為“本草”,如唐朝寫的叫做《唐本草》,宋朝有《宋本草》,明朝的李時珍通過自己的實驗總結,最終寫下了《本草綱目》。那麼中醫有理論嗎?中國的中醫的理論來源於《黃帝內經》,其中以陰陽五行來解釋人體的許多問題,這不是一種邏輯理論,而是和天人感應對應的陰陽學。當然,中醫也是長期遙遙領先於世界,因為其總結的經驗有幾千年,沉澱十分豐富。

中醫理論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黃帝內經》

到近代以來,西方的技術和科學實現了融合,因而能夠推動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而中國古代的技術一直來源於經驗,重視實用,當這些經驗總結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就很難有巨大的突破。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就進入了技術的大規模總結時代,出現了《天工開物》、《農政全書》、《本草綱目》等大型的總結性的作品。而同時期的西方已經出現了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偉大的科學家,人類進入了經典力學時代。


經常用了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首先從科學與科技的概念來理解。

科學,顧名思義,就是分科而學,它是探究自然規律的學問,是研究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

而科技,是科學技術的簡稱,科技是指在科學規律的基礎上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法。科學,偏向於認識世界,科技偏向於改造世界。

其次,我們結合實際情況來劃分科學與科技。比如拿我們現在應用比較廣泛的計算機行業來分析。

我們熟悉的計算機科學實際是算法的科學,是運行在硬件基礎上,靠操作系統來實現的。它的理論基礎是數學,電子和邏輯,偏向於規律性的知識。

而計算機科技實際是利用計算機科學規律發展起來的技術手段。我們使用的個人電腦就是計算機科技的產物,偏向於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法,最終利用它來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問題。

最後,我們從科學與科技兩個概念的側重點來區分。

科學側重於對於理論性知識的研究總結歸納,不涉及到具體實現的方式和方法。而科技側重點在基於規律研究的基礎上的具體實現手段和方法。

人類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一方面在認識世界一方面在改造世界,認識世界就需要科學,改造世界就要科技,最終才能實現我們想要的結果。

1.科學與科技的關係

舉個例子,在20世紀初,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並給出了相對論方程。相對論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統一的,大質量天體會彎曲空間,在不同曲率的空間時間流逝的速度不一樣。換句話說,離地球近的地方會比遠的地方時間更慢。相對論是科學。而我們現在使用的衛星導航系統,就是根據相對論做了修正的應用。衛星導航系統,是科技。

2.科學引導科技的方向

2016年5月30日,任正非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做了一個彙報發言,說了這麼一段話:“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教學、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非常清晰的解釋了為什麼“技術創新需要基礎科學理論的指導”。

3.技術可以檢驗科學理論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也知道原子彈爆炸,但是原子彈爆炸實際上和質能方程沒有直接關係。

1938年,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以及斯特拉斯曼在通過中子撞擊鈾原子核實驗中,發現鈾原子核竟然能分裂成兩個其它元素原子核,這也是人類首次確認原子核可以分裂。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物理學家N.H.D.玻爾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

後來,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奧本海默的領導下,製作出了原子彈。而原子彈的爆炸,通過質量虧損釋放出來的能力,驗證了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國寶手機維修


一、形態不同——科學一般表現為知識形態,理論形態;技術一般表現為物質形態,直接應用的軟件形態。

二、任務不同——科學解決“是什麼”、“為什麼”;技術解決“做什麼”、“怎麼做”。

三、目的不同——科學是現象中探求未知的本質,以“認識課題”為己任;技術是已有認識的昇華,用於“改造課題”的活動。

四、管理方法不同——科學強調“工作得如何”;技術注重“如何工作”。

五、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不是一回事——科學革命如:哥白尼、牛頓解決了宏觀低速運動規律;其後,普朗克、愛因斯坦等提出了量子論和狹義相對論;目前正在進行的生命科學研究等。技術革命往往帶來產業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機,第二次是電機,第三次是電腦,目前已進入信息網絡時代。

六、評價標準不同——科學要求“深”,技術要求“新”。

七、密級不同——科學無須保密,保密的都是技術。先進的科學發現都搶先發表,而新技術卻絕對保密。

八、價格不同——科學沒有商業性質,不能出賣和轉讓;而新技術卻價格高昂。

擴展資料

科學與技術的聯繫:

科學和技術總是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繫。它們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科學是技術發展的理論基礎,技術是科學發展的手段。

科學常常可以啟發我們提出新的、以前沒有想到過的事物特性,進而導致新技術的產生。新技術常常需要新見解,新研究也常常需要新技術,人們運用技術,發明了越來越多的新儀器和新技藝,進而推動了各方面的科學研究。

技術不僅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還可以激勵理論研究動機並提供方向。

隨著現代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興起,科學與技術越來越趨向一體化。技術與科學的聯繫就越緊密。許多新興技術尤其是高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就直接來自現代科學的成就。科學是技術的昇華,技術是科學的延伸。科學與技術的內在統一和協調發展已成了當今“大科學”的重要特徵。




劉浩東


科學是實驗室產品承載或者是純理論,講究創新性和理論指導,特點是不計成本的驗證新的學術思想。

科技是商用化產品承載,強調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用工程技術的方法實現多種科學理論。

所以科學是科技的指導思想,科技是科學的載體,是有先後順序的繼承關係。

舉個例子,物理學的相對論是科學,因為是理論物理學的指導思想,但是在普通人看來相對論對自己太遙遠,沒有什麼實際的幫助。而根據相對論開發的gps高精度定位技術則是科技,因為科技用實實在在的產品幫助人們解決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定位導航。當然,gps產品的誕生不止包括相對論,還包括天體物理等科學理論的指導。圖片就是相對論和GPS導航系統。

科學是為了追求真理。科技以人為本,是為了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計算機科技以人為本,是為了提供高質量的生活。而是科技,但是不是科學,因為指導互聯網誕生的圖靈,馮諾依曼等大師早已經把信息論等科學理論完善了,但是由於時代的限制,例如材料,成本,技術等客觀因素,沒有辦法把科學理論轉化為科技。所以科學和科技有一定的時間差。

科學家是真的科學家,科技家就是工程師[大笑]。




科普家007


兩者區別,談談個人的理解。

科學是自然與社會客觀存在,不為人意志為轉移的規律與真理,被人類社會檢驗、論證過的或是基於目前現有的認知和理論合理的推論與預測得到的系統化了和符號化(公理化)的知識與理

論。科學具有時代侷限性,現有的某一個科學認知可能在未來被證實是錯誤,如哥白尼的日心說相對地心說更為合理,但仍然是錯誤的,歸因為時代的技術限制科學認知水平。科學簡單來說即為認識世界。

科技則是科學與技術的有機結合統一體,科學提供一套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而技術由科學理論指導形成解決問題的具體過程,部分科學是用來指導人類改變世界的方法論,通過技術手段與方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被人類利用的成果。科學

與技術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科學指導促進技術的發展,技術為科學發展提供支持與幫助,科學與技術成為共同推進人類發展與文明進步的兩大力量,共同造福於人類。如從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的科學理論發展成研製核彈的技術。科技簡單來說即為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方法論的辯證統一。


嘟鈰滺嘫


本人沒念過什麼書,但對科學二字的理解是,科,科目,學,內容。即此而已!比如,數學科,語文科,地理科,化學科,西醫專科,外語科等等,這各門科目的學說,就是科學。而不是一說科學就是原子彈,飛機,所以我們依然對科學二字有許多誤解,與許多誇誇其談!覺得科學有多了不起,神秘莫測,唯是而尊!技術,是科學的實施,只有理論,沒有實施,那就是紙上談兵,空空如也,科學也不為乎是神話故事而已!所以各行各業都有技術,也都有理論,理論就是科學,實施就是技術,非常直觀而明瞭!


泥水勞人1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區別。。言歸正傳,我將介紹科學和科技的定義,以及他們的區別和聯繫。

一、科學的定義:科學是人類的一種社會活動,其直接職能是不斷探求和系統總結關於客觀世界的知識,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這種知識體系還可以物化為社會生產力。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理解科學:

①作為一種知識體系,表現人對自然的能動認識和反映;最終成果被理論化、系統化。

②知識形態的生產力,通過物化形成直接的生產力。

③作為知識體系,本身不屬於上層建築,沒有國界、階級性、民族性。

④作為社會實踐活動,從全局上體現著社會文明、國家利益,聯繫著國家目標。

二、科技為科學技術側重技術,它的定義:為滿足社會需要,利用自然規律在實踐活動

中創造的勞動手段、工藝方法和技能體系的總和。科技屬於直接生產力的範疇,表現了人對自然的能動利用、控制和改造。科技具有以下“兩重屬性”:

①自然屬性:無論何時何地,科技的運用總是要遵循自然規律的,其中的根本要素是科學知識。

②社會屬性:科技的利用總是受社會條件的制約、社會需求的推動,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科學、教育、文化、民族傳統,不僅影響科技發展的方向、規模、速度和模式,還影響科技發展的風格和形式。

三、科學與科技的聯繫和區別

區別:

科學是指向對自然過程的認知和理解;揭示因果性,提供可能性;選題相對自由,成果相對不確定甚至高度不確定;評價以真理性標準為內核。

科技是指向對自然過程的控制與改造;設定目的性,創造現實性;選題目標定向,成果較為確定甚至是必須實現;評價以功利性標準為內核。

聯繫:

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

以上內容摘自《自然辨證法》,希望可以解答您的疑惑~


生態學之樹幹液流


我是喜馬丑牛,我來回答。

主要區別就在名字上,一個“學”,一個“技”。

學,顧名思義,強調學習,強調理論,強調成體系,其結果體現在系統性邏輯性上,比如咱們常說的數學,算法,理論物理等都屬於科學的範疇。從事這個行業的一般稱為“科學家”。

技,技能,技巧,更加強調熟練和經驗,將科學應用於實踐,便是科技。比如機械,電氣,編程等更注重實踐的學科,從事科技工作的一般稱之為“工程師”。

舉一個例子,以人工智能為例,人工智能背後的算法應該屬於科學的範疇,而利用了人工智能技術所創造出的應用比如自動駕駛,智慧醫療等則是一種科技。

總體上,科技源於科學家的理論探究,同時科技又將科學付諸於實踐,創造出燦爛美好的科技世界。



喜馬丑牛


一、形態不同——科學一般表現為知識形態,理論形態;技術一般表現為物質形態,直接應用的軟件形態。二、任務不同——科學解決“是什麼”、“為什麼”;技術解決“做什麼”、“怎麼做”。三、目的不同——科學是現象中探求未知的本質,以“認識課題”為己任;技術是已有認識的昇華,用於“改造課題”的活動。四、管理方法不同——科學強調“工作得如何”;技術注重“如何工作”。五、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不是一回事——科學革命如:哥白尼、牛頓解決了宏觀低速運動規律;其後,普朗克、愛因斯坦等提出了量子論和狹義相對論;目前正在進行的生命科學研究等。技術革命往往帶來產業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機,第二次是電機,第三次是電腦,目前已進入信息網絡時代。六、評價標準不同——科學要求“深”,技術要求“新”。七、密級不同——科學無須保密,保密的都是技術。先進的科學發現都搶先發表,而新技術卻絕對保密。八、價格不同——科學沒有商業性質,不能出賣和轉讓;而新技術卻價格高昂。社會上習慣於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統稱為“科技”。實際二者既有密切聯繫,又有重要區別。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科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發現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係,並建立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繫起來;技術的任務則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科學主要是和未知的領域打交道,其進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難以預料的;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工作,可以做比較準確的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