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曾國藩擁有湘軍40多萬,手下將領都擁護他,他為什麼不做皇帝?

無人機科研及應用


曾國藩,晚清的擎天柱,如果沒有曾國藩,清朝可能早亡幾十年。曾國藩對於晚清朝廷的貢獻可以說是無法比擬的。



1864年曾國藩登上了人生巔峰,太平天國被湘軍滅了,那可是全國轟動的大事。這時候曾國藩擁有30萬湘軍,權傾朝野,功蓋天下。沒有人敢和曾國藩叫板,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手握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的軍政大全。門生遍佈天下,全國8個總督,3個出自湘軍,15名巡撫7個都是曾國藩弟子或者關係甚好。當時曾國藩一跺腳,整個清廷都要抖三抖。這個時候曾國藩造反真的能成功嗎?未必!

第一曾國藩發展到如今的局勢,難道這麼多年慈禧會讓他平穩發展壯大嗎?肯定早有準備,左宗棠就是慈禧布的局。雖然左宗棠可以說是曾國藩一首提拔的,沒有曾國藩這個伯樂也就沒有左宗棠這批千里馬,可是左宗棠一直對曾國藩就看不起,如果曾國藩造反,左宗棠第一個來反他。當時湘軍有6成的兵權在左宗棠和沈葆楨手裡。一旦造反,這6成兵力就歸朝廷所有了。曾國藩只只剩下12萬左右,肯定打不過清廷。

第二李鴻章當時的淮軍可以說是比湘軍更強大了。李鴻章淮軍創辦人,從6000人兩年之內發展到十幾萬。慈禧讓李鴻章訓練淮軍也是為了牽制曾國藩的湘軍,一旦湘軍造反,李鴻章馬上會冒出來。

第三曾國藩心知肚明造反不可能成功,漢人的窩裡鬥已經是路人皆知了,當時的湘軍就是最好的證明,太平天國被滅之後,湘軍發展到頂峰,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分化。曾國藩真的造反了,沒有多少人會支持。

第四曾國藩只有軍權,沒有財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管什麼時候,打仗是需要銀子的。曾國藩很清楚這一點,當時曾國荃攻南京時候湘軍就是缺乏銀兩,曾國藩命令沈葆楨送去的。



第五曾國藩也知道自己一旦造反,中國就可能亡國亡種,當時西方列強就在坐等中國亂。西方列強肯定派兵來中國,瓜分中國。曾國藩不能當歷史的罪人,既然自己不能造反,那就選擇功成身退。主動裁軍,還讓自己的弟弟曾國荃回湖南。

曾國藩所做的一切避免了國家的再度動亂,太平天國運動已經讓這個國家疲憊不堪了,他這樣做避免了生靈免遭塗炭。也是順應歷史吧,這時候稱帝已經不是歷史的潮流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有網友問曾國藩40萬湘軍為啥不當皇帝呢?而且他還有大批太平軍降兵。其實只要曾國藩敢於造反可能不用1年時間全家就上斷頭臺,要遭千刀萬剮之刑了。

首先,曾國藩的軍餉都是其他省份提供的,他如果造反軍餉從哪裡來?沒有軍餉,那些僱傭兵性質的湘軍能給他去打仗?就是因為沒錢,曾國藩才在戰後大規模裁剪湘軍規模。

其次是40萬湘軍真正服從他的只有曾國荃的5-6萬湘軍,其他的湘軍統帥比如左宗棠,還有全部洋槍洋炮的淮軍統帥李鴻章,都不會跟著曾國藩造反,他們本身就矛盾重重。他們之間的矛盾,有興趣網友可以自己看書。

另外在曾國藩周圍到處都是“敵人”,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富明阿、多隆阿、僧格林沁、馮子材等的軍隊都駐紮在浙江、江蘇、江西、湖北、安徽等地。

這些都是名將,在清軍剿滅太平天國戰爭當中出現了兩大名將,被稱為“多龍超虎”,其中1個是八旗軍將領多隆阿,另外1個就是湘軍獎勵鮑超。

關鍵是曾國藩嫡系湘軍在天京都發了大財,那些搶來的財物都用船運回湖南,頓時長江中千舳艫千里。這個時候大家都已經在外拼命數年到十多年,現在發了大財該回家蓋房子、買田、娶小妾享福了,還有幾個人願意跟著曾國藩去造反?關鍵就是跟著曾國藩去造反,最後也還是得到這些啊?現在已經有了就沒有必要了。


深度軍事


第一,是湘軍總數最高峰時近40萬,而非曾文正能指揮調動這40萬湘軍。40萬包括了劉長佑劉坤一系的和左宗棠一系的及李鴻章一系的淮軍及胡林翼一系遺留下來的部隊,還有席寶田一小系等等。曾文正真正能直接掌握的,不會超過20萬。曾國荃手裡的5~7萬驕兵悍將,只聽曾老九的,而曾老九驕橫無法,個性強悍,對大哥的話也是半聽不聽的。鮑超手下2萬左右的湘軍,雖戰力強悍但軍紀極壞,也不易制約。曾文正真正能得心應手指揮的不過是楊嶽斌彭玉麟手裡的2~3萬長江水師而已,水師不能北上平原作戰。曾文正有知人之明,知己之智。儒家弟子,以天下蒼生為己念,忠君愛國之思想深入骨髓,他是不能反也不會反。


1027永力貨架設備


“功高明主眷,心苦後人知”明末名將袁崇煥寫下自己的無奈。二百多年後,有個湖南人對這首詩應該會有相同的體會,只不過這個曾國藩比袁崇煥要幸運太多!

1864年7月19日正午,隨著一巨響,圍困二年之久的南京城,終於被湘軍攻陷。千里之外的北京,以慈禧為首的滿清貴族則焦急等待著,他們害怕曾氏兄弟趁機造反!

曾國潘確實有令人害怕的理由。早在1861年10月,朝廷特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著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並浙江全省軍務,所有四省巡撫提鎮以下各官,悉歸節制。”有財權,並且他還擁有一支身經百戰的軍隊,他們都來自曾的家鄉湖南,他們只效忠於曾國潘。曾是位傑出但冷酷的將領,他指使曾國荃殺掉八千名太平軍戰俘,砍頭一直從早上砍到晚上。他說“既已帶兵,自以殺賊為志,何必以多殺人為悔!”

但只有他的親人和少數摯友知道,曾國潘無意奪取天下,建朝稱帝!

他最大的希望是回到書堆裡,當個正常的文人,沒事寫寫對子,練練書法,平靜過一生。是的,他曾經懷疑朝廷官員的腐敗、貪婪、無能;但他從未質疑皇帝本人。不管朝中大臣說什麼或做什麼,他始終相信為人臣子就必須遵守君臣之道。

或許在旁人看來,代表權力最大化的皇位值得拼死追求。但在曾國潘看來,特別是他所處的亂世,權力是不祥之物,權力讓他害怕失敗,讓他害怕辜負加在他身上的重大責任。他知道勤於政事的皇帝終身活在恐懼之中,整個國家的重擔壓在肩上,從即位至死,皇帝的一生是活在眾人挑刺的目光下。曾國潘雖未當過皇帝,但在安徽,他身兼重任,時時擔心受怕。那段日子,是他有生以來最苦的日子。他說:“自古握兵柄而兼竊利權者,無不兇於國而害於家。”

1865年正月,曾國潘向清廷請病假,他希望人們將他遺忘,好讓他告老還鄉。可朝中大臣忘不了他,常常在指責他弟弟曾國荃時,不忘這個哥哥曾國潘。暗中罵他爬上高位,全憑運氣。他想回到老家過好晚年,可朝廷偏偏不放人,直到1872病死在任上。


本草百曉生


“一群靠鮮血和頭顱拼出血路的‘烏合之眾’”。

這句,是當時權威對攻下太平天國後的湘軍的評價。

這群所謂烏合之眾的統領曾國藩,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任何時候都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這個優點,也成了曾國藩最終沒有稱帝的主因。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類俗語,曾國藩再熟悉不過了。

熟悉歷史的曾國藩知道,攻下太平天國後的自己,即將迎來慈禧太后的“卸磨殺驢”。

通常,面對這種情況有兩種抉擇:一是自斷臂膀;二是反,也就是傳說中的“黃袍加身”。

最終,曾國藩選擇了前者,一直努力在清朝做他的“漢臣第一”。這以後,慈禧要兵,那就給兵,慈溪要權,那就給權,愣生生把自己的雙臂悉數奉上了。

曾國藩的這一選擇,表面看是因為他的“忠”,實際上,卻是因為他這種選擇乃是“不得已而為之”。

這背後的原因,拋開湘軍銳氣已消、時機不允許稱帝以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此人,既能成就湘軍,也勢必可以敗湘軍,這點,極有自知之明的曾國藩再清楚不過了。如此,他要稱帝,能成嗎?


記者李滿


曾國藩是我國近代非常出色的軍事家。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投筆從戎。
通過組建湘軍。掌握地方大權。到1863年。湘軍攻下南京後。曾國藩已經控制了整個統治集團。他當時有20幾萬軍隊可以直接調動。相對清政府,僧格林沁是清政府軍事力量的主要支柱。可他的部隊已經被北方的捻軍死死的牽制住,如若曾國藩振臂一揮。在19世紀60年代,從滿朝人手中奪回統治權。應當說並不困難。那曾國藩為何沒有這麼做?據野《史記》載。曾國藩曾與她九弟曾國荃談論此事。

曾國藩認為。湘軍中大多隻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左宗棠一代梟雄。他不可能甘心在我面前俯首稱臣。李鴻章更不會輕易丟掉現在的官職與權力。而且目前的湘軍。經過多年的征戰,精銳早已打光,許多優秀的人都犧牲了。部隊已呈現老態,曾國藩還認為。當兵吃糧。為了升官發財。就好比養了一群狼。你扔一塊骨頭,他跟你走。別人扔一塊更大的骨頭。她就有可能背叛你。曾國藩與曾國荃的這一番談話。當然有歷史的想象成分。不過以曾國藩和曾國荃的性格和關係。這樣的談話內容完全合理。曾國藩到了金陵之後。他的很多心腹,都先後試探曾國藩的底。有藉機發牢騷的。抱怨朝廷獎勵不公。有的替曾國藩抱屈。因為咸豐帝臨死之時有遺言。許諾。克復金陵者王,可是等到了曾氏兄弟攻克了金陵。曾國藩卻只得一個一等毅勇侯,王與侯相差十萬八千里。對於部下幕僚的試探。曾國藩。是毫不動聲色。為了避免越來越多的麻煩。曾國藩乾脆親筆寫下一副對聯。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掛在金陵住址的中堂上,同時,曾國藩也自知。如若真要稱帝。勢必會引起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各地又要出現割據的局面。因此。從客觀上說。曾國藩拒不稱帝也是一件好事。


用戶3979866295501195


清朝末年的時候,在南方爆發了農民起義,而此次農民起義在短短几年內,就勢如破竹般的席捲了大半個中國,甚至一度與和清廷分庭抗禮劃江而治。但是這一場起義卻又被曾國藩所平定,但是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後,手握幾十萬湘軍,為什麼不敢造反?為什麼不敢去奪愛新覺羅的江山?我們今天看看慈禧為了防止曾國藩造反都用了什麼手段。

1860年安慶戰役過後,當曾國藩順利的進駐到安慶城中的英王府,而北京就送來了加急公文,而公文的報告就是咸豐駕崩、六歲的載淳即皇帝位。這個消息無疑給曾國藩和湘軍上層人物帶以極大的震動,在現在軍事這麼敏感的時候,朝廷發生如此劇變,於是一些人就以清廷幼主即位、人心不定之時,請曾國藩取而代之。

當時的李元度送給他的賀聯就是“王侯無種,帝王有真”,而曾國藩見後就撕毀了此聯,並且怒斥李元度。然而野心家不止李元度一人,那個時候左宗棠也送來一紙書信只見上面寫著: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而曾國藩看到之後就把最後那一句改成了鼎之輕重,未可問焉!。而水師彭玉麟也勸他造反,還有王闓運勸他造反,結果被他怒斥狂妄。這麼多人勸他造反,他都拒絕了,那到底是為什麼他才會不造反哪?我們看看慈禧的佈局。

首先就是當時的湘軍雖然號稱四十萬,但是曾國藩實際控制的兵力也就只有十幾萬,甚至更少。而湘軍其他的兵力大部分都在左宗棠和湖南巡撫手裡,電視劇歷說左宗棠率領的是楚軍,其實也就是湘軍裡面的一部分。而左宗棠是慈禧太后破格提拔到閩浙總督,雖然左宗棠出世的機會是曾國藩給的,但是左宗棠卻一向看不起曾國藩。而如果曾國藩造反,而左宗棠很有可能會群起而攻之,這就是瑜亮情結。

而除了左宗棠之外,慈禧還大力扶持李鴻章的淮軍,雖然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但是一旦有了單飛的機會,那李鴻章定然不會放過,一定會借風扶搖直上,事實也已經證明了,李鴻章到上海兩年之後就讓淮軍從6000變成了7萬人,而也全部配備了洋槍火器,而此時的淮軍也就是大清帝國裝備最精良的一支軍隊。而如果曾國藩造反,李鴻章很有可能不顧及師生之情,對曾國藩給予沉重的打擊。

除了李鴻章和左宗棠之外,慈禧還另派欽差大臣官文率領20萬大軍駐紮在武昌,並且讓福明阿鎮守鎮江和揚州,讓蒙王僧格林沁在安徽一帶重兵佈防。雖然此時的曾國藩手握百戰之師,但是卻已經陷入清王朝的包圍圈裡面,但有異動就會遭到群起而攻之。

不僅軍隊包圍了曾國藩,而在軍餉上面也一直在節制曾國藩。雖然曾國藩名義上是可以節制湖南、江西、江蘇、浙江這幾個省為自己提供糧餉,但是真正給不給你曾國藩還是要看各省的巡撫。而當時的江西巡撫沈葆楨三番五次的就向朝廷上奏,希望可以減少對湘軍糧餉的供應,甚至時候兩者鬧崩了之後,沈葆楨還提議斷了湘軍的糧餉供應。

而此時的曾國藩不但在軍事上被包圍,而且糧餉也是時斷時續的供應。而此時和他征戰太平天國的湘軍也已經疲憊了,而湘軍也在攻破城池之後大肆的搶掠財貨,甚至多出還有小的軍隊譁變,此時的湘軍和以前保家衛國的湘軍早已不一樣,此時的湘軍更像是土匪,打下城池之後就大肆的搶掠。而且晚晴已經病入膏肓,內外交困,如果誰當了皇帝那也只是成為洋鬼子的傀儡,充其量也就是從滿清皇帝手中接過黑鍋,繼續當民族的罪人,所以曾國藩選擇了急流勇退,裁剪湘軍,讓曾國荃去山西做官,老老實實的做清廷的柱石。


江郎說史


曾國藩真的稱帝,當時就不會組織團練去滅太平天國了。所謂稱帝或者劃江而治,跟太平天國又有多少區別呢?就算曾國藩真的有意稱帝,他也面臨著幾個特別嚴重的威脅。


當時的地緣政治態勢

清朝自康雍乾打敗準噶爾汗國,與沙俄簽訂雙邊條約以來,整個北部和西部地區就納入了國家體系。這種統治完全不同於歷代遊牧民族,整個蒙古、西域以及受此影響的北方地區,形成了一個以熱河-北京為中心的統一體,再也不會湧動歷史上那種遊牧遷徙。換句話說,整個國家的疆域概念,被雙邊條約固定下來了。特別是土爾扈特人的東歸,一次性終結了歐亞草原的古典時代,熱河-北京成為一個單一制帝國的中心。整個清國的地理縱深非常之廣袤,草原和沙漠都逐步走上郡縣化道路。


北方地區,嚴格說是江淮以北地區,成為帝國統治最穩固的地區,受到了塞外和西部力量的拱衛,以往的遊牧力量曾經是僱傭軍(唐),而清朝的蒙古兵卻是國家軍隊。在雙邊條約約束之下,北方民族完全國家化了。因此,太平天國的北伐軍才會被圍剿,即便深入到河北,也沒有對清廷造成預期的致命衝擊,相反,整個北方迅速動員起來,鞏固了帝國的基本盤。


清廷依託北部重心,對南方的太平天國形成了強大的勢壓。肅順咸豐、慈禧恭王,均放手讓南方大臣組織團練,敢這樣做的底氣,就在於北部帝國固若金湯。在這種勢壓之下,曾國藩怎麼敢胡思亂想?他有把握北伐嗎?或者有把握在江淮地區扛住僧格林沁嗎?曾國藩自知只有中人之姿,知道自己遠不如李秀成這樣的天才,連人家都敗了,自己還能折騰什麼?


辛酉政變和西方列強

曾國藩不敢稱帝的第二個主因是列強,他沒有把握得到列強的承認。甚至可以說,列強基本上不會另起爐灶,在“辛酉協議”之外重新尋找一個代理人。1861年,慈禧、恭王、文祥、勝保等人發動政變,打垮以肅順、端華為首的顧命大臣集團,同時宣示與列強和解(講信義),尊重條約體系。西方列強於是迅速支持慈禧集團,並出兵出錢,組織西洋僱傭軍,又支持組建新型陸軍——淮軍。這就說明,清廷已經與列強達成了諒解,清朝即將主動融入西方列強主導的國際條約體系。


這個背景是曾國藩所深知的。他如果在江南割地稱王,實際上就得罪了西方列強,他能給的,慈禧都能給,他不能給的,慈禧還能給。眾所周知,曾國藩的口號是“保衛名教”,帶有一種儒教民族主義的特質,西方對此是非常警惕的。太平天國沒能與列強達成協議的主因,也在於它的民族主義色彩過於濃厚。所以,曾國藩基本上不可能得到西方的支持。


在這兩個背景下,東南稱帝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何況,湘軍內部矛盾重重,朝廷對這個可能性早就有所防範,拉一個、打一個。實際上,就在攻克金陵不久,清廷就掀起大案,打擊湘軍勳貴集團,如刺馬案、楊乃武案等等。(完)


歷史咖啡


曾國藩不想,不敢,也沒有能力稱帝。

很多人吹捧曾國藩是王陽明後的惟一聖賢,千古第一完人,但在清朝皇帝和慈禧太后這個老不死的眼裡,他就是一高級奴才。如果他真的稱帝造反,就連奴才都不如了。

曾國藩創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發起洋務運動,名列“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成就無人可出其右。他不但功高蓋世,而且個人修養近乎完美,考慮到晚清那個國家危亡,官場齷齪的環境,曾國藩簡直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稱他為當時之“聖人”、"國之砥柱"並不過頭。

但曾國藩是不想,不敢,也沒有能力稱帝的。如果稱帝的話,他就不是曾國藩了。

一是不想稱帝

且不說曾國藩遠遠沒有達到造反稱帝的能力,假設慈禧太后和大清皇帝搞一出禪讓制,主動讓出皇位給曾國藩,聰明如他恐怕也不會坐這個位置,換做你我也不會,為啥呢?

當時的晚清已是內外交困,搖搖欲墜,在世界列強窺伺之下,無論誰當皇帝恐怕都很難挽救時局,只能乖乖給洋鬼子當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頭子,被列強任意欺壓凌辱,沒有任何力量反抗,充其量不過是從滿清皇帝手中接過黑鍋,繼續當國家和民族罪人而已。

當然,如果你只是想過把癮就死,做一個昏庸無道,沉溺享樂的皇帝,不管國家危機、民族存亡之類的宏偉目標也就罷了,但曾國藩不是,他絕不會得過且過,卻真心無力迴天。

與其如此,還不如老老實實做大清的柱石和忠臣,既不用背鍋,還可以被萬人敬仰。

二是不敢稱帝

曾國藩是著名理學家,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修身律己,忠君愛國,經世致用,是他終生信奉不變的信條,也是他被後世尊為“聖賢”的根本。有人天真地認為,曾國藩若是打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旗號,會贏得漢人支持,推翻滿清統治,簡直就是開國際玩笑。

雖說滿清是異族,但畢竟是中原之主,曾家上溯多少代都是大清順民,曾國藩又是在滿清皇帝信任和支持下,才取得空前成就。若是稱帝,一是不感謝組織培養,是為忘恩負義;二是造自己主子的反,是為不忠不孝,嚴重違反其人生信條和社會規則,不被稱為“三姓家奴”就要燒高香了。

權衡一下,與其毀了一世英名,被人唾罵,還不如忠臣做到底,今後名垂青史。

三是沒有能力稱帝

曾國藩的湘軍戰鬥力頗強,但那是相對無能的滿清八旗兵,以及後期戰鬥力下滑的太平天國軍。實際上,湘軍人數遠遠沒有40萬,充其量10萬左右,左宗棠、胡林翼、曾國荃、彭玉麟都不是等閒之輩,未必唯曾國藩馬首是瞻,更何況如李鴻章的淮軍、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等,跟他都不是一路人,實力不可小覷。

何況清廷對曾國藩及其湘軍早有防範,讓湘軍擔綱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一定程度也是消耗湘軍實力,防止他們趁機做大做強,如果曾國藩據南京造反,很可能坐守而敗。

退一步講,就算曾國藩對清廷佔於上風,甚至以攻為守,揮師北京,但以慈禧太后的尿性,哭著喊著向洋鬼子求援,洋鬼子搞出一個“八國聯軍”來剿滅曾國藩也是很可能的,因為他們只喜歡慈禧這樣跪舔自己的人,絕不希望中國有一個大有作為的皇帝,跟他們對著幹。


綜上所述,以曾國藩的政治頭腦,他心裡一本賬算得清清楚楚,絕不可能造反稱帝。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曾國藩的權力巔峰,是在消滅太平天國之後。當時的曾國藩,擁兵三十多萬,不僅官居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還節制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軍務,自巡撫、提督等以下文武百官全部歸他節制。

不僅如此,在當時全國的八名總督中,有三名湘系,全國十五名巡撫中,也有七人屬於湘系,至於擔任各地官員的湘軍將領更是不計其數,可以說,此時的曾國藩和他的湘軍勢力,幾乎把持了半個大清帝國。也正因為如此,想勸曾國藩自立稱帝的人,是一撥接著一撥。

但曾國藩最終還是沒有邁出這一步。因為,曾國藩心中明白,當時的湘軍雖然名義上有30多萬,但真正歸屬曾國藩直接指揮的,只有大約12萬人,而其中真正的嫡系部隊,只有歸屬弟弟曾國荃指揮的5萬人馬,而其他各部,跟曾氏兄弟,多少都有點不同程度的矛盾。

更不用說,為了抑制曾國藩、分化湘軍,慈禧也在湘軍內部,也是不斷扶持曾國藩的反對派。比如左宗棠,他曾經是曾國藩的核心幕僚,但後期卻與曾國藩逐漸疏遠,對此慈禧見縫插針,在1863年提拔左宗棠為閩浙總督,使得左宗棠率領幾萬湘軍從曾國藩麾下分化出去。另外,和曾國藩決裂的,還有他的老部下,江西巡撫沈葆楨。

在這種背景下,雖然曾國藩名義上號稱節制四省軍務,但浙江的左宗棠和江西的沈葆楨,已經難以為曾國藩所控制。同時,在慈禧的扶持下,另一股抑制湘軍的勢力:淮軍,此時也迅速崛起。雖然李鴻章曾是曾國藩的門生,但李鴻章和他的淮軍顯然也不是曾國藩所能控制的。

並且,湘軍雖然強大,但主力以水軍最強,騎兵力量依然非常薄弱,所以北上作戰,湘軍水軍相比於清廷的八旗騎兵並無優勢,而當時滿清還有60萬綠營兵,曾國藩在軍事上並無優勢。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湘軍內部,軍官貪財,士兵厭戰,小集團分化嚴重,軍紀渙散和貪汙腐敗之風也愈演愈烈。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一句,經過十多年的征戰,湘軍已經不復當年銳氣,在到達巔峰之日,也是衰落之時。盛極而衰,是當時湘軍內部最真實的寫照。也正因為此,曾國藩最終選擇退一步海闊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