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晝斷陽間夜審陰司的崔府君

長子縣北與屯留縣毗鄰,西依太嶽山脈與沁水、安澤兩縣相望,東邊為長治縣,南面接連高平市地界。相傳5000年前,堯帝的長子丹朱曾受封於此地,後世即將這裡命名為長(zhang)子,也稱為“丹城”,在秦漢時期就已經設立了長子縣治,延續至今已經超過兩千年了,縣境之內保存有大量珍貴的文物古蹟,僅城裡就頗有遺存。長子縣的城牆雖然早就不復存在,但原有的十字大街格局仍然依稀可辨,而且如同座標般的幾座古廟也被保留了下來,比如位於東街的崔府君廟和文廟,南街東邊的天王寺,西邊的關帝廟和城隍廟等等。從長治市區的客運中心有直達長子縣的公交車,交通十分便捷,可是因為時間有限,我只選擇了幾處進行遊覽,在近些年,當地有大量的古建築已經或正在被修繕,我也多次遺憾的遠道而來卻只能看到正在落架大修的工地。

晝斷陽間夜審陰司的崔府君

長子縣崔府君廟

長子縣崔府君廟現在只剩下一座正殿,深藏於東大街路北的縣第一中學院內,如不是提前做好功課,走在大街上也難以注意到校園裡的大廟。這座崔府君廟始建於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重修,明清時期更是屢有增建和修繕,全盛之時曾經有坐北朝南的三進院落,包括山門及倒座戲樓、獻亭、正殿、後殿以及兩廂的配殿和廊房。

晝斷陽間夜審陰司的崔府君

崔府君廟正殿前的石獅

僅存的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簷歇山頂,建在高大的須彌座式臺基上,有很寬闊的前廊,明間設板門,左右兩次間為直欞窗,簷下以六根粗壯的抹角青石方柱支撐,普柏枋上枓栱碩大,排布密集緊湊,四角飛簷高高挑出,整體構架有金代建築的特徵,據推測很可能是金代原構,又經過後世的多次修繕,形成了今天的樣子,最近的一次大修是2011年的時候,殿前的石供案和一對石獅子都是明代遺物。

晝斷陽間夜審陰司的崔府君

崔府君相傳即唐代初年的長子縣令崔珏,他能夠晝審陽間夜斷陰司,秉公執法,保佑一方平安,為黎民百姓所信奉崇拜,歷代朝廷也多有加封,晉東南地區現存崔府君廟還有不少,規模最大的當屬陵川縣禮義鎮的崔府君廟。長子縣既然是崔珏為官之所,這裡的崔府君廟修的堂皇氣派也是順理成章,單從現存大殿的規模就不難想象全廟昔日恢宏壯麗的景象。

晝斷陽間夜審陰司的崔府君

一個雨後陰鬱溼滑的清晨,我夾雜於辛勤早起的學生們中間在路邊小店胡亂吃了點東西,然後來到校園裡,學生們直奔了後院的教學樓,我則坐在崔府君廟旁開始畫起來,天空中不時灑下零散的雨滴夾雜著旁邊銀杏樹金黃色的葉子落下來,我只好打起雨傘才能繼續作畫,望著教學樓群簇擁下的這座正殿,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如果校園中也有這樣一座古廟的話,每天相伴到了熟視無睹的地步,我還會熱愛上他們嗎?

崔府君廟的西院,一牆之隔就是長子縣文廟,在崔府君廟正殿前面就能看見文廟大成殿高高的歇山頂,畫完府君廟,即刻來到文廟參觀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