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上世纪40年代,

有两个年轻人不远万里,

来到了敦煌莫高窟。

前一个年轻人,叫张大千,

后一个年轻人,叫常书鸿。

临走时,张大千曾对常书鸿说:

“你呆在这里,这是一个,

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几十年后的今天,常书鸿的坟墓,

正对着敦煌莫高窟的九层楼,

永远遥望着这片文化宝藏。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1904年4月6日,

常书鸿出生于浙江杭州,

自幼跟三叔学画,

高小毕业后,

遵从父命,

投考电机专业,

后改学与绘画有关的染织专业。

毕业后,

常书鸿留校任教,

始终没有放弃画画的理想。

彼时,

五四运动扬起西学大旗,

许多进步青年选择学习写实绘画,

常书鸿成了奔赴巴黎的一份子。

在卢浮宫,

他看到文艺复兴的作品,

一下子认识到了一个新天地。

凭借天赋和努力,

常书鸿很快就脱颖而出,

成为留洋画派里的佼佼者。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连续四年时间里,

常书鸿获得当时学院派

最权威的巴黎春季沙龙的金银奖

油画作品被巴黎现代艺术馆收藏,

这在中国画家中是第一人

当时许许多多的人都说:

“常书鸿兼具天分和努力,

如果能一直在巴黎画下去,

一定会成为世界级艺术家。”

常书鸿在巴黎的影响有多大?

2011年,巴黎塞努奇博物馆,

举办《中国艺术家在巴黎》画展,

展出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

赵无极、潘玉良等人作品,

此次画展所用的巨大海报

正是常书鸿的画作

《沙娜画像》。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那时常书鸿踌躇满志,

家庭圆满,有美丽的妻子,

还有可爱的女儿沙娜。

不出任何意外的话,

他定会在世界画坛名留青史。

可就在1935年的一天,

常书鸿在塞纳河畔的书摊上,

发现一部由6本小册子,

装订成的《敦煌石窟图录》

里面是著名法国汉学家伯希和,

在敦煌石窟拍摄的壁画、塑像图集,

总计300余幅。

遒劲有力的笔触,

气魄雄伟的构图,把常书鸿惊呆了。

他万万没想到中国古代,

会有如此高水平的艺术品。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敦煌图录》 伯希和

在巴黎生活的常书鸿,

无论生活趣味,

还是艺术追求,

都深受法国主流艺术的影响。

但在看到《敦煌石窟图录》后,

他被这个陌生的地方给震惊了。

常书鸿认为,这些壁画、雕塑

与西方当时各流派的艺术相比,

丝毫不落下风,甚至高于其上

最令他感到诧异的是,

这些绘画比西方艺术早几百年。

常书鸿在自传中写道:

“奇迹,这真的是奇迹。

我是一个倾倒在西洋文化,

言必称希腊、罗马的人,

如今真是惭愧,不知如何忏悔,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竟不知,

我们中国这么有么大规模,

这么系统的文化艺术!”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在我有生之年,

我一定要去敦煌看看。”

在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后,

常书鸿向妻子陈芝秀说:

“我要回中国,到敦煌去。”

听了丈夫的想法,妻子十分不满:

“我们刚刚安顿下来,孩子要上学,

听说甘肃那里都是住窑洞的!”

妻子的反对没能改变他的心意,

巴黎五光十色的优越生活,

无法超越他内心对敦煌的渴望。

1936年秋天,他只身回到北平,

暂时接受国立北平艺专聘请。

就在他打算去往敦煌时,

1937年抗战爆发,山河动荡。

1938年,妻子刚带女儿回国,

就不得不踏上逃难之旅,

一路上躲避空袭,

差点被炸死。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整整7年后,

常书鸿才和家人安顿下来。

但这样的平静是短暂的。

常书鸿依旧惦念着敦煌,

找到梁思成、徐悲鸿、于右任,

向国民政府提出组建研究所。

1942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

常书鸿成了主要负责人

得知丈夫要动身去敦煌,

妻子陈芝秀大吵大闹,

最终未能扭转丈夫的心意。

不但妻子不赞同,在那个时候,

身边没有任何人愿意跟他去敦煌,

常书鸿四处招兵买马,逢人便问:

“你愿不愿意跟我去敦煌?”

经过无数次的苦口婆心,

才说服5个人跟他一同前往。

他们坐着卡车颠簸了二十多天,

又骑了整整三天的骆驼,

才来到心目中的圣地。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而在他们达到前,

荒凉沙漠中的艺术宝藏,

已经遭受了巨大的毁坏。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

鸣沙山顶上建造了490多个洞窟

其中布满彩色佛像和佛教壁画,

佛像多达2000多身最高33米

壁画技巧高超,数量无比惊人,

如果一方方地连接起来,

排成足足25000米长的画廊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随后历经北魏、隋、唐、北宋、

西夏不断扩建,

元以后被废弃。

它不但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

还是体现历代礼仪风俗的生动文献。

假如没有敦煌,

唐代的壁画绘画书法,

因为五代时期的遗失和损毁,

将成为永远的空白。

永远没人知道,

史书中记载的社会风貌,

究竟是真是假。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公元1035年,

为躲避西夏入侵,

窟中的和尚将经卷、画幅等,

30000余件宝藏封藏在洞中,

以土墙堵上,

画上菩萨像做伪装。

西夏占据敦煌百余年,

封藏宝藏的人早已化为尘土,

近千年间,无人知晓这个秘密。

直到1900年,

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

意外发现墙内密室,

获得珍宝,

将一系列宝藏卖给了西方探险家。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王道士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探险家们

经卷、画幅流往西方后,

整个世界都被震惊了。

随后,无数的探险家、汉学家,

来到莫高窟用马蹄银诱骗王道士,

换走了洞中大部分的经卷、文献。

不久后,美国强盗华尔纳

来敦煌发现已经没东西可拿,

残忍地将壁画切割下来偷运回国,

对莫高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臭名昭著的华尔纳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华尔纳窃取的莫高窟第328窟供养佛像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华尔纳剥离莫高窟第323窟壁画的残痕

1920到1921年间,

苏联十月革命结束后,

在陆军少校阿连阔夫的带领下,

战败的数百名沙俄白匪逃窜出国,

越过边界,逃到中国后被拘留。

他们被安置在莫高窟长达半年,

在绝望潦倒中,洞窟壁画,

就成了他们恣意发泄的对象。

不仅在壁画上乱涂乱抹,

他们还在洞窟角落生火做饭,

导致壁画被油烟熏黑污损。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这个被誉为20世纪,

最有文化发现价值的地方,

曾经数百年地被人遗忘,

又不断地遭到各种洗劫,

等常书鸿一行人来到时,

已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

当心中的圣地变成“废墟”,

常书鸿感到无比痛心。

国学大师陈寅恪有言: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当时面对这片艺术奇迹,

没有人把它当文物来保护,

它成了流浪者的栖身之所,

当地牧民避风躲雨之地。

常书鸿最终决定留下来,

就地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以全部精力来保护敦煌石窟。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由于常年无人管理,

洞内积累了约10万立方米的沙子,

常书鸿没有钱雇人来排沙,

就自己制作工具清理。

整个团队10个人都不到,

可想他们要花去多少时间,

才能将那些沙子清理完毕。

大风沙甚至给大家留下阴影,

一个测量员病后恳求道:

“我死了,千万埋进土里面,

不要埋在沙漠里头。”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排完积沙、补全裂隙后,

常书鸿想修筑一道大围墙,

阻止外界的人进入莫高窟。

但整个石窟长约一公里,

修这么大的围墙谈何容易?

常书鸿找到县长时,

县长觉得他在开玩笑:

“我说我的大艺术家,

这里连水和砖头没有,

修围墙比修长城还难啊!”

最后常书鸿硬是克服困难,

用带碱的泥巴垒起了围墙。

做好这些清理保护工作后,

常书鸿才带大家编号、查窟,

并对破损的壁画进行修复,

以免翘皮之处继续脱落。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美术片《九色鹿》的原型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唐僧和石磐陀

紧接着,

他带领大家临摹壁画,

系统整理画作,编纂文献。

当时没有梯架,没有照明,

大家只能用吊绳吊入洞内,

悬在半空中一点点描摹。

在临摹穹顶的壁画时,

头和身子弯成九十度直角。

遇到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就用白纸将光亮反射进来,

太阳落山后,用油灯对着墙壁,

照一下,看一眼,画一笔。

莫高窟壁画数量为世界之最,

如此庞大的壁画群一一临摹,

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但为了让世人看到这些画作,

让敦煌的文化价值走得更远,

常书鸿和他带领的工作者,

一天一天坚持了下来。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1914年的莫高窟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1964年,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和莫高窟的艺术家

不但工作量巨大,

当时敦煌的生活条件,

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为和县城距离太遥远,

豆腐买回来就酸了,

天气热,肉也臭得快。

当地的水质都是咸的,

为此大家只能吃腌菜,

连咖啡烧出来都变味。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这里一年四季都是风沙,

能吃上粮食都算不错了。

所以,当常书鸿的妻子,

带着女儿沙娜抵达敦煌后,

矛盾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当初在巴黎过着光鲜生活,

整日沉浸在艺术中的陈秀芝,

一直在努力地保持体面,

她描眉、涂口红、穿高跟鞋,

不愿活得像个农妇。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陈芝秀

但敦煌的生活,

让陈芝秀无比痛苦,

丈夫常书鸿整日工作,

在感情上对她诸多疏忽。

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

夫妻间的埋怨也来越多。

敦煌的保护工作复杂繁琐,

常书鸿为此苦恼不已,

两人三天两头吵架。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常书鸿带着女儿沙娜

终于在1945年的一天,

陈芝秀离开了丈夫,

再也没有回到过敦煌。

那天,陈芝秀声称去兰州治病,

结果跟着一个男人私奔了。

常书鸿骑马去追,晕倒在途中,

宣布与自己脱离关系。

这对相守了二十年的夫妻,

就这样走上各自的人生。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而在离开丈夫后,

陈秀芝过得并不好。

因为各种历史原因,

与之私奔的男人死了,

陈秀芝被打为反革命家属,

只能在别人家里当佣人。

与女儿沙娜重逢时,

她已是形容枯槁的老人,

完全没有了当初的优雅。

后来,常书鸿提及这段婚姻,

也反思出了自己的错误,

“我没有重视她的情感,

每天只知道埋头工作!”

在守护敦煌和当个好丈夫之间,

常书鸿显然选择了前者。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常书鸿画作,曾经美满的一家

如果不是敦煌,

常书鸿的人生将截然不同,

很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画家,

绝不会失去心爱的妻子。

在莫高窟254号洞窟里,

有一幅《舍身饲虎图》,

佛的前身是古印度的王子,

他看到山崖下的母虎与虎崽快死,

便纵身跳下山崖,以身饲虎。

每每遇到困境和阻力,

常书鸿就会在这幅画前看很久。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失去妻子的哀伤还未褪去,

更沉重的打击紧接着来了。

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教育部,

要求撤销研究所,将敦煌交给政府。

焦急的常书鸿四处写信求助时,

远赴敦煌的工作人员都想回家了。

荒凉的沙漠上,凄冷的夜晚里,

只剩下常书鸿和他的儿女。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常书鸿与女儿

而就在几天前,

县城里的一位官员,

曾试图拿走洞窟内的菩萨像,

是常书鸿用画作交换,

才留下那件重要的泥塑。

常书鸿知道,一旦自己离开,

敦煌必将陷入万劫不复。

多少人走进这孤独的石洞,

为后世留下如此辉煌的艺术,

怎能就这样看着它被毁掉?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常书鸿变卖了所有家产,

作为路资,四方游走呼吁,

终于说服了国民政府,

让敦煌研究所归于中央研究院。

有了足够的保护经费之后,

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远赴敦煌,

在常书鸿的带领下临摹、维修。

这里面有个叫李承仙的姑娘,

被称为“敦煌痴人”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常书鸿与李承仙

报名去敦煌的时候,

常书鸿皱着眉头对她说:

“敦煌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那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地方,

一个女孩儿去了会受不了的。”

但李承仙坚决填上了自己的名字。

到了敦煌之后,常书鸿才发现,

姑娘吃起苦来丝毫不输给男性,

实实在在想保护这片文明奇迹。

当时为了给敦煌换取物料,

常书鸿经常给地主画像,

让李承仙对他佩服不已。

最终两人越走越近,结为夫妇。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被取名“常嘉煌”。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常书鸿与李承仙的临摹

1949年的时候,

国民政府曾要求常书鸿,

带着临摹的画作去往台湾。

但常书鸿偷偷藏起那些画作,

最终选择了留在敦煌。

此后十多年,他悉心守护,

继续修复、临摹,整理文献。

常书鸿将自己的最好的年华,

都献给了这荒漠中的文化宝库。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他编选出一本本壁画合集,

带着临摹作品到北平办展,

让更多国人见到这些民族瑰宝,

了解中国还有如此绚烂的艺术。

这份选择,他一生无怨无悔,

即便是在“浩劫”当中,

敦煌被视为“魔窟”,变成“牛棚”,

他和妻子在莫高窟外被鞭打,

在回忆录中,他也并无太多怨言,

只是无不哀伤地说道:

“我是一个幸存者。”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千百年以前,

无名的僧侣们,

在石洞之中忍受孤寂,

以画笔完成一生的修行。

常书鸿则选择放下画笔,

放弃了成为世界巨匠的前途,

选择默默来到这里。

他原本可以过从容优雅的生活,

却把一生交给了茫茫大漠,

交给了孤寂的月夜和风沙…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1994年,病危之际的常书鸿,

在北京病房里,仍牵挂着敦煌,

牵挂着莫高窟,对女儿说:“我死也要死在敦煌,

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回去。”

他说:“我不是佛教徒,

但如果世上真有轮回,

我愿意来生还是常书鸿,

去完成未完成的工作…”

张大千评价他: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如果没有常书鸿,

没人知道敦煌的命运会怎样。

他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一生,

都献给了这座文化宝库,

从没想过自己要从中获取什么。

我想,在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

一个精致利己者层出不穷的时代,

我们不该忘记这样一位老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