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姜文是中國最負盛名的導演之一,雖然作品跟其他大導演相比並不算多,但

“姜文出品,必屬精品”

這次他帶著新作《邪不壓正》迴歸,想必有不少朋友和我一樣期待,本期節目幕後君就給大家講講關於姜文的10件事,非常適合觀影前後和你的小夥伴吹噓哦~

1

1994年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的處女作,雖然劇本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但這部電影姜文是按照自傳來拍攝的。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他將自己的青春和情感代入其中,所以故事的主人公“我”就是姜文。

值得一提的是陽燦的男主角叫“馬小軍”,而姜文在10歲之前的名字是“姜小軍”。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原本有著姜文自己出演成年馬小軍的不少戲份,只不過在後期剪輯的時候姜文覺得自己的表演有問題所以都給剪了。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但正因為有少年和成年的銜接,所以當時劇組挑演員的時候是按照“長得像姜文”為標準的。

但姜文自己又說不清自己的少年時期到底是什麼樣兒的,直到他母親來劇組,說所有小演員裡面夏雨最像姜文中學時期的樣子,這才最終定下了夏雨。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這個角色也讓當年17歲的夏雨成為了威尼斯電影節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2

姜文拍電影極其“燒錢”。

《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影片素材總共拍了25萬尺,其中的一個場景就拍了約40分鐘的素材,膠片長度達到了1300多米

別人拍電影的耗片比大多是10:1或15:1,但姜文拍片的耗片比高達23040:1,創下了國內導演耗片比的最高紀錄。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後來《鬼子來了》又用掉了48萬尺膠片。

3

姜文的第三部長片電影《太陽照常升起》,製作費用是5000萬左右,但當年的票房只有1800萬,算是嚴重的虧本項目。

但姜文又格外的喜歡這部電影,覺得觀眾看不懂是觀眾的問題,不能把看不懂當做不好的理由。所以為了致敬也為了洩憤,他在下一部作品《讓子彈飛》中用了《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

《太陽照常升起》的音樂製作人是日本作曲家久石讓,第一次合作的時候姜文給他的要求是“要比莫扎特好一點”

久石讓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之下寫出了這首和電影同名的配樂,既充滿奇幻又壯烈悽美,讓姜文非常滿意。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姜文、製片人馬珂與久石讓把酒言歡

他覺得《太陽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給他的一個禮物,但由於市場反饋不好而使得觀眾還不夠了解它,所以在《讓子彈飛》裡面把這段配樂又放了一次。

4

姜文的《一步之遙》是亞洲地區第一部使用IMAX 3D攝影機實拍的影片。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影片的背景設定是在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它包含著非常華麗的大場面,而IMAX 3D數字攝影機最擅長的就是拍攝廣闊的場景和大場面,能以全4K的精度捕捉到極為清晰的畫面。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而且姜文使用的這部攝影機與此前邁克爾·貝拍《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使用的是同一組攝影機。

5

姜文的電影中常常出現“火車”這個意象。

在電影史中,“火車”也是一個重要的元素,1895年盧米埃兄弟拍攝短片《火車進站》標誌著電影的正式誕生。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所以火車這個意象在電影中註定被賦予“希望、發展、未知”

這樣的含義。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火車出現了兩次。

一次是馬小軍和朋友們與人茬架的時候,他們約在一座橋下,環境音就是轟隆隆而過的火車聲,馬小軍還抬起頭望了一眼疾馳而過的火車。

這時的馬小軍心裡是是混合著恐懼與期待的,而火車和火車聲恰好呼應他這種忐忑迷茫的心情。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第二次出現火車是馬小軍的姥爺去世了,他隨著父母回去奔喪,而姥爺是不堪於文革的批鬥而自殺的。

這時候他們坐在一輛疾馳的火車上,配合著風格明顯的革命紅歌,姜文想要表達的諷刺顯而易見。

在《太陽照常升起中》火車對整個影片的表達則更為重要,它既代表著時間的流逝和更迭,又預示著新生命所帶來的希望。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瘋媽抱著孩子喊出“阿廖沙 別害怕 火車在上面停下啦”,配合著朝陽的升起,姜文所想要表達的對生命、愛情和理想的憧憬在此刻被渲染至高峰。

《讓子彈飛》中的馬拉火車的鏡頭從影片誕生以來就不斷地被影迷解讀,除了政治隱喻外,開頭和結尾相呼應的火車鏡頭則是為影片的始與終做區分。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一步之遙》中馬走日與武六在火車的行駛中分別,這裡的火車即將開往的方向是未知的,火車在這裡承擔了影片表達浪漫主義情緒的功能,配合著絢爛的晚霞,姜文送給了觀眾一封溫暖的情書。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6

有人說,姜文是全中國最直男的導演

的確,他在電影中從沒掩飾過對女性的熱愛。出現在他電影中的女性都極具誘惑性,姜文在她們身上投射了自己的慾望,構建出一個男性作為話語主導權的影像世界。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米蘭就是一個典型,她不像一般電影中的女主角一樣白嫩、纖細,反而皮膚有點黑、身材有點豐腴。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但這恰恰也是她的魅力之所在,肉感的身材極具魅惑力,飽滿的乳房和臀部都是生殖慾望的體現,也是對女性身體最原始的崇拜。

《太陽照常升起》中的林大夫則是姜文對女性慾望的聲援,林大夫在影片中總是溼漉漉的,時常處在受驚和氣喘吁吁的狀態之下。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故事中的人物處在性壓抑的年代,姜文就用林大夫這樣一個“有慾望”的女性形象來表達對性的渴望。

《讓子彈飛》裡面的縣長夫人則是投射了姜文意識裡面女性對於權力的崇拜,縣長夫人只想當縣長夫人,至於誰當縣長並不重要。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她是個風騷入骨的女性形象,善於用身體換生活,而對於這樣的女性,姜文全是讚美而並非批評。

由此可見姜文只是直男,卻並不是直男癌。

7

姜文善用小景別敘事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有大量特寫,包括米蘭的照片、腿、屁股,馬小軍翻動抽屜的手等。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鬼子來了》開頭日本軍官的軍鞋、軍刀、馬鞍,激情戲時的腳、手、油燈,室內對話時的面部特寫。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太陽照常升起》中瘋媽的腳、林大夫被摸的屁股、食堂女工捏面的手。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讓子彈飛》中的鬧鐘特寫、驚堂木和槍等。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這些淡化環境背景的小景別能使得觀眾快速抓住要點事物,並且在敘事中營造節奏感,強調其想要表現的主體,突顯戲劇化特徵。

8

姜文的電影中時常會出現

非現實光線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為了突出“想象,虛幻”的感覺而經常會出現曝光過度,比如米蘭衝著馬小軍笑,馬小軍騎著自行車和米蘭一起穿過樹林。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太陽照常升起》中的布光則是為了加強人物的魔幻感和詩意感,例如瘋媽和兒子在室內的談話只對他們兩人進行打光,周圍則一片漆黑。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讓子彈飛》的室內對話戲也是在昏暗的室內對人物加強高光,使得人物的表演更具張力。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9

除了《鬼子來了》,姜文所有的電影在色彩選擇上都偏愛暖色調。

《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面大量過曝的暖橘色。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太陽照常升起》裡面戈壁灘上的朝陽。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讓子彈飛》裡時不時出現的鮮紅色。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一步之遙》裡面高飽和度的佈景。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這類顏色大都充滿活力,讓人產生一種繁榮、熱情的想象,很符合姜文自由恣意的拍片風格。

10

姜文的電影裡出現過不少他的工作人員

《太陽照常升起》裡揉麵的一個女孩是導演助理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讓子彈飛》裡被強暴的民女是製片助理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有一場打麻將的戲則乾脆集結了他的父親、他的製片人等非專業演員。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除了御用女演員妻子周韻以外,姜文還用過一次自己的親弟弟姜武,而姜武的出演則沒有獲得任何片酬。

看《邪不壓正》前,你應該知道關於“姜文”的10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