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国民党将领黄维军事水平到底怎么样?

天翼用户58944




黄维是一个中国典型的士大夫式的人物,他坚持自己的信仰,任何时候不改初衷。他不喜欢私下拉帮结派,洁身自好。他在国民党中央军中是最喜欢学习的那一类军官,与时俱进,然而他进步的越快,就显得和别人越不搭。

黄维是那种不懂什么叫背叛的人,他一生忠于国民党,忠于蒋介石,做一名不问政治的职业军人。就算在战犯监狱中改造的漫长日子里,他从来不骂蒋介石。黄维在监狱中,借口自己有机械天份要研究永动机,躲避政治学习,拒绝认罪,6次特赦,别人都出去了,他还在要把监狱坐穿。直到1975年,中国大陆的政治形势好转时,他才被放了出来。


如果谈到黄维的军事能力的话,我个人认为那些说他军事能力不行的人都是马后炮,处在战场之上,恐怕也找不到比他的选择更好的出路。

如果说黄维能力不行,他又为什么能在黄埔一期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坐上了兵团司令的位置?



说黄维是书呆子的人,并不准确,但他确实喜欢读书,从小他毕业之后就回家做了小学教员。

经江西同乡的方志敏介绍,黄维来到了广州参加了黄埔一期的学习。黄埔毕业后,他先后参加了两次东征,表现优良,深得蒋介石的认可。

东征结束后,因为黄维的在校成绩特别好,加上他曾做过教员,回到军校后,作为优秀学员的他就成了教官。黄维精心选拔年轻有志有为的黄埔学生担任国民军的连排指挥官,并在不到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对士兵加强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深得蒋介石的赞许。

北伐时他已担任营长职务,并且在江西和孙传芳的主力决战时,立下赫赫战功。1929年,黄维又进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参加了高级军官的培训,毕业后深得老长官陈诚的信任和提拔,被提拨为旅长。


1937年,黄维又被派到德国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因为抗战爆发,他提前回国,于9月担任十八军67师师长一职,参加淞沪会战。罗店之战让他一战成名,他指挥自己的军队和日本的精锐部队血战一周,罗店几经易手,手下三个团长或死或伤,全师上下包括厨师都上了战场,战到最后仅剩1000多人撤出战斗。

这一场战斗打完,有人说他指挥死板僵硬,还送他一个书呆子黄维的称号。然而我们来看日本的作战特点更加死板僵硬,永远不变的打法,却让聪明的中国军队连连败北,原因就在于日本军人的基本功特别扎实,不投机取巧。在战场上,大家拼的就是意志,拼的就是基本战术战斗素质,没有这一点,你的战术再先进,最后也是输。



1938年,黄维被任命为十八军军长,同时被蒋介石寄以厚望,把他的字从悟我改为培我。

在武汉会战中,黄维在自己的老家江西和日本人展开了血战。他经常指挥军队对日军进行分割包围,打的日本人不得不后退,破坏了日军对华中军队进行包抄的战略企图。

1939年,黄维又担任中央军的精锐之师54军军长一职,到云南去阻击日军,因与关麟征发生冲突,而辞职回家。在中央军内和关麟征关系不和的人特别多,这中间不是黄维的问题,而是关麟征自己的问题。


1944年,抗战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蒋介石号召十万年青学生入军,但这些学生又没有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在黄埔时期就担任过教官的黄维就有了用武之地,他被任命为副总监,训练的军队后来被编为三个军。



内战爆发后,蒋介石还是让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参加征兵和训练的工作。在1947年,黄维更是被任命为新制军官学校,仿照美国西点军校的思路,为国民党培养三军将领。

1948年底,内战形势恶化,战事吃紧。黄维被派到淮海战场指挥第十二兵团作战,后来被中野歼灭。很多军官因为都是胡琏的部下,他们纷纷指责黄维指挥不力,但后来胡琏来到了军中,也没有回天之力。

十二兵团被歼灭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并不在黄维指挥的问题,而在于第110师副师长廖运周是共产党,所有的作战计划都被中野知道。不管是十二兵团是进攻还是防守,所有的军事部署都被中野得到,并相应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整。

甚至在最后的突围中,110师成功的把十二兵团引进了中野的包围圈,并且在阵前起义,对于12军团发起反戈一击。12军团受到了中野炮兵的特殊招待,之后又陷入了层层包围,再无回天之力。

黄维就象济南战役中的王耀武一样,被吴化文的起义给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然后才被华东野战军撕开了一道口子,杀进了济南城。王耀武的指挥能力在中央军应该是没有人敢质疑的,他在74军任职期间的赫赫战功在国民党中,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相比,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打破,黄维和王耀武一样最后结果也不过如此。


新知传习阁


黄维,黄埔一期生,国民党陆军中将,第十二兵团司令,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1975年,黄维作为最后一批特赦战犯被赦,这位“书呆子”一样的兵团司令在特赦以后就一直沉迷于永动机的研究。黄维作为战士,他个人作战勇猛,敢打敢拼,作为将军,他就有一点墨守成规,在他的那些黄埔同学看来黄维是一位好学生,但并不是好将军,个人指挥水平在国民党阵营中大概就是中等。


抗日战争中黄维一步一步打出了自己的名声,1937年9月他担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一职参加了“淞沪会战”,并接受了最重要的“死守罗店”任务,这一仗是黄维的成名战,因为一仗打下来一个师连一个团的人都凑不齐,战况之严重可见一番,不过后来也有人说黄维这次战役指挥的比较呆板,所以得了“书呆子黄维”的称号。


淞沪会战以后黄维又率军参加了许多战役,武汉会战在马回岭伏击日军,1939年赴滇越边境驻防,率领54军抗击日军,1944年在日军的“一号作战”计划行动后,蒋介石任命黄维培训一批军事学员做后备。

解放战争中黄维曾率部赴台湾,后来又被派去了浙江余杭和绍兴地区。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由于廖运周的率部起义和黄维自己的呆板最终被解放军围困在双堆集,十二天以后黄维军团被基本剿灭,黄维本想乘坦克突围,没想到坦克中途出了故障,遂被解放军俘虏。


被俘虏以后的黄维一开始身体不好,后来经过医护人员的调理得到了根治,特赦以后他被安排在文史馆做馆员(基本上特赦战犯都是这样),还受到了陈赓等人的接见,黄维本人一直对永动机念念不忘,出狱以后也还在琢磨。“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我想如果在和平年代,黄维一定不会勉为其难的做一个将军,而是一位学者或者科学家。


是阿维啊


黄维的军事水平远不如白崇禧、陈明仁、王耀武、胡链、关麟征、郑洞国他们,将介石用黄维是犯了大错误。国民党的军队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共产党的军队里有粟裕、徐向前、刘伯承、朱德、彭德怀、徐海东等这样鼎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








有才君子


黄维的军事水平,正道有余,应变不足,忠勇有余,诡谋不足,“书呆子”的称号非常合适。

黄维(1904-1989)作为黄埔一期生,从军二十余年,为人堂堂正正,铁面无私而又有些书呆子气。军事领域,黄维是一位正将,打仗勇猛,有条有理,但智谋并不是很出色。可以顽强坚决地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但是遇上更复杂的情况也可能应变失措。“书呆子”其实未必是个贬义词。

下面简单回顾下黄维的从军历程。

黄维是在方志敏的安排下进入黄埔一期的,曾参加北伐、东征,国共分裂后成为陈诚的嫡系,1932年担任18军11师31旅旅长,1933年升为11师副师长、师长,期间参加了对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围剿。

抗战爆发后,黄维任18军67师师长,在淞沪之战的罗店之战,面对日军猛攻,黄维坚守了一周,三个团长一死二重伤,指挥部的文员全部持枪上阵。此战充分看出黄维敢打硬仗的虎将本色。

1938年,黄维升调第十八军军长,在会战中与日军大战。1939年又任54军军长,在云南防范日军迂回。后因与9集团军司令关麟征(黄埔一期同学)矛盾,调任中将高参(其实就是闲居)。

1944年,黄维调任青年军编练副总监(总监罗卓英),主持工作一年多,编成青年军三个军,成为国府后期的精锐。1947年黄维又先后担任31军军长、国防部联勤总部任副总司令和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可以看出,黄维军事理论和事务性工作确实有一手,书呆子当校长也很合适。

1948年8月,国民党为了应对淮海大决战,匆忙建立了12兵团,汇集国军四个军精锐部队,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书呆子黄维被从校长宝座拉过来担任司令。副司令则是黄埔四期的胡琏。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虽然拥有优势兵力,但各部相互推诿,临敌踌躇,唯有黄维带着12兵团,一头从华中向徐州猛冲过去。当然,最终黄维被包围在双堆集,遭到解放军围歼。

为此,12兵团的将领都骂黄维,说要是让胡琏带队,绝不会这样。这话说的没错,胡琏的特点就是滑头,行军缓慢而谨慎,换成胡琏带队,只怕等到淮海打完,12兵团还出不了华中剿总辖区呢。这样至少还能保住12兵团。

(帅气的黄维)

可是,国军之所以输给解放军,除了政治原因外,不就是因为胡琏这样精致的人太多了,黄维这样呆的人太少了么?个个都只图保住自己势力,救援友军其徐如林,遭遇大敌撤退如风,结果优势兵力成为一盘散沙,被解放军各个击破。要是国军个个都是黄维,至少不会崩溃得这么快吧。

当然,黄维在奇谋方面确实比较短板,这也和他为人方正有关。国军中都知道黄维是个铁面无私没趣味的人,杜聿明、俞济时这些人都不敢在他面前犯戒律。因此,他也看不穿廖运周的计谋,被廖运周不但带着一个师起义,还匡走了不少大炮坦克。

总之,黄维作为军人,称不上一流名将,但算得上一个可靠的二流猛将。在一个健康的军事体系中会很好发挥螺丝钉的作用,但在国军这样一个四分五裂、各怀鬼胎的团体里,这是委屈了。

最后多说一句,黄维为将,为官都是无可指摘的,但私生活方面却值得商榷。他自己愿意搞永动机是他的事,但是让他夫人为此含辛茹苦这么多年,丈夫的职责是缺失很严重的。

(黄维发明的永动机)


巴山夜雨涮锅


黄埔一期出身的黄维,能进入黄埔军校是经方志敏安排经由中共江西地下省委负责人介绍的,青年时期的黄维以共产主义为信仰。

个人认为,黄维的军事实战水平和军事理论素养在蒋军中皆属上乘,人品更没的说,是条好汉!他在双堆集的战败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失败,更多是他所属的集团政治上的失败。

电影《大决战》中的黄维

黄维是“小委员长”陈诚“土木工程系”的骨干成员,在28岁那年成为陈诚起家部队十一师的旅长,30岁接任陈诚成为十一师师长,34岁成为十八军军长。十八军是什么概念?你懂得。如果黄维军事素养不行,陈诚能让他当基本部队的军事主官?要知道军队就是陈诚这样的政客的第二生命!

让黄维打出声威的正是1937年淞沪会战的“血战罗店”,在友军几乎崩溃的境况下,他以六十七师师长的身份率部死守罗店整整一周,连师部直属人员全都上了前线,战到最后全师只剩一千多人。黄维也正是在血战罗店后被提拔为王牌十八军军长,这可是实打实打出来的!

血战罗店士兵

随后黄维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在家乡江西有力抗击了日军,粉碎了日军迂回德安的计划,为德安大捷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都说明,黄维还是很能打的。说他书呆子,一方面指他刚正耿直坚持原则;二是他确实军校读的多,搞军事教育也多。

黄维先后读了黄埔军校,陆军大学,还曾去往德国深造军事,兵书读的多。再者他1939年任中央陆军军校教育长;1944年任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总监,蒋挂名总监;1947年还筹备创建了以西点军校为样板的新制军官学校,担任校长。

双堆集战场

至于后来黄维被蒋从学校拉出来就任新编的十二兵团司令长官,在双堆集被我军围歼全军覆没,黄维本人也成了俘虏,已经是非战之罪了,换谁都无力回天。



司马砸光


黄维的军事水平,只能呵呵了!

黄维是江西人,经方志敏介绍进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一期学员,他的同学宋希濂,后来成为了杀害方志敏的刽子手!

1938年,黄维34岁,担任了18军军长。黄维在国民党陈诚的土木系混的风生水起,却没想到这个貌似强大的纸老虎,早晚有一天会灭亡。

黄维主要参加了几次战役,给你一一分析。

1,淞沪会战期间,黄维担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罗店之战中,黄维面对日军疯狂进攻,死守一个星期,罗店成了“血肉磨坊”。黄维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个战死两个重伤,连文书、伙房都上战场了。战斗结束,一个师只剩下一个团不到。黄维一方面获得了忠勇敢战之名,另一方面也获得了“书呆子”的名声。

黄维的“书呆子”战法完全符合国民党将领群像,一方面死战不退,另一方面没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只能评一句——精神可嘉,水平太差!

1939年,黄维和关麟征交恶,因此被雪藏。

2,1948年,长期从事军队训练工作的黄维被启用,参与了淮海战役。黄维担任十二兵团司令实在是逼不得已。因为原定的兵团司令是黄埔四期的胡琏,但蒋介石害怕胡琏镇不住一期二期的老师兄们,只好让黄维当了兵团司令。黄维兵团下辖四个军,即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军以及第四快速纵队,实力相当雄厚。可是黄维11月8日离开驻马店,25日就被困在双堆集,国民党不断空头物资,将士们说,不要物资就要胡总司令(胡琏),可见黄维有多渣。21天后,黄维兵团被全歼,胡琏等人逃脱。

黄维长期担任军校教官,突然担任大兵团作战,难免出现犹豫寡断贻误战机的情况,这是蒋介石陈诚的重大失误。可是黄维关键时刻不知道重用罗广文胡琏,放手部下去做,这就是黄维的问题了。

被俘虏后,黄维成为新中国被改造的国民党战犯,后来特赦后呼吁两岸对话统一,也算是发挥了余热。

我觉得黄维在黄埔一期将星如云的大背景下,实在是有点太水了,你觉得呢?


历史知事


黄维是黄埔一期毕业,陈诚土木系的得力干将,参加过东征、北伐、“围剿”红军、抗战,最后在解放战争淮海战役中被俘。

个人觉得黄维在国民党将领中不算突出,也不算太差,中等偏上还是有的。

理由有二个:

第一,黄维胆略过人。他的成名之战应当是1937年血战罗店。当时,黄维任是十八军六十师师长,奉命防守罗店。

大家知道,罗店在淞沪会战中被称血肉磨坊,黄维硬是守了一个星期,全师伤亡殆尽,连师部非战斗人员都上了前线。

这一仗充分体现了黄维的勇猛和韧劲。这虽然不是衡量指挥艺术的标准,但却是基础。

至于淮海战役,主要国民党军内部出了问题。当时,黄维虽然被围困,但他提出以四个师齐头并进的打法还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

正因为如此,地下党员廖运周才主动要求打头阵,然后临阵起义,打乱了黄维的部署。

第二,以黄维的性格,能如此受到重用,足以证明其能力。

黄维性格迂腐,从不拍马屁。

抗战时期,杜聿明入缅作战失利回到国内。前来部队点验损失的正好是黄维。杜想让这个同学照顾点,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

这样一个书呆子脾气的人,先后受到蒋介石、陈诚的赏识,如果没有一点真本事,是不太可能的。

在国民党集团,像黄维这样清正廉洁、不拍马屁的将领非常少见,即便如此,黄维还能做到中将兵团司令,说明着实有过人之处

至于黄维“书呆子”的来历,看他性格就知道了,他有文化,又过于耿直,不善于变通。

黄维被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认罪,认为这只是各为其主,如果国民党胜利了,那他就是有功之臣。

在战犯改造所,他利用业余时间固执地研究不可能实现的“永动机”。

最后,他是最后一批被释放的战犯,思想顽固可见一斑。


鄣南煮史


黄维非常擅长打硬仗,忠诚度很高。和黄百韬属于一类人。任何统帅都会喜欢这种人,也能赢得对手的尊重。只是在腐朽的集团中难以施展才华。

黄维在黄埔和陈赓、徐向前、宋希濂、杜聿明、郑洞国等是同学,都是黄埔一期。在毕业、分配、东征北伐和别人并无不同。

相对于杜聿明的际遇,黄维在1929年陆大进修,学习三年,得到了陈诚的赏识,自然进入国军种子部队十八军。28岁就当了旅长,并参加第四、第五次“围剿”。

1、打硬仗被说成“书呆子”

在淞沪会战开始后,十八军作为国军嫡系精锐,自然要投入主要战场。

(罗店区域)

罗店是战场的重要节点,从开战后双方就在血战。黄维在67师李树森将军负重伤后,火线接替任务。黄维在接受任务后,与日军血战整整一周,最后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二人重伤。如此血战,国府自然会大嘉宣传,这也成了黄维的成名战。

(罗店作战)

但同僚自然会嫉妒,就说黄当时指挥死板僵硬,就有了“书呆子黄维”的说法。

其实想一想,淞沪战场中日集结部队百万,胜负关系国运。在重要节点上,只是死守死打。哪有什么打巧仗、打活仗的可能。比如大场能守住,中央军就不用放弃江湾、北站间阵地。

黄维在这种条件下坚持那么久,就证明其具备打硬仗的才能,属于难得的将才。

之后武汉会战黄维已经是18军军长,在南浔路马回岭一带作战,再次证明其打硬仗的能力。

2、久疏战阵与搞军事教育

黄维升任54军军长后,驻防中越边境。由于于关麟征的个人矛盾问题,被暂时雪藏,升任军委高参。

到1944年,开始编练青年军。黄维担任“知识青年从军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总监。

(武汉会战)

到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联勤总部任副总司令,又在武汉搞新式军官学校,准备仿照美国西点军校的体制建校,培养国民党陆海空三军军官。

可以说自武汉会战后,黄维基本没有打过仗。

3、与再度打硬仗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为了确保华中战场主动,国军成立12兵团,由第18、10、85、14军组成,属于陈诚系看家子的部队。陈诚想让胡琏,武汉“剿总”白崇禧自然不乐意,最后折衷选了黄维。

黄维估计自己都诧异,我一个教书先生,怎么就成了兵团司令了?

(双堆集作战)

历史就是如此吊诡,很快淮海战役爆发,黄百韬兵团被围碾庄,统帅部决定将黄兵团东调。黄维率部在11月8日出发,侧敌行军,沿途越过多条大河,一路攻击前进。在宿县附近被围,即双堆集。

黄受命固守,到12月15日,全军覆灭。

要指出的是,这是一场硬仗,尤其是对兵团总部的攻击,大王庄之战。

战至下午,国军退回。同日,国军18军以猛烈炮火轰击大王庄1个小时,然后以2个团兵力在坦克掩护下发起反击。双方寸土不让,逐堡逐壕展开空前惨烈的争夺。战至黄昏,华野7纵投入最后的预备队,与中野7纵重新组织进攻,终于攻占大王庄。

可见此战惨烈。

总结:

黄维忠诚度很高,这是为将的重要素质。在作战中,以打硬仗擅长;在军务上,铁面无私。

可惜站错了队伍,没有选择到人民的一面,如果当初跟着老乡方志敏,他的才能与性格优势或许能得到真正的发挥。而不是在那里无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孙士庆. 战后舆论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研究(1945-1949)[D].上海大学,2017.

张程. 淞沪会战后至南京保卫战前中日两军华东战场作战史实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6.

张程:解放战争战事日志要略。

陈克文. 万家岭战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温静静. 陈诚抗战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2.

李东朗.军队素质、战略计划与解放战争的进程[J].中共党史研究,2009(09):62-70.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黄维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成名很早,抗战时期战功卓著,所以晋升也比较快。他在抗战之初的罗店作战中就表现非常突出,但主要是勇猛。相比后来的十八军军长胡琏,黄维的表现是勇猛有余,而机警不足,在需要临机处置的时候,他的反应往往会慢一拍。至于书呆子的说法,主要是说他为人处世的风格,打仗肯定不是这样。

淮海战役期间,黄维奉命东援徐州,起初的命令是让他向东去参与救援黄百韬兵团,但在进入安徽蒙城附近时,即遭到中野层层阻击,解放军在沙河、涡河、浍河等地节节抵抗,诱敌深入,黄维始终未发觉中野的战役企图是围歼他的整个兵团,等到黄维发觉有问题时,已经陷入中野设有坚固工事的袋形阵地,无法突围了。

起初,黄维认为当面的解放军只是负责阻援的中野六纵,所以碰到解放军沿河抵抗,黄维就命令自己的军队迅速击破,继续前进。一直到在涡河渡河战中,十八军的一个团从缴获的解放军的文件中才发现,解放军这次的企图不小,和以前完全不同。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发现情况异样,尤其是解放军一改以往战法,这次设置了坚固工事,而且遇到的解放军并非阻援的中野六纵,而是中野主力,甚至连桐柏山区的游击队都赶来了。

十八军是黄维兵团的核心主力,杨伯涛发现情况不对后,马上向黄维报告,之后商量了一个蒙城作战计划,仍然是沿用胡琏之前指挥时期的“核心机动”战法,依托蒙城,构筑坚固工事,以一部分部队与解放军保持接触,把拳头抱起来,寻找目标,确定目标后再重拳出击,前进时先占领前方有利地形,作为新的核心,逐步跃进,稳扎稳打。

但按照杨伯涛的回忆,这个计划做好后,刚巧互联时期的兵团参谋长萧锐突发急性盲肠炎,被紧急送往蚌埠治疗,由副参谋长韦镇福负责制订作战计划,而韦镇福初临战场,经验不足,这是黄维兵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熟悉胡琏那套作战方式的人走了。黄维本人离开军队前线已经五年,资历虽然很深,但没有参与此前的解放战争,对解放军作战风格并不熟悉。

不过,这个方案呈报统帅部之后,并未得到批复。黄维本人的想法则是向蚌埠转移,与李延年兵团会和后,再向北进攻,但同样未能得到统帅部的批准。而当时黄百韬兵团被围困再碾庄圩,等着黄维解围,所以黄维兵团的这些计划都未能执行,只能继续奉命向东攻击前进。一直到在浍河阻击战中遇到解放军顽强阻击,黄维才发现自己正在掉进中野的包围圈。

渡过浍河到达南坪集之后,黄维召集杨伯涛和兵团副司令、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开会,商讨下一步的行动方向。黄维这时候才发现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有全兵团被包围的危险,杨伯涛又给出主意说,这时候只有东南方向尚未发现解放军,整个兵团应该迅速向东南转移到固镇,和李延年兵团会和,固镇和南坪集之间距离只有八十里,急行军一天可到。

这时候是十一月二十一日深夜,一直到十二点,黄维终于下定决心,变更部署,向东南方向转移,跳出解放军的包围圈。杨伯涛回到十八军部署完毕后,又回到兵团司令部,但这时候黄维突然又犹豫不决了,原计划凌晨二十二日五点就开始行动,一直拖到中午十二点黄维还没有下令,等到下午四点才开始行动,这个关键时刻,黄维自己耽误了是一个小时。杨伯涛认为,如果按照原计划行动,这十一个小时,可能已经走了六十里了,接近固镇,就不那么容易被解放军包围了。

下午四点才开始转移行动,但是到六点的时候,因为当时已经是冬天了,天黑得很早,这时候能见度很低,黄维兵团的重装备和大量汽车无法在野地里继续前进,所以黄维又决定在双堆集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行动。结果就是这一夜,中野赶到了双堆集,到二十三日黄维命令部队继续向固镇前进时,中野部队源源不断的赶到双堆集,包围了黄维兵团。

被包围之后,黄维认为,自己有重武器火力优势,所以突围还是有希望的,就下令采用滚筒战法,边打边走,继续向固镇转移。十八军奉命强攻,试图在中野的包围圈上打开一个缺口,突围而出。但解放军顽强阻击,并没有能够打开缺口。而且,这时候黄维又接到命令,要求死守待援,不许黄维突围,黄维只好就地坚守待援。杨伯涛说,这时候黄百韬兵团被歼灭的消息早已传遍,所以听到死守的命令,十二兵团的军官都认为,死守就是守死,毫无机会了。

整个这个过程里,黄维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反应迟钝。十多万人的大兵团,他的判断和决定决定这些人的生死和前途命运,但在关键时刻,他却始终没有发现中野的战略企图,等到他发现了的时候,已经掉进了中野事先已经预设好的阵地。之后虽然从南坪集转移到了双堆集,但这个转移过程中又迟疑不决,失去了最好的突围机会。等到决心在双堆集死守待援的时候,部队已经损兵折将,建制也不完整了,只有第十军和十八军比较完整,其它部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该走的时候不走,该守的时候不守,该突围的时候不敢抗命突围,只能坐以待毙。这是不如之前胡琏的表现的。黄维这一点和杜聿明在被包围之后的状态基本上是一样的,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迟疑不决,坐失机会,最后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军队。

至于影视剧里的桥段中,黄维在被俘后表示不服,认为自己的部队还未展开,就被解放军包围了,以显示其书呆气,其实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从确山出发之后,十二兵团在沙河就已遇到解放军阻击,之后再涡河、浍河都遇到了解放军的阻击,整个兵团始终处于攻击前进的状态,并不是被解放军突然包围的。而且,解放军是且战且退,诱敌深入,黄维自己没有发觉这是陷阱罢了,这是他对战场态势的判断不够灵敏,之后又多次措施机会、耽误时间,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萧武


黄维教书的水平应该很厉害,属于是赵括那种类型的人才,讲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只要听过他讲兵法的人,就肯定觉得这个人是打仗的高手。

蒋介石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了干一票狠的,他就把所剩的所有嫡系部队,编在了同一个兵团里了。

这个兵团就是大名鼎鼎的12兵团,人马正好也是12万。

当初12兵团组建好的时候,蒋介石就为找统帅大为头痛。论军事才能,肯定是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是,白崇禧不是属于蒋介石的嫡系,恰恰相反,他是蒋介石政治上的对手。

这么一支重要的军队,肯定是不能给白崇禧统领的。

白崇禧不行的话,胡琏其实也不错,但是,胡琏资历尚浅,若是让他带领12兵团,白崇禧首先就不服气。因为他们两个互相谁都不服谁,所以胡琏也不可以。

除此之外,还真没有合适的人选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综合各方势力的矛盾,蒋介石选择了黄维。

黄维是在教了十几年的书之后,临危受命,又去战场上打仗的。

当他接到蒋介石的任命后,他自己就说自己不行,担当不了这么大的责任。但是,蒋介石说他是可以的。

黄维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出来打仗了,而且他还告诉蒋介石,我就当三个月的12兵团的统帅,之后你在找合适的人选。

可惜的是,黄维不知道的是,他这是自己生涯里,最后一次带兵了。

因为黄维长期离开战场,已经不知道国共两党战斗力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所以刚一开始出兵,黄维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蒋介石派是让黄维带着12兵团是去打淮海之战。

此刻,淮海战场上,我党的作战的部队有两大兵团,粟裕,陈毅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和刘伯承,邓小平等人带领的中原野战军。

因为淮海战役打响,前线战士吃急,蒋介石催的紧。

黄维带上兵团,就选小路走了,毕竟下路走起来可能会快一些,不用绕路。

但是,小路有好处,也有坏处。当时他的部下就给他建议,一定要走大路,因为他们的重型武器大炮,坦克什么的,走小路容易遇阻,而且还不能发挥全兵团美式装备的优势。

可以说这个建议是很正确的,黄维就摆在了没有听从这个建议上。

黄维没有听,他觉得就解放军的那三枪两炮,根本没办法和他们比。

结果这一路上走来,十分的艰辛,沟沟坎坎,山山河河的,没有少让黄维耽搁时间,关键是,这一路上他们一直都有受到沿途解放军的侵袭。而且解放军绝不恋战,打了就跑,这让黄维大为苦恼。

等黄维好不容到达安徽蒙城,想要一展身手的时候。

蒋介石来了急电,黄百韬兵团已经被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给围困了,情况十分紧急,若是再不去救,有可能救黄百韬兵团,就会全军覆没了。

蒋介石的命令黄维不敢不听,所以,刚扎好的营,不得不在撤掉继续前进。

黄维的12兵团,早就被刘伯承给盯住了,刘伯承有个大胆的想法,想要把黄维的12兵团全部给吃掉。

也就是说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个兵团的力量,来吃掉一个黄维。

因为黄维在路上耽搁了时间,这就给了刘伯承布局,歼灭黄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刘伯承开始调集大量的兵力,来双堆集想再这里扎一个口袋阵,把黄维的兵团全部给吃掉。

粟裕很给力,在黄维掉入刘伯承布下的口袋阵之中后,他早已把黄百韬兵团给灭了,然后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就来支援刘伯承了。

就这样12兵团被包围在双堆集,然后被,华东野战军和中原解放军调着打。

期间,黄维又犯了一系列的指挥上的错误,最终,导致他的12兵团,起义的起义,投降的投降。

就连黄维也被俘虏了,黄维作为统帅,这一次的失败,他要负很大的责任。

所以,很多他的部下,都把国民党的失败,推到了他的头上。一步错步步错的黄维,说实话他的指挥水平,也就是赵括第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