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90後將親眼看見“世界末日”?

最近90後的小夥伴們有沒有一些緊張啊?因為最近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佈了一份重磅報告——《

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該報告顯示,全球溫室效應帶來的環境問題已經非常嚴峻了,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因環境惡化和自然災害而陷入生存困境。甚至有媒體使用了“90後將親眼看見‘世界末日’?“這樣的標題來形容這份報告!

好嚇人啊!危機來得有這麼快嗎?《全球升溫1.5℃》怎麼這麼牛,會引發如此廣泛的關注?90後小夥伴有生之年會不會經歷電影《後天》、《2012》那樣的災難?今天壹讀君來幫大家探究一下吧。


90後將親眼看見“世界末日”?


要說清楚這個報告,我們就要先從18世紀的工業革命講起,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時代,人們發現通過一次性能源(煤炭、石油等)的使用和工業化的生產,原來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可以不斷增長的,如下圖所示工業革命前後世界人均GDP變化曲線。


90後將親眼看見“世界末日”?


資料圖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GDP的增長率便成了評價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於是在很多國家政府的眼中,GDP就必須不斷地漲,要年年漲、月月漲、日日漲,只能快漲,不能慢漲。

隨之而來的,人類燃燒石油、煤炭產生的碳排放也越來越多。科學統計顯示,2012年全球二氧化碳、甲烷的年均濃度分別比工業革命(1750年)前增加了41%和160%。碳排放的增長造成的溫室效應引發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氣溫不斷上升(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革命前增加1攝氏度),物種滅絕,洪災、旱災、糧食欠收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率不斷增加,於是各國政府坐不住了,於2015年簽署了《巴黎氣候協定》。


90後將親眼看見“世界末日”?


《協定》要求各國政府要努力減少碳排放,並定出了一個宏觀的目標,即未來全球氣溫最高只能增長到比工業革命之前的平均氣溫高2攝氏度。這是紅線,溫度絕對不能超過這個值,否則引發的自然災害將是人類所難以承受的!

各國政府為了這個共同的目標,紛紛制定了未來的減排規劃。

但就在幾天前的10月8日,事情突然發生了變化。IPCC在韓國仁川發佈了我們開頭提到的最新特別報告,報告指出,當年2攝氏度的紅線定得太寬鬆了!

報告認為,如果未來有一天氣溫比工業革命以前升高2攝氏度,則全球將有3200萬到8千萬人受洪水災害的影響;將有37%的人口遭受酷熱影響;將有4.11億人遭受乾旱的折磨;自然界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將滅絕;99%的珊瑚將消失;全球農作物產量將大幅降低,貧困人口將成倍增長;北冰洋夏季無冰的可能性將是現在的10倍

這樣的結果將是人類扛不住的!


90後將親眼看見“世界末日”?


所以這次IPCC對紅線進行了修正,指出大氣溫度增加的極限應該是1.5攝氏度!剛才我們說了現在的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已經增加了1攝氏度,那麼也就是說,未來氣溫頂多還有0.5攝氏度的增長額度。

紅線突然降低半度可不得了,這意味著之前各國制定的減排計劃都必須大幅度修正,到2030年碳排放量必須減少到原計劃的一半,才可能將地球升溫幅度控制在這個1.5攝氏度之內。

就剩12年了,難度太大了,很多國家還希望GDP能漲漲漲呢! 那麼為什麼在科學家眼中,差半度對環境的影響差異這麼大呢?

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由水這種物質的性質決定的。我們都知道水在0攝氏度會結冰,也就是說,0.1攝氏度時水還是液態的水,而-0.1攝氏度時水就是固態的冰。所以全球平均氣溫每升高0.1攝氏度,都意味著地表會有大量固態的冰會融化成液態的水。

近幾十年的科學觀測顯示:格陵蘭冰蓋損失速率已經從1992到2001年間的每年340億噸增加到了2002到2011年間的2150億噸;南極冰蓋的冰量損失平均速率也從1992到2001年間的每年300億噸增至2002到2011年間的每年1470億噸。

90後將親眼看見“世界末日”?


北極圈的冰面在減少

今年3月美國《自然》雜誌的新聞指出,在未來的幾十年裡,百年一遇的洪水可能每一兩年就發生。到2100年,整個歐洲沿海洪災造成的損失將增加20倍以上。

此外,很多農作物對環境溫度的變化也非常敏感,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羅貝爾從1980年開始監測溫室效應與農作物生產之間的關係。他的研究指出,受全球溫度升高影響,自1980年以來,全球小麥產量下降了5.5%,玉米產量下降4%。全球升溫對環境的影響還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個升溫紅線從2攝氏度降到1.5攝氏度,怎麼說降就降?這個IPCC的結論靠譜嗎?不是危言聳聽吧?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從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耶魯大學史特林經濟學教授威廉·D·諾德豪斯說起。

諾德豪斯從1972年開始從事綠色會計的研究工作。他在1975 年發表的論文《我們能控制二氧化碳嗎?》,首次提出了全球最高只能比工業革命前升溫2攝氏度的紅線的概念,這就是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中2攝氏度升溫極限的最早出處。這裡順便說一下,諾德豪斯的另一個傑出貢獻是提出了

在計算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時應考慮環境破環造成的損失

諾德豪斯在論文《我們能控制二氧化碳嗎?》中承認,自己的結論還有不夠嚴謹之處。所以後來IPCC的科學家還在不斷觀測全球氣候變化,每5到6年就會發布一次新的評估報告,並最終於今年,對升溫紅線提出了修正。

這次IPCC發佈的《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由來自40個國家的91位科學家花三年時間編寫。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是由世界氣象組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創立,成立已經30年。他的工作就是研究氣候變化,為各國政府提供經濟發展的決策依據。該組織匯聚了包括我國中科院院士、氣候變化科學專家秦大河在內的一批頂尖科學家。

壹讀君只能說,如果他們的結論不可信,那就不知道該相信什麼了。

多數學者都不認為人類有可能在2030年以前實現如此大規模的減排目標,那麼90後的小夥伴們將來是否真的會遇到所謂的“世界末日“呢?

當然IPCC的研究報告中不會出現末日這麼驚悚的字眼或結論。不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地球物理學教授丹尼爾·羅斯曼在自己的研究結論中,確實提到了“滅亡“的字眼。羅斯曼研究發現地球生物在過去5.4億年演化史中發生了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每次都和全球環境碳循環異常有關。


90後將親眼看見“世界末日”?


在二疊紀滅絕的三葉蟲 來源:圖蟲創意

比如發生於距今2.51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的第三次生物大滅絕,造成了98%的海洋生物以及96%的陸地生物在50萬年內迅速消失,當時整個海洋和陸地的生命跡象都基本消失。科學研究顯示,這次滅絕和地球環境中二氧化碳濃度突然升高有關,對於為什麼當時碳循環會異常現在仍然是個謎。

羅斯曼總結過去五次生物大滅絕碳循環異常指標後得出了一個“災難臨界值”,即當人類向海洋中排放的碳達到3100億噸時,地球將進入新的生物滅絕週期。他認為到2100年(82年以後),人類向海洋中排放的碳可能在3000至5000億噸間,也就是說人類大概率將會突破“災難臨界值”。

這樣想想的話,現在的90後小夥伴們如果早睡早起,飲食科學的話,還是有希望再活82年的。那麼到時候一旦突破臨界值,是否就意味著“末日”爆發呢?

對此,羅斯曼是這樣說的:一旦突破臨界值,便意味著不穩定環境將出現,並最終導致物種大滅絕事件發生。這個過程預計需要大約 1 萬年。 但也有可能,那時候的世界命運會進入一個“未知的領域”。

這一句“未知領域”,再聯想到電影《後天》中的情節,就不免讓壹讀君感到緊張了!


90後將親眼看見“世界末日”?


好吧,總而言之,工業革命爆發之後,人類對於自身生產、生活方式的辯論進入了空前激烈的階段,而隨著未來環境形勢的日益嚴峻,這樣的爭議也將更加尖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