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大明亡國之君崇禎

明思宗朱由檢(1611-1644),父朱常洛,母劉氏。為朱常洛第五子。天啟七年(1627)八月丁巳,崇禎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賢於鳳陽,十一月乙巳,魏忠賢縊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國興伏誅。

崇禎元年(1628)正月丙戌,戮魏忠賢及其黨崔呈秀屍。六月,削魏忠賢黨馮銓、魏廣微籍。崇禎二年(1629)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這一系列的舉措,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閹黨之禍逐漸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禎,在誅滅魏忠賢勢力的同時,也促使明末龐大的文官勢力更加膨脹。

17歲登基的崇禎執政時,明朝處於內亂、外患、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整個明帝國可謂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崇禎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的文官集團抗爭,17年來用盡心力意圖復興明室,最終城破自縊。崇禎皇帝最大的性格特徵是剛愎自用、獨斷多疑。

崇禎年間大明王朝所面對的問題主要有三,其一明末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其二為崛起的後金,其三為農民起義軍。

萬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11年2月6日):崇禎出生。有人誤為1610年,他的生日在陰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按照中國傳統陰曆紀年法),明萬曆三十八年大部分為1610年,但因算法不同,導致西曆與陰曆的差距,按照西曆來計算,萬曆三十八年臘月其實已經是1611年了。

萬曆四十二年(1614):崇禎的母親去世。

泰昌元年(1620):父親病逝。

天啟二年(1622):被封為信王。

天啟七年(1627):兄長天啟帝病逝,即位為帝。

崇禎元年(1628):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全國性大災荒,陝西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

崇禎二年(1629):三月,定立魏黨“逆案”,入案者255人,分別懲處。

五月,以徐光啟主持用“西法”修定曆書,至崇禎8年修成《崇禎曆書》137卷。

崇禎三年(1630),永平四城失守,畿輔震動,詔天下勤王,各方將領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獨秦良玉慷慨誓眾,率翼明捐資濟餉、裹糧率師;袁崇煥晝夜兼程,馳援京師,並收復永平四城。 後崇禎將袁崇煥下獄並處死。春,陝西三邊總督楊鶴對農民軍剿撫並用,部分農民軍流動至山西。 十二月,加派“遼餉”153萬餘兩,合原加派“遼餉”共計680萬餘兩。

崇禎四年(1631):正月,賑濟陝西災民,定議對農民軍實行以撫為主的政策。

崇禎六年(1633):農民軍大批度過黃河,進入河南地區。崇禎七年(1634):正月,以陳奇瑜為五省總督,主持圍剿河南、陝西等處農民軍。

崇禎八年(1635):正月,農民軍克鳳陽,掘皇陵。明廷調集各省精兵7萬餘在中原進行會剿。 八月,以盧象昇為總理,與洪承疇分責東南、西北的剿除農民軍戰事。十月,下罪己詔。

崇禎九年(1636):秋,張獻忠、羅汝才部進入四川,攻克大批州、縣。

崇禎十一年(1638):張獻忠部接受明軍招降,李自成部遭明軍圍剿,損失慘重,僅餘十八人。農民軍勢力一時低沉。同年,清軍犯境。

崇禎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部復振,攻克洛陽,殺福王朱常洵。

崇禎十五年(1642):新年,揖拜閣臣,再圖振興。 二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敗明軍,殺陝西總督汪喬年。 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繼破,洪承疇被俘,降清。 五月,李自成部三圍開封。七月,皇貴妃田氏病故。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命後宮嬪妃盡皆自殺,親手砍殺自己的兩位女兒,又命貼身太監小毛子帶三位皇子出逃,然後跟太監王承恩逃亡煤山,自縊而死。

他勵精圖治重用名將袁崇煥,任用“正直無私”的東林黨人,眼看大明似有中興之像。

可天不遂人願,遼東傳來消息,袁崇煥擅殺大帥毛文龍,崇禎震驚了,那可是高級武將啊,袁崇煥怎麼敢?

他開始懷疑袁崇煥,最後崇禎殺了大將袁崇煥,當然並不是什麼皇太極實施反間計,結果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猜忌袁崇煥,將其千刀萬剮,這種惡俗的版本。

袁崇煥是死在崇禎的自卑,猜忌之下。

崇禎又不傻,袁崇煥已經是明朝的高級武將,封疆大吏,又得皇帝信任,名利雙收,位極人臣,後金能給他什麼,就是給他皇帝當都不夠看的,(當時那裡就是窮鄉僻壤的代表)要不是李自成,恐怕滿清永遠也沒機會入關。

殺袁崇煥是因為一件事,崇禎開始懷疑袁崇煥結黨,結黨的對象是內閣大學士錢龍錫。

錢龍錫曾極力推薦袁崇煥擔任遼東統帥的。後來袁崇煥(也不知道抽什麼風)以“不聽號令”為由斬殺皮島主帥毛文龍,崇禎雖然很不爽但事已至此也沒什麼辦法了。

當時錢龍錫也是關心則亂上書為袁崇煥辯解,可這卻引起了崇禎的懷疑,(袁崇煥都不急,你急什麼)他懷疑袁崇煥受錢龍錫的指示殺毛文龍,(腦洞太大,青少年好幻想)錢龍錫是朝廷重臣,袁崇煥是邊關統帥,這兩個人結黨,要幹什麼。

雖然此時崇禎並沒有動手,但他的心中已經埋下了懷疑的種子,後來袁崇煥又失誤讓皇太極入關,(說好的五年復遼呢)加之其手下將士號令不動,崇禎懷疑其擁兵自重,所以痛下殺手,處死袁崇煥。

崇禎為人浮躁、多疑,好大喜功,急於求成,崇禎在位17年間竟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可見明朝朝局的動盪不安。

財政枯竭,崇禎沒辦法,向朝臣問策,代表著江南手工業,商業利益的東林黨人,不思報國,只顧自己利益,讓崇禎不收江南工業稅反而轉嫁到西北勞苦大眾的身上,逼的西北人民揭竿而起,明朝形勢更加危急。

崇禎大事缺乏魄力,做事又猶豫不決,他派軍鎮壓起義軍,可朝廷已經到了發不出糧餉的地步,他向朝臣借錢,(非常時期應行非常之事)那些高舉著儒家大旗的東林黨人,紛紛哭窮。(李自成打進京城發現他們可都是鉅富)。

崇禎做事猶疑不決,不能接受洪承疇和孫傳庭的正確意見,聽從東林黨人建議對李闖時剿時撫。最終導致明朝陷入農民起義軍降而復叛,殺之不盡的窘境。叛軍的問題始終不能得到徹底解決。

隨著官軍實力的消解,起義軍自身實力不斷壯大。 對於這些只知道空談,鼠目寸光的東林黨人,崇禎除了抱怨怒斥,其實並沒有採取什麼行動,好大喜功的他自然喜歡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東林黨人為他歌功頌德。

當然也不能太過指責東林黨人,崇禎並不是一個好領導,他急於求成,卻又不敢承擔責任,刻薄寡恩,自私自利,冤殺袁崇煥一部分原因也是害怕朝臣攻擊他,用人不當。他希望做出成績來獲得大家認可。可出了差錯,卻不敢承擔責任,把黑鍋完全丟給部屬,長此以往還有誰敢替你辦事。

崇禎不承擔責任,大家都知道兩線作戰乃兵家大忌(你打一個人和打兩個人自己想想),當時明朝一邊跟後金打,一邊跟起義軍打,實在是吃不消了,崇禎就讓兵部尚書陳新甲秘密主持與後金議和,(皇太極也不想打,當時後金內部未穩,遼東又難啃,不如先消停會,解決內部,)

可陳新甲辦事不靠譜,消息洩露,朝廷輿論譁然(滿口天朝上國的東林黨又開始了)崇禎看那些嘰嘰喳喳的東林黨人頭都大了,為了推卸責任,說這都是陳新甲揹著他乾的,(你當別人傻啊)把陳新甲殺了。(最是無情帝王家)

從此朝臣中再也沒有人敢提議和之事,(想自殺就上)明朝失去了與滿清停戰的機會,最終在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下,國力日漸衰弱,致使李自成農民軍迅速做大做強,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心胸狹窄又刻薄寡恩,自私自利,也無識人之明,多次冤殺大將,致使明朝出現空前的人才危機,使得那些良將賢相人人自危,根本不敢有所表現,這才給了小人可乘之機。

保定之戰後,崇禎求和之心大起,但盧象升不同意,楊嗣昌趁機添油加醋,為不讓盧象升給議和大事搗亂,崇禎一面命盧象升進兵鉅鹿,一面將盧象升本部兵馬盡數拆分。十一月,盧象升進抵鉅鹿抗敵,身為“總督天下兵馬”的他,手裡竟然只剩下1萬兵馬,他的精銳天雄軍大部以及原本應由他指揮的關寧鐵騎,皆被高起潛扣著。

鉅鹿地處要衝,是清軍必爭之地,見盧象升兵少,清軍起初存輕視之心,多次發動進攻,都被盧象升奮力打退,整整一個月,清軍竟數度攻鉅鹿不克。這時楊嗣昌又添亂,(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這隊友)將盧象升的士兵又調出5000歸高起潛,(我都懷疑他是清朝的臥底)十二月,多爾袞集中8萬主力圍攻鉅鹿,(這還怎麼打)開戰之前,盧象升抱定必死之心,召集當地鄉民哭泣說:“我等死在旦夕,不願連累百姓遭兵。

為免當地百姓生靈塗炭,他決定主動進攻,百姓無不感動,紛紛捐出家中僅有口糧,支援天雄軍。

十二月十五日,8萬清軍將盧象升部重重包圍,戰鬥從中午打到深夜,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後,清軍終於全殲了盧象升部5000兵馬,5000多人無一人投降,盧象升本人在全軍僅剩數十人的情況下,依舊向清軍發起進攻,在亂箭之中壯烈殉國。

最可恨的是,盧象升血戰時,高起潛率領數萬精兵,卻畏敵不前見死不救(這就是崇禎信任的人)。盧象升殉國後,楊嗣昌還在拼命整他的“黑材料”,甚至逼迫鉅鹿知府誣陷盧象升“畏敵怯戰”,盧象升屍首被楊嗣昌扣押50天不上報。盧象升死後,崇禎竟然兩年多不給撫卹,直到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才給予追諡,可謂刻薄之極。盧象升與其說是被清軍殺死,不如說是被隊友坑死。

盧象升的死,對明王朝的打擊是沉重的,在明末農民起義時期,盧象升是讓農民軍聞風喪膽的將領,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皆一度被他打得奄奄一息,他親手打造的天雄軍,即使在對陣滿洲八旗時也毫不遜色。盧象升為官清廉,作戰身先士卒,公平處事,凡事以身作則。

左宗棠西征時,讀到盧象升傳,不禁感嘆道:“如此際遇,誠為天下志士恨。”

坑死一個還不夠,楊嗣昌同志繼續發揮勞模本事,再接再厲,又坑一人。

孫傳庭是明末名將屢挫李自成,擒拿闖王高迎祥,但與楊嗣昌不睦,被打小報告。崇禎將孫傳庭貶為平民後,又將其禁囚,以待判決。

在孫傳庭下獄的三年期間,熊文燦、楊嗣昌在鎮壓起義軍的戰爭中屢戰屢敗,闖王李自成百戰百勝,擁兵數十萬,第二次包圍了開封。在這種形勢下,明廷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再度起用孫傳庭為兵部右侍郎,命孫傳庭率禁衛軍馳援開封。

孫傳庭到任後手裡只有幾千老弱病殘,又缺少後勤訓練,為對付日益壯大的起義軍,孫傳庭日夜加緊整肅軍務。崇禎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第三次包圍了開封,崇禎帝連催孫傳庭火速出關入豫。孫傳庭則上疏回覆:“兵新募,不堪用”。但心急如焚的崇禎只是逼迫孫傳庭儘快救援開封。孫傳庭只得起兵馳援,終因寡不敵眾戰死沙場。但是因為孫傳庭的屍體一直未找到,崇禎懷疑他逃跑,始終未追封加諡於他。(何其悲哀)傳庭死而明亡矣,明廷再也沒有可以同李自成相抗衡的悍將勁旅了。

洪承疇負責遼東時曾經堅持與清軍進行持久戰,可是崇禎胡亂指揮,下達死命迫使洪承疇主動出擊,導致洪承疇在松錦大戰中兵敗被俘,崇禎皇帝把能征善戰的陝兵調去遼東平叛了,又在松山之戰中全軍覆沒。至此,明廷北方已無能戰之兵。

他任性妄為,屢發罪己詔卻從未認真反省自身,一味的將責任推脫在別人身上。

經過崇禎這麼多年的瞎折騰,立功不賞,犯錯腦袋搬家,最後在朝堂上立足的都是一群沒有行政能力,卻樂於互相攻訐的人。

回顧崇禎一生,剛開始那個初即位的少年,他嫉惡如仇(一上臺就宰了魏忠賢)心浮氣躁他太想證明自己了,希望趕緊做出些成績來讓質疑者閉嘴(勤政為民,任勞任怨,勤儉節約)他幾乎符合所有明君的的標準。

可是一旦做不到又開始找原因推卸責任(陳新甲事件),他就像一個喝太多心靈雞湯的少年,懷揣著美好的理想(自比唐太宗),聽著成功人士的故事,幻想成功,也不考慮自己適不適合那條路。(胡亂指揮遼東戰事,孫傳庭之死)

他要做出一番成就,來證明自己,所以當袁崇煥提出“五年復遼”時,雖然他也不相信,(傻子才會信)但還是選擇讓袁崇煥去做。

袁崇煥會這麼說也不是搞不清楚狀況或者吹牛,(常年與後金血戰的他不會不知道後金的實力)他面見崇禎時,一眼就看穿了這個小皇帝心中的想法,太急於求成,太想證明自己,他這麼說只是為了安慰崇禎。(可單純的崇禎信了)

他開始治理國家,減免稅負,勤政為民,然而失去了魏忠賢這把利劍,他不得不直面的明朝龐大文臣集團,那個正義的化身——東林黨,這個集團一度使這個末代帝王無能為力。(誰讓你殺魏忠賢的)

平心而論,他只是一個臨危受命的16歲的少年,從小長在深宮,見識還不如同齡的我們(他只是被當做一個閒散王爺培養),沒有自己的班底,舉目無親,你讓他去統治一個龐大的帝國現實嗎,而且他一直接觸的言論就是自己的哥哥任用奸臣,以至於民不聊生(當時的輿論控制在東林黨手中,說魏忠賢已是九千歲要更進一步,造反殺皇帝。)若你是他,會不會除掉魏忠賢。

他想要做出一番事業,不能讓臣民們失望,所以他一直勤政為民,通宵達旦的批閱奏章據史書記載,他才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

他承載了這個帝國所有的希望,拼盡全力挽救這個帝國。

他想做出一番成就,卻屢遭文官集團制肘。(殺魏忠賢打破了平衡)他是一個好人,卻不是一個好領導,他勤政為民,愛民如子,卻刻薄寡恩,任人唯親,他時而果決剛毅,(平定魏忠賢),時而猶豫不決,做事無擔當,怨天尤人,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大明是個很神奇的朝代,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