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大脑贫穷懒惰,才是拖累孩子的元凶,这样的悲剧一直在上演

大脑贫穷懒惰,才是拖累孩子的元凶,这样的悲剧一直在上演

大脑贫穷懒惰,才是拖累孩子的元凶,这样的悲剧一直在上演

头脑贫瘠,

言多而易断;

头脑富饶,

善思而后行。

“穷脑”养儿多在“教”,

“富脑”养儿实在“育”。

大脑贫穷懒惰,才是拖累孩子的元凶,这样的悲剧一直在上演

前苏联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认知心理实验——

他将同一个人的相片分别展示给了A、B两组被试人员,并且告诉A组人员,这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的照片,告诉B组这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照片。

随后,他让A、B两组分别用文字描述照片中这个人的特征。

A组透过照片中人物“深陷的双眼”,看到的是内心的仇恨和罪恶,透过人物“突出的下巴”感受到的是“犯罪的决心”。

B组则通过照片中人物“深陷的双眼”,感受到的是深邃的思想,看到人物“突出的下巴”则映射出他在求知与探索时的坚毅。

包达列夫由此发现,当我们被“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所左右时,我们就会在原本客观的事物上投射出“主观认知”的阴影,继而影响我们对事物客观真实事实的认知,表现出非理智的判断和行为。

大脑贫穷懒惰,才是拖累孩子的元凶,这样的悲剧一直在上演

如果这个实验还不足以说服你,下面我们做一个测试:

假设明天你准备参加对总统选举的投票,碰巧今晚的新闻正在爆料三位候选人的一些背景信息——

候选人A:他与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往来,而且会星象占卜学,还是一个老烟枪,喜欢每天喝八到十杯鸡尾酒;

候选人B:他过去有过两次被解雇的记录,喜欢一觉睡到中午,大学时吸鸦片,而且每天傍晚都会喝一大杯威士忌;

候选人C:他是一位受勋的战争英雄,素食主义者,不抽烟,只是偶尔喝一点儿啤酒。

请问,明天你会给哪位候选人投票呢?

……。

好了,让我们看一看你选的是谁——

候选人A:富兰克林·罗斯福;

候选人B:温斯顿·丘吉尔;

候选人C:阿道夫·希特勒。

综观以上二例,我们会发现“先入为主”的定势思维,会帮助我们迅速作出判断和选择,但同时也极有可能把我们对客观事实的认知跑偏带歪。

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被你自己给欺骗了。

更准确地说,任何不假思索的主观判断和选择,都可能是盲目而无事实根据的,尽管有时结果没错,但这并不能说明你思考判断选择的过程符合事实

这让我想起十八世纪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说过的一句话——

“有些人再也学不到任何东西,只因为他们对一切理解得实在太快。”

大脑贫穷懒惰,才是拖累孩子的元凶,这样的悲剧一直在上演

人们意识与思维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特质,如果放在一件不重要的小事上,你会觉得无足轻重,但是如果放在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影响可就大了。

例如,父母未经审视的定势思维会导致一个又一个评判的“标签”,深深地烙在孩子心灵深处,有的孩子甚至会认为自己生来如此而不可逆,将这一“标签”背负一生——

很多父母会用“胆小”、“害羞”等标签来形容孩子外在的活动,似乎小孩子就应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和所谓的“大方”、“大气”,致使孩子认为自己可能很难适应这个世界

很多父母会用“内向”与“外向”的标签来评判孩子性格的好坏,似乎“内向”就是不好不自信,“外向”就是好就是自信,这种言行之间夹杂偏见的“裁决”往往会导致孩子无法认同和接纳自己,欠缺坚持自我的勇气

很多父母会用“懂事”、“听话”的标签来衡量孩子的行为价值,似乎“懂事”、“听话”才是好孩子的标准,否则就是不好,造成“乖”孩子习惯于

用旁人的眼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不敢发挥自我

……;

一个孩子对世界、对人生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就这样被塑形了。

大脑贫穷懒惰,才是拖累孩子的元凶,这样的悲剧一直在上演

这的确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因为归根究底,

每一个被烙上标签的孩子,都是被拴在了一根儿父母亲手埋下的定势思维的柱子上,难以挣脱。

事实上,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教育,就是自欺欺人,就是误人子弟。

换句话说,教育对你和孩子来说,表面上缺的是方式,本质上缺的是观念。

教育孩子,其实就是父母、老师等一切教育者自我觉醒的过程。

之所以我们会在这一过程中沉溺于“自以为是的思维”,习惯于使用负面标签“帮助”孩子形成“三观”,是因为我们缺失认真观察思考、探究孩子背后的成长规律和三思而后行的能力

这种教育的思想和方式实际上早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渊源——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大意是说复归生命的本来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认识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明理达事。否则,违背这些规律肆意妄为,便会生出凶乱。

所以,尊重孩子内在的成长规律而不妄思妄为,才是我们培养教育孩子的思维起点。

当然,明白了这些之后,你会突然发现——

原来,我们对孩子的认知与评判,很可能只是自己的“主观意识”在作怪,若想真正认识和了解孩子,就绝不能“对一切理解得太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