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把崇禎換成朱元璋,明朝還有沒有機會翻盤?

mongchan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崇禎皇帝繼位前的明朝局勢。崇禎皇帝1628年繼位,交到他手中的江山,可謂是各個派系情況複雜。由於前期明朝萬曆皇帝的對外征戰,再加上木匠皇帝的荒唐不理朝政,明朝的國庫可謂是空空如也,天啟皇帝在位期間,將朝政交給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賢,導致魏忠賢開始極力排擠打壓東林黨文官集團。

崇禎皇帝繼位第一年,陝西就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所以崇禎皇帝還沒有執政呢,明朝的江山已經出現了不穩定。魏忠賢在位期間,極力打壓文官集團,鎮壓農民起義,任用主戰派將領同後金交戰,明朝還勉強維持下去,因為魏忠賢雖然排除異己,打壓政敵,但是魏忠賢也不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草包,反而魏忠賢對於什麼人能用,怎麼用知道的很清楚。崇禎皇帝上臺後,一直懷著中興明朝的使命來治理朝政,大力清算魏忠賢黨羽,魏忠賢后來因為害怕而自殺。

然後東林黨人文官開始反擊,他們將魏忠賢任用的邊關將領看做是魏忠賢黨羽,不是撤換,就是殺害,導致反而最後沒有人再去同滿清作戰,農民起義軍在崇禎統治時期,崇禎皇帝優柔寡斷,一會兒想要詔安起義軍一會兒又反悔要去討伐起義軍,導致屢次喪失消滅起義軍的戰機,而魏忠賢時期,魏忠賢對於起義軍還是很殘酷的,根本就不和起義軍談判,而崇禎則優柔寡斷。

崇禎上臺後確實清算了大量貪官汙吏,但是這些貪官汙吏有一部分還是有些本事的,還是在某些方面可以替明朝鎮壓起義軍,和滿清作戰的本領的。他們被清算後,剩下的文官團體大眼瞪小眼,沒有一個人可以替明朝解決擺在眼前的,鎮壓起義軍的問題。然後如果把崇禎換成朱元璋我認為還是有可能翻盤的。

朱元璋個人軍事指揮能力很強,而崇禎卻不能自己帶兵打仗。其次朱元璋雷厲風行,處事果斷堅決,在治理朝政上也毫不手軟,對待貪官汙吏心狠手辣,並且朱元璋同情農民,在朱元璋時期農民可以捆綁貪官汙吏押送京城,所以朱元璋如果接手崇禎的話,會首先安撫農民起義軍,懲罰貪官汙吏,解決農民軍的最迫切的需要和請求,農民軍起義的原因被解決,那麼農民起義也就不會發生了。崇禎雖然也多次鎮壓了農民起義,但是農民起義發生的根源是地方土地兼併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活不下去的農民不得不造反起義,而崇禎鎮壓起義後,並沒有解決農民起義的原因和農民的訴求,所以,鎮壓了一次,又起來一次,而朱元璋出身農民,明白農民最需要什麼,所以朱元璋會很好的解決農民起義的問題。其次,明末魏忠賢被殺後,腐敗無能的文官團體上臺,再也沒有另一個魏忠賢來制約文官,導致後來武將們被文官壓制,不能見到皇帝,導致崇禎無人可用,守著一群文官大眼瞪小眼。

朱元璋,其自身軍事能力超群,並且,其出身武將,可以很好的任用良將,並且他自己痛恨貪官,東林黨人也會得到清算,例如崇禎皇帝的岳父周群,作為文官之首,崇禎一直認為他是個清官,最後崇禎讓周群捐款軍費,周群就捐了300兩銀子,還揚言賣房子救國,可是諷刺的是後來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嚴刑拷打各個文官,從周群家裡一次性就超出白銀八千萬兩銀子,從六部大臣家裡抄的白銀相當於明朝全國財政收入5年的總和,可見東林黨文官集團也是貪官汙吏,崇禎光清算魏忠賢,但是卻忘記了文官團體也不是什麼好東西。而朱元璋對待貪官手段殘酷,任何貪官都逃不出他的眼睛,並且朱元璋懂得任用人才,而崇禎一味的指望廢物的東林黨人,導致下面的人才被東林黨人壓制,不能得到重用。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朱元璋個人軍事能力超群,即使手下無人可用,朱元璋本人強大的軍事手腕,也可以讓他指揮明軍消滅起義軍,並且壓制滿清的發展。

朱元璋建國初期,中國的局勢要比明末複雜的多,各地農民起義多不勝數,並且還有元朝蒙古軍隊的威脅,朱元璋能夠在元末明初如此複雜的局勢下統一中國,並且將強大的蒙古人趕出中原,可見其本身的能力是很強大的,其手腕以及文治武功可以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齊名,連毛主席都對朱元璋加以肯定,所以明末的局勢要比明初好多了,所以如果把崇禎換成朱元璋我認為是完全有可能反水的,不僅可以解決明朝的農民起義軍問題,還可以消除滿清的威脅,畢竟明朝末年,國家還至少是統一的,而朱元璋打江山可是一步一步從無到有打出來的,所以如果讓朱元璋接收明末政局,明朝也不至於滅亡了,反而會開啟中興局面。


一縷清風00


歷史無絕對,但是可以猜測分析。朱元璋的腦子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了,不管他制定的那些條條框框後世是怎麼評價的,但是不能不說朱是一個全才,能打能謀能政治還能當學者制定制度。明末讓朱來管,不管如何他一定會把能用的物盡其用了,榨乾你最後一滴價值,才能會捨得殺你。老朱從來不讓別人來定注意,他腦子早就想好了,就是看看爾等文武群臣中不中用。明末歷史仔細看看就能明白沒有人,而是做決策的人(崇禎)沒有重點和全局。在幾個重要的事情上2b的一塌糊塗(譬如剿匪和用人的決定該殺不殺該留不留該軟不軟)。所以以朱元璋的能力和水平,只要不是運氣太背,讓大明再挺挺還是可行的。不過以當時大明的狀態,再碰到一個和朱元璋能力旗鼓相當弱一點也行的,譬如後來的,多爾袞,皇太極,順治,康熙大帝,都極有可能推翻了大明。可能你要說後邊的朱棣了,這幾家皇帝反正前邊那幾個家長都不弱,這就是那句天時地利人和,妙不可言!


MrNovember


如果是朱元璋來站明朝的最後一班崗,他絕對不至於去上吊,明朝關不了門,朱元璋與崇禎皇帝朱由檢最大的區別在於:朱元璋是造反頭子,朱由檢是深宮皇帝。

大明朝開門營業260年,落到崇禎皇帝朱由檢手上的時候已經是千瘡百孔,而這個禍根其實早在明朝初期就種下了,一個是朱元璋時期就開始的黨派林立,一個是朱棣時期的內閣制度,還有一個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壽時期的太監崛起。

朱元璋時期的黨爭起源於淮西功勳集團與浙楚士人集團之爭,最後的結局是被朱元璋團滅,殺的殺,關的關,不但滅了丞相,還最大限度的集中了皇權;朱棣時期創立了內閣制度,變相的恢復了相權,卻又催生了黨爭的萌芽;朱瞻基後期讓太監參與到朝政事務中,直接讓宦權進入了明朝的政治核心。

黨爭、內閣、太監是明朝國家體制上最大的頑疾,但是明朝滅亡的根源其實是土地問題:

1、土地被貴族兼併嚴重,到了明朝後期貴族圈地面積遠遠高於農民私有土地面積,導致了大量的無地流民產生;

2、流民大量離鄉背土,導致了大量土地荒蕪,糧食減產,再遇到天災,國庫收入減少,社會動盪。

以上是明朝走了260年滅亡的根本原因,而以上原因沒有一項是崇禎皇帝造成的,但是他的短板很明顯:年輕王爺登基,有大志,無雄才。遇到這麼個爛攤子,心有力,而“餘額不足”——既沒錢,也沒能力。

那麼如果是朱元璋來接手這個爛攤子呢?很明確的告訴你,他肯定比朱由檢要強太多,不單單是個人能力強,而是當時那個局勢更適合朱元璋。

朱元璋從放牛娃一路爬上皇帝位,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獨一份,這絕對不是運氣問題,直接說,朱元璋就是一個適合在亂世裡創天下的人。

明朝末年和元朝末年有區別嗎?沒有區別,元朝後期鬧災荒,明朝末年也鬧災荒;元朝末年鬧農民起義,明朝末年同樣鬧農民起義;元朝末年官員腐敗無能,明朝末年官員更是有過之而不及。

朱元璋在那個局勢下,能夠滅了群雄(陳友諒、張士誠等),推翻元朝,說明各方面本事很大,換在明朝末年,朱元璋就是李自成,崇禎皇帝就是元順帝。如果反過來,讓朱元璋坐皇帝,收拾他從底層看到的這個局面,他要有經驗得多。

朱元璋在造反的時候資源是極其有限的,如果他是皇帝,全國資源都可以調配,配合上朱元璋的手段,首先收拾幾路農民起義軍是沒有問題的,他就是造反的起家的,造反的手段耍到朱元璋頭上來了,那就是關二爺面前耍“菜刀”。

滅農民起義軍問題不大,表面來看只是個軍事問題,深層次來看其實社會問題,朱元璋要面臨的是如果緩解,甚至解決這個根源——土地問題。

按照明朝初期朱元璋的處理方式,簡單粗暴,所有的兼併土地幾乎都會被強行徵收,並劃分出來分給無地流民,嚴控農民失地是根本。那麼地主們會答應嗎,參照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就知道他對地主們有多狠,再說了,在中國封建社會里,造反的農民數不勝數,造反的地主幾乎是沒有的。

土地兼併問題解決後,流民大量減少,農民起義軍就成不了氣候,大家都有地種,有飯吃,誰願意提著腦袋去拼命,李自成就算當不了驛卒,當個農民還是願意的。

接下來,朱元璋會遇到另外兩個棘手的問題:黨爭腐敗和遼東問題。

對內,朱元璋的手段豐富多彩而且簡單粗暴,對於文官集團(東林黨),不擔心這些人骨頭硬,胡惟庸、李善長、楊憲等人的能力強,骨頭硬,最後還是一樣的被剮,至於誰來幹活,天下能當官的很多,能當好官的也很多,這個不擔心。

至於像魏忠賢這樣的太監,落到朱元璋手裡,基本是也就是兩刀的事兒:下面一刀自己剁;上面一刀朱元璋來剁。

掃清了朝中的陰霾,朝中清滌,就開始收拾遼東這個攤子了,對於像朱元璋這樣的軍事幹部來說,遼東問題解決起來也就兩板斧:一個是哄,一個是打。

哄就是談判,與後金談判是重要手段,崇禎皇帝就是因為不願意明著與後金和談,才搞得遼東問題越來越嚴重,要是遇到朱元璋這種老油條,能先哄著就哄著,當初他與陳友諒、張士誠拼命的時候,不也投降過元朝,接受過元朝的分封嗎,他是個能屈能伸的人。

哄著哄著,國內形勢逐漸好轉,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後,朱元璋就要動手了,雖然他手下不一定會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這樣的悍將,但是盧象升、洪承壽、左良玉等人應該還沒被殺,在朱元璋的使用下,對付後金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而崇禎拿這些悍將是沒有辦法的,說白了——壓不住。

最後說到災荒,明朝末年是遇到了百年難遇的災荒,面積大,受災廣,可是不要忘記了,明朝最為富庶的江浙一代影響是很小的,這裡不但是產糧區,更是商業區,要錢有錢,要糧有糧,更是朱元璋起家的根基,朱元璋解決錢糧問題不難。

綜上來看,朱元璋如果在坐崇禎皇帝的龍椅,明朝絕不至於滅國,翻身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歷史哪有那麼多假設呢,那個時候朱元璋唯一能做的是躺在明孝陵裡面搖頭嘆氣。


沉墨I方之城


明朝是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歷經十六帝,1644年3月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被迫在煤山自縊殉國,明亡。之後明朝宗室流竄南下,雖建立了幾個南明小朝廷,但都於天下大勢無補,明朝最終難逃滅亡之厄運,被清朝所取替。那麼,如果把崇禎換成朱元璋,明朝有機會翻盤嗎?

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是天下無糧

中國曆個朝代都是以農業為主要經濟體的,明朝也不例外。民以食為天,平民百姓吃不飽就會造反 ,這是恆久不變的真理。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是以西北流民為基礎的農民軍,也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典型”,先來看看這些農民是怎樣走上造反之路的。

據《漢南續郡志》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禎上位以來,從1628開始,陝西相繼出現大旱、大水、蟲害、跟著又大旱,十多年秋糧顆粒無收,當地百姓食不裹腹,草根樹皮吃光後只能被迫流離失所。

(崇禎)

崇禎十年起,大旱又再次引起了更嚴重的蟲害,皆因缺水植物也凋零,蝗蟲不去吃莊稼吃什麼?飛天蔽日的蝗蟲迅速加劇了陝西、河南一帶災情,到崇禎十四年,災情達到了“易人而食,死人棄孩盈河塞路的地步”


這個時候覺得很奇怪,面對災情如此嚴重的西北地區,明朝朝延這個一家主為什麼沒去賑災派糧呢?史料上任何關於賑災的記載,崇禎帝是個昏君?非也,崇禎勤於政事,只是無糧可派而已,箇中原因還得從頭說起。

1、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苦寒,早年的困苦經歷讓他深知百姓之苦,所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非常厭惡貪汙腐敗,而對農民則是採取低稅的政策,讓農民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國力漸強。

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要經濟體的大國,明朝對農民的賦稅一直很低,這就導致了國庫存糧一直都很少。納糧最高峰是朱棣時期,也不過是3400多萬石,平常一般年納糧2700萬石左右,和後來清朝前期5000萬石相差甚遠。

國家的運作是需要支出的。以萬曆年間為例,明朝的官員大約在8萬人左右。

據《明史》載:“正一品官員的俸祿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1044石”。

當然不是個個都是一品大員,依次遞減下去,正三品年薪400石左右,到七品縣令年薪為90石。折中以人均年薪150石大米來算,那麼明朝一年就要為這8萬官員支出大米1200萬石,這只是保守的算法加上宮廷後宮閒雜等開支,明朝年開支應該接近2000萬石。



另外在崇禎年間,後金政權不斷侵擾邊疆,守護邊關的軍隊也需要供養,如此折算下來,這年收入2700萬石的納糧就所剩無己了。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還好,遇上西北長達十多年的自然災害,明朝國庫根本沒有餘糧拿去支援。

2、糧食既然不在國庫,那麼糧食去了哪裡?在這不得不說一下明朝的賦稅改革。萬曆明神宗之前,農民是直接用糧食來納稅的,到張居正做了內閣首輔後,進行了賦稅改革,農民納稅必須要用銀子才行。

這樣農民必須要賣糧換了錢才可納稅了,每次一到收穫季節,市場上全是賣糧的農民,物多價就賤,這就變相給了官紳奸商壓價、剝削農民的機會,等於加重了賦稅,也等於國家貯糧有一部分變相進了商賈的穀倉,比起國家直接提高賦稅危害更大。

既然糧食價低,農民也不是笨蛋,就空出一些耕地來種其它經濟作物,賣了換錢來應付納稅。這樣一來,朝廷稅收目的是達到了,但國家的糧食其實變少了,大大損害了一個農業大國的根本,一遇上自然災害,本來數量就少的糧食就會價格奇高,甚至達到有價無糧的尷尬境地。

明朝官員貪汙腐敗嚴重

1、從朱元璋時期開始,明朝官員的俸祿一向不高(比很多朝代都低),導致的情況是這樣的:官員的俸祿看著體面,養活自己是沒有問題的,但官員是拖家帶口的,如果再娶幾房妾侍,那份俸祿就顯寒酸了,朱元璋一死,被壓制了很久的貪汙腐敗如井噴洶湧而來,令到明朝官場日益腐敗墮落。

2、另外崇禎上臺之後,馬上剷除了魏忠賢,把閹黨連根拔起。本來閹黨和文官為代表的東林黨雖然爭鬥不斷,但是形成了微妙的平衡,這樣是最利於崇禎行使皇權的,但魏忠賢一死,這種平衡就徹底被打破了,東林黨一家獨大,讓崇禎的執政顯得異常艱難。

比如崇禎為了緩解入不敷出的財政,想加徵商業稅,由於損害的是以東林黨為代表的鄉紳商賈的利益,遭到了東林黨的強烈反對,加徵商業稅最終不了了之。



明朝軍隊軍心渙散,成了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

1、明朝為了抑制將領擁兵自重,實行的是“將不專兵,兵不私將"的政策。意思平時兵和將不是在一起訓練的,有仗打了才臨時抱佛腳集結,造成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狀況。一旦上了戰場,又有何戰鬥力可言?

2、在明朝中後期,防了減輕財政開支,實行的是軍事屯田制度,另外士兵實行的是永久制,一旦參了軍就永遠不得脫離軍籍。這一制度的確省了不少開支,和平年代還好,一旦發生戰爭是會出大事的。

(朱元璋)

首先不得脫籍讓人已心裡反感,平時還要自己耕種來解決溫飽,心裡更是不爽。到了戰爭打響了,又要放下鋤頭提槍上馬奮勇殺敵做炮灰。好吧,男兒保家衛國本也無可厚非,但現在還跟我們說國家沒存糧,要我們餓著肚子打仗?這是開玩笑嗎?

3、另外,崇禎是一個多疑的皇帝,而且動不動就問罪、殺人。在任17年間一共換了17個刑部尚書,50個內閣大學士。

《明史》說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

袁崇煥就是因為崇禎的多疑而被斬首掛邊城示眾,陳前斬首本就是兵家大忌,導致袁的副將直接率兵出關投了後金;孫承宗也一度遭到罷斥;洪承疇更是對明廷失望而投降滿清。吳三桂更狠,直接開城門放了清軍入關。

4、正是明朝的腐朽制度,對軍隊將領的不信任,導致了明軍對朝廷的離心離德,才會士氣戰鬥力低下,最終慘敗於農民起義軍,讓清朝最終取而代之。

綜上所述,明朝到了崇禎時期已是腐朽如病入膏肓,加上天災的不可逆,滅亡已是必然的結果。如果將崇禎換成朱元璋,明朝的結局還是一樣,或許可以苟延殘喘多些時日而已。


小刀刀說史


我覺得朱元璋可以,朱元璋本身就是造反出身,人狠話不多,要把他壓服,陳友諒傾全力之兵都做不到,更何況此時已是自己已經是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大部了破而後立,後清要在他的手底下佔領中原,那是妄想


侃剔


我絕對不會,朱元璋的軍事天才和用人眼光比常人高了多少倍?他能夠從一無所有創建大明王朝。抽菸傷是崇禎明朝的手裡不會完,造反泒成不了氣候,清軍入不了關,最後跟元朝一樣打回草原去。


林福彩


兄弟什麼叫天命不可速.?兩者論才能前者能力更好,論缺點朱元璋更多,唯一不同朱元璋集團當時不腐敗,腐敗是政冶的一把劍,一旦腐敗到失衡,誰也翻不了盤,一個政冶集團建立也只是讓腐敗不失衡,並控制一下


鵬鵬無命


打江山比守江山難多了,困難多,意外多,不確定性,更多,不是人才中的人才,怎麼在英雄林立的亂事中,越來越好,創立國家



小王子6071


朱元璋如果代替崇禎的話失敗的更快,崇禎失敗是因為與大臣離心離德,看看投降滿清的大明文武官員有多少,所以熬了17年就上吊了,而朱元璋是什麼人,你越有能力,死的也就越快,所有的大臣都知道,在朱元璋手下,最終的結果就是夷九族,最大的可能是一夜之間全跑到滿清那去了,投降滿清可能不會受到重用,而依靠朱元璋就一定會死,要你的話,你會怎麼選擇。


現在要低調一點


如果把崇禎換成朱元璋,明朝的國運當然是要延長,但是徹底翻盤是沒可能的。原因我們接下來慢慢分析。

明朝的滅亡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是主要原因絕不在戰爭,一個強大的朝代的逐漸沒落必然是從內部的瓦解開始的。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都是內部的虛弱導致了最終的滅亡。

再說朱元璋亂世中爭霸天下,得遇良將名臣輔佐,是他自己的原因,也是那個時代的造就,武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人,文有李善長,劉伯溫,湯和等人,最終平定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我們看看建元洪武之後,他幹了什麼?徐達李文忠藍玉傅友德等開國名將是什麼下場?李善長,劉基,宋濂又如何?有人說,他所做這些都是為了孫子朱允的順利登基鋪路,真的是這樣嗎,依我看並不是,這些都源於朱元璋的性格中的猜忌,不信任,自卑,他為了把天下牢牢地攥在自己手裡,不肯臣子來分擔他的事物,於是他裁撤了中國封建王朝存在了千年的丞相制度,他自己甘心做一個勞模,可是他的良苦用心被貫徹了嗎?後來出現的內閣,東廠西廠,錦衣衛,這些龐雜的組織粉碎了他的設想,這些也都是明朝禍亂的根源。


因此,給崇禎朝派去一個朱元璋,是的他英明神武,能識破後金的反間計,但是誰又知道他的猜忌心不比明思宗朱由檢強的多呢?給了一個朱元璋,到底給不給朱元璋曾經的那些班底呢?是的,朱元璋駕馭的了崇禎朝的這些臣子,但是他會不會信任這些臣子將領?何況很多時候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樣的話問題就更多了,是的當初打天下的時候,這些問題很少,因為情勢不同,那時候危機四伏,想不了那麼多,可是坐江山就不同了,考慮的問題更多了,守業更比創業難。


國庫空虛怎麼處理,小冰河時期,極端的氣候,導致糧食大量減產,甚至很多地方絕收,小冰河時期,甚至一度四季如夏的海南也下過雪,這樣嚴峻得氣候,導致百姓衣食沒有著落,大量的背井離鄉,空降一個朱元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冗餘繁雜的朝廷制度體制已經形成,如何去解決,大廈將傾最忌折騰,大刀闊斧的改革會引發新的矛盾。

是的,空降一個朱元璋是不行的,最好是徹底把朱元璋那個時代,和他的班底都遷移過去,那樣的話只有戰爭問題,以朱元璋的智慧,和他的良將這些都不是問題了,後金的將領,比當年的蒙古軍隊如何,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軍事能力和察汗,王寶寶比如何,遇上徐達常遇春藍玉肯定是要土崩瓦解的。



所以,一個時代的改變絕不是一個人的功勞,也絕不是空降一個人就完全能改變一個時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