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畫聖吳道子:落筆驚鬼神,畫成泣天地

畫聖吳道子:落筆驚鬼神,畫成泣天地

“落筆驚鬼神, 畫成泣天地。“

今日,我們來講一講“畫聖”吳道子。

吳道子,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畫家,今河南禹州人,出生歲月不詳,主要活躍在開元、天寶年間,他除了被後世畫家尊為“畫聖”,還被民間工匠奉為“祖師”。

畫聖吳道子:落筆驚鬼神,畫成泣天地

作為畫聖,他在繪畫領域屬於全能型人才,他擅長繪畫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等,而其中,成就最高也最為人們所稱道的就是他的人物畫,其次便是山水畫。

“道子畫人物,如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

這是蘇軾對吳道子畫作的高度評價,那麼,吳道子的畫作有哪些特點呢?

其一,吳道子的畫具有豪放的特點,這與吳道子本身的性格密切相關,吳道子本人性格豪爽,還愛酒後作畫,這點倒是與詩仙李白相似。

其二,便是在色彩的搭配上,吳道子早期的用色還比較絢麗,但是,到了後期,我們就會發現色彩比較淡雅,整幅畫面高雅淡素。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吳道子的線描藝術,在中國的美術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曹衣出水,吳帶當風。”

曹指的是北齊畫家曹仲達,最擅長畫梵像,也就是佛像,而所謂的“曹衣出水”就是指所畫出來的人物就如同剛剛從水中出來一樣,人物衣裳緊貼身上,而“吳帶當風”則是指吳道子的繪畫特徵。

吳道子將草書與狂草引進繪畫當中,因而,下筆速度快,用筆力度大,線條豐富多變,極具藝術表現力,有“磊落之勢,筆力勁怒”之稱,所畫的人物衣服是寬鬆的,衣帶就像風一樣飄舞,因此也有“吳裝”一稱。

畫聖吳道子:落筆驚鬼神,畫成泣天地

《八十七神仙卷》的局部

上圖為《八十七神仙卷》的局部,我們從這幅圖既可以看出線條的簡練,流暢,又能夠看出每個人的神態,整幅畫面,傳神生動,飄逸自然。

對於“吳道子”來說,他這一生能夠成為畫聖,除了天賦更重要的就是他的激情和努力了。

“ 道子實雄放 , 浩如海波翻, 當其下手雲雨快 , 筆所術到氣已吞 。 ”

吳道子作畫時非常有激情,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高度緊張、情緒興奮時所作,因為,他想要將自己的情感全部灌入到自己的作品當中。此外,我們在前文講到,他還愛酒後作畫,常常是 “ 每一揮毫 , 必先酣飲” ,酒更能激發自己的創作激情。

“ 得之於心 , 應之於目 , 露之於手 。”

畫聖吳道子的努力也是非常出名的,其一他非常注重培養自己的記憶力,其二,就是提高自己的觀察力,這兩項對於繪畫,特別是畫人物畫來講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一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

吳道子曾經當著唐玄宗的面前一天之內僅憑記憶便畫下了嘉陵江三百里妙境,而另外一位畫家卻畫了幾個月之久,由此可見,吳道子超乎常人的觀察力和記憶力,而這背後都是努力的結果。

畫聖吳道子:落筆驚鬼神,畫成泣天地

孤苦窮困 年少刻苦

吳道子大概出身於唐高宗李治時期,他自幼便父母雙亡,過著孤苦的生活。

對於年少時的吳道子來說,老天為他關上了一道門,又給他打開了一扇窗,在機緣巧合之下,他得以追隨擅長狂草的張旭以及擅長草隸的賀知章學習書法,雖說後來他改為畫畫,但張旭和賀知章對吳道子來說意義還是很重大的,特別是張旭。

我們都知道,張旭是草書大家,其狂逸的書法風格一直為後世所稱讚,而吳道子受張旭的影響,在筆墨線條上簡練,飄逸。此外,張旭好酒,世稱“張顛”,每次酒後便呼喊狂吼,奮筆疾書,而這都在默默地影響著吳道子,日後的吳道子也愛酒後作畫,這樣更容易在畫上傾注自己的感情。

後來,年輕時候的吳道子跟隨中書侍郎韋嗣立到四川成都附近的雙流縣任職,而進入四川之後,吳道子為四川山水所著迷,創作出了一種全新的山水畫繪畫風格,山水之變,始於吳。

“吳道玄者,天付勁毫,幼抱神奧,往往於佛寺畫壁,縱以怪石崩灘,若可捫酌,又於蜀道寫貌山水。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 成於二李。

吳道子以濃墨畫近山,以淡墨畫遠山,近山大,遠山小,又用焦墨畫近樹,淡墨勾遠樹,而從近水到遠水,墨色一點點變淺,一幅層次分明的山水畫就此誕生。

當韋嗣立任期已滿之後,吳道子還擔任了一段時間掌管典獄的小官,這一段經歷,為他日後繪作《地獄變相圖》打下了基礎。

畫聖吳道子:落筆驚鬼神,畫成泣天地

《地獄變相圖》局部 後世摹繪

在《地獄變相圖》中,吳道子運用誇張變形的手法,將鬼神的神態生動現象的刻畫了發出來,“虯鬚雲鬢,數盡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所畫鬼神令人感到森然畏懼。

《歷代名畫記》記載道:

“都人鹹觀,皆懼罪修善,兩市屠沽,魚肉不售。”

由此可見,吳道子繪畫技巧的高超,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

浪跡東洛 入宮作畫

大約在開元初年,吳道子不再作官,開始“浪跡東洛”。剛開始,吳道子在多所佛寺和道觀進行壁畫的創作,名氣逐漸增大,後來,被皇帝唐玄宗召到長安擔任宮廷御用畫家,授予其內廷供奉一職,並且命他“非有詔不得畫”。

後來,又官至寧王友,“友”是親王府的閒職,而寧王則是唐玄宗的哥哥,在這一段時期,是吳道子的高產時期,這一時期,他除了從事皇宮禁苑及敕建道觀壁畫的創作外,還奉詔繪製了一些歷史事件、政治性的畫像,吳道子的繪畫技巧越來越高。

畫聖吳道子:落筆驚鬼神,畫成泣天地

《送子天王圖》

上面這幅《送子天王圖》現存在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一說是真跡,一說是宋代摹本,這幅畫是吳道子的代表作品,這幅畫雖然畫的是異域故事,但其中的人、神、鬼、獸卻全部中國化,筆法靈動疏朗、佈局疏密得當,人物雍容肅穆卻又文雅謙和,吳道子賦予了他們不一樣的形象,也賦予了他們不一樣的情感。

後來,在安史之亂後,吳道子消失了,後人再也尋不到吳道子的蹤跡,只能根據一些隻言片語推斷吳道子死於唐肅宗李亨時代。一代畫聖也就此落下帷幕。

畫聖吳道子:落筆驚鬼神,畫成泣天地

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

吳道子一生走在創新的路上,他的“吳帶當風”帶給我們動靜之美,多變之美,陽剛之美,他運用粗細不同的線條來描繪人體結構和衣紋,將人物的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

而這一切都源於他對繪畫的熱愛,因為熱愛,而有激情,因為熱愛,而需努力。

在五代之後,人物畫逐漸衰退,山水畫逐漸興起,很多畫家開始一味地臨摹古人的繪畫而缺少了創新,而作為人物畫巨匠的吳道子也轉入到了民間和廟堂,成為了民間畫匠的“祖師”。但是“百代畫聖”的名聲卻一直保留下來,原因就在於吳道子的創新,因為他對山水畫的創新有著不可替代的功績。

有人說,盛唐時期,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文藝的興盛,盛唐的文藝是中國藝術史上最華麗、最奔放、最激昂的樂章,而譜寫這篇樂章的則是李杜的詩、張旭和顏真卿的書以及吳道子的畫。

唐代藝術的真正魅力不在於自我的滿足而在於後世對其的追求,“畫聖”吳道子的繪畫藝術便是如此。

《淺析吳道子的繪畫藝術》郝偉坤

《談吳道子的線描藝術 》李 強

《吳道子其人其畫 》李永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