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黃陂羅漢寺,不只是一座寺,更是一方城①


黃陂羅漢寺,不只是一座寺,更是一方城①

文 | 圖:掌櫃


我曾固執地堅持,我是研子人,哪怕我的出生地——南新集,早在18年前就劃歸羅漢寺(2000年,羅漢寺撤鎮改街道,2001年,原研子崗鎮部分區域劃歸黃陂區羅漢寺街道管轄)。

我的固執,或許源於劃歸前,我就早已逃離故土,此後與羅漢寺並無任何交集。也或許,自出生那一刻,我的靈魂,早已烙上獨一無二的“研子”印記。

很多年後回首故土的猛然一瞬,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我的固執,是名副其實的固執。我與羅漢寺的交集,早在我出生的那一刻,就有了。我靈魂深處的“研子”印記,或許也不是獨一無二的,應該還夾雜著“羅漢寺”的半彎流影。

因為,母親是羅漢寺人。

母親的孃家——(羅漢寺)方家咀,與南新集隔畈相望,天氣晴好的日子,我站在屋門口,能清晰地看見方家咀嫋嫋升起的炊煙。一條六七米寬的清透長堰,迂迴宛轉,滋養著那一片肥沃的田畈,更有,分列長堰兩側的方家咀、南新集。


黃陂羅漢寺,不只是一座寺,更是一方城①

羅漢寺半河橋



一衣帶水的兩個陌生年輕人,是如何跨過那窄窄的青石橋,邂逅牽手?或許是混於成年男子肩挑背馱的挖塘泥中,才10幾歲的母親那柔弱、顫抖卻堅實的步伐,觸動了父親的內心。也或許,是母親,青睞於開著拖拉機耕作于田畈的淳樸父親,為他,綻放芳菲……

總之,相差7歲的兩個年輕人,自自然然地走到了一起,不問家世,不問過往,只為內心純粹的情愫,只為,兩心交織,齊拼共闖的未來。彼時的他們,腦海中斷然不會出現“愛情”二字,更不會覺得自己與愛情有什麼關係。即便到現在,他的字典中,也依舊沒有“愛情”二字吧。

一個是吃苦耐勞,拿得下田地,做得了針線,且不論田地(活)還是針線,都被示為樣板的女子,一個是英俊聰穎,駕得了鐵牛,唱得了京戲,活躍於大隊小隊風生水起的男子,照理說,眾人眼中的這一對天作之合,理應無憂。

生活,確也無憂,只是,(我的)奶奶,讓母親愁。


黃陂羅漢寺,不只是一座寺,更是一方城①

羅漢寺街頭



奶奶出生於辛亥革命前的一個地主家庭,其實,到奶奶出生時,家道已日顯沒落,隨著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爆發,整個家族更是轟然一潰。可即便如此,奶奶終究保留了些她大小姐的脾性。

或許是為了顯示富家大小姐那一點點的尊嚴與身份,奶奶不苟言笑——從我記事起到她離世止,近10年時間裡,我從不曾見她笑過——一己獨大,三寸金蓮撐起的威嚴,掌管著全家經濟命脈,吩咐著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儼然家主。

母親觸不到錢,小到做鞋子需買幾顆釦眼的費用,也得跟奶奶“請示下撥”;母親當不了家,哪怕一日三餐的日常食飲,也得小心翼翼地瞧著奶奶的顏色……除了隱忍,母親別無辦法。

在我看來,母親的隱忍,除了因為善良,或許還有她骨子裡的“不對等”——孃家與婆家“地位”的不對等。父親這邊,雖談不上什麼家業,但奶奶育了四子三女,也算是枝繁葉茂,且幾個兒子俱是勞作好手,更有工人先進,大隊紅人。


黃陂羅漢寺,不只是一座寺,更是一方城①

羅漢寺街頭



反觀母親那邊,生父不好勞作,不顧煙火,只圖個己享受,到後來,竟還染上抽大煙的惡習,終是把家底抽乾,他,也因此早早離世。繼父踏入這個窮困飄搖的家庭,挑起生活重擔,在他的帶領下,生活雖依舊艱難,但,總算慢慢有了起色,有了盼頭。

如果,生活能沿著這樣昂揚的軌跡緩緩前行,年少的母親也還算幸運吧!可老天不給母親倖運的機會。繼父入贅幾年後,被人誣告,遭牢獄之災。福無雙至,禍,卻接二連三。後來,母親當兵出身的大哥,在出差廣東(部隊運送貨物至粵)的途中遭遇車禍,骨葬他鄉。

不知那時,傳說中供奉三尊鐵羅漢菩薩的羅漢寺還在不在,也不知,在接連遭遇變故後,弱小的母親是否虔誠地走進羅漢寺,燃上一炷香,貼地長叩首。

來不及悲傷,甚至,來不及抱怨三言兩語,幼小的母親毅然扛起重擔,與她的母親一道,撐起兩根硬骨頭,盤活一個家。

同齡的孩子,依舊暖暖地躲在母親的庇護下,十來歲的母親,卻早早地承擔起母親的角色:照顧大哥留下的方家血脈——尚在襁褓、嗷嗷待哺的孩子;照顧同母異父的妹妹;入山串野為父親送飯(其時,他逃了出來,東躲西藏);更有,混於成年男子間,勤耕勞作……


黃陂羅漢寺,不只是一座寺,更是一方城①

母親的手工鞋



跨過青石橋,一步三回首。走出方家咀的母親,一定是欣喜的——南新集有她心儀的男子,有她期盼的未來,有她永遠的歸宿。窄窄的青石橋,也一定觸摸到她的愁思——方家咀,父四藏,母羸弱,哥(母親的二哥)未娶,妹依幼……

“不對等”,只是我如今的猜測,畢竟,母親從沒有親口跟任何人提過。我所謂的“隱忍”,在母親那裡或許也並非“隱忍”,只是她善良的具體表現形式,事實也確實如此,即便到後來,母親當家作主,她也依舊在各方面順著奶奶的意。

母親不曾讀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字句,她斷然不曾見過,或許有聽聞,但一定不解其意,但這並不影響她待老幼的態度。母親當婆婆後,得知兒媳不吃芹菜餡的餃子,自此,我家與芹菜餃絕緣。那,可是我們長久以來的最愛。

與一家老小的生活相比,與齊心一路的奮進相比,與紅紅火火的未來相比,奶奶給予的愁又算得了什麼?母親從不聲張,甚至沒有隻言片語的埋怨,依舊內持家務,外出上工,依舊白日耕作,夜間女紅。

待續……

關於作者 傳說中的掌櫃,幸運搭上70年代末班車,遊鄉串野,行涉山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