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从“流贼”到“柱石”:李定国的流离一生

年少从军

天启元年,陕西榆林的黄土地上,一个穷苦农民家的孩子降生于世,因为崇祯初年的天灾人祸,李定国的生身父母可能早在就化作了黄土高原上的枯骨。

也正因如此,李定国参加义军的时候尚在懵懂之年,他早早的被张献忠收为义子。张献忠一共有四个义子,除他之外,还有孙可望、艾能奇、刘文秀。

因为很早便进入军中,李定国早早就积累了很多经验,在17岁就崭露头角,在追随张献忠转战南北中战功赫赫。

在早年李定国还是所谓“流贼”的时候,李定国奉命攻打重庆,在此战中,李定国率军击败了明朝名将张令和秦良玉,全歼明军精锐白杆兵。而这时,他才20出头。

1644年11月,在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后,他累功被封安西将军,监管十六军营。

从“流贼”到“柱石”:李定国的流离一生

攻取云贵

时逢张献忠身死,隆武政权覆亡,抗清局势霎时间急转直下。

而这时李定国等人迅速稳定局势,进军贵州,在进入贵阳之后,李定国力主帮助南明,

他的义父张献忠说过:”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必不绝亡,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这句话也成为了他一生奉行的原则。

1647年四将军进入云南,并在8月,刘文秀和李定国平定了沙定洲之乱。

但好景不长,在云贵立足之后,孙可望的野心逐渐膨胀,而李定国却一心匡扶明室,两人之间矛盾已经逐渐凸显。

此后,孙可望寻衅报复李定国,在一次杖责李定国之后,还假惺惺的说 :“吾以大义辱弟,幸同心无虑疑!”

从“流贼”到“柱石”:李定国的流离一生

两蹶名王

1652年,中国川桂湘

正掀起一场即将复地三千里的大反击。永历六年,李定国命马进忠攻打镇远,他自己出兵贵州的黎平,由此拉开了大反攻的序幕。

李定国克复黎平之后,在靖州会师冯双礼。另一方面。冯双礼则越过枫木岭攻入湖南的宝庆,清军不敌,明军乘胜追击,不久后又在双桥和全州阵杀李养性和孙龙。

此时线国安驻守南宁,全节驻守柳州,马雄驻守梧州,因为兵力分散开来,孔有德所驻扎的桂林兵力并不多,李定国抓住时机,昼伏夜出疾驰桂林,在榕江大败孔有德,七月初四,马进忠率先攻入武胜门,绝望的孔有德在府邸举火自焚,这一仗,李定国怒刷存在感的同时也一扫明军多年来作战不利的颓势,反攻逐渐进入高潮。

于此同时,不说自从剃了头之后一路从山海关打到广西战斗力爆表的孔有德死了,吴三桂和他的关宁军都被刘文秀按在地面摩擦。

面对明军凌厉的攻势,清廷只能派出宗室敬谨亲王尼堪带着八旗去湖南收拾残局。尼堪此人,多年来随着多尔衮东讨西杀,经验十分丰富,在满清朝堂中地位超然。在与八旗军交锋之前,李定国先命令马进忠、冯双礼撤退埋伏准备夹击尼堪,李定国佯败引诱尼堪渡过湘江,进抵衡州,李定国在蒸水率军出击,交战半日,不分胜负,为此李定国准备采用伏击战术。

11月24日,双方再战,李定国选择佯败设伏,截断了尼堪的大军,尼堪被阵斩,屯齐仓皇撤退。但由于冯双礼向孙可望打报告,使得冯双礼和马进忠退出了夹击圈,战果无法继续扩大。

黄宗羲亦对此深感痛心,他这样说道:“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

战新会

1652年,也就是永历6年,常被后人称做南明抗清的顶峰时期,但碍于孙可望的嫉妒和刘文秀的自大,东线和北线都铩羽而归。虽说如此,也算是打开了局面,但是,孙可望和李定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孙可望的膨胀愈发的不可调和。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定国决定联络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夹攻夺取广东,计图恢复之事。夺取广东的最关键一役在于攻下广州西南的新会,在刘文秀失去进军汉中的机会后,进攻广东无疑是盘活全局的最佳选择。

1654年2月,李定国集结军队挥师入粤,明军一路奏凯。同年四月,明军开始全面围攻广东新会,誓要据新会而视广州。

在新会城下,李定国的猛烈攻击让城内清军渐感不支,他们开始驱逐百姓出来当炮灰,甚至以城中人民作为口粮守城……

在围困了新会三个月后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的汉奸军蛰伏在广东三水,伺机支援新会。

《新会县志》记载“自被围半载,饥死者半,杀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丧乱,未有如是之惨者也。”就在新会城内如此不择手段地渡过“朝不保夕”的粮食危机时,李定国的大军却遭到了瘟疫和缺乏粮草的双重打击,适逢清军援军赶到,会同二藩夹击李定国,没有任何悬念,李定国大军的热血都留在了圭峰山下,正当李定国求援孙可望时,他却不发一兵一卒坐看李定国兵败。就这样,痛失好局。

孙可望叛逃

随着孙可望越来越看齐司马昭,在和李定国矛盾公开化以后,恨不得取永历帝而代之。封王事件的影响持续发酵。

终于在1657年,孙可望举兵攻打李定国,而孙可望的部下白文选不愿意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打内战,暗中归顺了李定国,孙可望也因为太过跋扈和不得人心遭到部下临阵倒戈,孙可望大败。

大败以后孙可望便投靠了满清,而南明的虚实与军事部署也成为了公开的秘密。值得一提的是,不久之后,孙可望离奇的死在北京。

孙可望叛逃以后,李定国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他被孙可望压抑了太久,太希望施展抱负,在他主持军政后不久,就从四川召回了刘文秀,刘文秀其人前文也曾提及,他同李定国一样,征战多年,经验丰富,虽说没有李定国那样耀眼的战绩,但也曾杀清都统白含贞、白广生等,在四川也曾击败吴三桂。在当时,由他主持四川军政,再合适不过了。

不久之后,刘文秀在昆明郁郁而终,贵州、四川相继沦陷,形势岌岌可危。

从“流贼”到“柱石”:李定国的流离一生

磨盘山血战

1659年,入春,清军连战连捷,但,这一切还没有结束。

李定国在磨盘山设置了三伏,本来这可以是一场漂亮的伏击战,甚至有机会全歼吴三桂所部。

然而汉奸卢桂生却在吴军进入埋伏圈时便去向吴三桂告密,吴三桂大惊,当即下令未进入的清军后撤,并向路边击杀伏兵,不得已的情况下首先开战的明军是李定国手下的骁将窦名望,二伏、三伏的军队也应声开炮,于是,伏击战变成了遭遇战,李定国发现情况有变,当即下令增援,试图阻击援军的清军无不横尸于明军刀下。因为援军的及时赶到,吴三桂被击败。

明军虽然惨胜,但自此之后失去了主动野战的能力,因为叛徒的出卖,复国的最后一点可以复燃的星火就此熄灭。

在这等情况下,李定国战绩仍然骄人。

阵斩:

固山额真沙里布、

正三品满洲正黄旗参领漕丹、试汉、佐领巴陵,

六品护军校荪塔、雅思哈、讷勒、屯代等。

尾声

1662年4月25日 永历帝与太子被吴三桂勒死在昆明街头。

6月21日 李定国闻永历帝被杀,悲愤难当,大哭道:“恢复事尚可为乎?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

6月27日 李定国临死前对儿子李嗣兴说:“宁死荒郊,无降也。”讽刺的是,一年后李嗣兴出降。

章太炎在李定国死后的两百多年后说:“愿吾滇人,勿忘李定国。”

松山冲营的曹变蛟、

江阴死守八十一日的阎应元、

东南抗清二十年的张煌言、

还有川东的李来亨、袁宗第、刘体纯,

与李定国有着不同的人生,却在同样的死亡面前前赴后继,

孤苦的守望带走了一批批虚伪的忠臣,李定国和他们这些曾今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的所谓“流贼”却坚持到了最后,磅礴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