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莆田最低調的商幫,很多村民都在上海買了房

莆田最低調的商幫,很多村民都在上海買了房

論低調,莆商中要數常太人最為低調,他們從事加工糕餅,製衣製鞋到美容美髮,承包企業、學校食堂等等行業。除了常太枇杷有名,常太商人也遍佈全國各地——低調、務實是這個群體共同的標籤,他們中不乏名頭大,有影響力的大人物。

窮則思變,山裡人走出大山

莆田最低調的商幫,很多村民都在上海買了房

常太鎮,位於城廂區西北部的山區,地處東圳水庫之畔,東臨西天尾鎮,西毗九鯉湖風景區,南通華亭鎮,北接白沙鎮、莊邊鎮。

如今,美麗的東圳水庫下,埋藏著一代常太人的辛酸回憶。

1958年,常太建造東圳水庫後,曾經最繁華的農貿中心被淹沒了,為數不多的農田耕地也被淹沒了,一萬多人離開熱土,有的從山下搬到了山腰,有的則遷往他處。

莆田最低調的商幫,很多村民都在上海買了房

常太鎮政府辦公樓

直到1986年,常太還是省定貧困鄉,村民一年有9個月要靠國家救濟渡日,直到2000年才摘掉貧困鄉的帽子。

樸實的常太人沒有“望庫興嘆”,而是做到“窮則思變”。一部分村民在政府的引導下,開始大面積種植枇杷,期間,家家戶戶開始養豬養雞鴨,飼養畜禽也一時成風。

另一方面,上世紀80年代初,無法靠天吃飯,許多常太人只能選擇外出闖蕩,他們走出封閉的大山,背井離鄉,開始闖出了一片新的廣闊天地。

常太的小上海

莆田最低調的商幫,很多村民都在上海買了房

圖:秋楓

渡裡村是常太鎮的“明星村”,被稱為“常太的小上海”,全村三分之二的村民在上海做買賣,90%的村民都在上海買房。

在傳統農業社會,莆商憑藉手足鄉里族親積累資金和人脈,許多常太商人的崛起也與鄉親鄰里的支持密不可分。

莆田最低調的商幫,很多村民都在上海買了房

渡裡村村道

最初,渡里人賺的是挑鹽到山裡換杉木、竹製品的苦力錢。村民吳金芳、吳永華、韓長興等為代表,率先大膽洗腳上岸,開始走鄉竄巷叫賣起“常太糕”。他們遠赴上海等地,以家庭作坊形式,採取了夫妻店、兄弟檔等靈活經營方式。

經過十多年的經驗積累和市場拓展,渡裡村民實現以農村“包圍”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品種也從單一的方糕,發展到麵包、蛋糕、月餅、中西糕點、重慶雞公煲等深加工食品。

莆田最低調的商幫,很多村民都在上海買了房

圖:秋楓

而一向低調、隱秘的重慶雞公煲創始人就是渡裡村人,他叫韓百開,是藉助雞公煲的醬料起家。

針對莆田老鄉,不收加盟費、只賣醬料的優惠政策下,一大批老鄉跑到上海加盟,開始了莆系雞公煲的餐飲擴張(現已大部分轉型)。

第二波離鄉創業潮

莆田最低調的商幫,很多村民都在上海買了房

2010年,為了保障東圳水庫的水源安全,保障莆田百萬市民的生命安全,莆田市禁止庫區從事養殖業,庫區所有畜禽養殖場的進行搬遷、拆除。

常太鎮村民不能不再次做出犧牲,開始了第二波離鄉創業潮。

莆田最低調的商幫,很多村民都在上海買了房

低調務實、耿直沉穩的山裡人,憑藉靈敏的商業嗅覺,殺出一條路。

除了食品加工,常太商人在全國廣泛從事著承包企業、學校食堂、美容美髮和製衣製鞋等,遍佈上海、廣州、湖南、湖北、四川、重慶、天津、浙江等地,向全國輻射。

渡裡村創業帶頭人吳金芳的食品公司,是上海食品界的佼佼者;馬院村的劉永振創辦的餐飲公司,專營上海高校、企事業單位食堂以及酒店超市、西餅屋;嶺下村的村民在全國從事美容美髮生意,隊伍也很龐大......

大展宏圖,書寫新傳奇

莆田最低調的商幫,很多村民都在上海買了房

圖:秋楓

大部分常太商人是地道的“草根”,發家致富後,往往延續了儉樸的生活。然而,辦教育、扶貧助困、助力家鄉發展等公共事業,他們樣樣“大手筆”。

不同於其他地方的莆商,白手起家的常太商人是不動聲色地打拼、創造財富,是莆田商幫中最為低調、內斂的群體。

常太從前是個窮地方,今非昔比,更多山裡人走出封閉的大山,踏實奮鬥。櫛風沐雨、篳路藍縷,祝願常太商人未來能繼續書寫更多屬於“山裡人”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