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京東古鎮建昌營,仁義衚衕話仁義~

遷安建昌營鎮扼冷口關,交通便利、商貿發達,民間有俗諺:填不滿的開平城,拉不敗的建昌營,以示建昌營商業之盛!

京東古鎮建昌營,仁義衚衕話仁義~

說到建昌營就不能不提建昌營仁義衚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範圍內“仁義衚衕”、“六尺巷”有二三十處之多,遷安建昌營鎮的仁義衚衕就是其中之一。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鄰居建房起爭執,捎書在朝為官者,為官者寫詩給家人,讓給鄰居三尺地,鄰居慚愧亦相讓,皆大歡喜傳美談!“

以和為貴,和氣能生財,人心思和乃仁義。商業交易過程中,有時候產生一些摩擦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商貿交易以和為貴,和氣能生財,人們傾向合法、和平的解決問題。如果一個市場,強買強賣者有之,摻雜使假者有之,那麼,這個地方無論區位多好,最終都會人去才散。現在社會的營商環境、全民招商,實際上就需要每個人守規矩,按照規則辦事。

京東古鎮建昌營,仁義衚衕話仁義~

民不敬我能而敬我公,為官造福桑梓地。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但是,在仁義衚衕的故事中,在朝為官者,一般都沒有以權勢壓人,而是告訴家人和合鄉里。那麼,朝中之官為什麼不干涉民間之事呢?因為為官者,尤其是為官清正者,都願意在老家留下好的名聲。而且縣官不如現管,冒著干涉地方事務的風險去爭三尺之地,實在得不償失。如果欺人太甚,匹夫見辱,把劍而起,小民也有尊嚴,為了尊嚴,小民選擇魚死網破的話,會兩敗俱傷,得不償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在故事中,為民的一方,並不肯輕易的屈服,很多人難以理解。實際上,爭執雙方是街坊鄰友,雖然有爭執,但是因為有情分在裡邊,即使爭執也會留有餘地。故事的最後,為官者讓出三尺之後,小民也願意讓出三尺之地。因為掙得臉面以後,小民也不願意揹負小肚雞腸、斤斤計較的名聲,俗話說,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建昌營鎮地區,漢滿回等民族交錯雜居,也體現了群眾渴望互相尊重、和平共處的心理。雖然有這麼多的內在原因,但是不能否認故事中鄰里之間互諒互讓的美德,純樸的民風民俗讓人暖心。

實際上故事也有另外的版本,安徽桐城六尺巷是全國最為著名的仁義衚衕,而離桐城不遠的合肥就是李鴻章的老家,李鴻章的侄子李秋升,依仗李鴻章的權勢,橫行鄉里,欺房佔地,為非作歹,在他強搶民女的時候,遇到了為官清正,不畏強暴的彭玉麟,最終李秋升耍掉了自己的腦袋。

在朝為官者,要在乎自己的影響,不要為子孫留罵名,小民從來不可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