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李白不按照平仄写诗,同时代的杜甫却严格按照格律?

庄立胜


显然这种说法是不够严谨的。如此一来我们不妨简单回顾诗歌是如何形成格律诗。

诗歌从先秦发轫以来,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而在唐代大盛,成为了"一代之文学",这一时期内,律诗完成了定型,初、盛、中、晚唐不同阶段有各自的诗风,交相辉映,珠玑连缀。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形式较为自由,有四、五、七、杂言等,对仗,平仄与用韵不做固定要求。而格律诗则不然,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正因如此,人们把格律诗比作"戴着镣铐跳舞"。

接着我们不妨从这样几个角度窥探李杜诗作关于格律平仄的问题;

一、古近体兼工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的天才诗人,代表了典型的盛唐士人的精神风貌,他的诗歌不拘一格,古风诗作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长干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同时也有着与时代主流诗体相呼应的格律诗。

唐以诗取士,所试内容为排律,李白早期诗作的体裁取向也是当时许多士子学诗的努力方向。李白早年写过百篇这样的作品,与这种社会上以诗取士的文化风气是一致的。李白集中近体诗以五律为多,这是从少年时期就已形成的趋向。在这种诗体的写作中,自然获得了格律诗的诸多素养。李白还是七排、小律创作的较早尝试者,可以看出他对近体诗各体的写作特别是格律是的探索有一定的兴趣,如《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与李白的相似在于同样是各体兼工的大家。子美的格律诗浑润流转,无迹可寻,字字锤炼,如《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样,杜甫的古体诗也为人称道,如潦倒落难时所作的《同谷七歌》

《同谷七歌》(节选)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一旦打破了格律的限制,杜甫的沉郁顿挫依旧在诗歌里回荡,而那种无可奈何的悲壮,依旧氤氲其中。一个遵从格律名垂千古,一个凭借无所依傍的笔法闪耀千秋万世,那么为何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会形成这样两种风格迥异的大家呢?

二、知人论世

李白身世成谜,早年受各家思想启蒙,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又有道家的自我解脱能力,二者为他设计的是一条"功成,名遂,身退"的道路,他的侠客梦和浓烈情感影响了他率性而为的性格,相较之下,古体诗的随性更适合"李白式"的抒情。

杜甫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他是晋代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是五律定型的关键人物,父亲杜闲同为诗人,因此杜甫说"诗是吾家事",他对家学有强烈的使命感,一生写格律居多,并把盛唐延续的诗歌体裁引向写实,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即使是写史实,杜甫也要依照格律,经过他的躬亲实践,律诗也在他的手中合律对仗而不见斧凿之痕。

三、时代环境

盛唐是大国气象,时代之繁荣堪称空前,李白生逢盛世,于是他的身上自然而然地带有时代的洒脱不拘,显然古体诗的格调更适合他灵光一现、恣意任性的情感喷薄,相反,杜甫的一生奉儒守常,反映在其作品中便是工工整整的律诗,加之经历了安史之乱,杜甫的心中有国几不国的酸楚,他的忠君恋阙信条难以实现,自嘲是"乾坤一腐儒",因此,杜甫的家学传统和个人气质更适合通过律诗来表达,这些种种共同造就了伟大的"诗圣"。

综上所述,李杜在中国诗歌史上俨然是两座高峰,李白浪漫飘逸,杜甫沉郁顿挫,李白凭实力凭气质写诗,他的诗风实际上是无法学习的。杜甫在格律中不断探索,他的影响在宋代时期超过了李白,正是因为他以律诗取胜,让无数后生学诗写诗有迹可循。


一往文学


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李白不按照平仄写诗,同时代的杜甫却严格按照格律?

.....

前言

首先要说明的是,李白也有完全符合格律的近体诗,杜甫也有很多不讲究格律的诗古体诗。

李白和杜甫相比,更擅长古体诗,特别是歌行体更能体现他的诗风;杜甫被认为是各体兼备的“集大成者”,相比李白,杜甫的格律诗作品更多。

一、李白杜甫的古体诗

古体诗是非格律诗,在近体诗(即格律诗)成熟的唐朝,诗人们依然喜欢作古体诗,几乎每个诗人都有古体诗作品,李白杜甫也不例外


1、李白的古体绝句

  • 《静夜思》就是不讲究格律的古体五言绝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结袜子》是七言的古体绝句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2、古体中的长诗

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用乐府古体的诗,也是歌行体,这些诗都不讲究平仄。下面这首《月下独酌》也是李白的古体诗代表作之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杜甫的古体诗

  • 杜甫古体绝句: 《三绝句》都是古体诗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齧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前两首是仄韵,肯定是古体诗,第三首只需要看到有”三平调“:官军中,肯定也古体诗

  • 八句的古体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古体诗长诗

杜甫的《梦李白》、《古柏行》、《三吏》《三别》等都是古体诗。节选一首《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是一首杂言的古体诗,也是歌行体。

二、李白杜甫的格律诗

1、李白的近体诗

  • 五言律绝句《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
  • 七言律绝句《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五言律诗《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 七言律诗《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
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以上列举的李白近体诗都是严格遵守格律的,李白的七律比较少,特别是完全合乎标准的七律极少,但是五律作品非常多。

2、杜甫的近体诗(即格律诗)

老杜的近体诗更多,不但是绝句、五律,其七言律诗更是唐人的巅峰之作。这里只录入一首《登高》吧: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结束语

不能说李白不按照平仄写诗。只能说李白更喜欢写古体诗多一些,李白的五律、七律以及近体绝句都有完全合律的佳作传世,所以只能说李白对于格律诗“非不能”,而是经常”不为“罢了。

另外李白大杜甫11岁,在他们的时期,还有不少格律诗出现失黏的现象(例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韦应物滁州西涧等),也有古体律体相杂的现象(崔颢黄鹤楼、李白鹦鹉洲)等,特别体现在七言律诗上,相对来说,杜甫的七言律诗就成熟得多。

因为科举考试在李杜时期开始考五言排律,所以那个时期的五言律诗就严格工整得多。不过也有孟浩然、李白五言律不对仗的现象(例如夜泊牛渚怀古)。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认为,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事物的发展,诗歌也是如此,现代汉语的发音和古代也不尽相同,一首好诗,主要看意境,哪怕是用白话写的。我认为,好的作品真真的需要返璞归真,口语话可能是真正的发展方向。

我曾填写了几首词,做抛砖引玉用,望指点一二。

1

十字路口

浮华半生堪回首?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右。喝一口冷茶也是酒,醉眼看花美如旧。

绿波细雾小独舟,谁能解忧,又为何犯愁。嘴角叼烟呛一口,星光点点月如钩。 ​

2

小喇叭

迎风迎阳小喇叭。叮咚泉说话。闹市隔山崖,繁华笑芳华。

少女粉色袜,朝霞山脚下。藤蔓绕我家。一片叶舟向远滑,莫游远,快回家。

3

花语木

冬消却冷,步步绵绵恐春绿。滴水落石,耳穿听寒雨。

四面边声,绝境问明路。花语木。姹紫嫣红,一夜花开树。 ​

4

天外飞仙

手抚古琴背断崖,一曲潇潇乱长发。风吹雪舞树梨花,寒鸦孤鸣无人家。

月圆寒照剑出匣,天外飞仙流星划。河汉容动终不悔,几处血色几处杀。 ​






阵风过后清凉


格律诗发端于南北朝,于唐初成熟定型。格律诗的奠基人包括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等人。

唐朝在格律诗之外,最多的就是古体诗。古体诗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只有格律诗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古体诗一般只会注意用韵,而对于句数、每句字数、平仄、对仗、一韵到底等都没有要求。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蜀道难、高适的燕歌行、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长恨歌等,就是古体诗,这些诗歌随心所欲不拘泥格式,但音调和谐适合吟唱。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敢于打破形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随性而为、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情思无尽。在盛唐诗人中是唯一一个兼长五绝、七绝且同臻极境的诗人。

杜甫则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尽写世上疮痍,民间疾苦。其律诗之成就在于:扩大律诗的表现范围,把律诗表现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格律严谨又浑然一体。此外杜甫的乐府诗亦是亦诗亦史、回旋往复、铺叙流畅、自然舒展。杜甫也有大量的古体诗,尤其是其晚年的诗多为古体诗,只是其对仗工整,平仄与格律诗相差不大,所以被误认为格律诗。直到宋朝才有人敢于质疑并指出了这一点。这个人叫朱熹。

所以说李白不按平仄写诗,而杜甫则完全符合格律显然是极大的误解。只能说杜甫长于律诗和乐府,尤其是七律;而李白则长于古体和律诗中的绝句。



明月山脉


其实也不是绝对的,诗仙太白的五言诗就相对规矩,诗圣的七言诗更为典范。

如果从性格开始,太白出身豪贵之门,就好比是天才,博学强记,善于举一反三,对文辞语言的把控能力极强,加上他性格开放宏大,自然是出口成章的。就是因为这些因素,他的诗数量很多,而且越是自然就越得妙法,因此不忍心修改了。

再观杜工部,出身名门,家教甚严,加之其母早丧,性格稳重内敛,做事精工细琢,诗文也极为严谨、规矩。因此更为体察细微,善究哲理,作诗能穷极推敲,所以是格律诗的典范。

最后说说当代,尤其是对平水韵和新韵,以及平仄关系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时代进步了,作诗也要与时俱进,当代人作诗填词没必要恪守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等古韵要求,完全可以按照拼音的新韵来写。这种观点也不是错误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格律诗的韵律和平仄规则等是诗词的基础,好比的书法的法书,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法度约束,从而训练和提高人在创作当中不犯错误。


老垚446


《自由体诗》

——(诗)

本就没有格律诗,写诗自随灵性指。

后人乱将平仄套,套不通时胡解之。

——写诗。本无平仄,又无格律,后世强为,故作高深,以为得道,实则害人,愚者痴法,豪杰开篇,独立奇派,万古尊循,文笔新妙,自有法存,成于天然,通于灵仙……。



如若天风


在唐代,格律诗盛行。但并非所有诗人都只写格律诗,相反,几乎每一个知名诗人都有古体诗传世,当然也包括李白和杜甫。



格律诗是由律句的基本句式,通过粘和对组合,再配以相同的韵部而成。主要分五言和七言,四句的叫绝句,如五绝,七绝。四联八句的叫律句,如五律,七律。

但并非所有四句或八句的五言诗和七言诗,都一定就是格律诗,其也有可能是古体诗,如五言四句的古绝。



形式上,古体诗只需依韵而为,而不需讲究格律。因此,我们时常可见到网坛上有些人,会列举一些唐代名家的诗作,来证明古代大家也不依格律,实质上是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概念混淆了。

同样的,今人写诗也并非一定要依格律而为,只要不标明是绝句或律句即可,习惯上仿古体可标为五言,七言或五古,七古等,当然,作品是否具有古诗之味,就另当别论了。


诗词书院


所以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仙浪漫,圣严谨。历史上说李杜,不说杜李,就说明了一切。其实杜甫的诗也非常讲意境。

平仄本来就是形式,而意境才是诗的灵魂,平仄只是诗的外表,而意境才是诗的精神。就如人,衣服虽破但人美丽,仍是一位佳人;衣服再好而人丑,也仍是位丑人。

当然,平仄与意境的完善结合最好,但要以意境为主,平仄为辅。

其实古诗词,用的是古音韵,生活中有几个人真正懂呢,有几个人能玩的转呢。


春日之虎


写诗受环境影响,依景随机而发。当时的第一念,是你要描述的对象,是意境。在没有成诗之前平仄不重要,唱和除外。当你把胚文落在纸上,合不合律就显得重要了。如果经修改合乎律诗那当然好,反之就不要也不能修改。有些关键字句属于点睛字眼,一改动灵动全无,诗魂丢了。当然了,不要说律诗,就是现在的自话诗,你也不能乱写呀。各行有名行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嫌我啰嗦,只需看这四句:

自古辞章讲平仄,

白话还须宽韵裁。

意高境远任出律,

落笔诗魂纸上来。


qzuser202173094天音


李白的诗灵动,飘逸,杜甫的诗沉稳,大气。

李白的诗,更多注重的是个人的内心体验,以此反映广阔的内心世界;而杜甫的诗,更注重的是个人的眼界极处的所见所闻,以此反映广阔的大千世界。

前者感性体验为主体,突出作诗人不同于别人的视角和个性,后者理性体验为主体,突出作诗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作诗人视野的广度和深度。

李白,行为飘逸,个性奔放,所以他的诗不太注重格律,是因为他的智慧和才情足以驾驭格律而不拘一格。杜甫是最遵守格律的,但也不是说他的诗完全遵守格律,杜甫也有很多不按套路出牌的诗,如: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拗联,“如儿孙”三平,九节杖三仄,鸣雨既过渐细微,失粘,等等不一一例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