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075兩棲攻擊艦採用舷內升降機,為何不考慮上垂直起降戰鬥機?

黃康銳


正值遼寧艦交付七週年之際,國產075型兩棲攻擊艦快馬加鞭以中國速度下水進入下一階段的舾裝、繫泊試驗,對於廣大軍迷來說,075型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了卻了萬千軍迷一個心願。這山望著那山高,有了小平頂,接下來就掀起了新一輪有關國產垂直/短距起降戰機是否上小平頂的大討論。

根據當前公開的075型圖片來看,確認該型兩棲攻擊艦採用了舷內升降機設計,並沒有類似於航母普遍使用的舷外升降機,這是不是就意味著075在設計上就不具備起降固定翼艦載機的能力?其實並不然,兩棲攻擊艦上很難滑躍起飛固定翼艦載機,大多都是採用垂直起降來實現的,對於甲板空間的使用限制並沒有類似航母想象的那麼複雜。

前幾天網絡上流傳美國F-35B在兩棲攻擊艦上滑躍起飛的GIF圖,這也就是說兩棲攻擊艦也可起降一些特殊的戰機,但這種起降方式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戰機無法大載重起飛,只具備一定的制空作戰能力,這與兩棲攻擊艦專職近距火力支援的任務特性相沖突,故而實戰意義並不是很大。

有關垂直起降戰機我國認知並不是很晚,我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在殲-6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升力風扇來實現垂直起降,最後因技術原因下馬,只剩下一個簡易模型;後來有消息稱我國曾從特殊渠道獲得了一架英制鷂式垂直/短距起降戰機,並對這架戰機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另外還有野史披露我國曾接觸過前蘇聯的雅克-41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相關技術,但無從查證。

單純從技術角度來看,研發垂直/短距起降戰機主要有兩大技術難點,即大推力矢量發動機和升力風扇。發動機技術一直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最大短板,想要研發出類似F-35B使用的推力可達204KN的F-135發動機,還是有很大的技術難度,至少在目前來看還是很難的。因而,我國在該領域雖有一定技術儲備,但實際研發還需一段時間過渡。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兩棲攻擊艦對於中海軍來說還是一個比較新穎的艦艇,當前首艦下水只是解決了一個有無的問題。正如俗話講的是,路要一步一走,飯要一口一口吃。兩棲攻擊艦首艦下水後還有舾裝、繫泊試驗、海試等一系列工作,交付海軍後對於作戰運用還需進一步摸索和科研試驗總結。

人民海軍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加快作戰體系建設,補齊作戰體系短板。我國海軍陸戰隊本身就和兩棲登陸艦艇分屬於海軍管轄,兩棲作戰是在海軍統籌下進行的;當前首要的問題是補齊海軍兩棲作戰所需的航空垂直登陸作戰短板,因而搭載直升機將是很長一段時間075的主要標配,至於火力支援問題可以搭載無人攻擊機、武裝直升機以及海軍相關作戰艦艇來解決。

因而,國產小平頂是否會上固定翼艦載機還是個未知數,或許在成規模後或許會上艦,或許也會被新起的一些機型所代替,諸如艦載攻擊無人機、傾轉旋翼機等;最終實際情況還需拭目以待。


鷹鴿分析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

目前,首艘075目前正在滬東造船廠的船塢內總裝。該艦艦長250米,寬30米,排水量約為4萬噸,具有4個直升機起降點,2臺升降機,在機庫下還設置有巨大的塢艙,可以搭載20-30架直升機和至少3艘726A型大型登陸艇,整體性能相當強悍。

不過與美國現役主力兩棲攻擊艦,可起降F-35B的“黃蜂”級相比,075缺少垂直起降戰鬥機,成了一大遺憾。

那為何075兩棲攻擊艦不考慮上垂直起降戰鬥機呢?

首先,垂直起降戰機最大的優點是不需要滑跑就可以起飛和著陸,對跑道條件要求低,能在前沿和攻擊艦上跟隨地面部隊部署和攻擊,對前方支援回應速度快,使用非常靈活和方便。

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導彈等制導武器的精度逐漸提高,而生產成本卻是逐漸降低。原來需要,飛行員冒著生命危險去執行的支援任務;現在只需在後方按幾個按鍵和開關就解決了。

其次,垂直起降戰鬥機受制於起飛方式,使它的起飛重量與固定翼飛機相比差了很多。從而導致了內置油料少、武器掛載過少,機載航電設備性能不足(如,雷達體積小,重量輕,導致雷達性能在探測距離、分辨率和靈敏度等方面性能較低)等諸多缺點。這些缺點的存在使得垂直起降戰鬥機在空戰性能方面與常規起降戰鬥機相比差了很多。例如,F35B在F35A/B/C三個型號中,空戰能力指標排在在末尾。空戰能力上的先天不足,也使得垂直起降戰鬥機逐漸淪為雞肋。要知道在現代戰爭中,制空權是決定性因。

垂直起降戰鬥機在現代戰爭中作用並不是很重要,所以075有沒有配置垂直起降戰鬥機對戰鬥力 不會產生質的影響。如果有需要,航母一起去就是了。兩棲攻擊艦上的幾架垂直起降戰鬥機能起到多少作用。

其三,我國缺少研製垂直起降戰機的經驗。我國與西方老牌國家相比基礎很弱,雖然經過了三四十年的高速發展,但也不可能在全部領域上都追上西方老牌強國。垂直起降戰鬥機,對我國航空工業來說就是短板。我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探索研製垂起戰鬥機,並在殲-6基礎上研發除了“四號任務”垂起戰鬥機,簡單點說就是在機身四周安裝升力風扇,創意很足。後來受制於國家經費的不足,項目下馬了。此後,我國垂直起降戰機的研製工作就基本陷入了停滯。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想要裝備先進的垂直起降戰鬥機。我們還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

綜合來看,075兩棲攻擊艦沒有上垂直起降戰鬥機,是各種主客觀因素綜合的結果。但是未來還很長,075服役之後,再配備垂直起降戰鬥機也是有可能的。因此,075的後續還需我們進一步觀察。

就到這裡,以上是本人個人觀點,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東斯坦因


在正式答題前,首先扔一張圖說明問題:來,你告訴我,沒有外飄的舷外升降機,是否就代表不能上垂直起降戰機?

那麼,我們分兩方面來說明這個問題。

第一,075的升降機,是否不能運載垂直起降戰機?

在075真身現身前,不少網友都希望075和美國黃蜂級、美國級等一樣採用兩部外飄的舷外升降機,各種CG圖上都大膽地做了預測

但是,真身一出來,發現兩側舷外沒有外飄的升降機,尺寸最大的是艦尾的那部,於是不少人頓感失望,覺得戰鬥力打了折扣。

但其實,075的艦尾升降機尾部沒有封閉,還是可以運載超出升降機尺寸的機體。而航母以及美國採用的外飄式舷外升降機,其兩側寬度一樣也受到機庫開口尺寸和升降機軌道的限制,所載機體尺寸也不可能無限擴大。

同樣的,再回到題圖,下圖是西班牙的阿斯圖里亞斯號輕型航母以及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武力投送艦,來,你們告訴我,甲板上的海鷂,算不算垂直起降戰機?

當然,你可以說海鷂小啊,但是要知道,艦載機的基本功之一就是摺疊機翼,因此,對於075來說,僅憑升降機位置來判定是否能運作垂直起降戰機,還是不太靠譜的。

第二,075是否真的需要垂直起降戰機?

其實,我們都能理解,盼星星盼月亮盼了這麼多年,我們恨不得075一出世就十八般武器全裝上,但是,對於075來說,是否真的需要垂直起降戰機?

一方面,垂直起降戰機技術難度高,涉及升力風扇/升力發動機、噴口大角度偏轉、複雜飛控編寫等諸多技術難題

而其本身,其實並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受限於其結構和起降機制,其作戰半徑和載彈量往往不如同等級傳統戰機,在起降過程和姿態轉換過程中都具有較大風險,更多的是屬於錦上添花。

另一方面,作為我國首型首艘兩棲攻擊艦,075最大的意義是讓海軍儘快開創、適應有兩棲攻擊艦支援下的兩棲作戰新戰法,編隊怎麼組成、怎麼運作、如何提高兩棲突擊作戰的突然性和碾壓性,這才是075眼下最重要的任務。

當然,如果能有效運作垂直起降戰鬥機,對075來說同樣擁有重要意義,只是這個一來取決於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研製速度和列裝決心,二來取決於短期內假想敵方位,三來075還有後續兄弟們,所以也就不急於一時了。


深藍防務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我國還沒有成熟的垂直起降戰鬥機。

這是一個大話題。

我國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搞到了一架英國鷂式戰鬥機。

當時一種觀點是,直接山寨鷂式戰鬥機,搞定我國的垂直起降戰鬥機。

畢竟當時馬島海戰中,鷂式戰鬥機表現出色。

然而,一種觀點卻認為,鷂式戰鬥機技術已經過時。我們仿製至少需要10多年時間,仿製成功的時候正好趕上鷂式戰鬥機大面積退役。

研發仿製戰鬥機可不是小事,要花費巨大,投入巨大。

所以,當時就否定了鷂式戰鬥機的計劃。

而戰鬥機的發展,都是一個長期計劃。你10年前不做規劃,想要10年後迅速出成果根本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認為殲20是最近幾年研究的,其實早在1988年殲10項目開始的時候,相關工作就已經開始了。

到了1998年,殲20項目成為重點,全力發展,宋文驄總師立刻帶來一個團隊投入四代作戰飛機前期技術準備之中。

這樣到了今天差不多30年,到今天才有殲20的生產。

而垂直起降戰鬥機當時放棄了,導致後面很多問題。

垂直起降戰鬥機的技術其實相當複雜,相當困難:最簡單例子垂直/短距起降飛機要經過垂直/短距起飛、空中懸停、正常飛行這幾個狀態,在這些狀態下氣動設計、控制規律、飛行品質以及這些狀態如何進行轉換、對於飛控/操縱如何要求等等,美國及英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進這方面研究,試製了多型研究機,進行相關技術探索,在此基礎上花費20年,實現了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實用化,並且在實戰之中進行了運用。這些都是F-35B上馬基礎,對於這些領域國內幾乎是空白,很少涉及,如果從頭開始技術攻關,短時間難以解決相關問題,難以為型號上馬提供堅實技術儲備。


鷂式戰鬥機採用的技術比較成熟,是所謂發動機推力矢量。

這種技術接受了實戰考驗,證明是頗為有效的。

但它的發動機結構非常複雜,難度較大,而且性能受限。

另外就是比較先進的推力矢量加升力發動機,最有名的就是雅克141。

但是我國也曾試圖學習雅克141的技術。

這種飛機主發動機採用推力矢量,座艙後面再增加兩個升力發動機。

但是雅克141設計有缺陷,升力發動機升空之後就成為一個負擔。

F35B為此進行大幅度技術改進,採用利用它為主發動機增加一個驅動軸,驅動座艙後風扇,為飛機垂直起降提供動力。

但是,這些技術不但研發難度大,而且對於發動機製造、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而我國還是不具備這些能力。

嚴格講起來,垂直起降戰鬥機的設計和製造難度,至少不亞於殲10這種戰機。

當時我國排斥鷂式戰鬥機技術,但更先進的又學不會、造不出,導致現在青黃不接。

目前075兩棲攻擊艦沒有垂直起降戰機可以使用,所以嚴格來說不能叫做攻擊艦,應該叫做兩棲登陸艦。

這種登陸艦也就是傳統登陸作戰使用,性能也是足夠了。


薩沙


首先來說,是否使用舷內升降機與075能否搭載垂直起降戰鬥機沒有什麼關係,很多采用舷內升降機的兩棲攻擊艦也可以搭載垂直起降戰鬥機。


075兩棲攻擊艦沒有搭載垂直起降戰鬥機的主要原因是我國並沒有現役的垂直起降戰鬥機,而且數年內研發出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說,075型兩棲攻擊艦現階段還是以搭載直升機為主的,並沒有考慮搭載垂直起降戰鬥機的需求。

075是我國研發的第一型兩棲攻擊艦,畢竟是首型艦艇,還是要考慮到使用現役裝備的。我國目前適合於等上兩棲攻擊艦的也只有直升機了。另外,採用舷內升降機有優點也有缺點。舷內升降機有抗風浪能力強,設計簡單,風險係數小的優勢。這些優勢對於首次建造兩棲攻擊艦的我國來說,顯得更加有吸引力。



而舷內升降機的劣勢也有三個:第一,擠佔了甲板和機庫空間,舷內升降機是直接安裝在艦體尾部的,就相當於對飛行甲板上掏了一個矩形的洞,減少了甲板的空間。第二,舷內升降機的尺寸是固定的,因為升降機是直接在將艦尾的飛行甲板佔用了,且與艦尾相連,所以其尺寸是固定的。第三,破壞了飛行甲板的受力結構。和舷側升降機不同的是,舷內升降機直接佔用了飛行甲板,而舷側升降機可以另增加一塊麵積,不佔用甲板的空間。

我國目前並沒有垂直起降戰鬥機,在可見的數年內研發出這種機型的可能性也不大。

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研發難度有兩點:一個是合適的發動機,另一個是設計。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發動機大部分是矢量發動機,通過尾噴口的向下偏轉來獲得垂直起飛或者降落的升力和阻力。無論是F35B或者是雅克141的發動機尾噴口都是可以向下偏轉的,只不過兩者的偏轉角度不同,F35B發動機的噴口可以向下偏轉90°,雅克141的偏轉沒這麼大而已。目前也只有在殲10BTVC戰鬥機中展示了一款偏轉角度極小的矢量發動機,並不能用於垂直起降戰鬥機。所以說,想要研發垂直起降戰鬥機必須先解決發動機問題,只不過我國離實用化的偏轉角度較大矢量發動機還有不短的距離。



另外的難點就是設計。據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就是獲得了雅克141戰鬥機的設計圖紙,才研發出了F35B垂直起降戰鬥機。垂直起降戰鬥機的難點主要是如何佈置發動機的位置,才能使得戰鬥機的性能和飛行員的安全不受影響。像F35B和雅克141都將升力風扇佈置在座艙後邊,這樣一來對飛行員的安全較為不利。所以說,如何更為合理的設計垂直起降戰鬥機,讓其不超重,性能較為均衡是個不小的難題。即便是航空工業實力較為雄厚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F35B上也是問題重重,用了數年時間才徹底解決。



由此可知,我國離研發出垂直起降戰鬥機還有一段路要走。(圖片來自網絡)


江山何沉


▼來瞅瞅,這就是075型兩棲攻擊艦性感的艦尾,這個黑洞洞的位置就是艦載機升降機,裡面就是機庫。船身底部的則是船塢艙門,內部是船塢,裝載氣墊登陸艇,水陸兩棲裝甲車的位置。可以看出,075採用的是和法國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類似的舷內升降機,位於船身尾部。圖中075剛剛出船塢下水,升降機還沒裝上去,這個位置還是一個巨大的缺口。接下來進行棲裝,升降機會安裝上,這個位置缺口就會被補上。


為什麼075不採用垂直起降戰鬥機呢?其實答案很簡單,我們國家現在還造不出來這玩意兒。目前世界上已經成功研製垂直起降戰鬥力的國家有三個,分別是英國,前蘇聯和美國。按道理來說,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克服垂直起降戰鬥機技術的國家會越來越多。但實際發展卻有點出人意料,原本已經掌握垂直起降戰鬥機技術的三個國家,如今只剩下美國還有研發能力。其中英國因為依靠美國,再加上經濟滑坡,已經停止相關研發。而前蘇聯解體成幾個國家之後,也再沒有繼續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研製。

研製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STOVL)有兩個難點,第一是大推力航空發動機,第二則是極為特殊的升力佈局。這兩個難點中,最關鍵的還是需要性能極為出色,機械結構極為複雜的旋轉噴口發動機。沒有一臺推力足以將幾十噸戰鬥機推上天的航空發動機,短距/垂直起降就是天方夜譚。回頭看這三個成功研製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國家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都擁有世界頂級的航空發動機研發實力。
法國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

▼這便是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界最有名的鷂式戰鬥機配套的飛馬-11發動機,由羅羅公司研製,推重比7.01。觀察圖片可知,最前端有風扇,是一臺小涵道比的渦輪風扇發動機。其推力噴口有4個,分別位於發動機中部和末端兩側,可以實現0-98.5°的旋轉。這四個噴口可不是普遍旋轉的,是需要配合飛控系統轉動的,否則很容易導致飛機在垂直降落/起飛時出現重心丟失,而機毀人亡的事故。

除了英國的這種設計,還有另外一派,即美國和前蘇聯的一派。美國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發動機和升力佈局設計技術是來自前蘇聯,這一點是美國人自己公開承認的,F-35的垂直起降升力佈局參考自當年前蘇聯的米格1.44戰鬥機。▼這便是F-35的升力風扇佈局。牛X不,幾十噸的飛機,在垂直起飛/降落的時候就靠三臺風扇和尾噴管的推力將其抬起來。這臺F-135發動機的改進型推力超過20噸,是人類目前最推力最強的發動機。而且使用壽命達到10000小時以上,幾乎與F-35戰鬥機本身同壽。

F-35的這套升力風扇設計和鷂式戰鬥機不一樣,鷂式戰鬥機在起飛時4個噴口全部旋轉,向下產生推力。而F-35則是背部打開,升力風扇吸氣啟動,然後機翼上的兩個平衡風扇啟動,同時發動機尾噴管再向下旋轉產生向下的推力,將飛機抬起。接著飛機升空後在飛控系統的控制下,升力風扇和平衡風扇分配的發動機功率慢慢下降,尾噴管的推力增大。最後隨著飛機加速,機翼提供的升力足夠之後,升力風扇關閉,轉換為常規戰鬥機氣動佈局,正常飛行。F-35的這個起飛過程,噠噠噠個人覺得可以理解為一個空中滑跑起飛的過程。
F-35戰鬥機升力風扇複雜的機械結構

要造出垂直起降戰鬥機這套東西有三個難點。第一,需要一套推力足夠的航空發動機,目前我國這一點已經實現,珠海航展的殲-10BTVC使用的渦扇10B發動機推力已經踏進大推力發動機序列,更不用提後續的渦扇-15發動機,所以第一點我們已經解決。第二,需要一套複雜的傳動系統。這一點需要複雜的機械結構設計和大量的試驗以及計算,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我國還處於技術空白階段。第三點,需要一套超級無敵可怕複雜的飛控系統。我國的飛控軟件編寫能力其實已經有了一定水平,矢量發動機已經開始應用,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一點也可以實現。
說到底,要研製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還是要有性能出色的航空發動機。目前航空發動機界有三個巨頭,分別是美國的普惠動力,通用動力和英國羅羅。當年同樣成功研製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前蘇聯航空發動機也非常強悍,性能參數甚至可以超過美俄的發動機。後來前蘇聯解體,後繼的俄羅斯和前蘇聯已經無法同日而語。現如今俄羅斯的航空工業資金不足,人才流失,發展已經陷入困境。從最新的蘇-57戰鬥機以及配套的產品30發動機和美國F-35戰鬥機還有配套的F-135發動機性能對比就可以看出,俄羅斯航空工業的發展已經和歐美的差距越拉越大。


我國的航空發動機是在前蘇聯的幫扶下發展起來的,幾十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自己的技術積累,航空發動機走上自主之路,到21世紀的今天已經頗具中國特色。但其實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發動機在推力和機械結構設計方面趕不上歐美,和俄羅斯相比也有一定距離。不過我們在發展,我國的航空工業正在加大投入。隨著經費的增加,人才的待遇會越來越好,相信不久之後航空發動機的問題可以迎刃而解。那個時候075型兩棲攻擊艦就可以像題主所說的一樣,用上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


赤焰噠噠噠


近日,我國海軍075兩棲攻擊艦建造的照片在網絡上引起了關注,在為國家軍力的提升感到驕傲自豪的同時,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075兩棲攻擊艦沒有設置舷側升降機,考慮搭載垂直起降戰鬥機呢?

圖為近幾天在網絡流傳的075兩棲攻擊艦照片,讓廣大軍迷倍感振奮。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明確一點,075有能力搭載垂直起降戰鬥機,雖然他沒有舷側升降機,但是他有一臺面積較大的尾部升降機。尾部升降機同樣可以升降固定翼戰鬥機,比如西班牙海軍已經退役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母和泰國海軍現役的查克里·納呂貝特號輕型航母,這兩艘航母都使用了尾部升降機,都沒有舷側升降機,但是都具備升降海鷂垂直起降戰鬥機的能力。

圖為建造中的075兩棲攻擊艦的艦島。

其實,就連舷內升降機都能夠升降固定翼戰鬥機,比如蘇聯海軍的基輔級載機巡洋艦,他沒有舷側升降機,只有兩臺舷內升降機,但是他就可以升降雅克38(雅克36M)垂直起降戰鬥機。又比如英國海軍的無敵級航空母艦和意大利海軍的加里波第號航空母艦,他們都是沒有舷側升降機,只有舷內升降機的航空母艦,所以並不能說075沒有舷側升降機,就不能起降固定翼戰鬥機,這個說法站不住腳。

上圖為網友根據075建造照片自己畫出的075CG圖;下圖為075(下)和意大利海軍第亞里斯特號兩棲攻擊艦(上)的對比。

但是,我國沒有研發固定翼垂直起降戰鬥機也是一個事實,075也確實沒有搭載固定翼垂直起降戰鬥機。主要原因在於,我國沒有研發裝備固定翼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必要性。美國海軍給自己海軍陸戰隊的兩棲攻擊艦裝備固定翼垂直起降戰鬥機,主要因為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是兩家人,是兩個不同系統,是各自獨立的軍種。美國如果不給海軍陸戰隊裝備固定翼戰鬥機,那麼海軍陸戰隊單獨行動的時候就會失去空中戰鬥機支援。

圖為美國海軍兩棲攻擊艦,清晰可見其飛行甲板上搭載有固定翼垂直起降戰鬥機。

畢竟,美國的海軍陸戰隊是需要獨立執行任務的,在他們的作戰任務想定中,還包括獨立完成一場小規模戰爭,或者是在海軍、空軍、陸軍銜接的領域進行作戰,或者是以先鋒部隊、先遣部隊的模式,在主力部隊到達之前就提前介入衝突和戰爭之中,這些都要求美國的海軍陸戰隊有完整的航空兵體系,所以美國給海軍陸戰隊配備的兩棲攻擊艦和航母有點像,可以搭載F35B和AV8B固定翼垂直起降戰鬥機。

圖為英國海軍伊麗莎白號航母測試垂直起降戰鬥機起降,英國海軍要在北約的體系下發揮攻擊作戰能力,而不是獨立作戰能力,因此垂直起降戰鬥機就足夠了。

當然,也有些國家,比如說蘇聯,在海軍陸戰隊和海軍是一家人的情況下,也研發了垂直起降戰鬥機,這主要是因為蘇聯海軍雖然想要航空母艦,但是要不到。蘇聯海軍不是沒有嘗試過要建造可以起降常規戰鬥機的真正的航空母艦,蘇聯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就曾經多次向蘇聯國防部提出要設計建造航母,但是都被以烏斯季諾夫為部長的蘇聯國防部給否決了,只允許他們建造類似於航母的載機巡洋艦,這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蘇聯的政策讓海軍的航母發展走上了特異的道路,這才有了載機巡洋艦和垂直起降戰鬥機。

圖為我國海軍兩棲攻擊機模型,他的主要艦載機是直20。

我國顯然不具備美國和蘇聯的特點,我國的海軍陸戰隊不是獨立軍種,他們是海軍的一部分,雖然海軍陸戰隊擴軍,兵力要超過10萬人,但是依然不能算作是獨立軍種,沒有必要非要研發自己的艦載機,依靠海軍的航空母艦就可以隨時得到支援。另外我國也不存在不利於航母發展的條件,我國已經有正規的大型航空母艦了,至於研發類似於航母的兩棲攻擊艦以及垂直起降戰鬥機也沒有必要。

圖為網友根據075建造圖和模型設計出的075CG圖,非常逼真。

所以我國海軍075兩棲攻擊艦沒有準備垂直起降戰鬥機,但是海事先鋒依然要強調一下,這不是因為舷內升降機的問題造成的。


海事先鋒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看清直升機這裡有個優先級的問題,那就要看武術直10能不能開發出有摺疊旋翼和尾翼的版本了,還有就是武直都10能不能安裝米波雷達了,在著就是渦軸10的下一個版本的功率的問題了,老是說,雖然有長足進步,但是按照美國AH—1Z的標準,還是差了很多………………下一個問題就是,海直20能不能衍生出更先進的自動摺疊尾翼和旋翼的版本,能不能達到還中MN60R的反潛能力,能不能假裝超遠程(100公里)反艦導彈(美國有了),能不能達到騎士鷹MH60S的反水雷能力和拖拽能力,要知道拖拽能力和航程關係到海直20的搜救和運輸大型裝備的能力,起碼美國的騎士鷹載重是可以把“海騎士”縱列雙旋翼淘汰了的,所以說到底,還是渦軸10發動機後期版本能不能大幅度提升功率的問題……………………接下來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直18艦載型13噸的級別,又不能摺疊尾翼,高度也高,直升機倉真的是裝下了也擠壓了船體別的空間,載重量也不大,最要命的就是,它是寬體直升機,所以,在中俄聯合研製大型直升機的項目中,有沒有一款40噸級別的,種馬王一個載重量的直升機,而且機身結構要苗條勻稱,因為在這個載重量級別,40噸,俄羅斯也是急需的,至於60噸的米26,中國能不能造出來,造出來之後能不能上艦,那就是更加久遠以後的事情了,因為俄羅斯自己都不掌握米26發動機的技術,所以中俄聯合直升機項目能不能造出60噸級別的,都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至於上艦船,恐怕真的不太可能………………那麼,40噸級別的能摺疊旋翼和尾翼,個頭比種馬王還要小一點,但是載重量反而大一點的比美國種馬王還進一點點的直升機就有重大的意義,因為如果有這一款直升機,則會極大的填補中俄兩國的軍事空白,有了它,才能成為真正的空中突擊旅,而不能只有米171,這個噸位的直升機,美國的支奴幹已經逐漸的要退出主流了,從美國的“先進直升機計劃”就能看出來,力量集中在FARA計劃的武裝偵察機和FARAA的遠程突擊直升機(用來代替黑鷹),比如勇士V280和SB>1的競,標這個計劃的重型運輸直升機計劃暫時沒有招標,但是從發展路徑上來看,要麼是對魚鷹的升級,要麼是製造出魚鷹的更先進的變體,儘管支奴幹在相當一段時間(不算長)還是主流,但是美國已經停止了對支奴乾的升級,起碼是國會要求停止,美國軍方糾結著一定要升級,所以說從趨勢上看,縱列雙旋翼這種直升機美國是不會有下一代了,這是肯定的,那麼中俄的聯合直升機項目還會想著這個方向發展嗎?當然不可能,所以,研發一款40噸級的,載重量比種馬王CH53K種馬王載重量大一丁點兒(就行),身體結構比種馬王麵條一定點兒(就行)的大型直升機就成為了誘人的目標,因為美國超級種馬CH53G證明了,傳統結構的直升機也可以很優秀,絲毫不比支奴幹差呀?所以,中俄聯合研發的這種40噸級的直升機,可以採用不同於美國的思路,給它取個名字吧,國內叫“直28”,俄羅斯叫“米37”,名字是我胡說的,大家儘可以懟我,這種“直28”40噸級別的直升機,可以也必須是通用型直升機,海軍型號的旋翼和尾翼可摺疊,具備預警能力和更強大的自救火力,所以載員量可以小一些,陸軍和空軍的直28則不需要摺疊功能,有了這款直28,才能叫海軍陸戰隊突擊旅,或者是空軍快速化反應“空中突擊旅”,否則就只能是陸航旅,兩者有本質的區別,“突擊”,“突擊”什麼叫“突擊”,除了快,還要有中央突破的火力,沒有運載輕型坦克,輕型裝甲車,輕型車載加榴炮,輕型防空彈炮合一車,你怎麼“突擊”,沒有重裝備,運輸了兵員去前線用自動步槍和肩扛式導彈來反坦克和打直升機?那就不是“突擊”,那叫“突突”,對嗎?……………其實這個路程也很漫長,上面說了,俄羅斯自己也不掌握大功率渦軸發動機的技術,你給烏克蘭1萬億美元它也不會賣給中國,第一,美國不讓,第二,不願意,賣給你中國,你和俄羅斯聯合研發重型直升機,烏克蘭能願意嗎?所以,那傳說中我“渦軸20發動機”是必須要造出來的,儘管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其道路也是漫長的呀…………………………那麼,075艦已經造出來了,中國能等待這個時間嗎?況且對於俄羅斯來說,人家美國的陸軍直升機計劃有條不紊的進行著,追趕本身就很吃力,能等待這款叫“米37”的直升機研發到量產的漫長時間嗎?如果不能,又如何呢?就只有一箇中等的直升機提升計劃,對於俄羅斯“米171 ”直升機來說,對標的是美國的黑鷹,不過這顯然有點自欺欺人,米171顯然缺乏多任務執行能力,退一萬步說,我們拿到了米171的所有相關技術和量產製造許可(且不說俄羅斯會不會這麼無私),製造出了這13噸級的直升機,那有有什麼意義呢?能力上是比直18L好一點,可是13噸級的直升機,在中國後續持續提高渦軸10的功率和提高海直20的能力這個方向來說,費那麼大力氣拿到米171的所有技術和量產許可有意義嗎?………………所以,需要一款針對米171的一個飛躍式的升級,相當於從新設計研發一款20噸級的直升機,這個比研發40噸級的相對容易,而且可以作為過度,有了米37和直28,可以把這一款直升機外銷,不管是俄羅斯出口還是中國出口,可以協商收益比例,當然這是以後的事情,這款直升機,我也不要臉的取兩個名字,俄羅斯叫“米27”,中國叫“直27”,這個項目,雙方完全可以各自採用各自國家的渦軸發動機,只是在發動機以外的製造上共享研發,這樣以後得出口協商也可以設定為一個國家出口軍用型,一個國家出口民用型號,因為渦軸發動機技術誰也不願意和別的國家分享不是嗎,儘管是中俄現階段的友好,這和戰鬥機的航空發動機是一個道理,你借鑑我,由於咱倆關係好,可以,讓我和你共享技術,你給點錢,那就不一定可以了,是吧?這個“直17”項目,可以對那個漫漫長路的國產“渦軸16”發動機提供足夠的理由,提供了渦軸16項目的目標直升機,那研發的速度恐怕快起來,資源的集中和國家的意願也會表面化,明朗化,甚至可以催生出更先進的“渦軸17”項目,有了渦軸17或者渦軸16項目,那個被軍迷“望眼欲穿”的重型直升機項目“直16”(就是阿帕奇之乎)也能正式公開研製進成了,不必遮遮掩掩,武直10的噸位,作為像美國“基奧瓦勇士”那樣的武裝偵察機則更適合,直19作為特種作戰(比如美國小鳥直升機)更適合,或者用來出口,4噸級別的武裝偵察機,還是不如武直10來的得勁兒,君不見連美國也考慮讓阿帕奇長期上艦,因為以前用運輸機來運載阿帕奇實在浪費錢財,美國佬都撐不住,雖然阿帕奇也在艦上作為過,可是沒經過改裝,只能在航母上臨時作業,兩棲登陸艦就困難了,所以重型武直上艦以後一定是大方向,美軍海軍陸戰隊的眼鏡蛇直升機絕對不可能執行打掉一個主權國家灘頭的岸基導彈和防空雷達的任務,只能執行成功登陸以後的淺縱身護航,巡邏,打擊任務,打灘頭的第一下還是需要阿帕奇這樣的重直(請參考海灣戰爭第一天)什麼?有戰鬥機?那還不如用巡航導彈呢?戰鬥機奪取灘頭,對地攻擊,破壞力是有了,打下來以後都炸的豁牙爛口,還怎麼建立臨時軍事基地和直升機起降機場,還有補給站點?打下來解恨就完了?那乾脆用B2全炸了不就完了,然後在派海軍陸戰隊去站崗………………那就不是打仗,是屠殺…………俄羅斯也是如此呀,有了米28MN,為何一定要卡52呢?就是考慮上艦嘛,不然嘞,單純的因為共振雙旋翼非得快?!飛的快但是武器掛載量還吃虧呢?要不卡52早就代替米28MN.了,俄羅斯的思路是海軍重直和陸軍重直是兩個型號,卡52,米28……………………所以我們的武直16的陸軍型和武直17海軍型號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不是共振雙旋翼,阿帕奇也不是呀?什麼?美國已經有阿帕奇的複合概念版本了?尾槳是向前推進不是傳統的側邊尾翼了?那不是概念圖嘛,是波音不想在未來的“FLV”直升機計劃中阿帕奇被淘汰,被共振雙旋翼淘汰,而做的一個宣傳嘛,說到底是商業宣傳加商業推廣,主打的一個主題就是“升級阿帕奇”,比讓西科斯基公司研發一款比SB>1還大號的共振雙旋翼重型直升機要省時省力省省銀子,目的就是為了維持生產線………………什麼?美國都有共振雙旋翼和傾轉翼直升機了,下一代2030年就量產了,不著急嗎?著急,但是沒用,我們只能採取下一代直升機預研,這一代直升機加緊研發的策略,別無他法,和俄羅斯買100架卡52或者米28MN?沒那麼多銀子不說,人家俄羅斯可以繼續賣給你蘇35,S400防空導彈,導彈預警系統都可以幫你搞,甚至蘇57都可以賣給你,但是這兩款直升機,短期內肯定不賣,因為俄羅斯又沒辦法嚷嚷說你“借鑑我了”!!!這樣的話,所以只能不賣…………所以綜上所述,這個可能根本沒有的渦軸16的發動機項目就變得很重要,是075艦的重要配套項目,既可以讓俄羅斯放心的和我們聯合研製20噸級的直升機項目(因為猜想設定的前提是渦軸發動機是各自的

)不至於分享米28MN或者米171的渦軸發動機技術(參數就瞞不住了),因為我們用的是俄羅斯的米17和早期的米171,和後期米171—米28MN通用中等功率發動機項目不是一個渦軸發動機,如果在20噸級別的渦軸發動機也要和你一起研發,那豈不是賠大發了?這和直接賣給你米28MN,你借鑑米28MN發動機有本質區別嗎?就是借鑑費事了一點嘛,所以人家肯定不願意,那為什麼按照我的猜想,在40噸的“直28”/米37項目上可以共同研發渦軸發動機呢?當然好理解,我研發米171的20噸的後續版本的渦軸發動機是我已經快有譜了,讓我和你分享,沒門!!!!但是40噸級別的,我自己連影子都還沒有呢,大家都是幾乎白紙,所以合作,說不定40噸級別的渦軸發動機中俄聯合研發成功了,在這個基礎上俄羅斯自己在加大研發力度,研發60噸級別直升機的發動機,這次不和中國分享,那又可以從新開始生產米26了甚至米36了,不用再看烏克蘭臉色了,那多好?……………………所以說,渦軸16項目和直27項目和武直16項目三者捆綁,是中國現階段對兩棲登陸艦和空中突擊旅的最省力氣的研發方向,至於40噸級別的渦軸20和直28,也會和俄羅斯聯合研製同時進行,緊迫性不如渦軸16—武直16(陸軍)—武直17(摺疊旋翼海軍型)—直27(20噸級別直升機運輸機三軍通用型)這個項目來的緊迫,同時這後一個項目也更容易實現,難度更低(儘管也很難)……………………………………………………我亂說的,軍迷可以對我,罵我都行,我真的是亂說的


竹筍念熊貓


首先,075型兩棲攻擊艦的下水,讓中國海軍最重要的短板獲得補齊,這對我海軍裝備體系絕對是里程碑式的意義。畢竟,中國海軍目前最缺乏的不是航母,而是適合兩棲作戰的登陸艦艇,而075型兩棲攻擊艦的加入,將中國航母搶灘登陸轉化為立體式登陸,這對我海軍在南海作戰尤為重要。

而075型兩棲攻擊艦在噸位和建造標準上來說,跟美國級和黃蜂級兩棲攻擊艦噸位相差無幾,都超過四萬噸,遠遠大於法國西北風級和日本出雲級直升機航母。因此,075型兩棲攻擊艦也將部署中國最先進的艦載直升機,其噸位遠遠超過日本和法國的同類型裝備。075型兩棲攻擊艦也是海軍最重要的一環,跟美軍兩棲攻擊艦地位相同。

075型兩棲攻擊艦採用平直甲板,而艦載機部署在甲板上很容易受到海浪和惡劣天氣的影響。而升降機作為從機庫甲板通往飛行甲板艦載機進出機庫的最主要渠道。而中國遼寧艦和國產航母都裝備升降機,攜帶更多艦載機。而075型兩棲攻擊艦採用舷內升降機,而非舷側升降機。

現在軍迷很關心075兩棲攻擊艦是否配備類似於F-35B這樣的隱身戰鬥機。其實,按照兩棲攻擊艦用途可分為直升機兩棲攻擊艦,兩棲支援輔助艦。而裝備垂直起降戰機,這是美軍黃蜂級兩棲攻擊艦正在測試的F-35B垂直起降戰機。而且,按照日本直升機航母該轉也可以變身成搭載F-35B的輕型航母。

而美軍黃蜂級兩棲攻擊艦採用舷側升降機,可以極大地降低升降機對飛行活動的干擾。因此,美軍黃蜂級搖身一變成“閃電”航母。但是,中國兩棲攻擊艦沒有采用舷側升降機。因此,短時間裝備垂直起降戰機不可能,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中國海軍最缺乏的是兩棲登陸作戰,特別是奪島作戰,搭載直升機進行搶灘登陸是重點,在中國空軍戰機和航母艦載機掩護下,執行登陸作戰體系。因此,對垂直起降戰機需求並不迫切。

2、中國一直缺乏大推力的軍用發動機,而且按照美軍F-35B裝備發動機,中國不可能在短時間研製出來,這也導致我們不可能短時間研發垂直起降戰機。因此,裝備殲-15艦載機或者是五代隱身艦載機依然是首選,蒸汽彈射或者電磁彈射等。

總體來說:根據我國垂直起降戰機優先級,在未來十年內也不可能裝備 F-35B 這類飛機,所以對於這種能夠起降固定翼艦載機的兩棲攻擊艦,我們並沒有急切的需求。075型兩棲攻擊艦將來搭配重型艦載直升機,對我國兩棲作戰能力至關重要,投送中堅和骨幹,負責把主力部隊、彈藥物資、重裝備等運上岸,加強登陸部隊作戰能力,以便鞏固和擴大戰果。

目前,我國尚未完成統一大業,075型兩棲攻擊艦專為登陸和登陸做準備,完成兵力輸送和裝甲,坦克的輸送。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未來中國075其他改進型,畢竟裝備垂直起降戰機,如軍迷期望中國版 " 美國級 " 兩棲攻擊艦,讓我們用時間去驗證。


沐風談兵論道


075兩棲攻擊艦的下水讓中國海軍兩棲作戰能力和遠程投送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該艦滿載排水量約3.5~4萬噸左右,飛行甲板長約240米,寬約35米,最大航速可達25節/小時。075設有6個直升機起飛點,2部升降機,最多可以攜帶28架各型直升機,艦尾塢艙內可以攜帶4艘726型登陸艇以及2個兩棲合成營的人員和裝備。075兩棲攻擊艦所具備的兩棲投送能力已經遠超現有的071型大型船塢登陸艦。雖然該艦搭載了武裝直升機和運輸直升機,但是卻沒有考慮裝備類似F35B之類的垂直起降戰鬥機,這又是為什麼呢?

(075型兩棲攻擊艦順利下水)

(075型兩棲攻擊艦滿載想象圖)

垂直起降戰鬥機確實比較適合075兩棲攻擊艦,它也可以為登陸部隊提供對地攻擊、戰場遮蔽和近距空中支援等任務,而且其武器載荷和作戰能力也要強於直升機。比如,美國的“黃蜂”級和“美國”級兩棲艦所裝備的垂直起降戰鬥機就是美國執行地平線登陸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研製難度卻非常大。當年,蘇聯人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出個雅克38,但由於性能太差,結果落了個“桅杆保衛者”的綽號。美國直接進口了英國人“海鷂”戰鬥機(也就是現在的AV-8B),自行生產配給海軍陸戰隊使用。有了多年的使用經驗和深入理解後,才有了F35B。總而言之,沒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很難完成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研製。

(美國黃蜂級兩棲攻擊艦)

(英國裝備的海鷂戰鬥機)

(蘇聯研製的雅克38戰鬥機)

(雅克141戰鬥機)

受起降方式的影響,垂直起降戰鬥機對發動機技術和飛行控制系統的要求很高,可是我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卻一直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此前,我國雖然也接觸過垂直起降戰鬥機,但是由於沒有正式進行過相關研究,所以對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理解有所欠缺。最終,這些都影響了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研製與發展。

(“海鷂”戰鬥機所使用的飛馬發動機)

(雅克38戰鬥機的發動機噴口偏轉示意圖)

(F35B戰鬥機使用的F-135發動機)

目前075兩棲艦主要用於滿足東南方向的需求,這就要求它不僅要具備在短時間內投送大量登陸部隊和裝備至灘頭陣地的能力,還要能夠為登陸部隊提供儘可能多的近距離空中支援。不僅如此,它還要具備投送少量偵察部隊至敵方縱深和縱深結合部的能力,以及執行偵察和特種作戰任務的能力。就目前情況來看,075上的直升機足以完成這樣的任務。並且相比於垂直起降戰鬥機來說,研製重型直升機顯然有著更低的技術風險和更短的時間優勢。

(075型兩棲攻擊艦極大的提升了中國軍隊兩棲作戰能力)

從以上兩個方面來看,在中國海軍急需提升兩棲作戰能力和投送能力的大背景下,搭載直升機才是目前最現實、最為划算的辦法。不過,鑑於垂直起降戰鬥機在兩棲作戰中的優勢,如果未來075能夠搭載垂直起降戰鬥機,那必然會讓它的兩棲作戰能力提升一個層次,從而在未來可能爆發的兩棲作戰中佔據更大的優勢。

(美國黃蜂級兩棲攻擊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