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李白《憶秦娥》前無古人,毛澤東《憶秦娥》後無來者,誰第一?

“憶秦娥”這個詞牌,源於詩仙李白的詞句“秦娥夢斷秦淮月”,也就是說,李白算是“憶秦娥”的鼻祖。李白的這首詞,地位之高,有人用了八個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前,這地位一直無人撼動。但是,當時序轉到公元1957年1月時,八個字的評價只能有一半是對的,“前無古人”依然正確,“後無來者”已被打破,這來者就是偉人毛澤東。就在這一年,《憶秦娥 婁山關》橫空出世了。

李白《憶秦娥》前無古人,毛澤東《憶秦娥》後無來者,誰第一?

下面,我們先一起來欣賞一下李白的這首《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詩詞作品最怕翻譯,一翻譯,韻味就丟失了許多,不再是原汁原味。但是,體驗在各自的心裡,不說出來又不好交流,所以筆者只能從俗,還是用這樣的笨方法來跟大家一起欣賞這首傳誦千古的佳作。

玉簫嗚咽,如泣如訴!秦娥從夢中驚醒,窗外的天空,掛著一弦清冷的殘月。在這輪清冷的殘月之下,是那年復一年青翠的楊柳,現在,又該是一片蔥綠了吧?在那楊柳堆煙的灞陵橋上,灑淚而別的人,如今在哪,何日歸來?

李白《憶秦娥》前無古人,毛澤東《憶秦娥》後無來者,誰第一?

又到冷落淒涼的秋節了,不知多少次登上樂遊原,極目遠眺,通往咸陽的古道之上,車馬絡繹不絕,卻等不來心上人的一絲音訊!西風吹起多少愁緒,也吹走了夕陽的熱度,只留下絲絲清冷,漢家陵寢宮闕莽莽蒼蒼,透出無限淒涼!

李白這首詞確實不是浪得虛名,經得起千百年的歲月打磨。開頭一句“簫聲咽”,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淒涼悲愴的基調就已經出來了,一下子就把人帶入到意境之中。及至結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把秦娥個人的悲涼融進了歷史興衰,將秦娥的情感推向極致。真乃大手筆!

李白《憶秦娥》前無古人,毛澤東《憶秦娥》後無來者,誰第一?

不過,自負的李白可能怎麼也想不到,千年之後,一個胸懷天下的偉人,在戰爭的餘暇中,隨便一寫,一首《憶秦娥》便橫空出世,輕而易舉地推翻了他這首詞“後無來者”的定論,不但有了來者,而且,直接就是超越的節奏。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李白是“簫聲咽”,營造悲涼氛圍。偉人是“西風烈”,氣勢如虹。在這獵獵西風中,大雁發出聲聲低沉的鳴叫。清冷的月光之下,嚴霜遍地,天涼好個秋!

月色清冷,晨霜更冷,雜亂的馬蹄聲踏破這清晨的寧靜,低沉的軍號聲響起來,蒼涼悠遠,在山谷間迴盪,經久不息。

李白《憶秦娥》前無古人,毛澤東《憶秦娥》後無來者,誰第一?

婁山關,不是堅硬如鐵不可跨越嗎?而今我們從頭跨越,直接把你踩在腳下。放眼望去,群山綿延,如海濤般起伏。西方的殘陽,一片血紅。

李白有“簫聲咽”,毛澤東有“西風烈”;李白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毛澤東有“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可謂是平分秋色。但是毛澤東的“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給人以振奮,將詞從上片的沉鬱一下子轉向了激昂,上下闋產生強烈對比。而李白的“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就顯得缺少了氣勢,平淡了許多。這就是偉人這首詞勝出的所在。

李白《憶秦娥》前無古人,毛澤東《憶秦娥》後無來者,誰第一?

人,總是會遇到悲苦困頓之時,此時的人心是悲涼的,但,是從這“悲涼”走向失望走向頹唐,還是從這“悲涼”中看到希望,走向昂揚,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李白這首詞帶給讀者的是前者,偉人毛澤東這首詞帶給讀者的是後者。李白的詞如果說輸了,就輸在這一點上。

這也難怪,李白的詞,抒發的是秦娥的閨怨;偉人毛澤東的詞,抒發的是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李白的詞,是從秦娥這個第三人稱來著筆的,而毛澤東的詞,是自己親身體驗。

這兩首詞,都是我的最愛,但如果一定要PK一下,我認為偉人毛澤東的詞比李白的詞要勝一籌。不知朋友們對這兩首“憶秦娥”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