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唐代早期瓜稜形青瓷大罐

唐代早期嶽州窯青瓷瓜稜形罐,高25釐米,口徑11釐米,足徑10釐米,直口,豐肩,折肩後漸向下收至底。長圓腹,在腹部等距離用竹製品按壓出豎線,做成瓜稜形,因此稱瓜稜形罐。在古代青瓷造型中,瓜稜形罐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其造型是取自一種食用疏菜“金瓜”的外形通過一定的誇張和概括製作的圓形類罐。

唐代早期瓜稜形青瓷大罐


在古代工藝美術作品中,無論是陶瓷裝飾還是繪畫作品內容,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如瓜稜形罐造型既取金瓜形狀,“金”在古今象徵財富和光明,瓜由於多子,又被賦予了“多子多福”的美好願望。

唐代早期瓜稜形青瓷大罐


瓜稜形陶瓷造型大量出現在宋代,但其淵源最早可追塑到唐代或者更早。瓜稜形青瓷罐在唐代越窯、嶽州窯、壽州窯等多有燒造,五代時耀州窯,宋代定窯也有精美絕倫的作品存世。到了元明清時期景德鎮窯也大量燒製青花瓜稜形瓶和罐等造型。

唐代早期瓜稜形青瓷大罐


唐宋以來燒製的各類青瓷瓜稜形罐;胎質主要有土黃色、磚褐色、灰黃等色,也有極少一部分為灰色。釉色有艾青、青灰、深醬色、醬黃、其中蜜蠟色較為稀少。一般內外顏色施相同的釉,外部施釉多不到底,大平底無釉是常見特徵之一。腹部可見清晰的削胎痕跡。

唐代早期瓜稜形青瓷大罐


嶽州窯瓜稜罐在唐初期時,造型相比五代和宋時顯得笨拙,口與底足大小相近,五代至宋瓜稜罐口小於是,底部為大平底。青釉雜質較多,玻璃光弱,有的存在剝釉現象,外腹多施半釉,器內不施釉。


此件瓜稜形罐為嶽州窯早期產品,僅腹上部施釉,腹下及罐內無釉露胎,顯拉坯痕跡,平底,胎色褐紅,口底大小相近,中間腹部呈圓形,青釉較薄,有流釉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