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如何理解《道德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這是老子的申命篇之三。申命就是申天命,也是為民請命。七十二章是申命篇之一,七十三章是申命篇之二,七十四章是申命篇之三,七十五章是申命篇之四。

老子一直在申天命,一直在為民請命,這樣就可以讀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經文,不然會一頭霧水。《道德經》最沉重的經文就是這一句

《道德經》的救世情懷在這一句中體會的最為深切。

如何理解《道德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任何誤解老子這位大宗師的文化精英都會沒世不忘。老子的申命四篇是《道德經》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歷來註釋家關注度較低,其實是代表老子的對社會正義的堅定信心。

社會正義是否能最終實現是古代思想家最為關心的,大部分思想家都對此信心不足,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是特別引人注目的。社會正義是不可為而為之嗎?人類永遠陷入叢林法則嗎?老子顯然是最堅定的,社會正義必定最終實現,人類必定從野蠻走向文明。

如何理解《道德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所以《道德經》從對道的論述開始,最後以“聖人不積(一無所有),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最為結束語。不爭利他是老子對人類文明的終極期待。

當絕大部分聖賢懷著不可為而為之在傳播自己的理想時,老子對社會正義充滿信心。老子的天道思想,即天威、天網、天誅思想是信心的根本來源。天威、天網、天株是邏輯的必然。《道德經》前面的經文對老子對天的敬畏不易覺察,在申命四篇中完全宣說出來。

如何理解《道德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敬畏天命的核心就是保民,老子先宣說三寶(慈、儉、謙下)的保民思想,後宣說天威、天誅、天網的敬天思想,都是《道德經》的宗旨。

此章“吾得執而殺之,孰敢?”一句一直被錯解為老子要殺惡人(亂群者),這是誤解老子思想最嚴重的地方。這是一句倒裝句,絲毫沒有老子要殺惡人的含義。理解老子的慈悲,怎麼突然老子要殺惡人呢?

如何理解《道德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的“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哪裡去了?這不是明顯的自相矛盾嗎?老子思想是華夏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句法、文字的錯會而誤解這位思想大師是應該避免的。

第七十四章

第一段: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第二段: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jī,同畸)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第三段:常有司殺者殺。

第四段: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zhuó)。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道一曰:孰敢,意為“我怎麼敢?”,老子反問,為倒裝句。孰通“豈”,孰敢即豈敢,罕見用法,廣義疑問詞。《淮南子·道應訓》:“精神通於死生,則物孰能惑之?”。此熟亦解為豈。註釋家常註解為“老子要殺壞人”,大誤,且與後文明顯牴觸。

此章經文分為四段。第一段經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體會此句經文的心理情結十分重要。這是一句最哀婉的話,只有具有大慈悲心的聖人才能說出這樣的話。面對人類文明和公平正義的前途,老子再一次申命,再一次為民請命。學人靜默三分鐘就更能體會老子此時的無限悲哀。

河上公注:“治國者刑法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君王濫用刑法,致使民無求生的願望,所以用死亡去威脅也達不到目的。大宗師讓人間君王反省,濫用刑法是有極限的,過了極限會適得其反

如何理解《道德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公元前842年的國人暴動,使暴君周厲王被國人流放到僻遠之地,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短暫的共和時代。《道德經》字裡行間都暗示這次國人暴動,申命四篇都有它的痕跡。“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正是真實寫照。

第二段經文: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帛書乙本:畸)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王弼注:“詭異亂群者謂之奇(畸)也。”奇就是畸,帛書乙本正作畸,就是亂群者,今天所說的不合群者(unsocial),嚴重的稱為反社會者。

如何理解《道德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君王辯解說:“確實有亂群者,我所殺的正是亂群者,這有何不可?怎麼能說濫用刑罰呢?”經文正是回答這樣的辯解。君王的辯解聽上去很合理,但老子不這樣認為。

經文:吾得執而殺之,孰敢?註釋家普遍解讀為“我將亂群者抓起來殺了,看誰還敢呢?”一副山大王的樣子。這與上下文完全不協調,與《道德經》的慈悲心更相違背。註釋家都有疑問,但老子明明是這樣說的。不對!

如何理解《道德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這是一句倒裝句。正裝句應該是“吾孰敢得執而殺之?”“孰”字是怎麼的意思,不是誰的意思。

孰一般用作狹義疑問詞(誰,哪一個),但古文中也偶爾用作廣義疑問詞,即“怎麼、豈”。這是罕見用法,註釋家都被孰字誤導了。《淮南子·道應訓》:“精神通於死生,則物孰能惑之?”孰能就是“怎麼能”或“豈能”的意思。一字錯會,冤死老子這位大宗師了。

原文的意思是:假如民眾都熱愛生命(常畏死的另種說法),即使其中出現了亂群者,我怎麼敢抓起來殺掉呢?老子不否認社會中會出現亂群者,但如何對待亂群者呢?老子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教理。

如何理解《道德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亂群者自有“司殺者”來殺他(懲罰他)天威就是懲罰每一個亂群者,無論是普通亂群者還是君王。申命四篇是一個整體,文意前後相連。一旦分割,則文意大亂。

所以《道德經》的某些章節要分章合解吳澄把《道德經》分為六十八章。王弼本七十三章和七十四章合為一章(吳本六十一章)已經看出此處章節不能分割。

如何理解《道德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河上公注:“以道教化而民不從,反為奇巧,乃應王法執而殺之,誰敢有犯者?老子傷時王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罰。”此注也被“孰敢”蒙過,後半段註文才扭轉文意。可見河上公亦感覺“殺之”不妥。王弼註解甚簡,只一句“詭異亂群者為之奇也。”似乎覺得文意有所不協,故不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