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諾貝爾文學獎唯一的詩人,北島稱其意象“詭異而輝煌”

北島,顧城,在我心裡他們應當是朋友,雖然我不知道究竟是不是。


我最初喜歡詩歌,是讀冰心的兒童詩歌,還是小學三年級。之後泰戈爾的《飛鳥集》,舒婷的《致橡樹》,席慕蓉詩選,它們不晦澀,意象鮮明,有些只是隻言片語,卻有一種思想至上,靈性想通的妙感。


之後就是顧城,北島,海子,木心,牧野……,泛讀,作為一個喜好,我想讀許多詩人的詩,多年後,可以篤定地講,我最喜歡的詩人是誰。


現在,我可以篤定了,我最愛的詩人,他叫特羅斯特羅姆。瑞典人。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瑞典當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主要作品有……”


特羅斯特羅姆是一位“低產”詩人,一首詩甚至要幾年,一生髮表詩歌未及二百首。每一首我覺得都是他的主要作品。而且他是單一詩人,不寫短片小說,不寫其它詩歌之外的文學。所以其獲諾貝爾獎,在詩歌文學史上意義深重。


如果你想拜讀,只需要買一本《特羅斯特羅姆詩歌全集》。收錄齊全,我讀的是李笠譯版。


他是唯一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


瑞典文學院的頒獎詞是:“通過凝練、通透的意象,他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實的新途徑”。


每位詩人都有自己的文字魅力,有人說當代詩人幾乎沒人能像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那樣,把詩寫的如此凝練、精準。


他的寫作信條是:“凝練,言簡,意繁”。有位主編說,他的詩是沒有時間的經典。每首詩都追求精準的意象和凝練的詞句。


深受音樂語言影響,詞語節奏感強,又富於畫面感,近乎勾勒,又冷靜剋制,生死,謎團,清醒,立意深邃寬廣,凌駕時間、國度。


特羅斯特朗姆的詩影響著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詩人,布羅茨基公開承認“偷過他的意象”。 他常被稱作“隱喻大師”, 有人把他劃為“深度意象詩人”,“浪漫主義詩人”, 有人把他看做“魔幻現實主義”。


李笠說:他的詩,語句直接,坦率,突兀,而又自然。一如李白喜歡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北島在最初接觸特羅斯特朗姆的詩時,曾讚歎其意向“詭異而輝煌。”


這是一位破曉而出的詩人,他的詩沒有雄辯,平靜,禁慾。在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公佈後,瑞典人哭了,摯愛他的人們振奮了。


“更多的人從未聽到過他的名字,今天聽到,隨後也會忘卻,只留下依稀的印象:哦,那個瑞典寫詩的老頭。”

———這是別人寫的,我卻十分共鳴的話。


今天聽到,隨後也會忘卻。太多大人物在我們生活裡都是這樣,只是一個名字,我們讀完,批上“已閱”,而後遺忘。


我在這裡附上他的小詩,是我最喜歡的一首之一:


厭倦所有帶來詞的人,詞而不是語言,

我走向大雪覆蓋的島嶼。

荒野沒有詞。

空白之頁向四方展開!

我碰到雪上鹿蹄的痕跡。

是語言而不是詞。

————《自1979年3月》


“ 這首詩,凝練,富有張力,它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嶄新視角:語言是自然,或者是“雪覆蓋的島嶼”上的鹿蹄的痕跡,它召喚你去發現,去解讀,感受……” (解讀來自譯者李笠。)


《自 1979年3月》從一個具體事件(場景)出發,全詩具有濃厚的實證主義的特徵,依靠“雪覆蓋的島嶼——空白之頁向四方展開”這一精準的隱喻,構建出一個堅實的世界。詩中沒采用很多詩人喜歡使用的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的方法,而是把思想和感情埋藏在對事物(自然)的描述裡。它體現了 20 世紀龐德所俱導的受日本徘句和中國古詩影響的“意象主義”的精神,即摒棄詩中的敘述和議論,追求意象的精準精煉,通過令人震驚的意象,讓日常普通、缺少表達能力的語言體現奇蹟。(解讀來自譯者李笠。)


現代人的語言多的是模仿,而特羅斯特羅姆有自己的一套語言系統,自然,生死,器具,風雨,它們都是他的語言。


我寫這篇笨拙的文章,也是希望更多人可以認識他,拜讀他的詩歌,不要桎梏於支離破碎的詞語,讀過他的詩,你從來不覺得人很渺小。所有的東西都驚心動魄,包括詞語,包括沉默。


強烈推薦絕代經典的詩人——特羅斯特羅姆。

強烈推薦詩集——《特朗斯特羅姆詩歌全集》。

諾貝爾文學獎唯一的詩人,北島稱其意象“詭異而輝煌”


諾貝爾文學獎唯一的詩人,北島稱其意象“詭異而輝煌”


諾貝爾文學獎唯一的詩人,北島稱其意象“詭異而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