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为什么没有经过唐玄宗的同意,自己在灵武迅速称帝?

未鸣读史


如果你把马嵬驿兵变看做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兵变,其主要目的是弑君,你就能从读取出一点不一样的意味出来,从事态发展看,若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对唐玄宗有一颗忠贞不二的心,那么马嵬驿兵变中死亡的人里面,就不仅仅只有杨贵妃和杨国忠等人了,而是应该包括唐玄宗李隆基本人了。假如从这一点开始考虑,我们就不难理解,太子李亨为什么没有经过唐玄宗同意,就在灵武迅速称帝。



马嵬驿兵变始末,看太子李亨扮演的角色

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叛军一路破竹,势同水火,至756年攻破长安门户潼关,唐玄宗慌乱之下,带着杨国忠、杨贵妃、太子李亨等人在禁军的保卫下逃亡蜀地。

到马嵬坡时,禁军将士因饥饿疲劳,满肚怨言,赶巧杨国忠出驿站时,被二十几位吐蕃使者拦住,向他求取食物,这时候突然有人大喊,杨国忠与胡人私通谋反,杨国忠听到这话觉的不妙,扭头准备跑路,谁知道还未转身就被一箭射落下马,随即被禁军分尸。

杨国忠一死,他的儿子也被揪出来斩杀,宰相魏芳出面斥责禁军,随即也被斩杀,闻声赶来的宰相韦见素,也被打倒,随即有人高喊勿伤韦相公,韦见素幸免于难。

唐玄宗走出驿站安抚众军士,众军士全然不理睬,只有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

马嵬驿兵变的结局就是,作为皇帝,此时此刻说的话,没有什么用了,杨贵妃死了。

老态龙钟的唐玄宗,也许已经猜到事情的原委,为保命,随着队伍去了蜀地。

而原本唯命是从的太子李亨,一路北上,收集残兵败将,抵御叛军,随后在灵武被拥立为皇帝。

成为皇帝以后,李亨才将登基之事通知闲居蜀地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生米煮成熟饭,唐玄宗也就默许了。



马嵬驿兵变始终未出面的李亨在做什么?我们本着谁收益最大,谁的动机就最大,李亨自这件事以后,在没有通知唐玄宗的前提下称帝,这本来就是犯了大忌,老皇帝没退位,你怎么能当成皇帝?这样来看,在马嵬驿事件中,李亨就有隐藏在幕后操纵的嫌疑。

  • 唐玄宗一行人从长安城中逃出时,共有三千人同行,其中有两千人掌握在李亨手中,走在队伍后面,俗称殿后,他手里是有兵有刀的,如果他出面,哗变的士兵毕竟还是少数人,在他绝对的实力下,完全可以掌控局面,但是太子殿下没有出面。
  • 在马嵬驿兵变中,作为政坛的对手,杨国忠一直想将太子李亨置之死地,这一次杨国忠死了,这是李亨想要的结果,铲除异己。
  • 马嵬驿兵变中陈玄礼是关键性人物,他忠心耿耿的保护唐玄宗到蜀地,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等到他一回到长安,就被李亨勒令回家养老了,这也挺奇怪的,李亨应该嘉奖他,而不是让他回家,这其中意思很隐晦,或许是怪他没有执行自己的命令,但是这个命令我们具体也不知道,但肯定跟弑君有关,毕竟太子李亨动手了,就没有回头路了。
  • 唐玄宗与太子李亨自马嵬驿以后,分道扬镳,一个去往蜀地,一个去往北方,老皇帝失去权利,父子二人心照不宣。



太子本是继承人,李亨为何急不可耐的自立为帝?

  • 作为太子,李亨过的很苦,作为唐玄宗第三子,原本轮不到他当太子,起初被立为太子的是唐玄宗第二个儿子,李瑛,可是李瑛在李林甫等人诬陷下,被唐玄宗罢黜、赐死,想想看,后来被唐玄宗选为太子的李亨,心里难道没有一点数?弄不好就是死字收场。
  • 李亨在太子任上,战战兢兢,为了避免被李林甫等人诬陷,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化解,为此,他与两任妻子离婚,其中原因就是李林甫等人在他的妻子的娘家做文章,陷害他,他没有办法,只能跟妻子划清界限,以保证自己的生命。
  • 李亨不是糊涂的人,既然登上了太子的位置,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鬼门关,指不定有一天就会被赐死,或者如李建成一般,死在类似玄武门之变事件上。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李亨提供了机会,既然如履薄冰的活着,还不如奋起一击,在逃亡四川的路上,荒郊野外,正是可以动手脚的地方,只可惜陈玄礼一心孝忠唐玄宗,使自己的意图暴露。

如果李亨跟着唐玄宗去四川,其结局难料,所幸他就脱离唐玄宗的管控,前往北方抵御叛军,在灵武境内又导演了一场登基大典,将生米煮成熟饭。


旧史风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和群臣匆忙逃出长安,太子李亨在马嵬坡策划了禁军兵变,逼迫唐玄宗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并赐死了杨贵妃。随后两人分道扬镳,唐玄宗逃往四川避难,李亨则带兵前往灵武。


到达灵武后的第三天,李亨马上宣布登基并改元至德。那么,李亨为什么这么匆忙就宣布登基呢?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已经十分严峻,唐王朝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奔溃的边缘,而唐玄宗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政治声望已经破产。所以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政治人物出来主持大局。而太子李亨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事实也证明李亨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李亨振臂一呼,让处于叛乱地区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也极大地鼓舞了大唐的军心和民心。

其次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分封了许多儿子,让他们各自带领军队勤王。李亨由此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他虽然名义上是太子,但是乱世出英雄,这些人掌握了军权后,难免也会对太子之位生出非分之想。

特别是永王李璘在李亨登基后还要起兵造反,充分说明了李亨在灵武抢先迅速登基的必要性。

最后的原因就是李亨身边人的催促甚至逼迫。这些人包括太监、大臣和军队的将领,李亨的儿子和老婆也赞成登基,因为拥立新皇帝可以位极人臣,坐享巨大的功劳和权力。李亨也就半推半就,在灵武迅速登基称帝。


未鸣读史


【快速阅读】

  • 补充二点:太子李亨称帝时,安史之乱的战火正蔓延在关中平原,只有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独撑危局。
  • 唐玄宗和太子在马嵬坡被“群情激愤”的百姓父老们分开后,太子被“热情”的百姓“强行”留下,但是,太子派出自己的儿子李俶向唐玄宗“请示汇报”了具体情况,唐玄宗对众将士说:“太子仁孝,是可继大统之人。”

从背后看历史

在封建社会,朝代的更迭和皇帝的替换,无不充滿波谲云陒。史官们怎样来记载已经发生的事情呢?司马迁的巜史记》同样脱离不了把文学的想象羼入历史,真实的历史就在想象的历史面前淡化了它的存在。

1 ]谁是马嵬坡之变的幕后推手

唐玄宗逃出长安后一路向西,路上兵荒马乱,逃命要紧,玄宗皇帝连热饭都吃不上一口,紧跟的随从也悄悄溜走,一路经过咸阳望贤宫,到达马嵬坡,这里距离长安一百多里,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早就想除掉祸国秧民的楊国忠,假如真的到了益州,那是楊国忠的地盘,自己肯定要挨头刀。

于是通过东宫宦官李辅国传递消息,称杨国忠乃是祸国秧民的罪魁祸首,自己(陈玄礼)准备杀了他,请问太子意下如何?

太子李亨一向怯弱怕事,屡遭李林甫打击己成惊弓之鸟,他的唯一解危办法就是“休妻”。他当然想除掉杨国忠,但是,他在双方力量对比的时候,无法作出有利于自己的结论,患得患失使他一直不敢答复。

不回答也是一种态度。沉默就是默许,只不过是为迷茫的未来多做一份担保而己。

杨国忠策马狂逃到马嵬驿西门被士兵截杀,太子李亨终于参与了行动,他和陈玄礼、李辅国等人又杀死扬国忠的儿子、杨贵妃的姐姐秦国夫人和韩国夫人,又逼死杨贵妃于佛堂。

陈玄礼这才解下甲冑跪地请罪,年轻时主持策划了著名“神龙政变”的唐玄宗当然明白陈玄礼这些“小儿科”把戏。

2 ]玄宗南下入蜀 留下前线权力真空

太子李亨和陈玄礼、李辅国,继续作为幕后操纵者,鼓动士兵拒绝入川,而唐玄宗却一心想入蜀,借助杨国忠之前的布置摆脱陈玄礼禁军的控制。

(灵武市)

就在玄宗一行启程上路时,平时十分清静的驿路突然出现了许多百姓父老,拦住玄宗,大义凛然的说:“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坟墓,今舍此,欲何之?”

群情激愤,舆情汹汹,玄宗十分惊讶,哪来的这么多“父老乡亲”?

沉吟片刻,命令太子李亨留下,安慰这些百姓。

父老乡亲们见此情況,正中下怀,赶紧说:皇上既不願留下,我们願率子弟跟着殿下向东破贼,取长安。若太子殿下与皇上都到四川了,中原百姓奉谁为主呢?

太子李亨推辞再三,理由是:“父皇远冒险阻,我怎么能忍朝夕离开左右。而且我还没有面辞父皇,应该尊重我清白的态度。

众人坚持不放太子走,于是太子派自己的儿子李俶将这里的情况汇报给玄宗。

玄宗终于明白了真相,仰天长叹:“天也”!于是认命,分了二千军队和军马交给太子,又托李俶转达太子说:“你要好好的努力,不要顾及我,我一向待西北各部落不薄,你可以寻求帮助。“

甚至有史料记载,当时唐玄宗还准备传位给太子,但是,“忠诚”的太子坚持不受,这个记载其实很假,当时的唐玄宗尚未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作为战略大后方,四川尚可成为平乱根据地,而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对朝廷忠心耿耿,与安碌山的“鹿死谁手”尚无定论。

这是李亨即帝位后,史官们的违心记载。

灵武称帝

  1. ]《周易》第十卦为“履”卦,关键词是“釆取行动”。当李亨来到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县级市)时,只有留守后方的官员杜微渐,盐池判官李涵,节度判官崔漪。最高统帅郭子仪则在外征战。

太子李亨一旦脱离了玄宗的掌控,他卜了一卦为《履》卦,明白无误的告诉他:“你已经踩到了老虎尾巴,而顺利脱险,所做事情通达、顺利。初九爻更是直接表明:“素履,往无咎。”自己想干的事情,放手去做。

2 ]留守朔方的以杜鸿渐为首的官员,当然希望李亨登上九五之尊,于是杜微渐大造太子行宫,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经过众人三番五次的催促,上书,李亨方才勉强同意众臣属的要求。

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即帝位,是为肃宗。灵武郡百姓争相报道,歌舞庆贺。太子立即宣布尊奉唐玄宗为上皇天帝,大赦天下,改天宝十五载为至德元载。

太子即位称帝后的十多天,唐玄宗终于到了益州,驻节青羊观(现在成都市文化公园),一路上逃走很多人,到达益州只剩下一千多人。

八月十二日,西北方向传来消息,肃宗僭越自立为皇帝。

闻讯后的唐玄宗站在青羊观的铜铸青羊前,用手摩挲着羊头,这头据说是老子降临青羊肆时的坐骑,小孩子身体哪个部位痛,就摸青羊的相同部位,立即解痛。

玄宗摸了一阵羊头后,心中顿时释然,胸壳再也不痛了,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唐玄宗让大臣们携着自己皇帝身份的象征物玉玺,前去灵武,觐见这位新即位的皇帝,当大臣们捧着大印离开时,唐玄宗抬头看见了大殿上的匾额:“道法自然”!


良人执戟2


马嵬驿兵变之后,太子李亨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鉴于玄宗对自己儿子的态度---曾一日杀三子(含前太子李瑛),对李亨也处处设防,李亨北上后,审时度势,在灵武迅速称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完成了“篡位”的动作。

太子李亨为什么没有经过唐玄宗的同意,自己在灵武迅速称帝?

1. 一直以来,李亨作为太子就没有受到父皇真正的强而有力的保护。

曾经英明果断的唐玄宗,人到中年后,开始贪图享乐了,国事主要依赖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原太子李瑛被废后,唐玄宗立李亨为太子,而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曾经支持的太子人选是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因为担心李亨秋后算帐,李林甫便屡兴大狱、妄图动摇东宫,这导致了李亨被迫与前,后两任妻子离婚;自幼与李亨关系深厚的王忠嗣是由玄宗抚养长大的,曾担任过四镇节度使,有入朝拜相的可能,却因李林甫谗言被剥夺了兵权,这时,唐玄宗对李,杨的打击异己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并不主动阻拦,借此防止太子势力过大。

李亨恪守仁孝道义,没有被李、杨抓住什么把柄,加上驸马张垍、内宦高力士的保护,李亨太子之位没有发生变化,但身心蒙受了巨大创伤,整日忧心忡忡。唐玄宗为抚慰李亨,为他续娶恩人的侄女张良娣为妻,后来成为张皇后,但这改变不了李亨对他父皇的戒备,李亨的太子当的太憋屈了。

2. 马嵬驿兵变为李亨称帝提供了契机。

李亨在险象环生的岁月中,小心翼翼地等待着改变命运 的机会,得知玄宗要逃往蜀地时,李亨积极地行动起来了,他立即与亲信谋划兵变事宜,派贴身宦官李辅国拉拢禁军将领陈玄礼来对付共同的政敌杨国忠。出发时,随同禁军3000余人,其中李亨及其子广平王和建宁王率领殿后的人马就有2000人。到马嵬坡后,李亨鼓动士兵杀死了在自己头上拉屎拉尿的宰相杨国忠,又逼杀了杨贵妃。

由于陈玄礼始终保持着对玄宗的忠诚,才没有对父皇玄宗下手,但父子已经撕破了脸,不得不分道扬镳,玄宗继续入蜀,李亨北上平叛,这样李亨如脱缰之马,再没人能羁绊他了,为他自己登基埋下了伏笔。

3.李亨有不请示的理由。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听取杨国忠重用胡人的建议而引起的,安禄山担任三镇节度使后,壮大了势力,掌握精锐边防军达十五万人之巨,远超保卫朝廷直属的军事力量,由于安禄山和杨国忠相互猜忌,最终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的名义起兵叛乱。

兵变发生后,唐玄宗又先杀了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后又迫使哥舒翰出兵,从而导致人地两失,从道义上讲,唐玄宗是受谴责的对象,他要对安史之乱负责任。

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唐史 · 玄宗本纪

玄宗在兵变前后,一直倒行逆施,在灵武平叛的李亨有充分的理由不请示他。

4. 在灵武,太子李亨赢得了文臣、武将的支持,有了不请示父皇的底气。

李亨赶至灵武后,迅速掌握了朔方军,得到了一大批文臣武将的拥戴和辅助;当时山高皇帝远,军中普通将士也要为自己着想,支持太子即位能够获得升迁封赏。裴冕看清了形势,他便以顺应民心、统兵平叛为由,在没有明诏的情况下,屡次三番地请太子即皇帝位(可能是李亨授意的),这给李亨壮了胆,随后李亨便在灵武称帝。

5.实事求是地讲, 李亨登基也是平叛的客观需要。

尽管安禄山势如破竹,已攻克两京,称帝洛阳,但各地的抵抗行为依然在持续进行,从没有间断;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屡败安禄山,颜杲卿在常山抵抗至死,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宁死不退等,同时安西、北庭两大西北边军还要回救,回鹘等少数民族也需联络,这些抵抗力量要有唐中央来节制、协调与指挥。

李亨在灵武即位后,打出了平叛靖乱的大旗,又调整了作战部署,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调集安西、北庭一万五千精锐边兵,并向回鹘、西域各族借兵,短时间内重新壮大了官军声势,逐步扭转了安史之乱前期的被动局面;不久就取得了重大胜利,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几年后收复了两京。

李亨灵武称帝时,唐玄宗远在蜀中避难,远离了战火纷飞的平叛战场,他身旁仅有扈从部队数千人,而李亨已有了调动所有官军部队的权力和条件,又由于玄宗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遇到叛军又仓皇出逃;在关中留下太子李亨作交待,天下民心逐渐转移到太子身上;所以唐玄宗事后被迫承认事实,主得不补办完了手续,做了太上皇。


希望星晨58298869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是没有经过唐玄宗同意的。这个问题很好理解,那就是李隆基虽说老了,也被吓着了,但是如果李亨敢跟李隆基说:你当太上皇去吧,我当皇帝,以后家里天下啥的,你都别管了。估计李隆基也不会同意的。

李隆基西行入蜀之时,只是想留下李亨当替罪羊,毕竟皇帝都跑了,如果没有人统领大局的话,那唐朝的江山基本也就没戏了。而李隆基已经被乱军吓着了,自然是不敢自己待在这了,所以就留下了李亨。

李亨呢,其实也不想留下来,毕竟这事很危险啊,闹不好乱军就把自己给做了,但是这时候自己还说了不算啊,只能留了下来。而就在与李隆基分开一个月后,李亨到了朔方军中,这时候在手下的劝说下,李亨在灵武简单准备了下就登基了。

而李亨之所以登基呢,一个是当时天下需要他登基来安定人心,毕竟唐玄宗西行入蜀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天下人会认为皇帝抛弃了天下,李亨登基后可以名正言顺的号令天下,安稳人心。

还有一点就是李亨也怕啊,毕竟李亨这不到二十年的太子生涯可谓是如履薄冰啊,就因为这太子之位,唐玄宗曾一日杀三子,而且由于李亨与玄宗宠臣奸相李林甫不和,好几次都差点被废被杀;此外,李亨也会想如果平乱失败被杀了,那自然是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如果自己平乱成功了呢,然后再恭迎回玄宗,自己再做几年那不安稳的太子,时刻害怕被废?李亨自然是不想的。

所以呢,李亨在明知道李隆基不会同意的情况下,先斩后奏,先登基再说,而李隆基在蜀中面对这既成事实也是毫无办法,毕竟还指望着李亨平乱呢,这时候要是再整个父子不和,估计大唐的天下就真没救了。


枫叶0829


李亨是一个十分谨慎,又十分懦弱的人。然而,这样一个人,却敢于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脱离唐玄宗,北上灵武称帝,并昭告天下,废了他父亲唐玄宗的皇帝之位,把他的父亲升格为太上皇。

(李亨剧照)

可以说,李亨这种做法,是十分大胆而果决的。历史上,除非皇帝自动退位当太上皇,被儿子逼迫当太上皇的非常少,基本上就只有李世民一例。然而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功逼迫他的父亲当太上皇。一是因为李世民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有胆识有气魄。二是李世民已经掌控他爹李渊的兵权,并且他还把他爹控制起来了。也就是说,李渊迫不得已,才当上太上皇的。

可是李亨不一样。李亨本身比较懦弱,而且他的懦弱,还是被唐玄宗吓懦弱的。当年唐玄宗在废杀了太子李瑛,立他为太子以后,曾经多次对他进行打击。在李林甫与杨国忠的推波助澜下,凡是任何与李亨有来往的大臣或者边将,唐玄宗要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清洗。为此,李亨吓了连续离了两次婚,目的就是要与妻子一方撇清关系。可见李亨已经完全吓傻了。

就是这个已经被吓傻了的李亨,为何有胆量跑去灵武,宣布废了他爹的皇位,自己称帝呢?要知道,那时候他爹唐玄宗身边还有不少军队,再加上蜀地的军队,实力是相当雄厚的。而且,毕竟唐玄宗是皇帝,只要他对全国宣布,李亨是造反,他的政权是伪政权,全国军队都可以诛杀他。那样一来,李亨肯定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唐玄宗剧照)

作为小心谨慎,又性格懦弱的李亨,难道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吗?

我认为,李亨之所以敢于在灵武称帝,其实一直不是他的主意,而是他被推着在走。自从李亨当了太子以后,他就被推着走,一直到他宣布当皇帝。

刚才我们也说了,他当太子的时候,离了两次婚。虽然说,这主要是因为李林甫想要扳倒李亨的两个岳父家族,同时唐玄宗也想打击这两个家族。但是,也不能不说,这两个家族有想让李亨尽快走进权力中心的想法。毕竟李亨快一点走上权力的中心,他们就可以快一点受益。

总之,要说他们想造反,这话不对。但要说他们不想造反,这话也不对。只是他们没有合适的机会,一旦机会来了,他们肯定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然后就到了马嵬坡事变。

在我们的印象相中,马嵬坡事变是一场士兵的哗变。士兵们强烈要求唐玄宗必须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否则就不再跟随唐玄宗前行了。在唐玄宗不愿意这样做的情况下,士兵们首先打死唐玄宗,最终逼得唐玄宗不得不缢死杨贵妃。

(马嵬坡事变)

但实际上,这是一场围绕太子李亨的事变,是太子李亨试图夺权的事变。不过,并不是李亨主动想夺权,而是被其他人推着夺权。这些人中,核心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唐玄宗的总护卫陈玄礼,一个是李亨的贴身太监李辅国。两人联合起来,让太子李亨称帝,逼迫唐玄宗下课。就像当年李世民逼迫李渊下课一样。而且陈玄礼的拥护,还意味着李亨将控制兵权。

但是李亨却并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谨慎,他胆小,他还在唐玄宗强大的阴影之中。由于李亨不愿意这样做,因此,马嵬坡事变,最终就成了一场逼迫唐玄宗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的士兵哗变。

而李亨在这次事变之后,之所以要离开唐玄宗去灵武,并不是他自己说的,要去组织抗战,而是害怕。他害怕唐玄宗最终知道真相以后,会对他秋后算账。所以他要赶紧逃走。而且逃得越远越好,因此最终逃到了灵武这样一个边关地区。

(李辅国剧照)

当李亨到了边关的时候,他并没有得到安宁。因为他身边的李辅国,和他的太子妃张良娣等人,又不断地撺掇他称帝。当然了,除了给他讲,让他把整个国家担在肩上,给他讲解挽狂澜于既倒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外,还有就是恐吓他。告诉他,如果不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登基,等到将来安史之乱平定以后,他的老爹唐玄宗肯定会对他进行秋后算账。就算跑到了灵武,也逃不出唐玄宗的手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啊。而且秋后算账,是什么样的下场,李瑛就是一个实际的例子。

正是因为李亨身边的人不断这样给他这样说,最终李亨才不得不称帝。

可以说,李亨之所以称帝,都是被身边的人逼迫的。而那些人之所以要逼迫他,道理很简单,就是要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如此而已。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李亨:爹,我想篡个位,你能不能自己滚下来,让我坐上去?放心,这事要是成了,绝对少不了你的好处。

李隆基:你脑袋烧糊涂了?想篡我的位,我看你也不用当什么太子了,去找你李瑛哥哥喝茶去吧!

这样的画面简直不敢想象,李亨既然是夺位,那当然不可能去找李隆基商量,这事哪有的商量?

将镜头拉到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带着自己的心腹埋伏在玄武门,静静地等待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到来。

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出现之后,他一见他们要跑路,赶紧追了出来,然后发生了一场恶战,李建成和李元吉双双毙命。

为了一步到位,李世民在铲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又派尉迟敬德直接带着人进宫控制了李渊。

当时李渊惊得直问尉迟敬德,哪个混账东西在作乱?我没叫你,你来干嘛?

尉迟敬德怎么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谋逆,秦王李世民已经派兵诛杀了他们,我奉命来保护你。

嘴上说的是保护,可实际上谁不知道是控制?

这时候的李渊就像被李二郎拿着刀架在了脖子上,他能怎么办?

当时还是裴寂、萧瑀这些人脑袋转得快,让李渊赶紧向李二郎低头,一边定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谋逆之罪,一边又夸李二郎干得漂亮。

所以,李渊只能册立李世民为太子,然后让他监国,“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可李世民还是不满足,所以才过了两个月,他又跑去找李渊。

李世民:爹,当太子实在没什么意思,你看你能不能把位置腾出来让我坐?

李渊:呃,二...二...郎,你...你...你说什...什...么?好...好...吧,既然你觉得当太子没意思,那皇帝让你来当好了。

李渊能不答应,敢不答应吗?显然不能,更不敢,毕竟他已经处于李世民的控制之下,被刀架在脖子上,想不答应都难。

如果李渊不答应的话,他未必不会发生“意外”。

现在将镜头拉回到天宝十五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发生了,后来又发生了马嵬兵变,然后才有了李亨的灵武称帝。

李亨有没有李世民那样的条件,也像李世民那样去找李渊“商量”,让李渊主动答应退位让贤呢?

显然并没有。

第一,李亨是在马嵬兵变发生之后没到一个月即在灵武称帝,这也就是说李亨当时在灵武,并不在马嵬驿。

第二,李隆基当时身边还有心腹陈玄礼的保护,陈玄礼并不是李亨的人,这也就是说李亨不可能像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让尉迟敬德控制李渊一样,让陈玄礼或者让别人在马嵬兵变中趁机控制李隆基。

所以,李亨想要取代李隆基登上皇位的话,只能选择暴力篡位的方式,不可能去和李隆基“商量”,更不可能等李隆基同意。

倘若李隆基不同意的话,李亨岂不尴尬了?

不过,李亨这小子当时的运气也很好,或者说他很算计,从安史之乱爆发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在算计李隆基了。

李亨的第一步,是趁乱获取兵权,他成功了。

只有手里掌握了兵权,他才有希望进一步掌握更多的权力,甚至取代李隆基,从而彻底避免步李瑛的后尘。

所以,他在掌控了兵权之后便实施了第二步,也就是一边拉拢更多的人效忠自己,一边又躲在背后推动马嵬兵变。

当时保护李隆基的禁军为什么干发动兵变?为什么不怕李隆基将来找他们报复?说白了,他们是得到了李亨这个未来的皇帝的保证和承诺。

虽然史书对李瑁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但是他在马嵬兵变之前一直跟在李隆基的身边,马嵬兵变之后又被特派去给李亨传口谕,所以他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至少是站到了李亨这一边。

李瑁是谁?杨玉环的前夫。

李瑁和高力士才去给李亨传完口谕没多久,李亨就敢直接称帝,说明李瑁假借传口谕之名向李亨传递更重要的信息。

李亨在收到了马嵬兵变成功的消息之后,迅速做出了判断和决定,直接撇开李隆基,在灵武称帝。

因为经过了安史之乱和马嵬兵变之后的李隆基,他的威信已经降到了最低,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边缘。

这时候的李亨又恰好掌控了兵权,或者说他已经获得了军队的支持,所以才敢这时候先斩后奏地称帝。

李亨称帝既成事实,李隆基也只能无奈接受,否则的话双方必然会发生冲突,到时候还怎么继续镇压叛乱?

这一点,李隆基还是心知肚明的,他自己惹的祸,他只能自己扛,所以没有再和李亨争,虽然也不一定争得过。


宁糊涂


【文殳子云】 安史之乱和马嵬兵变后,太子李亨被封天下兵马大元帅,但鉴于本朝多位太子的悲惨命运,加上叛军攻破两京的形势,在灵武文臣武将的支持下迅速即位,完成了一次貌似合法的“篡位”。


一、唐朝有内斗传统,李亨一直惴惴于心

1. 唐初多位太子命运悲惨

  • 唐朝宗室相残似乎成了传统。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后,万人之上的太子说废就废、说杀就杀,至李亨共立太子十二位,顺利登基的仅有五位,可以说是高危职业。唐玄宗最初所立太子为次子李瑛,但在二十二年后因武惠妃构陷,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起被废为庶人,不久赐死,给当时的李亨留下严重阴影。

  • 唐朝宫廷政变屡屡发生。除了玄武门之变,还有神龙政变,张柬之等举兵迫使武则天退位并还政唐室;唐隆政变,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诛杀韦氏、武氏集团;先天政变,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及党羽。这让李亨感觉自己虽然坐在太子之位达二十年,但一直都没有安全感,后来借机在马嵬坡串通兵变也就不足为奇。

2. 李亨受权臣嫉恨、玄宗猜疑

  • 宰相构陷。唐玄宗中年以后,听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二人党同伐异,堵塞言路,使朝政日渐紊乱。原太子李瑛被废亡后,唐玄宗立李亨为太子,而李林甫支持的是武惠妃儿子寿王李瑁(就是杨玉环的原配),因为担心太子日后猜忌,便屡兴大狱、动摇东宫。一是太子妃之兄韦坚案,李亨被迫与妻离婚;二是太子良娣之父杜有邻之案,李亨又被迫与杜良娣离婚;三是曾任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由玄宗抚养长大,自幼与李亨关系深厚,因可能入朝拜相,因李林甫谗言被夺取兵权,不久愤懑而死。而在上述过程中,杨国忠都是马前卒,在李林甫死后又与太子明争暗斗。

  • 皇帝猜疑。在上述轮番冲击中,李亨又不得不仁孝谨慎,避免给李、杨发现新的漏洞,加上驸马张垍、内宦高力士的保护,太子之位始终未变,但自身经历两次婚变,身心蒙受巨大创伤,整日忧虑重重。对此,唐玄宗一方面不主动阻拦,借此防止太子势力过大,但限制处理范围,未大幅动摇对太子的信任;另一方面主动抚慰李亨,在杜有邻之案后,为他续娶恩人侄女张良娣,后来成为张皇后,但这估计很难改变李亨对他父皇的戒备和看法。

3. 马嵬兵变是称帝谋划的重要一步

在平静但又险象环生的岁月中,李亨终于等到了一举解决问题的机遇,听说玄宗要出逃长安时,立即与亲信谋划,并派飞龙禁军出身的贴身宦官李辅国拉拢首领陈玄礼,对付共同政敌杨国忠。出发时,随同禁军3000余人,其中李亨率领殿后的人马就有2000人,其子广平王和建宁王都在内。到马嵬坡后,李亨借士兵骚乱之机,鼓动杀死杨国忠,又逼杀杨贵妃。在即将实施最后一步(可能是弑君)时,陈玄礼却率军转向玄宗效忠,最终确保了皇帝安全。此种情势之下,父子只得分道,玄宗入蜀,李亨北上,虽然前路未定,但如脱缰之马,再没人能制约他。

二、平叛为李亨称帝提供了最佳借口

1. 唐玄宗要对安史之乱负责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描写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避难的诗句。唐玄宗听取杨国忠录用胡人的建议,让安禄山担任三镇节度使,掌握精锐唐军十五万人,远超朝廷直属和各边军的力量,但安禄山与杨国忠相互猜忌,最终以诛杀他的名义起兵;安禄山起兵后,唐玄宗又听信谗言,先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后迫哥舒翰出兵,导致人地两失,战争形势急转如下。总之,唐玄宗要对安史之乱负大半责任。

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唐史 · 玄宗本纪

2. 诸王授勤王兵权,李亨先下手为强


唐玄宗与李亨分开之前,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元帅,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同时任命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黔中江南西路节度使,二十一子盛王李琦为广陵郡都督、江南东路淮南道节度使,二十六子丰王李珙为武威郡都督、河西陇右安西北庭节度使,让他们去领实职。李琦、李珙都没有赴任,只有李亨抚养长大的李璘前去,到达江陵后招募数万兵士,在下属劝说下生出自立之心,后带兵顺江而下并攻打广陵,最终被击败。为避免再次出现这种情况,李亨需要率先称帝,以免为他人做嫁衣。

3. 灵武文臣、武将支持

李亨与玄宗分开后,一路赶至灵武,掌握了距离关中最近的边军——朔方军,同时六城水陆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崔简金、关内盐池判官李涵、河西行军司马裴冕、朔方军将王思礼等一大批文臣武将辅助,当时远离皇帝,除了李亨本身有意之外,众人也要为自己打算,若是支持太子即位,肯定能够获得升迁封赏。在此情况下,裴冕等便以顺应民心、统兵平叛为由,在没有明诏的情况下,数请太子即皇帝位,随后李亨便在灵武称帝。

4. 平叛客观需要,坚定军心、民心

当时,尽管安禄山已攻克两京,称帝洛阳,但各地抵抗仍然不断,河东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屡次击败安禄山,颜杲卿在常山太守抵抗至死,张巡、许远死守睢阳等,证明国难之时忠臣还是有很多的,同时安西、北庭两大西北边军还未回救,回鹘等少数民族也需联络,这些都需要以唐政权的名义来统一指挥。

李亨在灵武即位,打出了平叛靖乱的大旗,极大鼓舞敌占区的抵抗活动,逐步扭转了安史之乱前期的被动局面。随后,李亨调整作战部署,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调集安西、北庭一万五千精锐边兵,并向回鹘、西域各族借兵,短时间内重新壮大了官军声势;同时,制定对敌作战战略,但因合理建议未被采纳,初期作战失败,重新调整后胜利,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数年后两京收复。

三、假称“事急从权”,事后补报

1. 李亨称帝过于着急,礼法不合

从当时形势来看,李亨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确实具备调兵遣将的条件和职务,迅速称帝的必要性不是很明显;玄宗临行之前,对众人说,“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等善事太子便了。”到了剑南后对李亨派来问安的使节说:“朕早欲传位太子,一切举措,但教择当而行,朕不为遥制”灵武至蜀中行程一两月之间,大可等玄宗抵达后下旨,或者先行派人到蜀中请命,囊中之物的帝位也不差这数月。同时,按照古代传位惯例,次年方才改元,而李亨称帝后即改元“至德”。这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话柄,宋代史学家范祖禹评价说,肃宗至灵武称帝,此乃“太子叛父”,是“不孝”。

2. 唐玄宗失去人心和军队,只得承认事实

当时,唐玄宗远在蜀中,远离平叛前线,鞭长莫及,身旁仅有扈从部队数千人,而李亨已掌控所有官军部队,建立另一套独立朝廷,成为事实上的皇帝。同时,玄宗既有黑历史在身,遇到叛军后仓皇出逃,在关中民众数次以社稷劝阻后仍执意入蜀,留下李亨以作交待,天下民心逐渐转移。所以唐玄宗在听闻李亨称帝后,只能被迫承认既成事实,只能派随同宰相带着传位符宝及诏册,补完手续了事。


结语:李亨在二十年的太子之位上,始终没有安全感,认为只有当上皇帝才行,当机会来临时,精密策划、一举成功,虽说外有形势所迫,毕竟礼法不合,说是“篡位”也不为过。


文殳子


导读:太子李亨是在一种极特殊的情况下进行的,太子李亨为求自保不得不与陈玄礼一起策划了马嵬驿政变。在处死政敌杨国忠后几乎与玄宗反目的情况下哪里还敢跟着去四川,就去了朔方的灵武。太子李亨没有经过唐玄宗同意就称帝也是出自多方面原因的考虑:1、李亨想趁乱称帝,避免日后被玄宗清算。2、身边下属包含朔方节度使都想成为从龙之臣,李亨称帝也好名正言顺的指挥平叛大业。3、唐玄宗的昏庸导致人心尽失,风烛残年没有精力也无法主导沉重的平叛大业。所以从这三方面说太子李亨称帝可谓顺天应命,所以在灵武称帝史称唐肃宗。


其实唐玄宗有30多个儿子,太子之位应该怎么也轮不到李享。唐玄宗长子脸部小时候被小动物抓伤无法承担太子之位,所以二儿子李瑛作为了第一任太子。但是当时最受宠的武惠想立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所以武惠妃串通李林甫百般陷害太子李瑛。最终导致李瑛以谋反罪被处决,结果随着武惠妃去世寿王李瑁也没戏了机缘巧合之下老三李享脱颖而出。


太子李亨百般隐忍才保住太子之位,马嵬驿政变迎来称帝良机。所以迅速称帝才能避免被清算。

其实李隆基之所以选择李享做太子主要是没有什么威胁:寿王李瑁有宰相李林甫的辅佐,这危急到了 玄宗的权力所以李瑁没戏;李享母亲地位低、在朝中没有什么势力,所以相对安全才能做太子。

逐渐年迈的唐玄宗的太子就成了众矢之的,李林甫作为寿王的支持者自然害怕太子登基后收拾自己。所以李林甫先下手为强,打算通过构陷废除李享太子之位另立太子。李享多次险象环生才摆脱了困境,结果依靠杨玉环姐妹崛起的杨国忠也占到了太子的对立面(杨国忠的发迹是从加入李林甫开始的,自然把杨国忠作为政敌)。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唐玄宗、杨国忠君臣的乱指挥导致潼关失守,惊慌失措的李隆基已经没有昔日的威风手忙脚乱的带着太子、杨国忠等人逃亡四川。此时的太子李享必须要下决定了,因为仇人杨国忠是剑南节度使。一旦进入四川那么自己的生杀予夺,甚至废立都会操纵在杨国忠的手上。

所以太子李享与大将陈玄礼合谋发动了马嵬驿政变,杨玉环、杨国忠兄妹被杀。此时太子李亨已经算是与玄宗撕破脸更不能去剑南了,所以安排老百姓利用舆论的力量让自己留下与玄宗分开。

《新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十五载,玄宗避贼,行至马嵬,父老遮道请留太子讨贼,玄宗许之,遣寿王瑁及内侍高力士谕太子,太子乃还。

与玄宗分开后所谓讨贼去哪儿呢?李亨来到了朔方的灵武,为了摆脱父皇可能的清算李亨在众人的拥立下在灵武称帝改元大赦天下。史称唐肃宗,同时尊称在西川的玄宗为太上皇。李隆基刚到四川就听到了消息,好在没有捣乱承认了唐肃宗称帝的合法性。


唐玄宗晚年昏庸无能,安史之乱后昏招迭出让叛乱形式愈演愈烈。崇信杨氏兄妹,人心尽失。

唐玄宗虽然把大唐带入鼎盛,但是也初步形成了节度使藩镇的雏形。晚年的李隆基识人不明,重用杨国忠这样的无能之辈和野心家安禄山。偏听偏信导致黄甫唯明、王忠嗣等名将以及前太子李瑛被构陷;安史之乱爆发后又胡乱指挥导致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因此昏庸无能的晚年李隆基已经人心尽失。从老皇帝玄宗身上已经看不到任何平定叛乱的希望,所以当太子李亨称帝后迅速获得大家的拥戴。


大唐帝国危在旦夕,需要一位年富力强的君主指挥平叛大业。属下期待成为从龙之臣也成为推动李享上位的理由

心惊胆战的李亨来到灵武被迅速推上帝位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太子之位称帝名正言顺;跟随李亨的下属谁不想做从龙之臣获得封赏?最重要的事安史叛军势如破竹,大唐帝国危在旦夕急需一位年富力强的帝王来指挥平叛大业。显然老迈昏庸的唐玄宗已经无法承担这样的重任,所以太子李亨迅速上位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结果。



小结:

唐玄宗李隆基是大唐的功臣也是大唐的罪人,烈火烹油的繁华以后就是长达八年的叛乱。安史之乱机会都是因为李隆基的纵容和偏听偏信造成的结果,所以太子李亨迅速称帝就成为了必然。无论是否提前告诉玄宗,太子李亨上位已经不可阻挡。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大唐40多年,前期英明勤于政事开创了唐朝盛极的时代“开元盛世”,后期却荒废朝政,宠信奸臣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几乎将大唐王朝葬送。在安史之乱战争中,又错估形势,枉杀忠臣良将,接连丢失两京,将他的无能和昏庸彻底的暴露在天下人的眼中,他的威望已经降低到自登基以来的最低点。面对叛军的兵锋,他又率先逃亡川蜀,丝毫没有要收复失地的打算和决心,天下人已经对他失去信心,作为大唐的皇帝,实际上他已经失去统治这片土地的合法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子李亨在机缘巧合下离开了唐玄宗,摆脱了猜忌心极强的父亲掣肘后,他迅速的向唐军主力所在地灵武奔去,显示了他要领军平叛挽救大唐的决心,这一举动与率先逃亡蜀地的唐玄宗相比有天壤之别,这样以来李亨就立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加上他的太子地位以及天下人对唐玄宗的失望心理,众将拥戴他继位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样就等于在天下人心中立下一面旗帜,让众将士以及天下百姓心中重新有了目标和信仰,而弃天下人独自逃亡的唐玄宗,同样已经被天下人所抛弃。表面上看太子李亨登基为帝有点不合法,但是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李亨的做法却有合乎法理。

非常之时,必有非常之势,必行非常之事,大唐危如大厦将倾,人心飘移,有能力有决心重新团结各路诸侯挽救大唐的人,就具备了最高合法性。太子李亨就具备了这样的合法性。尽管他称帝不符合正统程序要求。当时军心民心已经不再归唐玄宗,太子李亨能站出来,承担起挽救大唐的责任,尽管这样的局面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但是他这样的举动就已经赢得了军民归心,拥有了最高合法性。

虽然古代皇帝权力很大,但是对应地,他承担的政治责任和决策责任也很大。一旦他的决策导致了严重后果,军心民心和政治版图会重新划分,对应地他的实际和名义权力都会受到威胁。轻则大权旁落,重则部下反叛,有性命之忧,罪己诏都是不得不发。

唐玄宗在当时已经处在这样去政治氛围中,天下是他搞乱的,虽然在马嵬坡杀了杨国忠缢死杨贵妃,想把天下大乱的责任推给他们二人,但是明显是不成功的。这件事反映的情况是,当时天下人都是把这笔账算在唐玄宗名下的,唐玄宗事实上已经权威丧尽。他的皇帝生涯受到重大挫折,或者不客气一点说,已经结束了,剩下的是如何退场。

如果当时太子李亨不站出来,军心民心就凝聚不到一块,甚至会有唐军将领自立为王的情况发生,到时候形势会更加危急,叛军有很大的概率会彻底覆灭大唐。所以当时的形势要求太子李亨必须站出来,承担原本属于他父亲唐玄宗的责任,这是当时最优的选择。

唐玄宗也是成熟政治家,对于形势也很清楚,尽管不情愿但是捏着鼻子也要交出皇帝的权力。好歹上位的是自己的儿子,远比让安禄山称帝强的多,自己以后还有还驾京师的希望,但是想重掌权柄那是不可能了。

明英宗朱祁镇那是极特殊的情况,一来英宗代宗是同胞兄弟,复立在宗室和政治上不存在阻力,二来最重要的是景泰帝朱祁钰没有儿子,且自身病重命不久矣。所以唐玄宗根本没有选择,只能承认李亨的地位,这才重新把军心民心凝聚到一块勉强保住了大唐。

尽管唐玄宗有些不甘心,但是形势已经不是他能掌控的了,属于唐玄宗的禁军在潼关覆灭后,他已经处于无兵无将可用的情况了,他要是不承认太子李亨称帝,那他靠什么来挽救大唐,难道靠高力士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