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時有多少兵馬?

小酒103403346


吳三桂和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戰時,吳三桂只有4-5萬兵力。

當時,吳三桂從寧遠帶回的精銳只有1.5萬左右,手下的山海關總兵高第大約有幾千人的精銳,兩人的兵力總額在4萬左右。其他都是關寧一帶的雜牌軍,包括各縣官員和鄉紳的武裝。

(吳三桂)

所謂的關寧鐵騎,真正能身披重甲騎馬衝鋒陷陣的只有幾千人(2000-3000人)。

關寧鐵騎有幾萬重甲騎兵?那都是吹牛的!明末以全國之力也養不起3萬以上的重甲騎兵。養一個重甲騎兵,每年至少花500兩白銀!

1、李自成到山海關的兵力

李自成把北京的老營精銳共6萬人,全部帶到山海關。

很多史書說李自成帶兵十萬、二十萬到山海關,其實除了6萬精銳外,其他人都是運輸輜重而徵調的民夫。

李自成還有7萬精銳分佈在各地,因為攻打崇禎太容易了,勢如破竹。李自成也不敢相信滅大明這麼簡單,還沒有來得及集中兵力。

李自成手下的袁宗第右營兩萬精銳,駐紮在河南;白旺在湖北有兩萬精銳;陝西西安有兩萬精銳,山西和宣大地區一萬精銳,共七萬。

白旺要對付大明的左良玉,宣大地區要應付蒙古的可能入侵,大本營的部隊不能隨便調動。

大順軍唯一可調動的機動部隊是袁宗第右營。

李自成在向山海關進發時,已經下令袁宗第帶2萬精銳從河南北上支援。

收到李自成在山海關失敗的消息後,袁宗第的右營則進入山西,在臨汾駐紮。

投降李自成的明朝降將唐通還有1萬人駐紮在一片石。

所以李自成在山海關附近的總兵力只有7萬人。

2、吳三桂和滿洲八旗在山海關的兵力

前文已說到吳三桂在山海關只有4萬多兵力,精銳只有2萬。

李自成以6萬精銳來收拾吳三桂,看來是信心滿滿。

但是多爾袞的清軍派來了7萬精銳。

李自成6萬+唐通1萬

山海關之戰,清軍與大順軍的戰鬥分兩次:一片石之戰,石河之戰。很多人把這兩次戰鬥混為一談,是不對的。

3、一片石之戰

一片石之戰,是唐通的1萬人和清軍的一支前鋒打的。

時間是1644年陰曆四月二十一日夜。

本文的月份日期全部採用陰曆。

在三月中旬,李自成就招降了山海關的吳三桂,並派唐通接管了山海關。

李自成命令吳三桂來京覲見。

三月二十六日,吳三桂的4萬大軍已經到了河北的玉田,遇到了一對父親吳襄府裡的私奔的奴婢,奴婢使詐說,吳襄全家已經被李自成抓起來,陳圓圓被劉宗敏收了,他們是逃脫出來的。

吳三桂以為是李自成使詐,就變卦返回山海關。

唐通在山海關猝不及防,被吳三桂從背後捅了一刀,就撤到山海關正北方三十多里外的一片石關(也叫九門口)。

一片石兩邊是山,中間是九江河,長城從此而過,河上有一座城橋,共有九個橋洞。

一片石關是山海關以北第一個險要關口。

九江河,當地人也稱為一片石河,從山海關以東注入渤海。

李自成對吳三桂還心存僥倖,希望他回心轉意,對滿清也麻痺大意。

但李自成對滿清還是有防備。

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大軍來到山海關以西的石河一帶,休整一夜,準備第二天作戰,同時命令一片石關的唐通沿一片石河向山海關以東方向運動,防備清軍,並截住吳三桂東竄之路。

四月二十日,多爾袞接到吳三桂求援,但清軍還在山海關200裡之外。多爾袞下令兼程前進,一日一夜行200裡。

於二十一日初夜分,多爾袞前鋒抵達一片石河。

清世祖實錄卷四記載:

“戊寅,師距山海關十里外,”“四月二十一日抵山海關,值賊首李自成親率馬步兵二十餘萬,......,招三桂降,三桂不從。賊隨圍山海關。是晚,即敗賊總兵官唐通馬步兵百人於一片石,斬百餘人,賊兵遂遁。次日,大軍直薄山海關,三桂開門迎降。我軍隨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入,望見賊渠領眾自北山橫亙至海列陣,是日大風揚塵,咫尺不見。”

多爾袞的前鋒在一片石河擊敗唐通,斬首百人。

唐通一看大事不妙,立即從一片石河撤回一片石關。

多爾袞擊敗唐通之後,免除了唐通從背後偷襲之患,當夜大軍渡過一片石河,駐紮在山海關以東10裡處,休整一夜。

清軍一日一夜急行軍二百里,已是強弓之末,不得不休整,反正李自成的大軍還沒有攻破山海關。

4、石河之戰

網上很多人說,這時的李自成還不知道清軍已來到山海關,到第二天清軍殺出時,才恍然大悟。

其實,這也太小瞧李自成了。

李自成派出唐通到山海關以東佈防,就是為了防備清軍,但唐通太不能打了。二十一日夜裡,唐通已派人報告李自成清兵大軍已到。

李自成接到軍情報告,愁眉不展,只與劉宗敏等少數心腹秘密商量。

李自成並不知道吳三桂已經投降滿清,還心存僥倖,認為清軍是不請自到來瓜分勝利果實的。

李自成決定第二天全力攻城,趕在吳三桂投降滿清之前拿下山海關。

此時的大順軍晝夜攻城,一部分軍隊翻越長城在東側也包圍了山海關。

二十二日清晨,多爾袞大軍進逼山海關,離城二里。多爾袞在威遠門外的山上觀戰。

此時的山海關北翼城已被李自成攻破。

吳三桂屁滾尿流,用大炮轟開一條血路,帶了一幫親兵和官員,跑到多爾袞那裡叩頭求救,傳說吳三桂在此時剃髮降清。

多爾袞讓吳三桂回城接應,清軍分別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入關。

李自成看到清軍入關,決定孤注一擲,在石河西側佈陣,從燕塞湖附近的北山一直到海邊。

這時黃沙漫天,起了沙塵暴!

多爾袞趁機佈陣,讓吳三桂擔任右翼突擊,清軍佈置在中間和左翼,最精銳的清軍騎兵靠近海灘,便於衝殺包抄。

右翼的吳三桂一軍先渡過石河,發起攻擊。

隨後滿清大軍也殺過來。

大順軍陣容大亂。

李自成看到敗局已定,下令撤退,自己先騎馬走了。


沂藍書院趙月光


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時兵力約為五萬,這五萬明軍是威震遼東的關寧鐵騎,是在正面戰場上可擊敗八旗軍的勁旅。關寧鐵騎並不是明朝傳統的軍戶衛所兵,而是跟戚繼光的戚家軍一樣屬於僱傭兵性質;關寧鐵騎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戚繼光鎮守漠北時訓練的戚家軍。《明季北略》記載: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決定明清命運的一片石之役,李自成的大順軍有十萬餘眾,吳三桂有遼兵五萬,清軍有兵七八萬。

關寧鐵騎指的是祖大壽的家將入關所帶的軍隊,這些軍隊都是祖大壽的家丁,是他自行招募的軍隊。鐵騎者,山北近河北、山西、遼陽人,俱控弦習戰之士,許多蒙古善戰者也被祖大壽招募到軍隊之中。由於關寧鐵騎是僱傭兵的性質,因此他們打仗需要軍響,士兵的榮華富貴全靠戰場上立軍功而得。明朝財政一向十分拮据,經常沒有錢給軍隊發軍響,這也是關寧鐵騎最終降清的一個原因所在,沒有錢誰給你賣命?

明太祖朱元璋設計的軍戶衛所兵,通常是沒有軍響的,衛所兵從軍戶中徵召,軍戶們有專門田地供他們生產。軍戶們平時種地,他們種地不納稅;不納稅的代價就是戰時軍戶們入軍作戰。這種制度就是朱元璋引以為傲的雄兵百萬,卻不費朝廷一粒粟;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軍戶們的土地被豪強兼併,不少軍戶逃亡;軍戶衛所制名存實亡,吃空響的軍官越來越多,軍戶卻越來越少。這就是戚繼光不得不招募浙江鄉勇組建戚家軍的原因所在,因為衛所兵沒有戰鬥力,數量也是十不存一,也就是在冊軍戶有一萬人,實際上服役的兵一千人不到。

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他在入關勤王時將軍隊一分為三:一部分留給吳三桂鎮守山海關,一部分派到中原平定李自成叛亂,另一部分他自已率領抵禦八旗兵。松錦大戰之後祖大壽戰敗降清,關寧鐵騎就只剩吳三桂一支了。吳三桂以關寧鐵騎為班底,招募敢戰之士,收攏遼東潰散下來的明軍,苦心經營,最終有了一支五萬人的可戰之兵,這也是吳三桂叫板李自成,投降清軍的資本。


大秦鐵鷹劍士


提起吳三桂,有很多人都說他是漢奸走狗,同時,也有很多人都非常好奇此人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時候,手下究竟有多少兵馬呢?山海關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吳三桂奉命帶兵駐守此地,但是卻讓敵軍拿下了山海關,難道是因為他兵馬少打不過嗎?吳三桂當時手下的兵馬並不多,僅有5萬兵馬,而對面清軍有七八萬,所以這一場戰爭若是真的打起來,誰輸誰贏還真不知道,畢竟差距並不是很大。

山海關之戰的結局就是吳三桂投靠了清朝,關於這一部分歷史沒有太多的記載,僅有的一些記載也不能夠全信。當時李自成的帶領的軍隊到達京城之後,皇帝特別著急,讓吳三桂趕緊去救他,畢竟吳三桂手中有重兵!但是吳三桂接到命令之後這並沒有趕緊去救駕,而是慢慢的拖著時間,皇帝一看這下是指望不上吳三桂了,所以自己心中也就有數了,弄了個繩子把自己吊死了。皇帝認為吳三桂手中的兵力是可以抵擋李自成的,皇帝的這種想法並沒有錯,畢竟雙方的兵力懸殊並不大,這要真打起來誰輸誰贏還真的說不準。吳三桂的做法讓人不禁懷疑他別有用心,有人猜測吳三桂是認為自己的軍隊肯定打不過李自成,所以就沒帶軍隊去送死!除此之外還有人猜測,吳三桂早就另有所圖,對皇帝早已經產生了二心。

吳三桂在此之前帶領自己手下的5萬軍隊立下了赫赫戰功,並且還有一些清軍也加入了他們的隊伍,這些都是之前作戰的時候被打敗的!吳三桂雖然表面上有5萬多手下,但其實這其中有很多人都不能夠上戰場,有一些人年紀已經很大了,所以打起仗來確實勝算並不大。在山海關大戰剛開始的時候,吳三桂還能夠勉強與李自成相抗衡,但是打著打著對方的援軍就到了,這個時候吳三桂的軍隊已經受到了重創,所以根本就沒有辦法再與敵軍相抗衡了,所以吳三桂就選擇了投降。皇帝死了,吳三桂也投降了,所以滿清統治的時期就到來了。

吳三桂投靠了滿清之後,小日子確實過得不錯,不僅成為了異姓王,而且在朝中的地位也極高。不過吳三桂的下場並不好,畢竟此人不得民心,而且又做了那麼多的壞事!他在為滿清效力的時候仍然非常的得瑟,而滿清長時間看吳三桂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蹦噠,難免會生氣,所以吳三桂最終的結局並不好!吳三桂這個人非常看重權力,總是想把天下據為己有,他的狼子野心其實很多人早就已經看清楚了。

吳三桂本是明末的將領,一直奉命駐守在山海關,後來此人投靠了清朝,隨著他的勢力逐漸的壯大,此人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康熙12年的時候,康熙看各地藩王的勢力越來越大,所以就下令撤藩!就是康熙的這個做法徹底激怒了吳三桂,吳三桂看自己的權力和利益受到了那麼大的影響,就開始著急了!他一怒之下就帶兵反擊清朝,吳三桂用了8年的時間佔據了半個江山,有10多個省份都被他緊緊的握在了手中。之所以吳三桂反清計劃能夠如此順利的實施,是因為當時很多的漢人對滿清都非常的不滿,所以這些漢人願意去支持吳三桂,有很多人都投奔他了,所以他的兵馬逐漸的壯大,而且吳三桂本人也是非常棒的一位統帥,作戰經驗十分豐富,所以他的反清之路走的比較順暢。

吳三桂得到了清朝的半個江山之後,他的年紀也很大了,所以早就沒有了當時的雄心壯志,這個時候的吳三桂不想把整個清朝全部都推翻,而是想要和清朝分江山各自統治,因此吳三桂就沒有繼續帶兵去攻打其他地方,而是選擇了休養生息!但是,最終這半個江山也逐漸衰退消亡了,吳三桂最終還是沒能留住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這半個江山。


木劍溫不勝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公元1644年是我國曆史上轉折的一年。

在此之前,明朝在關內的最後一支生力軍,孫傳庭的陝軍被李自成消滅,自此李自成在關內所向無敵。

吳三桂對抗李自成的原因

年初,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開始進軍北京。

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

明朝最後的皇帝崇禎困守孤城,最終“君王死社稷”,明朝玩完。

此時李自成基本是佔據了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而留在山海關的吳三桂部就成了一支孤軍。

此時的吳三桂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投降李自成,要麼投降關外的清朝,放清軍入關。其實吳三桂很明顯他首選的是李自成。因為李自成是漢人,既然已經滅了明朝,那就意味著改朝換代,李自成也是開國的皇帝了。對於中國歷史來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在這種時候投降李自成既不會擔著不忠的罪名,也沒有民族情感上的包袱。

李自成也知道吳三桂的重要性,所以第一時間就派人聯絡了吳三桂,希望他能夠投靠到自己這一邊。

吳三桂很快就同意了,把山海關交給了李自成派來的部隊,由唐通帶領的8000人。

但是隻能說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有組織而無紀律,進了北京城之後就開始大肆逮捕明朝官吏,嚴刑拷打他們,逼著他們交出自己的家產。主持這個工作的是李自成最親密的戰友,權將軍劉宗敏。劉宗敏乾的非常起勁,竟然把吳三桂全家也給辦了,抓了吳三桂的老爹,逼著他交出家產,還搶走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

吳三桂聞訊,立馬就改了主意,回兵山海關,把唐通的部隊給打跑了,重新佔據山海關。

這也能理解,畢竟此時的吳三桂才剛投降李自成,兵權還沒有交到李自成手上,李自成就這樣對待他全家,如果真的投降李自成,兵權給了他,自己也只能受死了。生存的本能讓吳三桂選擇了不投降李自成,而是和李自成對抗。

李自成和吳三桂實力對比

但是不投降李自成,那麼李自成一定會帶兵過來進攻山海關,以李自成的軍力,自己手上這點兵是扛不住的。

當時的吳三桂有多少人馬呢?

我認為關寧鐵騎不足一萬人,只有數千。如果吳三桂手下的兵馬都是關寧鐵騎,那麼他也不會怕李自成,畢竟關寧鐵騎是明末的三大主力之首,在北京城下,袁崇煥曾經帶領9000多關寧鐵騎正面硬鋼了十多萬皇太極帶領的八期軍,戰鬥力不止是彪悍了。

在袁崇煥死後,關寧鐵騎分成了三部分,祖大壽帶了一部分,但已隨祖大壽投降了清朝;一部分進了關內鎮壓農民起義軍,在農民戰爭中最終也玩廢了;最後一部分就到了吳三桂手上。當初組建的時候也就2萬人不到,此時吳三桂手上也就幾千吧。除主力關寧鐵騎外,剩下的都是關寧兵(不是關寧鐵騎),也就是遼東一帶的士兵,他們的戰鬥力和關寧鐵騎比起來不是一個檔次的。

吳三桂的總兵力,大約在3-4萬左右。

而李自成的部隊,我認為大約有20萬人。史書上記載李自成進攻北京是百萬大軍,但實際上能夠作戰的不是百萬人,應該是加上了後勤人員在內。

而進攻山海關的部隊為20萬人是一個很靠譜的數字,那個時候李自成也是拿的出這麼多部隊的。

吳三桂放清兵入關

吳三桂知道自己對抗不了李自成,此時的李自成,剛拿下北京,兵力和士氣正旺,可以說是他的巔峰時期,而吳三桂手上,只是一支偏師。

為了對抗李自成,吳三桂只能選擇找關外的清軍幫忙。

多爾袞知道吳三桂只能找他幫忙,但是代價就是入關。吳三桂一開始是不答應的,因為如此,他就成了漢民族的罪人,他還是想保住自己的名譽,他提出了讓清朝和明朝平分天下的提議。

多爾袞知道吳三桂不會輕易放他們入關,也就沒有輕易地出兵,只是答應了吳三桂會幫助他們,條件暫時他接受了。

得到了援助承諾的吳三桂興沖沖地回到了山海關,開始部署自己的軍隊。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的行動,深知山海關的重要性,他希望清朝還不知道這個事情。他帶領著20萬農民軍主力開向了山海關。

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三支軍隊,一下子都集中在了山海關附近的一片石。

剛剛改朝換代的農民起義軍主力,約20萬人,以關寧鐵騎為主力的吳三桂部隊,約3-4萬人,以及清軍的八旗軍。

關於清軍參加這次戰役的部隊人數,據各種史料記載應該在8萬人左右,是八旗中的絕對主力,以騎兵為主。

一片石大戰

一片石大戰,同時出現了三方。李自成認為清朝對這個事情還沒反應過來,應當全力進攻吳三桂部,迅速擊敗吳三桂,拿下山海關,自此高枕無憂;吳三桂希望清軍能馬上和他一起投入戰鬥,這樣就能對抗住李自成;而多爾袞則認為,應當要讓吳三桂和李自成死磕,等到吳三桂基本快不行的時候再出擊,這樣獲勝之後,吳三桂基本已經打殘,他也沒辦法阻止清軍入關,同時也擊敗了李自成的主力,如此一石二鳥。

戰役從1644年4月21日打響,經過一天的激戰,李自成和吳三桂都傷亡慘重。打到了4月22日,吳三桂眼見不支,率領部分親兵殺出重圍,找到了多爾袞,多爾袞令吳三桂按滿清習俗剃頭,然後才出兵相助。

到了4月23日清晨約8時,清軍才出現在戰場上。此時吳三桂部和李自成部都已精疲力盡,吳三桂部被李自成部殲滅也只是時間問題,這個時候突然殺出的大股生力軍徹底打破了戰局,農民軍經過一陣抵抗後逐漸不支,戰場上出現了潰敗的跡象。

在這個緊要關頭,劉宗敏中箭受傷,大順軍也在滿清騎兵的衝擊下潰敗,李自成撤出了戰場,回到了北京。

之後,李自成殺了吳三桂全家三十八口以洩憤,在4月29日匆匆登基稱帝后,於次日離開了北京,向西安撤退。

此戰之後,李自成一路敗退,吳三桂則成為了清軍的先鋒,一路猛追猛打李自成,最終李自成在次年丟失了西安,在轉戰到湖北的時候被當地地主武裝殺死(一說李自成沒死,而是隱居在了一個寺廟當和尚)。

這場戰役對於李自成來說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他能夠善待吳三桂的家人,也不止於此。如果李自成能夠團結好吳三桂,那麼接下來的明朝江山就基本是李自成坐了,也就不會有清軍入關的事情,歷史就會改寫。

這也只能說李自成的志向並不是改朝換代,也沒有作為改朝換代的開國皇帝應有的胸襟,而歷史卻偏偏開了個玩笑,讓他扮演了改朝換代開國皇帝的角色。


老威觀史


吳三桂當時的兵力大致有5萬正規軍,而且是關寧鐵騎,由於常年與滿軍交戰,所以戰鬥力很強。當接到崇禎的急報後,當然是勤王為重了,要知道當時大明手裡僅剩這張王牌可打了。因為三大主力已經被李自成消滅了兩個,西北軍的孫傳庭剛被消滅,江南的左良玉早被打敗,所以當時的情況來說,大明的氣數已盡,也可以說,正面臨著巨大的變化,而李自成喊出的口號又深得民心,所以對於吳三桂來說,即使回援,也根本無濟於事,這就是大勢的力量,你想啊,李自成從西安進軍北京,一路上基本是望風而降,此消彼長,雖然大順軍主力為10萬,可是這些收編的降軍也應該有10萬左右,不過多數都留在原地治安了。再看大順軍的主力,主要有三支,一個是跟隨李自成的核心力量,大致為10萬,二是分兵從河南經河北進攻的劉芳亮,主力也是10萬,當然這個戰鬥力就次一點了,當時暫時駐紮在保定待命,三是駐紮在襄陽的袁宗第,也為10萬,當然是大約數字,這個部隊是為了防備左良玉的,而留守在西安的田見秀屬於後勤部隊,也有數萬不詳,這是大順的主力作戰部隊,而說的有百萬之眾,也不錯,在早期會有大部分裹挾的流民參與,以造聲勢,後期因為糧餉問題,很多都解散了,當然在作戰的時候,不排除會有誇大的成分,以達到嚇唬的目的。


茫茫人海lxy


吳三桂是大明遼遠鎮的總兵,是薊遼總督洪承疇的部下。

總兵是明朝高級將領,全國也不過二十人左右,相當今天省軍區司令員。

總兵在朱元璋的洪武二年開始設立。但鎮守薊鎮的不得稱將軍,掛帥印。

總兵官為鎮守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是大明專門指揮作戰的將領,後期在遼東改變,吳三桂總兵有上方寶劍形成軍事專權,稱霸一方,擁兵自重局面。手下有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遊擊將軍之下,還有巡撫,守備,把提調官。正常時代管轄軍力是一萬伍幹人左右。

吳三桂是寧遠總兵,擔負抗擊滿清重責。崇禎十四年(1641年)前二年,為挽救遼東錦州危局,挽救錦州。鞏固錦一一寧抗清防線,洪承疇調為薊遼總督,他從陝西而來,領遼東和山海關馬科,寧遠吳三桂,兩鎮合兵守錦州。1641年又率大同王樸,密雲唐通,薊州白廣恩,玉田曹變蛟,前屯衛王廷臣八鎮總兵馬,領兵十三萬人馬,匹四萬多,加上還有遼東巡撫方一藻在錦州與皇太極率領後金軍決戰。解救錦州之圍,卻在松山戰役中失敗。

1642年松山城破,洪承疇和巡撫邱民仰被清軍俘虜。錦州守將祖大壽出城率眾投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

明軍錦寧防線崩潰。就剩下了寧遠孤城,吳三桂收集大明的潰散殘兵敗將,使寧遠鎮軍力到達四萬多人。

吳三桂是原錦州總兵吳襄之子,世襲得位。當時是錦州總兵祖大壽的外甥,1644年吳三桂時年二十七歲。

明朝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攻破,京師陷落。崇禎在煤山自縊後。吳三桂就開始為自己尋找新的主子,同各方各種政治勢力進行聯絡。進行政治投機。李自成多次招降,他都再三猶豫,有過投降念頭。但更多是早就和舅舅祖大壽的清滿多爾袞達成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保住南明的,向多爾袞求助的利用清軍。才使得被勝利衝昏了頭的李自成,對存在非常重大危險軍事危機認識嚴重性看輕,沒有既時東征,緩慢出兵征戰遺誤了戰機。使吳三桂利用拖延戰機,等待清軍入關的陰謀得呈。等李自成發現吳三桂假投降真實託延意圖後,晚了一個月,使清軍大軍在山海關外十五里集結,多爾袞利用吳三桂即將被李自成徹底打敗危急的局面,逼迫吳三桂放棄條件,徹底投降清軍。充當其走狗入關嚮導。在一片石戰役中,李自成大軍在兩天激烈戰鬥仿若己經看見勝利了。清軍突然襲擊,擊潰李自成率領六萬精兵,和原先唐通率先帶領去接收吳三桂的軍隊二萬官軍。使清軍在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佔了京師。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滿清政權。有了使中華大地三百年滿清皇帝統治。

回憶歷史,文學家說吳三桂是為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擄去,因而衝冠一怒為紅顏,是不對的。

吳三桂和滿清多爾袞早就有勾結,留出了降清的後路,也和明朝殘餘勢力保持著聯繫,才提出以黃河為界,分割而治的條件,他看誰更為優厚條件,才和李自成託延戰機,使李自成東征遺誤了戰機,沒有能滅了吳三桂,反而一敗再敗失去一切。

吳三桂當然是賣國賊,臭名遠揚。








ww3721王建文


眾所周知,吳三桂是臭名昭著的叛徒。他前後投降了好幾次,先是背叛了明朝,後來反抗清朝,成了一個可以說是被歷史上著名的背信棄義之人。




崇禎十六年的時候,當時關外只有吳三桂駐守的寧遠了,其他城池已落入清軍部隊。在這個時候,事實上寧遠已經失去了其戰略意義,所以朝廷很多人懷疑此時的吳三桂向清軍投降了。


吳三桂部隊主要是從關寧軍和松津軍的戰鬥中逃離的明軍。松津戰役中明軍的兵力十多萬人,只有吳三桂和王樸逃了回來,剩下的不過三萬人,之後接納一下敗軍,一共也不會超過五萬人。可以說吳三桂現在手裡只有四萬人,但是吳三桂就是靠著這僅僅四萬殘兵一路升至平西王,之後反打清軍和清軍分庭抗禮,擁有幾十萬大軍,拿下半個江山,這也是以後的事情了。


崇禎十七年的時候,皇帝招兵買馬準備入京,但吳三桂到了山海關的時候,北京就被攻破了。所以他也就不去北京了,這時他開始選擇跟著李自成還是投降滿清,最後選擇滿清,以四萬軍打敗了二十幾萬的順軍。它為清軍一舉入關奠定了基礎,後被稱為平西王。吳三桂從反清開始經歷了八年,最後在他65歲時向西方報道。他的生活不適合漢人。


隔壁班的喵隊長



山海關又叫榆關,是明朝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九邊重鎮之一,也可以說是明朝重要的邊防重鎮。萬曆初年,明軍駐守山海關的編制是14萬人左右,後來核查軍隊實際人數時,發現山海關在編的士兵只有7萬左右。後萬曆中後期,明軍在遼東失敗越來越多,山海關的士兵肯定是越來越少。

特別是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萬曆皇帝組織了十幾萬軍隊在遼東薩爾滸與後金決戰,企圖一舉殲滅後金主力,結果明軍在遼東的主力被消滅殆盡。

後來,遼東的瀋陽、遼陽都陷落,明軍不斷損兵折將。1641年,明朝以洪承疇為統帥,集合明朝13個總兵的兵力和滿清決戰,13個總兵加起來才13萬士兵。但是明軍不久就被皇太極打的土崩瓦解。

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是這13個總兵之一,吳三桂在這場戰役中算是表現英勇,但是無力迴天,吳三桂沒有戰死,而是逃回了山海關一帶,收拾殘兵繼續鎮守寧遠-山海關一線。這時候可想而知,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沒有多少兵力了。

1644年,李自成佔領北京,從北京帶了6萬主力去打山海關的吳三桂,開戰後,吳三桂的部隊不敵李自成大軍,多爾袞大軍這時才介入,殺得李自成大軍人仰馬翻。

李自成6萬部隊勞師襲遠,吳三桂尚且擋不住,這大體能說明當時吳三桂的部隊數量不多。如果吳三桂的士兵在5萬以上,肯定不至於在李自成大軍進攻下很快就落了下風。

甚至有人說吳三桂有10萬大軍,更是大錯特錯。如果吳三桂有10萬大軍,吳三桂肯定飛奔北京解救崇禎皇帝,立下不世之功,而不是拖拖拉拉等著李自成佔領北京。

我綜合各方情況看,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時的兵力在3萬之內。


坐看東南了


吳三桂下轄大約3—5萬人

1640年—1642年,明軍與清軍爆發了關外規模最大戰役——松錦大戰。此戰明軍佔盡天時地利,在戰爭初期一度重創八旗。但由於朝廷不斷崔戰,致使主帥洪承疇在無奈之下貿然出擊,結果被皇太極抓住機會,圍點打援,大敗明軍,最終取得了松錦大戰的勝利。

松錦大戰明軍損失十多萬人,松山、錦州、塔山、杏山四城失陷,關外只剩下了寧遠一座孤城,時人談遷評價:“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

戰後皇太極希望一鼓作氣拿下寧遠,於是連續兩次攻打寧遠。

面對著這乘勝來襲的清軍,寧遠軍民雖奮死力戰,接連擊退清軍。但此時的寧遠已是一座孤城,而且距離山海關距離遙遠,後勤補給困難,於是明庭最終選擇放棄寧遠,將所有輜重和人口悉數撤入關內,至此明國在山海關以外的領土全部丟失,山海關以及長城成為中原最後的防線。

(山海關堅固異常,清軍想正面攻破山海關幾乎沒有可能)

此時駐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是吳三桂,他是祖大壽的外甥(並非親外甥)。在祖大壽降清之後,皇太極承讓祖大壽勸降吳三桂,但吳三桂並沒有予以回應。

1643年年底,李自成攻破潼關,督師孫傳庭戰死,闖軍佔領陝西全省,李自成在西安稱“順王”,隨後李自成出師東進,準備奪取天下。

孫傳庭死後,明庭再無能堪當大任者,到1644年三月,闖軍攻克寧武關,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府也隨即陷落,崇禎皇帝震動。此時的崇禎想要遷都,但滿朝文武都不敢承擔棄城而逃的責任,崇禎皇帝也舉棋不定,直到保定等地被闖軍佔領,截斷了崇禎南下的道路,崇禎皇帝遷都的想法徹底破滅。

面對著闖軍的逼近,崇禎加封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為平西伯,並調吳三桂入京勤王。

吳三桂在接到命令之後,率軍前往北京,但吳三桂並非什麼忠臣,他一路之上行動遲緩,不斷觀察局勢,謀求為自己找一個好的退路。

此時吳三桂手中的兵力大約在三四萬人左右,具體兵力不詳,在路程走到一半的時候,吳三桂聽聞京師告破,崇禎皇帝自盡的消息,隨後他就接到了李自成的勸降書。

其實李自成還是非常重視吳三桂的,畢竟吳三桂手下的數萬人馬是明軍在中原地區最後的勁旅,拿下吳三桂一方面可以防禦關外的滿人,一方面也解除了自己的後顧之憂,以後可以全力南下征討南明。

吳三桂非常識時務,他迅速接受了李自成的勸降,李自成大喜並派遣降將唐通率八千人去接應三桂。但就在此關鍵時刻,李自成的闖軍在北京城內軍紀嚴重腐化,吳三桂在京城的府邸都被闖軍搶掠,三桂的老爹吳襄和家人都被闖軍掠去。

吳三桂得知自己府宅被洗劫後對李自成失望透頂,盛怒之下他攻擊了前來接應他的唐通,然後率軍返回了山海關。

吳三桂降而復反的消息讓李自成大驚失色,由於吳三桂扼守山海關,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李自成決定出兵征討。不過李自成對吳三桂依然存有希望,他還是希望和平解決問題。於是在出徵大軍中,李自成帶上了崇禎皇帝的太子和吳襄,希望這二人能在前線勸降吳三桂。

然而此時吳三桂反心已決,他派人聯絡關外的清軍,希望清軍能夠借兵剿匪。清朝攝政王多爾袞聞之激動不已,立即決定傾兵入關。

《明史》記載,此番李自成出征的兵力為20萬人,吳三桂為5萬人,清軍約8萬人。對於這個數字,很多人都認為是誇大了李自成和吳三桂的實力。現在普遍認為李自成也就帶了6—8萬人,而吳三桂也不太可能擁兵5萬,三桂的手中也就有個三四萬人。
至於清軍的8萬人,我覺得應該差不多,多爾袞把握機會的能力很強,他認準了這是入主中原的最佳時機,必定是傾巢出動。

1644年4月21日,李自成率軍與吳三桂在山海關交戰,闖軍猛攻吳軍,吳三桂不支,數次派人向清軍求援。此時多爾袞已經率軍抵達關外,但卻按不發兵,逼迫吳三桂作出更大讓步。

由於闖軍攻勢太過猛烈,三桂被迫突圍前往清軍大營請降。多爾袞在於吳三桂會面後,認定吳三桂投降之意為真,於是要求三桂及其全軍剃髮,而吳三桂則當場剃髮,至此吳三桂的借兵徹底演變成了投降。(吳三桂在借兵不成之後,只好選擇剃髮降清)

在三桂剃髮後,多爾袞立刻率軍入關,在山海關西邊的歡喜嶺上遙望戰局。

次日李自成率軍發起總攻,吳三桂拼死抵抗。由於對清軍的動向不是很明確,李自成沒有給自己留有預備隊,這為其失敗埋下了伏筆。

眼瞅著吳軍與闖軍激戰半日,雙方已是精疲力竭,多爾袞急令阿濟格、多鐸各率2萬精騎衝入闖軍陣中,闖軍大亂並迅速潰敗,清軍和吳軍取得了山海關之戰的勝利。

對於山海關的失敗,李自成要負主要責任。首選是他戰和不定,低估了事態的嚴重性,如果他能在第一時間趕往山海關,就可以搶在清軍前面擊敗吳三桂。

但是李自成的行動實在太慢了,等他到了山海關時吳三桂早已做好準備,清軍也已經到達了關外,局勢對他非常不利了。

而在戰鬥打響之後,求勝心切李自成沒有及時的察覺清軍動向,即沒有安排預備隊,也沒有讓留守北京牛金星出兵增援,招致了無可挽回的慘敗。

在與吳軍回合後,清軍實力已經超過的北京城內的闖軍。可如果李自成選擇死守北京城,清軍也不一定拿得下北京。

但問題是,李自成在中原地區的統治根基太不穩定了,當初投降他的一眾明軍將領並非真心臣服,一旦時機到來,這些人就會降而復反,例如大同守將姜鑲,在看到李自成失敗後立馬就反了。而李自成本人的魄力也遠遠比不上曾經的朱元璋,在山海關失敗後,李自成便準備退守關中,回陝西老家當個土皇帝,跑的比兔子還快,將整個中原地區拱手讓與清廷。

(李自成這個人真的成不了大氣候,如果將他換成朱元璋,十個多爾袞也入不了關)


千佛山車神


今天給大家說的是,吳三桂鎮守山海關的時候有多少兵馬,

山海關戰役是之際直接影響全國局勢發展的一場關鍵性戰役,對於推翻明朝後究竟是大順朝廷還是清朝延統治全國關係重大.戰役的結果是清勝順敗,根本原因是李自成等大順軍的目光短淺,戰略上犯了一系列重大錯誤,山海關戰役的意義標誌著,1.是大順軍的歷史使命從此由推翻明王朝轉變為抗清鬥爭,2清延統治者夢寐以求的入主中原邁出了關鍵的一步,3以吳三桂為首在漢族官紳中迅速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擁清派



大順軍開赴山海關時留下了老弱兵員一萬守北京,隨李自成、劉宗敏前往平叛的兵馬大約為近十萬名;吳三桂、高第的關、遼兵合計約為五萬;而清軍當時的全部兵力為十萬,除了攝政鄭親王濟爾哈朗率領滿、蒙八旗軍隊三分之一留守瀋陽一帶外,多爾袞所統滿、蒙、漢軍隊大約為七八萬人。自然,在三支軍隊中清軍戰鬥力最強;吳三桂部是原明朝官軍中的精銳;大順軍是自1641年(崇禎十四年)迅速擴展起來的隊伍,大部分兵員素質不如清方,但是,他們是一股新興勢力,紀律嚴明,富於朝氣,不像明朝官軍那樣腐敗。由此可見,集結在北京地區的大順軍擊破吳三桂、高第部原明朝關、遼兵是綽有餘裕的;很可能李自成入京之時調



歷史上也是有很多個版本,有的說是四萬,有的說二十幾萬,不過比較讓人能接受的還是四萬關寧鐵騎

吳三桂的部隊大部分是關寧軍和松錦之戰逃回來的明軍。松錦之戰明軍總兵力是13萬人,8個總兵只有吳三桂和王樸帶兵逃了回來,這樣算來,也就3萬多人,即使再收容一些潰軍,也不會超過5萬。所以說這個時候吳三桂手裡應該只有四萬人,但是吳三桂就是靠著這四萬人 坐到了平西王,最後叛變大清,和大清分庭抗禮,擁有幾十萬大軍,拿下半壁江山,這是後話了



崇禎十七年的時候,崇禎徵召天下兵馬入京勤王,吳三桂只到了山海關的時候,京就被攻破了。吳三桂也就不去北京了,這個時候就開始選擇是李自成還是滿清了,最後選擇了滿清,以四萬人打敗了二十幾萬的大順軍。為清軍入關奠定了基礎,之後還被封為平西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