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司马迁能知道李斯和赵高的密谋?

建宁李俊阳


司马迁是如何知道李斯和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的这个问题的确历来都受到史学家的质疑。

首先,《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秦始皇遗诏,并没有说秦始皇要传位给公子扶苏,而是只说了“与丧会咸阳而葬”,即他要让公子扶苏参加自己的葬礼。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比较模糊的说辞,才能让这几个字保存在史书中。否则,以秦朝法律之严苛,通过篡改遗诏而即位的秦二世胡亥,怎么会让对自己不利的史料流传出去?

其次,很多人认为秦始皇其实本来就打算传位给胡亥。其理由包括:第一、秦始皇不喜欢公子扶苏,所以才把他发配边疆去抵御匈奴;秦始皇喜欢公子扶苏,并想传位给他,所以才在巡游全国的时候把他带在身边。第二、秦二世乃是亡国之君,率先造反的陈胜吴广、推翻秦朝的项羽、建立汉朝的刘邦,必须要贬低前朝才能树立起自己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形象,所以秦二世必须是个无恶不作的昏君、暴君。第三、秦二世在位期间处死了大量的皇室宗亲,其中最重要的角色当然就是秦始皇的长子公子扶苏了,后世起义军在起义过程中大肆渲染公子扶苏的英明神武,更能降低秦二世皇位的合法性,从而激发百姓的起义情绪。

第三,如果说李斯和赵高真的共同密谋篡改了秦始皇要传位给公子扶苏的遗诏,那么泄露这个秘密的第一嫌疑人便是赵高。因为秦二世绝对不会说出去,李斯后来被赵高除掉,他即便是死前公布了这个秘密,也不会流传到宫外。而赵高则在秦朝灭亡之前就已经暗中勾结了刘邦,所以他的嫌疑最大。

最后,司马迁治史严谨,他在著书的时候做了大量的走访,同时,作为汉朝官方的史家,他可以掌握旁人无法得到的重要资料。所以,司马迁也可能是根据已经散佚的史料或者普遍流传的传闻得知的这个密谋。


国史通论



司马迁写的《史记》,大量资料是其父亲司马谈搜集的。司马谈虽然收集了大量史料。依然不够完备。司马迁进一步收集史料,使其更加完善。并对史料中存疑之处,进行了考证。例如:秦国史料中记载了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军四十万。司马迁亲自到长平之战的战场进行考察。发展大量箭镞,以及多个万人坑。

《史记》中,对于赵高和李斯密谋。篡改秦始皇立扶苏为太子的遗诏。改立胡亥。则是源自秦国国史。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刘邦入咸阳后,诸将皆争抢财宝美女。唯独萧何到秦国府库。把秦国的图、书、律、令收藏。其中就包括秦国史书。

汉朝建立后,萧何得到的秦国书籍以及秦国史书被收入汉朝宫室。司马家是世袭史官。无论是司马谈,还是司马迁。都可以跟方便的查阅秦国史书。


杨朱学派


李斯与赵高密谋篡改遗诏,只有三人知道,还有一位就是胡亥!三人之中,最有可能泄密的是李斯!为什么这么说?

赵高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是不会向外界透露任何信息的!这关乎他的核心利益!

胡亥虽然是昏庸无能的主,但不是弱智!他更不会说自己不是合法继承人!那样的话,他的帝位就不保了!

李斯一直想保住丞相的位置,他也不会说!但后来,与赵高发生了分歧,几次三番,建议胡亥要用心治国安民,深追先帝遗风,不可直图享受,而忘记了祖宗的基业!

胡亥在赵高的教唆下,不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把权力完全交给了赵高,自己吃喝玩乐去了!

赵高对李斯的建议十分反感,于是陷害李斯,让李斯锒铛入狱,并判处他死刑,且是腰斩――古代一种比较残忍的酷刑!

李斯在狱中,虽然天数不多,但肯定牢骚满腹,必定会大声胡说,揭露赵高的罪行,说篡改遗诏赵高是主谋,是他提出来的,我李斯是被逼无奈,才与之合作的!

在狱中的犯人或者狱卒,听闻此事,不管真假都会传出去的!李斯想制造舆论效益,反正我李斯是死路一条,我自然要拉赵高下水,要抖出你的罪行,让世人看清你的真面目!

虽然李斯抖出惊天秘密,揭露了赵高的罪行,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李斯的话是正确的!大伙儿出于对赵高权势的考量,也不会大张旗鼓说赵高的不是。


后来李斯死了,赵高也死了,胡亥也死了!人们发现李斯的话越来越正确,就堂而广之,说这密谋之事!因为无论说什么,没有人会追究他们的责任!赵高在世,只能背地里说悄悄话,否则必死无疑!

司马迁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听到了这个传闻,觉得可信度比较高,就记录了下来!


昼锦还乡


有志者事竟成,司马迁写作史记不是自己生编硬造的,那是经过大量的事前工作的,可以说,司马迁在写史这方面还是很认真的。至于司马迁为什么知道一些秘密,这和他史料来源分不开。

首先就是寻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走向田间地头,去记录口口相传的历史,当然这里边会有许多误传,会有人为加工的成分,虽然司马迁做过鉴别工作,但肯定难免会有不太准确的东西。我们看史记,有许多地方更像是神话小说。

其实是查阅。就是看看别人写的史料,通过这个了解的相对比较准确,但是局限性就是数量有限,内容可能也不会太丰富,甚至受写作人生活环境、立场的不同,也会受到部分误导。

最后就是一些野史,像许多对话,秘密类的,都是经过人为演绎,这一类更像是前两类的综合体。其实和现在一样,许多秘闻都是在小道消息中得来的,古代人和现在的人一样,都很八卦!哈哈



名人乌托邦


鲁迅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史除了能记录当时的事,其他的事情都是听说或者查阅资料来的。那么,一些机密类的事情,必然不会被记录下来,这就需要史家去猜测,然后创造出一个对话环境。

李斯和赵高密谋的内容谁也不知道,只能通过事情的结果来反推。为什么说赵高是篡改遗诏的主谋,是用过赵高在后期做的事情做的反推。李斯为什么是被胁迫的?也是通过后面的事情反推的。二世也有可能是篡改的主谋,为什么在篡改遗诏的事件中存在感最低,同样是通过后期他的表现来的。

就如同《三国演义》一样,那些机密的谋略,又没有其他人参与,罗贯中怎么会知道。史官记录吗?开玩笑呢!都是反推罢了。

所以,《史记》被称为“无韵之离骚”也是因为这本书的文学价值。

再说了,秦始皇的遗诏真的是被篡改了吗?难道秦始皇的遗诏就不能是胡亥继位吗?


琼林夜话


肯定是编的。

不过编的人是谁就不知道了。我倾向于认为司马迁拿到的资料就是这样的描述,是这个资料的作者编的。

赵高后面不是被清算了吗?他身边的人也都被杀了。但杀之前,应该会拷问,猜测司马迁看过了拷问记录,记录里面就这么写的,他也就这么写了。

至于被拷问的这位悲惨的老兄,是不是被打的崩溃了随口编点啥,那就不好说了。这样的事,不大可能让第三者旁听的。


加密货币百晓生


尽信史不如无史


溪岩桂实


密谋事发之后谁人不知


五味文学


司马迁的素材有些是道听途说的,有些是根据既成事实倒推,有些是自己想象加工。《史记》就是本历史小说,其著书的主要目的不是忠实地记录历史,而是宣扬春秋大义,表明自身观点及想法,从其每篇之后的人物品评就可看出。故而看看就好,可以信,但不可全信。

这仅是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45喥卬朢暒涳


以前和现在一样一个朝代灭亡了会有人研究为什么会灭亡,分析问题的,李斯不是最后被赵高坑了?赵高不是最后被杀了?他们逼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