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七成病由心生“入靜養生”要調身、調息、調心

想免費系統的學習中醫,私信回覆:中醫,即可加入靠譜中醫學習會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養生的終極目標,就要去掉心對身的干涉,去掉人的意識對身體的干涉,讓腦子管得少一點。好的辦法就是入靜。

七成病由心生“入靜養生”要調身、調息、調心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養生的終極目標,人歸根到底要順其自然。要想“法自然”,就要去掉心對身的干涉,去掉人的意識對身體的干涉,讓腦子管得少一點。好的辦法就是入靜。

【七成以上的病由心而生】

現在的疾病已經被認定,七成以上屬於“心身疾病”,這些病都是從“心”上得的,是想得太多導致的。

先來看嬰兒的例子。兒科醫生向來反對嬰兒一哭父母就來抱,讓嬰兒多哭幾聲增加他們的肺活量。但醫生也會告訴父母,特別健康的嬰兒是很少哭的,甚至不哭,因為他們身體沒有任何不適,沒有反映身體不舒服的負性情緒,也就沒有需要宣洩的地方,所以很少哭鬧。這就說明,人的心情都是身體狀態的直接反應,身體健康心情自然就好,反過來,心情不好肯定要拖累身體。

前蘇聯科學家很早就發現,人的大腦可以產生數百萬種神經肽,這些內分泌物質,不僅在兩個大腦半球之間傳遞信息,而且還將大腦的信息傳遞給全身,從而影響全身的內分泌腺和器官,使整個身體完成大腦的指令。這就是心理影響生理、心情左右身體的具體過程。用中國人的俗話說,就是“病由心生”,“心”和“身”是互相作用的。

現在做醫學實驗時要製作胃潰瘍的動物模型,方法之一就是不斷用夾子夾實驗用的大白鼠的腳,使其緊張、惱怒、疼痛,乃至破壞它的情緒,一般情況下,經過幾個月這樣反覆的刺激,大白鼠的胃就會出現潰瘍了,這是心情受到重大打擊引起的。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陳小野在著作《入靜養生的原理》中,一開始就提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高層次功能對低層次功能的抑制和干擾,這是人體與生俱來的重要的致病根源”。這個高層次首先就包括大腦皮層,就是中醫講的“心”。大腦皮層的功能用得越多,心思就越重,對身體的影響也就越大。大腦的功能是高層次的,身體功能是低層次的。

在同樣的外因影響下,生病與否,歸根結底在於內因。一個“心重”、思想複雜的人,受到情緒影響留下的痕跡就重,對身體的影響也重,別人是小病,他就可能是大病。因為他們的高層次功能對下層的抑制過重,所以就比心寬的人更容易得病。

大家都有體會:人一生氣,精神一緊張,就不想吃飯,血壓也會升高,因為主管情緒的高層神經抑制了主管胃腸、血管的低層神經,胃腸肌肉不蠕動,胃口就差,血管收縮,血壓就高了,這就是身體的應激反應。

各種疾病都是以應激反應為基礎才發生或加重的。所謂“應激”,就是身體對突然而至的刺激的反應。這個刺激首先會影響的是人的情感,這是人體的高層次功能,隨後高層次就會對低層次的功能產生抑制。在疾病發生髮展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高層次的“心”的功能,即由“心”而生的雜念,它會抑制身體與生俱來的本能。

著急上火時,人體免疫系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抑制,免疫功能因此下降,各種疾病便乘虛而入。所以人們都知道,對病人要報喜不報憂,就是怕病人再“著急上火了”。

【別讓大腦管得太多】

金元時期名醫朱丹溪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是說,人生下來就帶著病根了,這個病根就是常常有餘的陽,就是“無病三分火”的火,其實也就是人獨有的,不斷動著的“心”和永遠難以填滿的欲壑。

人之所以為人,區別於動物,就是因為人有“心”,有靈魂,有複雜的情感,有思維能力。也恰恰是這些人的高級之處干擾了低層次功能,所以人是容易上火的動物。

那些腦子好使、想法多的人,特別是他們的聰明並沒帶來一個好心態時,往往越容易上火。中醫傳統養生文化的核心是強調心靜,比如道教主張自然無為,佛教主張空戒。古代名醫養生之道講究“靜者壽,躁者夭”,“養生以調神為主,調神以不用神為主”,終的目的是不用神,就是不動心,讓心靜。

所謂“心靜自然涼”,涼的時候就是一點多餘的火都沒有,這種健康自然的狀態可以讓低層次功能發揮,如胃腸正常蠕動、血管自然舒張、免疫系統啟動,使人處於不上火的健康狀態。

古代禪師衣食非常儉樸,常年風餐露宿,卻能盡享天年得長壽,是因為他們空靈虛靜,心無雜念,通過練功使“瞎指揮”的高層次功能缺位,下層的功能可以各盡所能。現在很多人學到一點皮毛,如不吃肉只吃素。但如果只是食物素而心裡不素不靜,怎麼可能期待有高僧那樣的身體狀態呢?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養生的終極目標,人歸根到底是要順應自然的。要想“法自然”,就要去掉心對身的干涉,去掉人的意識對身體的干涉,讓腦子管得少一點。好的辦法就是入靜。

【進入安靜狀態】

人之所以生病,就是因為身體的本能受到了影響,這個影響更多是人類自身造成的。“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醫生,而醫生不過是幫助本能。”

疾病的正確治療方法其實就是恢復身體的本能,這一點,古希臘的醫學泰斗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他說:“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醫生,而醫生不過是幫助本能。”遺憾的是,他創立的西醫學卻顛倒了這個治療準則。現在人們覺得治療積極的是手術,之後是輸液,然後是吃藥,實在都不行了才想起找中醫,吃中藥,扎針灸,練氣功入靜……這是把本能的發揮壓制到後。

實際上,對疾病正確的治療應該是放棄心對身的過分管理、壓抑,讓身體的本能浮現。這時身體的疾病、偏差、不和諧可以自然修復,人體會自然而然地找到平衡。

對這個“很中國”的用安靜來治病的的理念,美國人卡靈頓在1998年就有了同感:“我們可以把對從事機能活動的身體的不敏感比作白天看不到天上的星星。星星在一天24小時都存在,當太陽昇起時,我們就看不見它了,因為陽光太燦爛了,當太陽落山了,似乎星星才出現在天空。”

入靜就是通過練功使心靜下來,使我們思維的陽光熄滅,讓身體本能的星光浮現。

安靜之所以有這樣的作用,上海中醫藥大學何裕民教授的解釋是這樣的:一是因為安靜時,外界對大腦皮層刺激銳減,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趨於弱化,對其下的各級中樞功能的抑制干擾也變弱,平時被掩蓋的身體感知能力逐漸顯現,身體會自己找到平衡。二是因為安靜時,人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外界刺激被阻斷了,人們本身微弱的生理信號相對放大,兩者綜合就產生了一種特殊感受和作用。

這種作用影響的不只是身體,還包括心理乃至心靈。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劉天君的入靜感受是:“看世界的眼光與沒進入過那種狀態之前有很大不同,人會變得寬容、平和。”

古代氣功師收徒要考驗三年,考驗方法就是做好事,因為修德非常重要,所謂“德為功母”。而成天想著“我”的人,本能矇蔽得太多,心是很難靜下來的。

【從姿勢、呼吸、心理調節做到入靜】

入靜的技術涉及三個方面,姿勢、呼吸、心理的調節,即所謂調身、調息、調心。

首先調身,最好的姿勢是盤坐、單盤、散盤。盤坐是兩腿交叉,席地而坐。單盤是一個腳著地,散盤是兩腳都著地。

為什麼要盤腿?因為人站著時的狀態是上實下虛,一盤腿,就變成了上虛下實了。上虛下實時,氣就會沉下去,人就坐得很穩當,這對入靜很重要。

劉天君特意舉了埃及金字塔來說明盤坐的好處。有研究者做實驗,用硬紙板做一個小金字塔,將剃鬚刀片放在下方1/3的地方,發現刀片總是鋒利的,要是把水果放在那裡,就可以長時間保鮮。研究者的解釋是,金字塔的形狀、結構有將能量聚集在下方1/3處的作用,所以法老的木乃伊就放在金字塔下方1/3處的地方。

盤坐的姿勢有點像金字塔,而下方1/3處和人體的丹田穴位置相當。因此,盤坐而意守丹田肯定效果好過其他姿勢。佛道儒諸家的修煉都要求盤坐。

當然,躺著也可以,但一定要找一個放鬆的姿勢。古人說“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弓就是彎的,彎就是放鬆。北京香山臥佛寺那個佛的姿勢就是弓,膝蓋曲,手也是曲的。那個臥佛的姿勢很科學,是右側臥,不是左側,不壓心臟。他的兩條腿是一上一下,兩隻腳都放在床上,只是膝蓋是重疊的,這個姿勢是幾千年驗證的姿勢。

其次調息,調整呼吸對失眠很有效。把氣吸到下丹田的地方,呼吸控制只在上下丹田之間走,別讓它出來。下丹田就是肚臍下一寸半,上丹田就是兩乳之間,讓這個氣在這兩個之間交替,這樣你就可以很快地睡著。

調息對失眠是很有用的。你睡不著無非就是胡思亂想,你真的什麼都不想了就可以睡著了。換一個角度,你真的能什麼都不想,睡著和不睡著是一樣的,而且這個休息比你睡著了還徹底,這就是安靜。腦子裡什麼都沒有,坐一個鐘頭,你會覺得精神特別好。

靜坐調息時,人頭腦比平常還要清醒。其實,那個狀態就是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秒鐘的狀態,那時候你的腦子是空的,慢慢地,你才回憶起昨天的煩心事,慢慢地再變成“自我”。所以,自我其實是每天早上重新結構的。安靜不是讓你沒有自我,而是你要回到原始的狀態待一會兒。

最後調心,念“自然”二字作為入靜初期的柺杖。劉天君推薦大家念“自”和“然”兩個字,有的人在頭腦裡出現的是“自然”的字形,有的人出現的是“自然”的聲音。字形是比較具體的,聲音更虛一點,就離安靜更近一點。

第一步就是找到這兩個字,在你腦海中的表達方式是聲音還是形狀。

下一步開始默唸,採用越來越慢的方式,間隔越來越大,在這個間隔裡你就是靜的。要注意,在擴大間隔時,不要再在間隔裡面插入別的東西;然後,你慢慢把間隔拉長,如果插進東西了就再縮短,縮到不能再插入任何東西的時候。只要你能確保間隔就是間隔,間隔就是空白,就是安靜了,這樣練習到間隔5分鐘時就可以了。

操作之前,要把自己的心安靜下來。什麼姿勢都可以,就強調“自——然”的間隔中間沒有東西,慢慢地延長。

第三步,抓住空白。把出現“自然”這兩個字的狀態變成次要狀態,就是抓住空白,在空白裡待住,然後空白越待越長,後你可以待到5分鐘時,會發現“自然”這兩個字就不需要了,可直接進入安靜狀態,這個時候就入門了。

通常一個人從完全沒有安靜過到真正進入這個狀態,需要不是若干小時、若干星期、若干月,而可能是若干年,所以不必急於求成。

劉天君的經驗是:心寬的人比較容易安靜,一個能夠由衷讚美別人成功的人是比較容易人靜的。這樣的人並不多,很多人都是他比你強,你和他較勁。如果一個人能夠從內心深處去由衷讚美別人,這種人心寬,進入安靜狀態就比平常人容易,因為寬就是松,松就是自然。要是很較勁,想安靜就很難。也許是眼下社會比較功利浮躁,很少有人可以從心裡讚美別人的成功。能否入靜和人本身平衡的程度、對世事的態度以及閱歷都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