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最有希望繼承李世民之位的李泰,卻因兩句話斷送了他的帝王路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逼迫父親李淵禪位,取得了帝王寶座。在強大繁榮的貞觀盛世之下,卻是“玄武門之變”給李世民留下的深深傷痛。讓他想不到的是,十幾年之後,自己同樣面臨著諸子為了皇位殊死爭鬥的悲劇。這期間,鬥爭最為激烈的就是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

最有希望繼承李世民之位的李泰,卻因兩句話斷送了他的帝王路

玄武門之變


太子李承乾:自甘墮落

太子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從小聰慧敏捷,一直深受李世民的喜愛。在李世民稱帝之後,就冊封八歲的李承乾為太子。《舊唐書》記載:“頗識大體”,“每行幸,常令太子居守監國”,年僅十七歲的李承乾就能把國事處理的井井有條,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和器重。照此下去,李承乾繼承大統是順理成章之事,可李承乾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最有希望繼承李世民之位的李泰,卻因兩句話斷送了他的帝王路

李承乾(劇照)


年長之後的李承乾患有足疾,性格也越發的叛逆。從貞觀十年起,他就開始沉湎於聲色犬馬,整日射箭打獵,嬉戲宴遊,毫無節制。李世民為此精心選派了一些大臣去輔助太子,希望能幫他改邪歸正。在這些大臣的苦苦勸誡之下,李承乾沒有改過自新,反而變本加厲,派殺手去刺殺惹怒他的輔臣。自此,李承乾與東宮大臣決裂,在父親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岌岌可危。

魏王李泰:志在必得

魏王李泰與太子李承乾是一母同胞,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第二子。李泰從小“善屬文”,“多藝能”,深得李世民的歡心。在太子日漸墮落和屢教不改的情況下,李世民內心的天平開始向李泰傾斜。《舊唐書》記載:“時泰有寵,太子承乾多過失,太宗有廢立之意。”

最有希望繼承李世民之位的李泰,卻因兩句話斷送了他的帝王路

李泰(劇照)


李泰喜好文學,李世民就特准他在魏王府開設文學館,要知道當年的秦王李世民也是藉著文學館招攬人才,樹立聲望,繼而取代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這樣的政治信號不言而喻,許多大臣對李泰趨之若鶩。《資治通鑑》載“大開館舍,廣延時俊,人物輻湊,門庭如市”。幾年之間,便形成了以魏王為核心的魏王黨,蠢蠢欲動,大有志在必得之勢。

晉王李治:黑馬殺出

正當李世民在太子、魏王之間選擇兩難之時,太子卻自己先作死了。鬱郁不得志的李承乾認定都是李泰告密讓自己不好過,遂決定除掉李泰再圖帝位。李承乾很快與漢王李元昌、大將侯君集結成同盟,密謀發動兵變。太子黨的謀反計劃不久因被人舉報而流產,李承乾被貶為庶人,僥倖保得一命。

太子出局了,魏王李泰滿懷信心的準備入主東宮。可是,他還是高興的太早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重臣提出了一個新的太子人選-晉王李治。

最有希望繼承李世民之位的李泰,卻因兩句話斷送了他的帝王路

李治(劇照)


李治是李世民諸子爭鬥中的一匹黑馬,就連他自己都沒想到皇位能與他有緣。李治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第三子,小時候便有“寬仁孝友”之名。李世民曾評價他“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李世民也從未將他當做儲君去培養,倒是覺得他能做個好兒子、好弟弟、好臣子。

兩句話斷了帝王路

突然殺出的李治又讓李世民陷入了兩難,一面是自己心愛的李泰,一面是自己心腹大臣力薦的小兒子李治。關鍵時刻,李泰的兩句話讓李世民對他失去了信心,堅定了改立晉王李治的決心。

《舊唐書褚遂良傳》 太子承乾以罪廢,魏王泰入侍,太宗面許立為太子。因謂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懷雲:‘臣今日始得與陛下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後,當為陛下殺之,傳國晉王。’父子之道,故當天性,我見其如此,甚憐之。”遂良進曰:“陛下失言。伏願審思,無令錯誤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後,魏王執權為天下之主,而能殺其愛子,傳國於晉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為太子,而復寵愛魏王,禮數或有逾於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鑑不遠,足為龜鏡。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願陛下別安置晉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

《舊唐書》記載了李泰的這句話,李泰向李世民許諾百年之後,殺子立弟。殺子立弟的話觸發了李世民內心深處的父愛,李世民對李泰充滿了憐惜之情,有了傳位於李泰的打算。褚遂良卻對此予以反擊,李泰殺子傳弟的話只不過是一時之計,百年之後誰能保證,如果要立魏王,必須要處置了晉王,不然晉王李治也難以保全。褚遂良的進言擊中了李世民的要害,李世民最怕的就是十幾年前“玄武門之變”的那一幕再次上演。

眼看煮熟的鴨子要飛了,急不可耐的李泰又說了一句錯話最終使他錯過了太子之位。

李泰威脅恐嚇李治說:“你歷來和元昌友善,如今元昌已被處死,你難道就不擔心自己的腦袋嗎?”。李治將此話彙報給了李世民,李世民此刻意識到褚遂良的話絕非危言從聽,李泰一旦登基絕不對不會放過李治。李世民隨後在看望廢太子李承乾時聽到了類似的話:“兒臣既為太子,還有何求?皆因李泰暗算,兒臣才不得不與朝臣謀求自安之術,沒想到被野心家教唆,攛掇我犯上作亂。今天父皇要是立李泰為太子,就是跳進他的圈套了。”

鑑於李泰的作為和說的這兩句絕情之言,李世民最終決定改立晉王為太子。《冊府元龜》記載:“太宗因謂侍臣曰:“我若立泰,便是儲宮之位可經求而得也。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與承乾可無恙也。”

最無情是帝王家。李世民經“玄武門之變”骨肉相殘而得天下,晚年卻又遭遇了諸子爭鬥之痛。所幸的是,如李世民所說,晉王李治繼位之後,李承乾和李泰都得以保全,沒有出現兄弟相殘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