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淺析秦末、西漢末年以及東漢末年的三場農民起義

引言:從秦末開始,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就開始爆發。秦之後的王朝大部分都是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滅亡的。可以說,農民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歷史的面貌。秦末、西漢末年以及東漢末年的三次起義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起義類型。此後的農民起義也可以按此歸類。

秦末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

淺析秦末、西漢末年以及東漢末年的三場農民起義

秦末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

秦的統治思想從商鞅變法開始一直是用的法家思想,到秦始皇時期,這種思想中的"霸道"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秦朝的建立更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靠短時間內壓迫剝削百姓的方式成就的。秦始皇為了宣揚自己的功績,同時也為了鞏固集權統治,進行了一系列的規模巨大的土木工程建設,徵發了各種徭役賦稅,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秦朝的刑法也十分嚴苛,專任獄吏,執法殘暴。"焚書坑儒"事件的發生,更是引起了各階層的不滿。加之秦朝是統一了戰國各國才建立起來的,原先的各國貴族對秦朝的統治必然不滿。在這樣的條件下,由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

顛覆新朝的起義——綠林赤眉起義

漢朝分為了兩個朝代,在西漢和東漢末年都發生了起義。

西漢的鼎盛時期是在漢武帝時期。經過西漢初年的修生養息,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已經發展強大起來,漢武帝由此進行了開邊與改制。所謂開邊,就是對邊疆的國家進行軍事戰爭,戰爭的爆發對邊疆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流民愈加增多。尤其是從漢武帝時期,西漢的統治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提倡無為而治的黃老之道變成了外儒內法的董仲舒改良的儒家學說。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從漢武帝開始,西漢的刑法十分嚴酷,不僅借酷吏之手來用法,為了鎮壓農民,打擊豪強勢力,還在原有法律的基礎上修訂法律,並

盛行"春秋決獄"。到漢元帝時期,在對豪強勢力的政策上,又實行懷柔政策,使得本來就嚴重的土地兼併更加嚴重。再加之皇帝的沉迷享樂,吏治十分腐敗,徭役賦稅愈加沉重。面對這樣的社會環境,農民大量流亡,淪為奴婢,由此,西漢的社會主要問題就是土地兼併以及奴隸問題。

淺析秦末、西漢末年以及東漢末年的三場農民起義

王莽

為了解決這兩個社會問題,維護統治集團的統治地位。西漢的統治階級提出了"再受命"和"易天改命"的說法。王莽就是在"易天改命"的說法下,取代漢朝宗室,建立新朝進行改革的。王莽的託古改制,雖然抓住了主要的社會問題,但是由於他是在豪強勢力的支持下上臺的,託古改制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豪強勢力的利益,很快,王莽就被拋棄了。再則,王莽的託古改制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並不能切實解決社會問題,反而由於王莽並不能控制這些豪強地主勢力,使他的政策成為了豪強地主與地方官員相互勾結,剝削人民的工具。為了推翻統治階級,拯救自己,已經無路可退的農民終於爆發了起義。

淺析秦末、西漢末年以及東漢末年的三場農民起義

綠林、赤眉起義路線圖

在西漢末年以及推翻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中,最為著名的是綠林赤眉起義。綠林和赤眉兩支起義軍都是由農民構成的。他們進行起義鬥爭,反抗西漢王朝和王莽政權,是出於走投無路的,但是他們自身並不清楚要達到什麼樣的政治目的,沒有正確的思想引領他們,希望有一個權威來引領他們。出於這種考慮,綠林軍在西漢宗室劉玄加入後,又在社會上"人心思漢"的思潮下,擁立劉玄作為皇帝,恢復喊得國號,年號為更始。其實,在這個時候,南陽的豪強地主劉秀等人也在綠林軍中,擁立劉玄不擁立劉秀,這也是農民起義的首領堅持農民軍領導權的結果。在綠林軍節節勝利,遷都長安的時候,成為名義上的首領的劉玄等人卻失掉了初心,逐漸驕奢淫逸,排除異己,不接納赤眉軍。這些行為讓更始政權成為了一個封建割據勢力,不僅沒有完成全國的統一,反而成為了改朝換代的鋪路石。

與宗教相結合的起義——黃巾大起義

淺析秦末、西漢末年以及東漢末年的三場農民起義

光武帝——劉秀

劉秀建立了東漢後,為了解決社會的矛盾,恢復統治秩序,他進行了種種改革措施。但是,這些改革措施並沒有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反而逐漸減弱。劉秀對中央機構的調整,也為東漢的外戚和宦官專權埋下伏筆。由於劉秀建立東漢是由各豪強地主支持的,為打擊控制豪強地主勢力,曾頒佈度田令。這是一場中央與地方豪強的較量。但是這場較量的結果並沒有打擊到豪強,反而使其成為了一個形式上的制度,並沒有實際作用。到了東漢末期,豪強地主勢力愈加膨脹,他們擁有自己的田莊和私人武裝,這使得東漢的土地兼併愈加激烈。宦官和外戚的專權更使得東漢的政治環境十分黑暗,正常的封建統治秩序受到嚴重破壞,難以為繼。農民起義開始大規模爆發,

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在經歷了一次次小規模的戰爭後,其範圍開始從沿海走向內地,暴動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由於,東漢時期常常對外征戰,一些起義還與羌人和蠻人的反抗鬥爭相呼應。不過由於起義多以流民為主體,具有流動性和分散性,豪強地主的武裝都將其鎮壓了下去。一昧的壓制,並不能解決社會問題,最終全國性的黃巾大起義爆發。

黃巾大起義是藉助宗教的形式發動的。流行於東漢末年的太平道的教主張角在傳教過程中瞭解到了統治者帶給百姓的痛苦,從而有了起義的想法;又通過用符水治病的方式吸收了許多教徒。張角將教徒按地區分為大方和小方,以此來領導眾人。黃巾起義以黃巾作為區別的標誌,打出了要推翻東漢統治的口號。這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戰爭就爆發了。黃巾起義的失敗在於此時的豪強地主具有強大的武裝,農民不能集中力量進行進攻。而且從黃巾起義的各路義軍集結的地方來看,他們大部分集中於統治中心地區,孤軍奮戰

,難以接應。此外,由於領導者並不精通戰爭,戰術指揮上也存在失誤,由百姓組成的義軍未經過訓練,戰鬥素質差。最終,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還是被鎮壓了下去。但是,它最終還是瓦解了東漢政權,間接結束了極端黑暗腐敗的外戚宦官政治。

淺析秦末、西漢末年以及東漢末年的三場農民起義

與宗教相結合的起義——黃巾大起義

對三場農民起義的總結

縱觀秦朝末年和西漢以及東漢末年的三場農民起義的原因,不難看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統治者對底層百姓的壓迫太過於沉重,完全超出了百姓的承受範圍。而且,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成為了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在這種制度之下,遇到暴君暴政,再加上大範圍的自然災害,農民起義自然而然就開始爆發。

這三場戰爭也可以將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分為三個不同的類型。秦末的大澤鄉是由於秦朝統治者單純的暴政引發的。秦朝第一次實行中央集權制,統治集團缺乏政治經驗,只是一味的按照一直實行的法家思想來進行統治,繁重的賦稅徭役和嚴酷的法令刑罰是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推翻新朝的綠林赤眉起義是有亂而治的類型。它雖然起因是皇權、豪強地主和農民三方面的利益糾葛,但最終的結果體現了古代一治一亂的歷史宿命。這種農民戰爭處於新舊兩個王朝的銜接處,是新王朝建立的奠基石。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是第三個類型"亂後未有正果

"。它沒有像綠林赤眉起義後建立了一個新王朝,反而在瓦解了東漢的統治後,陷入了政治動盪的局面。

農民戰爭並不是動亂的根源,它是底層百姓忍無可忍的產物,是古代社會政治體制運轉的有機部分,也是歷史前進的清道夫

詹子慶《中國古代史》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教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