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24節氣|春|驚蟄


24節氣|春|驚蟄

什麼是驚蟄?

驚蟄:蟄,藏的意思。動物入土冬眠叫入蟄,至第二年春雨後爬出,古時以為是被雷聲震動,故叫驚蟄。這時天氣轉暖,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華中農諺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05-06日交節。驚蟄,斗柄指向正東方,卦在震位,為干支歷卯月的開始,是為仲春之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面解釋說:“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春雷一響,沉眠在土裡的蟲子都醒了過來,所以這個節氣叫做驚蟄。當然,今天我們知道,這個說法只是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描述。蟲子自然是聽不見雷聲的,之所以醒來是溫度變化的結果。

驚蟄三候

古時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一年24節氣共72候。驚蟄三候為“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一”

24節氣|春|驚蟄

一候桃始華

桃花的花芽在嚴冬時蟄伏,於驚蟄之際開始開花。陽和發生,自此漸盛。

24節氣|春|驚蟄

二候倉庚鳴

倉庚,即黃鸝,黃鸝鳴叫,動物開始求偶。

24節氣|春|驚蟄

三候鷹化為鳩

鷹每年二三月飛返北方繁殖,只有斑鳩飛出來,古人以為春天的斑鳩是由秋天的老鷹變化出來的,意為春氣溫和,連鷹都變得像斑鳩一樣溫柔了。

驚蟄的詩畫

《觀田家》(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24節氣|春|驚蟄

《錦春圖》是清代畫家郎世寧的作品。該畫為絹本,設色,立軸,橫68.6釐米,縱121.6釐米。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錦春圖》設色濃豔鮮麗,充分體現郎世寧的繪畫特色。錦雞花卉得寫實之真,而湖石坡草又表現中國畫的筆墨趣味。畫春華錦雞。錦雞全用西法。點景樹石筆墨是舊院體。構景一仍是陳法。當出另一畫家補繪。設色畫山澗旁湖石雜卉,二錦雞棲石上。

驚蟄活動

24節氣|春|驚蟄

驚蟄 初唐雷公圖(莫高窟329窟)

蒙鼓皮

驚蟄是雷聲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薰香”驅趕黴運

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底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也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古人驚蟄當日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

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了不順心者拍打小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

驚蟄的風物

24節氣|春|驚蟄

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關於驚蟄吃梨有幾種說法:

1、因為驚蟄這個節氣萬物復甦。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2、古代時生物類別比較多,有些傳染病也沒有100%的特效藥,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甦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並預防。

3、蘇北及山西一帶有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驚蟄應多吃清淡食物,《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意思是說,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容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會發生疾病,所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飲食中注意做到飲食品種的多樣化,以保證人體能夠得到豐富而充足的營養素供給。

由於驚蟄後的天氣明顯變暖,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所以人們需要進行飲食調養,增強體質以抵禦病菌或病毒的侵襲。

驚蟄節氣是傳染病多發的日子,要預防季節性的傳染病的發生,應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蔬菜、甘蔗等。

(以上網絡圖片,如有相關版權請聯繫後臺)

家居整理,親子美學生活啟蒙,天地有大美,萬物之天籟,過精緻而不浪費的生活,歡迎關注“大巧生活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