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鬼谷子:有能力卻不會處事?其實就是幼稚

讀者朋友,您,是一個為人可靠,處事成熟的人嗎?我們不妨做一個小問卷:

在人際關係中,是否有人評價過您老實可靠,卻不會說話?

是否總有幾個朋友,評價您是個老好人?

您是否不善於經營感情,不善處理人際關係呢?

您是否是個很愛面子的人呢?

您在生活中,是否非常情緒化,做事衝動不計後果呢?

您是否有自己的才能,卻總是被人利用呢?

如果有三項符合,恭喜您,您的內心,依舊像個孩子:單純,直接,幼稚

您這樣的人,往往有能力,卻不成熟,在人際關係中,很難成為如魚得水的哪一個。

一 、有能力卻不會處事,其實就是一種幼稚。

話說秦末漢初,劉邦麾下有四大名將:韓信、彭越、樊噲、英布,個個驍勇善戰。關心戰爭史的朋友,對前三位想必不陌生。今天,我們來說說英布的故事。

人在成功之前,難免有落魄的時候。比如韓信小時候行過乞,樊噲是個賣狗肉的,彭越乾脆就是個打魚的混混。

英布算是幸運的,他只是小人物,沒什麼特別的。司馬遷在《史記》中也介紹了他的出身:秦時為布衣。其實,就是個草根階層。

既然是個草根,英布的一生本該普普通通,唯一有點傳奇色彩的,不過是兒時有個看相的老者說過一句:你將在受刑之後稱王。

無巧不成書,壯年時期的英布還真的觸犯了秦律,被處以黥刑,給讀者朋友們解釋一下,這其實就是在臉上刺字。

屬於他的時代,來臨了。嬴政死後,大秦陷入了無止境的內鬥,而天下也開始了群雄爭霸的時代。很顯然,英布也不想錯過大時代的洪流。

作為大別山脈的人,英布有著天生的是膽識。注意,這不是英布特有的,而是大別山人所特有的氣質。這件事是有傳承的,即便到了現代,大別山脈的紅安縣和金寨縣,依然是著名的將軍縣。

這種實質上等於毀容的酷刑,饒是宋江,林沖這類的好漢也不免介懷。英布卻愉快地笑了。從今天起,他有了自己的標誌,人稱“黥布”。

勇猛和無畏,是大別山人固有的特徵。還記得課本《千里躍進大別山》裡的那句名言嗎?

狹路相逢勇者勝!不管是過去,現代還是將來,這句話都會是戰場的經典名言。

兩軍交戰,拼到最後就是一股氣:勇氣。英布,繼承了這種夾雜著強烈匪氣的驍勇無畏,所以他人生的第一戰就贏得讓人瞠目結舌。

這裡要考考讀者朋友們,知道大秦帝國最後一個戰神是誰嗎?對了,有些朋友會想到章邯,結束陳勝、吳廣起義的章邯。

英布第一戰就大敗章邯。一個草根帶著一群流寇就把大秦帝國的戰神給打敗了?這似乎不合常理,也不合邏輯。

但是這一切,其實很簡單,英布的帶兵的唯一特色其實就是打,衝上去就是打,打輸了下次接著打,打贏了,那就窮追猛打。

或許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取勝的精髓就是四個字:你死我活。遇到這種既不怕死,又不講兵法套路的對手,章邯被打蒙了。

確實,在真實戰場上,勇猛很重要。英布屬於班固在《漢書》中總結的兵形勢家,強調的是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和項羽是一個路數。

鬼谷子:有能力卻不會處事?其實就是幼稚

英布作戰,靠的是一個字:勇。準確的說,英布的勇是那種不懼一切的勇,其實就是玩命。不管是擊景駒之戰、擊秦嘉之戰,還是鉅鹿之戰,英布都是不顧一切的玩命。

章邯遇到英布,就是遇到宿敵。投靠項梁的英布又在戰場上遇到了章邯。俗話說一物降一物,有時候再好的套路,在膽識面前就是一文不值。

結果可想而知,面對英布這種不要命的角色,章邯根本不知道怎麼招架。章邯戰敗。而大秦帝國也轟然倒塌。

太史公在《史記》中評價道: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楚軍屢戰屢勝,以少勝多,功蓋各路諸侯,這裡有英布的一份功勞。

這符合英布的大別山氣質。這就如鬼谷子說的: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勇敢的人會輕視危難,所以不能用禍患來恐嚇他們,反而可以讓他們承擔危險。

都是兵形勢家,英布跟項羽是一拍即合的,所以他成了項羽手下的一把刀。

既然大秦沒了,項羽自然很願意取而代之。當然,霸主該有的權謀項羽是有的。比如表面上發揚傳統,扶持熊心稱帝。私下裡,安排英布幹掉熊心。

項羽將如此大事交給英布,顯然是一種器重。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切,讓項羽始料未及。

看到這裡,筆者想請問讀者朋友們:您認為楚漢相爭,為什麼項羽會輸?

您可能會說,是被韜光養晦的劉邦打敗的。實際不然。項羽輸的原因和秦國出奇的相似,是因為內鬥。為什麼要內鬥呢?因為分贓不均。

滅了秦國,幹掉了熊心,嚇跑了劉邦,項羽自認為一切妥當,他把天下分封了十九個諸侯國。英布成了九江王,這使得英布脫離項羽軍,成為了一方實力頗強的諸侯王。

在那個全世界都是文盲的時代裡,爭勇鬥狠是可以的,但是讀書也是必要的。項羽很顯然不重視這一點。

關於這件事確實顯得項羽很沒文化。縱觀古今,創業者都忙著化零為整,項羽卻化整為零,直接分化了他自己的勢力。

他始終不知道一個道理,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就在分封后沒多久,以齊國田榮叛亂,劉邦趁虛而入。項羽欲召集各路諸侯還擊,卻屢屢遭拒。九江王英布更是稱病不往。

這明顯就是敷衍,但是項羽也無可奈何。就像是公司的管理本來就是主動權遊戲,你項羽自己把大部分股份分給合夥人,顯然不妥。

最終的結局,自然是各自心懷鬼胎。這就如鬼谷子說的:事貴制人,而不貴制於人。做事一定要自己掌握主動權,而不能被人控制。

英布為什麼敷衍項羽呢?因為他不想讓項羽一支獨大。就像是在一家現代企業內,大股東不想讓小股東做大,而小股東也不想大股東一枝獨秀。

這就使得秦朝滅後,項羽實際上只幹兩件事:要麼就是去內鬥,要麼就是去尋找內鬥的契機。

雖然項羽對英布有怨言,但是他對英布還算是個客氣。因為這人還有用,老實講,英布的業務能力很好,但是職場能力就很一般。

於是項羽集團開始明爭暗鬥。大秦亡於內亂,項羽也是如此。所以,劉邦學聰明瞭,他把能搞死自己的自己人全乾掉了!

包括韓信,自然也包括項羽。

鬼谷子:有能力卻不會處事?其實就是幼稚

二 、為人處事不成熟,吃虧的還是自己

劉邦畢竟是個流氓,最擅長趁虛而入。見項羽那兒陣腳大亂,於是動起了歪心思。於是派秘書隨何去拉攏英布。英布的回覆模稜兩可,他不想得罪項羽。只想老實的做自己的諸侯。這就跟很多職場人一樣,怕得罪人。卻未成想,英布還是被人算計了。

隨何發現項羽的使者也在拉攏英布,不停催促英布發兵支援。於是心生一計。只見隨何徑直走到楚國使者面前,聲稱九江王已經投靠了漢王劉邦。

英布也知道,這無疑是告訴項羽自己背叛了他,於是一不做二不休,投靠了劉邦。隨著時代的變化,勇鬥已經變成了智鬥。

別人略施小計,他居然就能任人擺佈。英布這種做法可謂愚不可及,而且還極度自私,因為投靠劉邦,無疑就是放棄全家老小保全自己。

因為他只想到了自己,因為他根本沒想那麼多。被人算計一下就手足無措,耍個花招就方寸大亂,想一出是一出,這就是做事不懂智慧,不為他人考慮的職場巨嬰。

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在職場上卻潰不成軍。這像極了現代職場上的很多人,業績做的不錯,但是始終混不好職場。

為人處世,是考驗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最好標尺。

英布這個人,有個優點:幹活肯賣力氣。卻有個更大的缺點:心性不穩,容易情緒化,看事情只看表面,實際上就是不成熟。

比如他去面試時,劉邦正坐在床上洗腳,英布覺得自己被人輕視了,只是因為這樣就想要自殺。

英布這種行為,純屬自尊心太強。這也是大別山人的共性特徵:為了維護自尊,可以跟人玩命的。

那為什麼黥布又不自殺了呢?因為他回去的時候,發現劉邦對自己的接待標準很高,瞬間那點虛榮心就得到了滿足。

記住利用這一類職場巨嬰的訣竅:哄他幾句,誇他幾句,給他自尊的虛榮。接著他就會不明所以的任你擺佈。

於是,黥布掉轉槍頭,瞄準了項羽。跟漢軍一起大敗楚軍於垓下。

項羽其實沒看錯人,黥布就是一把刀,但是他沒用好,被這把刀給傷到了。誰能奢望一個職場嬰兒能分清敵我是非?

於是,黥布繼續做淮南王,本來故事就應該這麼結束了。可是,幼稚的人,就是喜歡想一出是一出,根本不計後果。

韓信、彭越之死,點醒了黥布:下一個不會是我吧?人都有防備意識,黥布做了條件反射,暗中集結軍隊,防禦部署。

很顯然,黥布成了驚弓之鳥。但凡人在恐懼之時,就是容易有杯弓蛇影的心理。比如就因為小妾收了點禮,在黥布面前替賁赫說了幾句好話,黥布就開始質疑小妾出軌了,於是想幹掉賁赫。

證據呢?邏輯呢?動機呢?不重要!自己的感覺才重要!這又是職場巨嬰的一個特徵:做事不講邏輯,只講感覺。

賁赫當然不可能引頸就戮,隨手一封舉報信送到了蕭何手裡:黥布謀反。蕭何第一反應是:這不可能。

結果,黥布這個莽漢還真造反了,就算是沒證據,他也感覺到朝廷已經發兵要打他了。這只是恐懼之極的應激手段。

關乎性命攸關的事情,他居然沒有規劃也沒有思考,想起一出是一出,這就是幼稚。這就跟很多職場人一樣,說話做事,從來不顧別人感受,任性的說話,光顧說了,從不考慮後果。光顧忙了,從未想過為什麼而忙,只是跟著感覺走。

劉邦問群臣:“黥布造反了,怎麼辦?”群臣皆曰:發兵擊之,阬豎子耳。怎麼理解呢?大臣們說:“發兵打他,挖坑埋了這小子”。

“豎子”二字,在文言文中本來就是一種蔑稱。很顯然,沒人把英布放在眼裡,一個幼稚又衝動的職場巨嬰,誰會把他太當回事?

劉邦詢問薛公,薛公說:“黥布造反,不奇怪,英布有三個計策:用上策,可佔山東,畫地而治。用中策,誰輸誰贏,尚無定論。用下策,殿下自可高枕無憂。”

劉邦問:“他會用何策?”薛公確信他“必用下策。”劉邦問薛公,原因誰什麼?薛公說:“因為他只是個愣頭青。”

諷刺的是,愣頭青英布果然很配合的用了下策,果然毫無計謀的打過來,用事實證明自己就是個不成熟的職場巨嬰。

更諷刺的還在後面。兩軍對壘之間,劉邦假仁假義的喊道:“我待你不薄,你為何反朕?”英布想都沒想就回了一句:“因為我想當皇帝。”

中計了,劉邦要的就是這個答案。自己說了要造反,就得承擔這句話的分量。於是英布被釘在了逆臣的恥辱柱上。

公元前196年,英布戰敗,他的時代結束了。即便到最後,他也沒明白,這個世界上有些事,不能逞匹夫之勇。這個世界上有些話,說出去是要負責任的。

鬼谷子:有能力卻不會處事?其實就是幼稚

三、成熟,往往比成功更重要

鄭觀應先生將英布歸類為:戰將,指的就是他這種有勇無謀,除了打仗啥也不懂的角色。就好比職場上的你,埋頭苦幹做業績,對於人心一無所知。

英布的每一步彷彿都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是靠頭腦發熱,一腔熱血,那能走多遠?明明是成年人的年紀,卻仍舊懷揣著襁褓中的嬰兒心態。歸根結底,還是不成熟。

一個不成熟的人,就如鬼谷子說的:已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自己如果不夠成熟,就搞不定別人,做不成事情。

做人可以不成功,但是做人不能不成熟。一個不成熟的人,想要做成一件事,很難!

職場巨嬰們不諳世事,覺得任性就是真我,自私就是單純,心直口快就是真誠。吃虧了之後才明白,任性就是任性,自私就是自私,心直口快只是因為情商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