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南通名鎮——栟茶鎮、豐利鎮、馬塘鎮


栟茶鎮

名鎮概況

栟茶地處如東縣境西北部,也就是古扶海州的西北角,最早成陸於春秋,初建於唐。據史書記載,從唐初官府在栟茶設煎鹽場亭,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和江海大地上的許多古鎮一樣,栟茶鎮的形成最初與煮鹽有關,唐代以後,宋、元、明、清歷代均在栟茶設有鹽場,民國二年(1913)設栟茶市公所,民國十八年(1929)八月,栟茶建鎮。

因為鹽業的繁榮,因為古運鹽河的滋潤,栟茶也曾經是一座商貿旺鎮。史料記載,唐代初年栟茶鹽業已興,隨著鹽業和漁業的發展,商品交易漸頻繁,明清時代,小鎮的工商業進一步繁榮興旺,至民國年間,小鎮的商貿業繁極一時。

近年來,栟茶發展勢頭迅猛,是長三角北翼最具發展潛力的新型小城鎮。

人文掌故

栟茶曾有座一柱樓,是當地舉人徐述夔的私人讀書樓。據史書記載,樓當中立有一塊柱子,各梁分架在這個柱子上,層樓懸空,整座樓就像一把傘,故名“一柱樓”。

徐述夔,字賡雅,生於康熙四十二年(1663)乾隆三年(1738)戊午科江南鄉試舉人。徐述夔自幼聰明好學,17歲時就參加童試,連闖縣試、府試、院試三關,成為一名秀才,後來又考中舉人。按照當時的規定,中舉的答卷必須送往京城由朝廷文臣過目,徐述夔答卷上有“禮者,君所自盡也”之句,“自盡”二字被認為“不敬”,有譏諷朝廷之意,徐述夔因此遭到了停考進土的懲罰,從此心灰意冷,呆在一柱樓裡,靠著書吟詩度日,寫下了《一柱樓詩》、《小題詩》、《和陶詩》、《五色石傳奇》、《八洞天》等10多種詩文和小說。徐述夔大概沒有想到,他寫的這些詩文,在其身後將成為乾隆年間規模最大的文字獄——一柱樓詩案的禍根(詳見《名人篇》)。1947年,一柱樓毀於戰火,現已蕩然無存。

南通名鎮——栟茶鎮、豐利鎮、馬塘鎮

一柱樓

如今說到栟茶鎮,人們首先會想到栟茶中學,這所學校以出色的育人成績書寫著平民教育的傳奇,在全國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媒體紛紛對“栟中現象”進行報道,教育專家也將“栟中現象”作為研究課題。教育,已經成為栟茶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事實上,“栟中現象”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栟茶人歷來崇尚讀書,早在明代,栟茶就開設有栟茶場社學,也就是後來的“南沙書院”。清末民初年,地方人士興辦學堂開啟民智,先後辦起栟茶小學(初名栟茶啟秀兩等小學堂)、滸澪小學等,1928年創辦私立栟茶初中,也就是現在的栟茶中學。

從南沙書院到栟茶中學,傳承的是重視教育的傳統,栟茶這片土地上,也因此走出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據統計,在科舉制度存在的1400多年裡,栟茶先後出現過狀元1名(清康熙六年狀元繆彤),榜眼1人,進士19人(其中文進士14人、武進士5人),中舉者共22人(其中文科舉人11名、武科舉人11名)。

南通名鎮——栟茶鎮、豐利鎮、馬塘鎮

栟茶中學

當代,栟茶同樣是人才輩出,從這裡走出去的有全國政協副主席李金華,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守盛。此外還有3位將軍和數十位知名學者、藝術家,如中國工程院院士蔡美峰,美國新澤西洲威廉帕特森大學終身教授、著名版畫家叢志遠。


建築景觀

栟茶的石板街據稱是南通市範圍內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石板街,呈東、西、北三條丁字形的石板街道。從西圈門向東到東壩頭稱為東街,長約530米;西圈門向西到虹橋東首非北巷稱為西街,長約540米;垂直於東西向的中市街,從繆家祠堂大門向北,經小橋口到城隍廟的老街,稱為北街,長約520米。

鋪設街道的花崗岩石料由粗料加工成石板和石條,採用中間橫鋪短石板,兩側豎鋪長石條的方法。短石板每塊長1米、寬0.33米、厚0.15米,長石條每塊長1.2米、寬0.33米、厚0.15米。據傳,橫鋪石板供官人乘轎行走,豎鋪石條為傭人提燈照明所有。丁字形三條石街寬3米、總長1600餘米,耗用12000多塊石條,可供兩頂官轎相向而行。

南通名鎮——栟茶鎮、豐利鎮、馬塘鎮

石板街

當年,栟茶石板街商賈雲集,樓堂四聳,車馬喧囂,市井繁榮。老街兩側曾引以為自豪的“三步兩口井”“三步兩搭橋”等“栟茶十景”,由於戰爭的創傷和“文革”的破壞已不復存在,許多很有特色的老宅也蕩然無存。如今,西石橋段條石早被掘除,運河以北的北街石板路面已被磚塊路面取代。唯東、西、北街石道尚存,雖然它與寬廣、平坦的水泥或柏油公路相比,顯得古老和落後,然而不失為千年古鎮拼茶的一個重要印記和特有的風景線。


豐利鎮

名鎮概況

豐利鎮屬如東縣,1929年設鎮,位於縣境西北部,瀕臨黃海,緊連洋口港,古豐公路穿境。豐利鎮地處沿海,海岸線長8千米,灘塗面積8萬畝,處於洋口漁港和洋口大港的中部,屬漁業鄉鎮。豐利是南通地區少數出現過多處私家園林的古鎮。這些園林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是汪家的私家園林——文園。

汪氏文園為前清36座名園之一,乾隆拓建避暑山莊時,曾採此園為樣本。清代著名學者錢詠在《履園叢話》中對文園也有記載。清道光三年(1823),錢詠遊罷狼山準備去揚州,特意繞道訪問文園,並作詩贈予園主:“問訊如皋縣,來遊豐利場。兩園分鶴徑,一水跨虹梁。地僻樓臺近,春深草木香。桃花潭上坐,留我醉壺觴。曲閣飛紅雨,閒門漾碧流。使君無量福,樂此復何求?闊別成清夢,相思竟白頭。掛帆吾欲去,海上月如鉤。”


人文掌故

豐利舊屬如皋,稱“東皋”或“皋東”。和南通地區的許多古鎮一樣,豐利也是一座因鹽業而興起的小鎮,豐利場曾經是沿海重要的鹽場之一。鹽業的繁榮,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繁榮。皋東的製鹽業始於漢,興於唐,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皋東大量產出的原鹽通過運鹽河輸送到內地,而內地的物資和先進的儒家文化也源源不斷地流入皋東。這一過程中,徽商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豐利的汪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代表。可以這樣說,沒有發達的鹽業和漁業,就沒有豐利商業的繁榮,當然也不會有豐利文園。

文園初為豐利人張祚(康照二十六年進士)的一座別業,後售於汪氏。據乾隆十七年(1752)文武雙科狀元、南京秦大士所著《汪璞莊小傳》及嘉慶《如皋縣誌》記載,汪氏為“唐越國公後”,原籍安徽歙縣,士棟曾祖蠡甫始遷居豐利。汪家歷代務商,從事鹽船、漁船製造及海產品捕撈、加工、批發,因篤守誠信,經營有方,積累豐厚,富甲一方。

文園始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說起文園的得名,還有一段故事。據嘉慶《如皋縣誌》和《豐利鎮志》,雍正十三年,汪澹庵大病,生命垂危,昏睡中他夢見文昌帝對他說:“汝以行善,可延年益壽,病當痊癒。”原來雍正二年秋,當地發生過一次大海嘯,海濱死難無數。汪澹庵指揮海船,親自營救數百人,後又收死屍三千餘,棺木而葬。海嘯過後發生大荒,他又捐谷千餘擔賑濟災民。文昌帝的意思是說他好人會有好報。汪澹庵病癒後,造園林一座,並在園內建文昌殿,文園因此而得名。

南通名鎮——栟茶鎮、豐利鎮、馬塘鎮

文園

文園最初只是一座小型園林,後來汪澹庵為營造一所適於子孫讀書的地方,於園內闢課子讀書堂,此後經過多年精心建造,文園初具規模。文園佔地50餘畝,依古運鹽河南岸而建。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園林,有著江南園林的風格,但又有別於姑蘇園林的小巧柔和,它樸實而雅健,莊嚴又大氣,以其獨特的佈景設計而成為江淮名園。

汪澹庵之後,其子汪之珩又斥巨資廣聘名工巧匠對文園進行了擴建。園內佈局如畫,樓閣亭臺,迴廊曲徑,湖石假山,無不精心安排。漫步園內,溪水環繞,林木蔥鬱,課子讀書堂、念竹廊、紫雲白雪館、一枝庵、浴月樓、讀梅書屋、碧梧深處、桃花潭、鳳樓山館、韻石山房、停雲館、歸帆亭等多處佳景,彷彿一幅幅圖畫小品,讓人有“三五步,走遍江南”之感。

文園到了汪為霖手上,開始步入極盛時期。汪為霖四歲喪父,由生母劉氏、養母黃氏教撫成人。他勤學早慧,風流倜儻,文武兼備。汪為霖40歲不到便告養回家居於文園,不惜重金請園林設計大師戈裕良對文園重新設計,增添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絕的“小山泉閣”等景點。後來,汪為霖又在文園之北建園林一座,供養母黃氏居住。該園林與文園一溪之隔,南北相望,有一橋可通。雖說此園面積不大,但園內環境幽靜怡人,佈局曲折有致,經學大師洪亮吉將其命名為“綠淨園”並題寫園名。至此,經過汪家三代人的悉心經營,文園名動天下,成為當時私家園林的經典之作。汪為霖在《重葺文園》一詩中曾這樣寫道:“換卻花籬補石闌,改園更比改詩難。果能字字吟來穩,小有亭臺亦耐看。”改園更比改詩難,足見文園精巧到什麼程度。

汪為霖死後,其養子汪承鏞對兩園沒再進行擴建,加之汪承鏞後來長年在外地做官,兩園無人管理,開始出現衰落跡象。到了清同治、光緒年間,兩園僅存殘垣斷壁,已經基本荒廢。好在汪承鏞曾於道光十年(1830)請來白蒲丹青高手季標繪成《文園十景圖》和《綠淨園四景圖》並刻印保存下來,讓後人能夠從圖畫上感受當年美輪美奐的文園。

除了文園,豐利當年還有四處私家園林。這些風格各異的園林,曾經裝點著美麗的豐利小鎮,也讓這裡成為人文薈萃之地。有人說,假如當年豐利鎮的格局能夠完好地保存至今,應該比周莊略勝一籌,並且有著更多的人文氣息。


馬塘鎮

名鎮概況

馬塘鎮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鎮。三國兩晉時期即已成陸,距今已有千年歷史。20世紀中葉,如泰河、九圩港、馬豐河三條人工運河把古老的馬塘鎮區劃為三角形。極目遠跳,四面環水的小鎮宛如茫茫大海中的一片綠洲,從此,馬塘便以“島鎮”的雅號遠近聞名。居民方言為淮語通泰片泰如小片。

馬塘鎮,由桐本、潮橋、凌民3鄉與馬塘鎮區合併而成,沿河(桐本)鄉環圍在馬塘鎮區東部、南部、北部;潮橋鄉緊畔馬塘鎮區西側;凌民(尊三)鄉隔著桐本鄉和潮橋鄉與馬塘鎮區相望。1995年、2000年、2001年,三鄉先後與馬塘鎮合併。

歷史上,馬塘是如東的工業重鎮,曾因化工、紡織、服裝等產業的蓬勃發展成為如東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領頭羊。自化工企業退鎮進區後,黨委政府為重塑馬塘工業形象,將精密機械製造、高端紡織與印染、現代物流、現代農業等作為重點方向,著力打造三大產業集中區。招引知名企業、優質項目來鎮投資建設,通過集聚要素保障、搭建產業平臺、提供優質服務等方式,不斷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人文掌故

馬塘這一名稱的由來,現已無從查考。民間傳說已知有二。一說唐代薛仁貴徵東路經此地,其馬蹄掘地成塘,故曰“馬塘”;一說最早這裡有一馬姓居住,為蓄淡水飲用,挖有一塘,初稱馬家塘,後簡稱為“馬塘”。這些都無證可考。但馬塘與馬有關,卻是事實。古籍《太平寰宇記》曾載:“海陵多麋(即麋鹿,俗稱‘四不象’)千萬為群,掘食草根,其處成泥”。馬塘位於海陵東,成陸之初為潮間帶,麋鹿成群(馬塘西30公里丁堰於1969年曾出土麋鹿骨、角,現存水繪園),古人誤麋為馬,或指鹿為馬,也未可知。至明代,馬塘曾有“群田”和“馬政”之記載。“群田”系未墾之草甸,明初設有“督馬政”,將群田劃歸民眾養馬。群田在潮橋東部曾有遺蹟,直到土改後才不存。而馬塘一帶古民居內亦有“橫子梁”,傳說為古代拴馬之用。

據考,馬塘作為鹽場的正式建制,始於宋代。《宋會要食貨》卷二十六載:“紹興十八年(1148)十月二十五日,詔泰州如皋縣馬塘創建鹽場,以泰州馬塘催鹽場為名。”又載:“紹興二十八年(1158),馬塘場一十二灶。”說明宋時馬塘產鹽業已有較大發展。古時劃上、中、下鹽場,主要“以路途便利者為上場,窵遠者為下場”,或以產鹽質和量而定。馬塘曾一度劃在上場之列。據《惟揚志·鹽法》所敘:淮南各場產鹽,方法是以煎為主;淮北各場以曬為主。馬塘場屬淮南場之一,煎不受天時所限,產量自然多,質量也好,色白味鮮,古人美其名曰“玉砂”。

宋代泰州隸淮南東路,遣來丹陽進士鍾穎為馬塘場催煎官。這是馬塘有史可證的第一位場官,而且以進士身份來任場官的,其它沿海鹽場均未有先例。鍾穎上任後,“以紓亭民,浚河以便商販”,“由是人情貼服而鹽利大興”。為此,專門建造了鹽倉,來往商賈增多,市井繁榮。由於鍾穎政績顯著,後來調任真州(今儀徵)六合令,升為縣官。

明初,鹽場官稱為“大使”。洪武二十五年(1392)馬塘場大使宋瑞在此建成大使署(大使辦事的處所),至清雍正末年(1735),已先後有31任大使在馬塘場任職。

南通名鎮——栟茶鎮、豐利鎮、馬塘鎮

馬塘中學

馬塘歷經滄桑,遺留下來的古蹟所剩寥寥。南街曾有鹽廠(場)舊名,這裡住有大批貧民,多為草舍,但後來被日寇縱火燒光,相傳金滷亭即曾建其上。宋代所設鹽倉,以後又經擴展,位置在今馬塘東南,有東倉、西倉之分,並場時倉基已達九畝三分之廣。又如,馬塘中學附近的中學堂巷過去叫衙門巷,歷史上場官的大使署即在巷內,至乾隆元年並場後才廢棄,但後人仍習慣地稱這條巷為“衙門巷”。這些史實表明,馬塘確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