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李商隱有多“風流荒淫”?看這首詩就知道一二了

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

古人認為這很有可能是一首豔詩,但小可沒有找到資料或者那位古人的理由,但細讀再三,發現這首真有可能是一首豔詩。而且根本不是網絡上所說的什麼望遠思秋之作。

我們來嘗試分析一下,為什麼小可說這首詩是豔詩。

初聞徵雁已無蟬

初聞,就是剛剛聽到。徵雁,就是秋天。關鍵是後面有“無蟬”二字,要知道從宋玉的《九辯》開始,雁和蟬的組合就是悲秋的意象。可現在是隻有“秋”,卻無“悲”了。無蟬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深秋有悲,第二種就是深秋無悲。

那麼是哪一種呢?只能從後面的詩句中看是否有悲的意象或涵義。

有麼?

百尺樓高水接天

百尺樓高(一作百尺樓臺),請注意,這是一個明顯的線索,因為在古代,建築物的高度是有規定的,非王侯權貴根本沒有資格蓋高樓。百尺顯然是虛指,不可能說明這個樓有百尺之高,可是不論如何虛指,樓高卻是一定的,而且緊臨江水或湖水,這種高樓不可能是普通人家所擁有的。更不可能是妓院,或者是佛塔(因為全詩沒有任何佛的意象)。

從後面的詩句來看,當時應當是晚間時分,一個功名未就的書生,跑到高樓之上做什麼?

參加宴會麼?

青女素娥俱耐冷

耐冷,照應前面的“無蟬”,確定為深秋時分。

“青女”是霜神,“嫦娥”是月神,顯然這是兩個主體,涉及到兩種可能,一種是寫實,一種是借指。

寫實就是遠處的風霜和高處的明月,那後面的耐冷豈不是廢話,霜不怕冷,月亮不怕冷,然後第四句還有一個“月中”,“霜裡”,明顯涉嫌重複,而且是極度沒有必要的重複。這不是兩個“巴山夜雨”穿插錯落,也不是“荷葉生時”和“荷葉枯時”的遞進。這完全就是第一句說CPU第二句說中央處理器。

李商隱是大詩人,怎麼可能犯這種眾人皆知的明顯錯誤!

所以,當只有兩個答案的時候,一個是錯的,那麼另一種極有可能是對的,也就是說,這個青女和素娥是虛指,借指的是兩個女人。只有這樣,後面的“月中”和“霜裡”才有意義。而“耐冷”的潛在含義便呼之欲出,穿得比較少,或者比較

性感!

即然是兩個女人,當然還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舞女,一種是女友!

舞女穿得少,是為了取悅主人和賓客。女友穿得少,是為了取悅心愛之人。

如果是舞女,按常規邏輯以及唐朝文人的習性來說,文人受邀參加宴會欣賞舞蹈,然後賦詩一首極為正常,甚至是必有之意。可是不論如何寫,那個“耐冷”二字,更顯得極為不禮貌,更不尊重主人,有諷刺之意。因為你可以讚美舞姿,也可以讚美氣質,但說人家抗凍或性感確實不妥。

可是如果是女友就不一樣的,這是調侃,甚至是親暱。

拋開這個邏輯,只剩下最後一種解釋,就是現場只有三個人。李商隱本人和“青女”和“素蛾”,而且所謂的“耐冷”,就是指兩個美麗的女子在心愛的男人面前身著薄紗,曲線玲瓏,在寒冷的月光之下為愛人跳舞,而且還是豔舞。

為什麼小可肯定是豔舞呢?因為最後一句!

月中霜裡鬥嬋娟

關鍵是這一個“鬥”字,所謂鬥,就是她們的美蓋過了月光,而這個“鬥”字是動態的,所以只能是跳舞。

實際上,從辭句來看,這首詩只能兩種解釋。

一是應酬之作,宴席之上,有兩個歌妓跳舞。

二是偷情之作,李商隱和一對姐妹花私會幽情。

結合上面一段對宴會跳舞的排除法,所以只能是後者。

這首詩並不出彩,可是偏偏被李商隱留了下來,所以其背後可能就是他本人對姐妹花的無限愧疚之意。

翻開李商隱的情史,夠得上姐妹花的一是宋華陽姐妹,二是鸞鳳姐妹,前者是女道士版的性開放女子,後者是敢愛敢恨的宮中少女。

哪一個是呢?

個人傾向於鸞鳳姐妹,因為要找到一個高樓玩無遮大會,鸞鳳的操作性更強一些,道士要住在道觀,儘管可以隨意出處權貴之家,但在別人家裡如此風流難度稍高。

鸞鳳姐妹的佔比更高一些。

以上所有猜測,均做不得數,畢竟鸞鳳之事,有百分之二十的可能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麼在這個宴席之上,一會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許真如樓上那位答友所說,是宋華陽之事也未為可知。

順便吐槽一下,原來擬定的標題是“李商隱《霜月》是不是一首豔詩?”讓人糾結的後臺智能判定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