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還有人固執的認為印度軟件業比中國強?

IAN科技


感謝您的閱讀!

印度軟件強,中國硬件強。

記得初中的時候,好像有專門對印度介紹的文字:“印度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它的軟件實力僅次於世界最發達的美國!而中國最厲害的是硬件技術。”這個說法,到目前都影響著很多人。實際上,印度軟件真的比中國強的多嗎?

看數據說話。

在一段來自印度IT—BPM的數據中,2013年中國軟件業收入為4930億美元;而印度收入不足1090億美元(包括硬件收入)。

我們通過這個簡單的數據,就知道了印度所謂的軟件比中國更強,看來有點名副其實。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印度的軟件之父,柯理,將軟件概念帶入印度;當然,印度也很重視軟件發展,比如IT院校就有1000多所,而且畢業後專門從事軟件開發的人數幾萬人,而且印度講英語,這對於接受國際IT技術很有幫助。

實際上,雖然印度有大量的人才,但是這些人才並沒有造就印度軟件業很發達,反而讓印度的軟件外包產業很發達。也就是,印度大部分軟件行業的模式是,給歐美企業進行軟件代工。(類似於富士康代工廠)。

所以,印度軟件行業確實有很多的大牛存在,比如,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等。然而,很多印度大牛都會在硅谷或者在其他歐美國家進行工作,所以,導致精英分子反而不在印度本國。

而中國不同,BAT以及中國各行業對於軟件的重視,特別是隨著新技術的滲透,軟件產業出現了網絡化,平臺化,融合化等多種新趨勢。反而讓,近些年,中國軟件發展比印度發展得更快。所以說,印度軟件業比中國軟件業更強的說法,並非特別準確。


LeoGo科技


美國的軟件強不需要證明,畢竟軟件的發源地,繁榮地,基礎理論提出方,相關框架的設計,相關的標準與規則的制定都是美國,軟件的教育實力更是祖師級,這每一分項都是印度中國韓國日本聞不起的奢侈品。

美國軟件方面最得意的弟子就是印度,印度軟件強,尤其是軟件外包業務,美國幾乎把外包業務交給了印度。

軟件強弱,首先是人才儲備的強弱,美國軟件人才得天獨厚,數量最多,其次是印度,畢竟獨攬軟件外包業務需要有兩把刷子的,沒五百年道行玩不轉金箍棒,每年美國科技簽證幾乎一半都給了印度的IT工程師,市值排名前十的美國科技公司幾乎都有大量的獲得H1B簽證印度工程師,這從側面證明了印度軟件大牛好多好多,連微軟,谷歌的掌櫃都是印裔。

其次是軟件公司規模與產業結構,印度軟件有號稱“四大金剛”的infosys,tcs,wipro以及satyam,都是上萬人規模,營收千億級別,另外1000人以上規模的一百多家,全球達到軟件業CMM5標準的一半在印度,那些小作坊級的螞蟻公司就不計其數了,這些堆壘出了“印度硅谷”——班加羅爾。順帶說一下中國軟件業公司,上萬規模的就BAT,華為,中興,聯想,但後三個有大部分精力與資源需要投入到硬件中。外包方面的市場份額,印度遠遠領先中國。

再說產值規模,美國軟件一個巨無霸式的存在,第一個過萬億美元檔,其次是中國約4000多億美元,印度排名第三接近2000億,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的產值大部分都是內銷了,外銷才300億美元左右,遠低於印度軟件外銷900約億美元,只比號稱愛爾蘭軟件產值160億多一點(這裡採用的數據是2017年的)。

由於印度軟件主攻外銷,等價於中國製造業初級階段的做“委託加工”掙辛苦錢,可是,別瞧不起軟件“代工”,正是這些歐美不屑於做的業務,中國利用這些給人代工的機會,提高技能,改良工藝,學習技術與管理,並在大量的機會中大浪淘沙鍛煉出一批批相關領域的人才,為以後獨立創辦企業打下基礎。

另外,由於印度文盲率高,現在都還在掃盲,拖累了印度企業升級的進程,印度的消費狀況相當於中國的2005年左右,後來中國的軟件以BAT為代表開始有一定存在感,好多個人應用和企業應用隨著經濟發展變得需要,比如社交,直播,打車,網購,外賣軟件,比如移動支付,共享單車(雖然共享單車失敗但養活了部分軟件人員),雲計算等等,這些應用的需求助推了資本的跟進 資本又養活了大量的軟件人才。而印度正好處在類似的飛躍期,形勢大好。再說軟件業是一個加班常態化的行業,也是年輕人打天下的行業,而印度的人口結構比中國有優勢。

打個比方,建築工程,有很多民工,組成施工隊,當包工頭,積累到一定程度組建勞務公司,然後建立建築公司,假設把程序員比作民工,IT巨頭比作資質俱全的建築公司,印度幹活人多,總有數量不低的人進化到組建建築公司的級別。現在缺少的是需求,由於人均收入不足以支撐太多的帶動軟件業發展的生活應用需求,而印度的經濟一直向穩快速增長,如果軟件消費強勁,而軟件人才儲備足,兩相結合,騰飛不會太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印度軟件的未來一片光明。

不過從華為手機的崛起,我還認為印度軟件幾個被外國佔據市場的領域突圍的話需要機遇——天花板產生縫隙。華為自身實力強,這點不假,但是,先前幾家中國手機公司,也不太弱,何況還有聯想這位大伽,怎麼就沒突圍,而oppo,VIVO,科研實力當初也不是特別冒尖,怎麼也混的人魔人樣呢?個人觀點上認為,當初的霸主諾基亞轟然坍塌,留下大量的市場份額處於無人區,蘋果,三星正忙於撿諾基亞丟失的份額,在中國市場或多或少有所鬆動,這樣阻礙中國企業回血的天花板出現了裂隙,華為為代表的中國手機企業乘機突圍。而印度社交軟件,幾乎是美國facebook的天下,甚至抖音海外版在印度都有不少粉絲,這個印度本土社交軟件公司崛起增加不少難度,畢竟一出生就得和巨頭競爭,九死一生。但其他沒有被瓜分市場的領域,印度軟件會大有作為,畢竟人家的人才在那,大家幾乎同一起跑線。


稀爛話


錯誤印象罷了,早先印度確實比較厲害,我們看一個故事,真實的故事:


2001年,北京軟件協會帶著一幫中國企業家來到印度考察學習,當時的印度IT發展的比較好,中國公司是帶著學習的心裡來到印度的,在考察團裡面有這麼一個人,有圖有真相:


眼熟吧,這就是當年的雷軍,雷軍在考察印度infoys以後,發現印度很多方面確實很有意思,Infoys是印度最大的軟件公司,主要業務是搞外包,歐美公司制定項目,把一部分分包給印度。

infoys發展很快,在2000年的時候,曾今一度市值高達400多億美元,2000年中國IT業一共產值才多少啊,所以當時雷軍還是很羨慕這些公司的,於是雷軍當時寫下了著名的文章:

人民網當時也報道了這個事情,到現在這個網頁還在呢


知道現在infoys市值多少嗎?

還是400多億。但是中國蓬勃發展起來的騰訊,阿里等等一大批早就超過了Infoys,到現在為止,中國的軟件業從橫向和縱向雙重超越印度。

印度迄今為止,還在為歐美打工,過去外包,現在還是外包。而中國早就發展起來了自己的內需。中國還有成千上萬的小軟件企業,服務著各自的城市和產業,印度只能給歐美打工。


中印之間早就發生了逆轉。中國的軟件在印度幾乎猶如無人之境,各位可能不知道,印度手機第一大瀏覽器是誰?很早就是UC瀏覽器,而字節跳動的tik tok之類的短視頻在印度早就流行開來,以至於嚴重擠壓了印度當地的公司,氣的印度現在一直在討論要不要禁了中國的軟件。


所謂的“印度軟件比較強”,實際上是印度軟件外包產業,印度自身的軟件還是很弱的。再加上有一些印度人在歐美公司擔任了CEO,造成的誤解。

比如說微軟的CEO就是個印度裔美國人,但是這不代表微軟就變成了印度的了,這是兩碼事,就如同nivdia的老闆是黃仁勳,黃仁勳是個華裔,但是沒人認為nvidia是中國公司。


中國軟件業比印度強得多,這毫無疑問的。


李建秋的世界


尼泊爾有世界上最優秀的廓爾喀僱傭兵,但這不代表尼泊爾軍事就強。印度也是一個道理。

印度在軟件產業上走的是外包/代工道路,擁有龐大的優秀的軟件行業人才,世界上最大的IT服務公司,是印度的塔塔諮詢,專職IT服務、諮詢和商業解決方案。所以你用的軟件裡,哪怕是國際大公司發行的,代碼也很可能是印度人寫的。印度由於政府及其重視軟件產業,以至於在中小學課程中就普及了計算機編程,很多印度的孩子從小就會編程。而在中國大多數人眼裡,編程還是件很陌生的事。這種全民參與的熱度多多少少影響了印度軟件產業在一些人心中的印象吧。印度政府重視軟件產業教育的直接結果就是,培養了好多優秀的軟件工程師,這些工程師到了美國後表現甚至比美國同行還要優秀,所以在美國,大多數IT企業中高層都能見到印度人的身影。

不過印度最大的問題是本土的互連網產業遠遠落後中國。印度外包公司僅僅完成代碼部分,不能說明印度軟件就有多強,因為本質上還是廉價代工,不能充分挖掘本土12億人的大市場,產生的利益和對社會發展促進有限。而中國的互聯網軟件公司是深深紮根本土,基於解決本土需求和問題的,賺的就不只是寫代碼的辛苦費,而是行業機遇和服務升級的費用。而且目前軟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早就從代碼質量轉向了算法,需要更優秀能力更為複合的人才。這也是為什麼像今日頭條最近幾年崛起速度這麼快,因為它就是算法為王的公司。

儘管如此,印度在IT業上還是有非常高的潛力,這一點不能小看。2008年,硅谷高科技公司裡 7% 的 CEO都是印度人,這比例比華裔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而1999年-2012年15%的公司是印度人創辦的。這說明啥呢?第一,說明印度IT人才真的很優秀,第二說明印度高端人才外流非常嚴重。這些人才外流對印度自身來講可能不是啥好事,但意味著印度這方面仍然蘊含著巨大的潛力。如果有一天美國經濟衰退呢?如果印度經濟持續健康增長,政府更加廉明呢?那麼這部分潛力自然會轉化為印度本土軟件產業的實力。


紙上的宣仔


軟件產業不是看有沒有牛人,而是看市場佔有率。印度的人力成本只有中國的幾分之幾,還有龐大的後備人口,開發流程規範回報率高,技術更新快,服務開發工程師的英語普及率是中國的好幾倍,出國機會多,你去搶歐美市場?你覺得免費送的軟件或者靠加班開發的軟件能被外國人接受嗎?另外一個原因是軟件開發質量和市場環境。你到中國的項目裡看過嗎,你知道甲方的項目管理是怎麼耍流氓的嗎,你知道除了batj,中國的開發是被怎樣壓榨的嗎,你知道從中國的甲方要工錢是多痛苦嗎,你知道有多少項目是拿不到全款的嗎?你知道中國的軟件開發比民工還慘嗎?


青年菜叔


軟件代工印度強,中國隨著BAT和雲計算,在應用軟件中國強。

但中印目前都是泥腿軟件巨人,在操作系統和數據庫,還是美國的天下,微軟谷歌蘋果和甲骨文,和英特爾高通一起,巨無霸式的lT巨人,牢牢霸佔地集成電路lT產業的頂峰。

無數地經驗已經證明,軟件的基礎是操作系統,操作系統的基礎是以CPU為核心的集成電路,移動通訊是以CPU和通訊基帶為核心的集成電路,而集成電路的基礎是現代材料和現代高端製造業,它們的基礎,當然是現代科技。

從這點看,儘管目前中印軟件各有千秋,但隨著以華為為代表的海思芯片的崛起和中國在集成電路的鉅額投資,中國的軟件一定超過印度,而印度在軟件代工的泥潭裡,只會越陷越深。中國的30年已經培養了海量中低端軟件工程師,印度極難從中國飛速發展的軟件業分到外包份額的。


紫水晶9795


印度軟件強的開端是在90年代到21世紀頭幾年,以服務歐美軟件外包業務為主,在政府主導下建立了軟件倉庫的概念,充分發揮了共享和互利的效果,簡而言之產品化的程度高,進而帶來成本和進度以及成熟度方面的優勢。大批這個時期走出來的人才遊走美國硅谷,進一步加深了產業鏈的融合。從開發的生態鏈來說確實是強,硅谷的印度人已經成為頭號勢力。

中國軟件起步不晚,但是體系和生態的建立要晚於印度很多,開始是以國內自然發展需求起步的,然後承接日韓等外包開發的也很多,90年代到21世紀,軟件基礎人才伴隨計算機類專業的大發展而井噴,成本方面有一定的競爭力。隨後以國內廠商需求為主導逐漸建立起產品和生態的體系。

可以看出中印軟件行業的本質是有很大區別的,單從開發的角度來說,印度的理念和專業分工更勝一籌,但是印度軟件業基本屬於其貿易輸出的一個種類,只要有海外訂單就可以獨自活的很好。中國的開發則更多的是滿足國內業態創新的附屬品,軟件業是國內信息產業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個是外需一個是內需,專業性印度強,生態中的定位中國強。


Prideland


其實就是中國發展太快了 加上對外也瞭解不夠不及時 導致各種印象還停留在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 但是中國今年的快速變化已經使前兩年的數據現在用已經沒意義了 人們的印象還停留在很多年以前


花園的花朵多鮮豔


當那天我使用的軟件沒有英文縮寫,我就信了


人渣模式火力全開


我之前團隊裡一名印度軟件工程師,解決問題能力我沒有看到,每次彙報工作都是上百頁PPT,還好我沒有給他機會彙報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