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墨尖族專注國畫內容的創作,更多國畫技法、視頻內容可查閱墨尖族網站!

髡殘(1612—1692),俗姓劉,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幼年喪母,遂出家為僧。法名髡殘,字石溪,一字介丘,號白禿,又號殘道者、電住道人、石道人。他削髮後雲遊各地,四十三歲時定居南京大報恩寺,後遷居牛首山幽棲寺,度過後半生。髡殘稟賦孤耿,性格剛烈,潛心藝事,畫風沉著痛快,以謹嚴勝,是一位法出有據、藝成有源的畫家。與石濤並稱“二石”,與程正揆(號青溪道人)交善,時稱“二溪”。

髡殘自幼愛好繪畫,年輕時棄舉子業,二十歲削髮為僧,雲遊名山。

雨洗山根圖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雨洗山根圖》境界幽深,筆墨蒼潤,結構得宜,山體以牛毛解索皴法為之,為髡殘典型手法。近處巖崖古木、虯松閣榭等,淡水一泓,高士獨釣舟首。山腰白雲繚繞,峰巒疊翠,曲徑間有石級可攀緣而上。遠處幽岫逶迤,整個畫面表現了雨後山川的潔淨與幽寂。髡殘傳世作品中,純水墨表現的山水畫並不多見。

幽棲圖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幽棲圖》是髡殘“自為寫照”之作。近處松下茅屋新結成,一人側坐古木老幹上回頭望著水口湖澤,一派隨遇而安的自適之情。題款雲:“餘自黃山來,幽棲隨寓。道人,出家的人何所不可?殘衲過白雲嶺,愛其幽僻,結茅於茲,坐樹流泉,縱市之塵玄目,亦當至此清清(心)。此幅石道人自為寫照也。”用筆粗重蒼樸,淡彩稍加點染,有秋肅之意。

山水冊之一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收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這套山水冊頁,大多沒有年款。有一葉題雲:“癸卯秋九月過幽閒精舍,寫此以志歲月,殘道者。”可見整本冊頁應在是年(髡殘五十二歲)前後完成。從風格判斷,也應為成熟期的手筆。此幅雖然尺幅不大,但溪泉茅屋、層林峻峰、白雲遠岫繁複縝密,體現出髡殘匠心之獨運,用筆用色也趨老辣。

茅屋白雲圖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溪澗、山崖、高松、村落佈置曲折多變,幽深莫測。從畫風看,髡殘與元王蒙最相接近,畫面氣勢磅礴,縱橫變化,離奇高妙,渴筆與焦墨則有“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感。但髡殘的山水畫在構圖上更見繁複,氣韻蒼渾,別有一種老辣、蒼健的風範。此圖最能體現髡殘“奧境奇闢,緬緲幽深”的畫風特點。

山水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此幅作品又名《蒼山結茅圖軸》,畫中繪一位隱逸的高士在蒼翠幽邃的群峰絕壑間結廬隱居的生活情景。冉冉升騰的白雲繚繞著蒼山翠壑,似乎要封鎖入山的路徑,把塵世間的凡夫俗子都擋在山外。屋前一仙鶴旁若無人地優遊徜徉,不禁使人聯想:與鶴相處者必高士無疑,畫境深了一層。全圖樹幹、屋宇、山石等處用赭石,餘多用墨青烘染,一股塵外幽逸之氣盪漾而生,令觀者頓生往遊結廬之情。整幅氣魄宏偉,筆墨沉厚,構圖縝密,一氣呵成,無懈可擊,也是髡殘的代表作之一。

山水冊之四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此冊頁寫崖下水閣,正是紅葉秋老時節,高松夭矯,巉巖嶙峋,遠處帆影點點,橫無際涯。用筆益見荒率,焦墨幹筆皴擦兼施,使畫面產生蒼茫凝重感,亦為髡殘獨到之處。

山水冊之六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此畫落款雲:“石溪殘道者作於天闕山房。”天闕山房在南京牛首山幽棲寺,髡殘晚年禪修之處。旅美收藏家王季遷曾收藏一件《山中枕石圖》,落款也在癸卯冬,與這本冊頁應在同時期完成。此畫畫山中茅亭於溪澗幽谷,於寂寥中蘊生機,筆墨荒率中又有沉著,石坡以極淺的石青色一抹,畫面頓覺生動。

山水冊之八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此畫只落窮款“石溪殘道者'畫懸崖瀑布,樓閣半隱,蓑笠放舟之境。用筆依然荒率老辣,設色冷暖對比強烈,舟中人隱其面目,似是靜聽瀑布流水之聲,頗有“鳥鳴山更幽”的意境。

山水冊之九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此畫表現月下林間高人行吟的意境。一徑迂曲,高士杖藜,杉林茂密,遠山一角,淡雲悠忽,月色詭譎。設色上,林間於微雲用淡淡花青一罩,清寒的夜色瀰漫畫幅。用筆也沉穩有節奏,苔點重拙,加強了夜色的表現。

山水冊之十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這是這本冊頁中兩件有年款的畫之一。考其時,癸卯當為康熙二年(1663),當時髡殘己經五十二歲,定居於南京牛首山天闕山房。這是他自幽閒精舍訪問歸來憶寫途中情景而作。畫中可見河岸村舍,蘆草船檣,對岸山中半隱佛家精舍。此畫用筆蒼渾,設色豐富統一,可見髡殘最喜使用的朱膘、赭石與花青,又善於色墨互破,形成渾融一體不見端倪的藝術風貌。此在四僧中為特出者。

山水冊之十一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這張冊頁為模仿黃大痴山水之作,但在用筆、設色方面以自家面貌出之。題識中言:“予因學道,偶以筆墨為遊戲,原非以此博名,然亦不知不覺墜其中,笑不知禪者為門外漢。予復何辭?”這便是畫禪,以畫證禪禪論畫。髡殘亦浸淫其中常自難辨。

山水冊之十二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此畫為模仿宋米海嶽之作,又以己意為之。尤其在設色上冷暖色強烈對比,使作品在混茫中透出絢爛之氣。這又是髡殘強烈的個人風貌。此幅在色墨繁複破染中山色益見渾厚,正所謂“渾厚華滋”是也。

山水冊之十五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此畫表現了一種高山流水、松下閒話、水閣聽流的意境。兩株古松盤屈摩空,二高人盤坐晤談,山間雲靄升騰,嶺上百松成林,意境幽邃。山石大多中鋒幹筆寫出,山崖石縫雜草歷歷在目,苔點重拙,是髡殘吸收黃鶴山樵與沈石田諸家法後形成的自家風貌。

山水冊之十六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此畫作於庚戌梅雨中(康熙九年即1670年)。此年髡殘五十九歲。人自黃山來,言其狀,謂情理倶無。餘不禁肢癢。若知老之迅速如此,則得買草鞋踏遍了也這最能體現髡殘豪爽剛猛的性格。這是他根據朋友描述來創作的一件黃山巨石倒臥、泉潭澗流圖,也有點畫餅充飢的意思。筆墨渾厚,頗有粗頭亂服意趣,但細睇則森然有序。

山水冊之十七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這幅冊頁描繪桐蔭晤友的場景。從筆墨特點看,與《山水冊之十六》應屬同一時期作品。高大的青桐下數間茅屋,芭蕉翠竹掩映,溪流繞屋,高士所宅也。從圖式看,頗似吳門宗師沈周的風格,但筆墨更加粗拙蒼樸又渾莽滋潤,這恰是髡殘的不二手段。

山水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這件山水小品(冊頁)是髡殘隱居南京牛首山天闕山房時所作,從風格來看應是成熟期自家面貌。全畫意境幽邃,用筆細謹,設色雅逸,用墨最豐富,頗得米家山水破墨、破色之妙。完成前的醒筆猶見精妙,得宋元人之精髓。

山水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這件作品描繪江南習見景色。作者自題雲:“書畫當以氣韻勝人,不可有霸滯之氣。有落流俗之習,安可論畫耶?”常見之景物要以不同筆墨表現,方見出作者的認識高度和獨到之處。這幅作品正是在開合、遠近、疏密以及筆墨清渾等方面脫開習氣,而給人以溼潤、悠遠、生氣等強烈感受。髡殘最擅長在水墨將幹未乾之際措手焦墨皴擦、濃墨提點,從而形成自己粗頭亂服、蒼茫煙瘴的畫風。

山齊禪寂

四僧之髡殘18幅精品畫作賞析

《山齊禪寂》扇面題詩云:“入山恐不深,何妨千萬重。草鞋雄似虎,杖柱活如龍。”髡殘一生好遊名山大川,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重視師法自然,自謂“論畫精髓者,必多覽書史。登山窮源,方能造意”。此畫作山腳書屋與山巔寺宇的呼應,群山萬千,山徑隱現,頗伸壯遊之志。這是髡殘五十四歲時畫給好友的。



注:墨尖族感謝您的收藏和轉發,如果喜歡儘可在評論區中暢所欲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