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90後職場人:你不是沒能力,只是不會展示自己,給你4點實用乾貨

85後,前央企物流總監,深耕物流13年,天津大學MBA,馬拉松跑者,創業者,專注物流和職場。

全文總計6047字,建議閱讀15分鐘。

目錄:

01 正確設置你的能力框架

1.1成功因素公式;

1.2基本歸因錯誤;

1.3實踐中的應用;

02 語言和非語言溝通中的奧妙

2.1提升語言溝通能力;

2.2肢體語言中的學問;

03 提升好感度的關鍵技巧

3.1恭維;

3.2意見相同;

3.3討喜的自我表現;

04 成為一個有身份的人

4.1注意你的著裝;

4.2美化教育背景;

4.3向權力者“借光”。

90後職場人:你不是沒能力,只是不會展示自己,給你4點實用乾貨

在職場中,無論每個人的職業或者專長是什麼,我們的能力每時每刻都會被他人判斷和評估。

事實上,無論是我們的上級、下級還是平級的同事,他們非常不善於判斷他人的能力,他們很多時候不是根據事實,而是根據對你的印象做出判斷。也就是說,你的能力再強,他們看不到,或者說,他們感知不到你的能力,那麼,終究也是會影響到你的職涯發展的。

這裡面的問題就在於:你已經具備的能力≠你傳遞出來的讓他人感知到的能力。

能力既然存在,就應當被感知。面對事實和被他人感知之間的差異,我們只有通過有效的技巧、高調的展示,提升自己被感知的能力,才能讓他人對我們的能力有一個相對正確的判斷。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探討下,如何通過能力展示,刷出自己的存在感、吸引力和硬實力。

90後職場人:你不是沒能力,只是不會展示自己,給你4點實用乾貨

01 正確設置你的能力框架

1.1成功因素公式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達利和喬治·戈瑟爾斯研究發現,旁觀者在評價一項成果時,除了能力,還會考慮以下因素:動機、難度和運氣。它們的關係以下列成功因素公式來表達:

E=[(F+F’)·(M+M’)]+(S+S’)+G

其中,E代表結果,F代表現有能力(被感知的能力)係數,F’代表能力臨時約束,M代表現有動機因素係數,M’代表臨時動機因素,S代表一般難度,S’代表臨時難度影響因素,G代表運氣。

從上面的公式中可以看到,除了能力,還有任務難度、運氣好壞、動機強弱,這三個因素會影響事情的結果。我們再換一個角度,根據這個成功因素公式,動機越弱,任務難度越大,運氣越差,那麼,如果想達到的結果越好,則需要的能力就越高。

也就是說,在我們自身能力就很強的前提下,想要給別人展示出來我們的能力很強,只需要在剩餘的三個因素上下功夫即可。

1.2基本歸因錯誤

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人們常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

比如說,當銷售人員的業績不佳時,銷售經理更傾向於將其歸因於下屬的懶惰而不是競爭對手的實力。

將結果歸因於個人,這就是基本歸因錯誤。我們執行一項任務,結果只會有兩種,成功或者失敗。那麼,歸因錯誤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

當我們能出色的完成一項任務時,這種歸因方式對我們是有利的,因為評估你的人,會覺得這個結果是你憑藉個人能力達成的,而跟外部環境無關(運氣、難度等)。

當我們失敗的時候,評估你的人,正常情況下,一定是會覺得你的能力不夠。所以,想要改變別人對你的認知,就要想盡辦法改變這種歸因錯誤的影響。你必須用各種手段突出外部環境的困難和壞運氣,由此可以讓他人忽視你的能力不足的問題。

比如,我們在做一件比較艱鉅的任務過程中,事先就把阻礙說出來,就比事後說顯得更可信。而且事後說出來的話,會讓你覺得是藉口,容易引起懷疑。

1.3實踐中的應用

假設此時的你,接到了上級給你下達的任務,要求你在規定的時間內把任務完成。接下來的過程,你會怎麼做?

低調的你,或許會這樣。

拿到任務以後,快速將任務量化為幾個小的目標,制定工作計劃,並落實。期間,或許會遇到一些問題,但是你覺得領導既然信任自己,就應該自己想盡辦法去解決,不要去打擾領導,免得讓他老人家覺得你沒有能力,終於,加班加點把任務在規定的時間節點完成了。你覺得你的領導感受怎樣?

或許他覺得這個任務對你而言是小菜一碟,因為你們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他大概率是不知道你在這期間的辛苦付出的。你確實讓領導覺得什麼事情交待給你很省心,很放心。但是,對他而言,結果達到了,本身就是符合自己的預期了,所以,他不會對你的能力有更立體的認知。

高調的你,又會怎樣呢?

拿到任務後,對任務進行拆解,制定出來一份推進計劃,在未正式開始執行之前,向你的領導請示彙報這個任務你想怎麼去實施,從這個過程中,他會看到你的分解任務的能力以及工作的計劃性;

在推進計劃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些難題,即使這個難題你知道如何解決,也不要自己消化掉,而是及時地向上反饋,同時,給出你自己的方案,這個過程中,他會看到你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涉及到了我們上面的成功公式中的“難度”,當難度大,但是結果卻達成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認為你的能力強;

任務完成,向領導交付的時,要學會總結,向領導展示這個任務執行過程中做的好的地方以及不足的地方,這樣他會看到你的善於總結的能力以及系統思考的能力。假設任務失敗,你的領導也不會覺得你的能力不行,而是會覺得那是外部因素造成的。

想一想,假設說你是領導,你覺得哪個人更厲害些呢?是的,兩個人的能力都一樣,一個是自己悶頭苦幹,一個是把自己的能力通過各種方式表現了出來。我敢說,大部分人會覺得,那個“高調的你”更有能力一些。

90後職場人:你不是沒能力,只是不會展示自己,給你4點實用乾貨

02 語言和非語言溝通中的奧妙

2.1提升語言溝通能力

工作和生活中,那些語言溝通能力強的人,往往與同事相處融洽,深受領導賞識,因而獲得升遷機會。而那些語言溝通能力有所欠缺的人,則往往默默無聞,被人無視。

1)語言溝通中的技巧

語速要比正常情況稍微快一些,吐字清晰,語速平穩;音量要比正常情況大一點;聲調沉穩、抑揚頓挫;注意發音的準確性,使用標準發音;儘量不要使用方言和口音;發言儘量做到多次,而且長短適中;在說重點之前最好有適當的停頓;表達時使用不同的詞彙,避免多餘的重複,不要輕易打斷他人的發言。

另外,要學會複述,就是重複對方剛說過的話裡重要的文字,加上開場白; 要學會感性回應,就是把對方的話加上自己的感受再說出;要學會先跟後帶,就是先附和對方的觀點,然後才帶領他去你想去的方向。

2)避免7種無力表達

第一種,過分強調,比如,我真的真的不想;

第二種,吞吞吐吐,比如,我....嗯....從來沒去過那兒;

第三種,討好,比如,你知道的,太棒了;

第四種,過於客氣,比如,最最尊敬的某先生/某女士;

第五種,不正確的表達,比如,把同學說成時童鞋,孩子說成是孩紙;

第六種,陰陽怪氣,比如,在宣佈結論的時候用疑問的語氣;

第七種,反問,比如,難道不對嗎?

如果這七種你記不住,那你可以試著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一點傷,即避免說話時吞吞吐吐。如果你說話不連貫或者話語中有很多“嗯呃”,記得及時糾正,且不要重複自己說過的話,這樣會明顯獲得更高的評價。

2.2肢體語言中的學問

我們都堅信肢體語言的可信度更高,因為我們認為說出來的語言可能會很空洞、不真實,而且會被人輕易操控。很多心理學家認為,正是由於對語言的這種成見,非語言交流才成為影響他人的關鍵。

1)55/38/7法則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麥拉賓深入研究了非語言交流的作用。在一次實驗種,他播放了一些學生朗誦的視頻,有的學生充滿激情,有的情緒低落,有的面無表情。觀看視頻後,測試者需要選出他們喜歡的學生。結果顯示,不是學生朗誦的內容,而是他們的語氣和肢體動作對測試者的評價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麥拉賓得出了以下公式:

總體印象=55%肢體動作+38%語氣+7%內容

2)非語言溝通中的技巧

與溝通對象保持1.2-1.5米的距離;說話時,眼睛直視對方,但聽對方說話時,不要看著他,且不要頻繁眨眼睛;不需要每時每刻都保持微笑;不要頻繁的肢體接觸,而是合理使用這一技巧;站立的時候,儘量與對方保持一點斜角;對於男性,身高有著決定性意義,因此要用一些辦法顯高;展示你的熱情,走動並做手勢。

90後職場人:你不是沒能力,只是不會展示自己,給你4點實用乾貨

03 提升好感度的關鍵技巧

3.1恭維

喬·吉拉德是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可的“世界上最成功的銷售員”。入職3年後,他以一年銷售1425輛汽車地成績,打破了汽車銷售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而且,最終他因銷售汽車創下了4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吉拉德成功的秘訣就是直接向客戶展示自己對他們的敬仰,也就是毫不掩飾的恭維。每個月,他都會給客戶寄卡片,卡片上只寫“我愛你”。吉拉德很清楚,他的客戶都知道這是純粹的討好行為,但這種行為就是有用。

在職場中,最理想的情況是,對方很早就從第三方口中得知你對他的讚美。

不同於向他人提供幫助或者禮物,恭維不會讓對方基於禮節而產生必須回禮的壓力,通過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友善和熱心,從而提升對方對你的好感度。關於恭維,簡單分享兩個小技巧。

1)針對性強。恭維不要浮於表面,越有針對性,效果越好。舉個例子,你覺得同事做的好,通常會說:“幹得漂亮!”,再看看下面這個表達:“你把所有人都召集到了一起,並用清晰的論證說服了他們,簡直太令人佩服了!”

2)模仿對方。交談雙方會在幾分鐘的接觸後無意識地模仿對方,人們稱這種情況為變色龍效應。當你的儀態、措辭、語速、口音越來越像對方時,對方會提升對你的好感度。

3.2意見相同

意見相同是提升好感度的重要技巧之一,和其他技巧一樣,我們不能表現得太刻意,太刻意很容易讓人看穿。

我們可以選擇在對方表達完自己的觀點後,直接贊同對方的意見,但是這種做法很不高級。

更好的做法是,在對方還沒有提出自己的意見時,就把他要講的觀點說出來。

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提前搜索資料或者向其他人諮詢,細緻地瞭解對方的觀點,然後就可以表達與對方觀點相同的意見,且不要顯得刻意。當然,並不是說一定要所有的意見都保持一致,只需要在關鍵問題上觀點一致即可。那些不重要的問題,即使意見不一致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只要對方發現你和他有同樣的價值觀,他就會對你產生好感,並將好感擴散到其他方面。

這裡還有一個小技巧,那就是,如果你與對方意見相同的話,一定要顯得非常果斷;如果與對方的意見不同,請表現出猶豫不定。你可以先表達出不同的意見,經過幾分鐘討論後再做出讓步,說一句“好吧,我被你說服了”。

3.3討喜的自我表現

一個令人討厭的人,就算不停地讚美別人,也不會因此贏得人心。因此,誇獎他人的同時,還要美化自己的形象,這樣才能起到贏得人心的效果。

1)相似吸引理論

相似吸引,指的是越是相似的人,他們之間的吸引力也越大。

做銷售的人,通常都懂得如何準確地利用和客戶的共同性,比如說,我們到達客戶的辦公室以後,先簡單環視一下,假設說發現了茶几上的茶臺,那麼在破冰環節,就可以跟客戶聊茶的話題,目的就是找共同性。好的破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你跟客戶之間的信任度。

理論和實踐一致證明:年齡、愛好、價值觀,甚至是抽菸等細微的共同點,都可以提升你跟同事或者領導之間的好感度。

另外,在交流過程中,要不停地向對方展示,你們是站在同一個陣營地。

比如,可以用“我們”來代替“我”。同時,你也應該努力尋找自己與對方的共同點。比如打探對方的出生地、曾經就讀的學校等。

2)坦誠相待

在交流的過程中,你也不能光顧著問,也一定要透露一些自己的信息,因為坦誠相待是產生好感和信任最重要的因素。你可以主動透露自己想去旅行的地方、最喜歡的菜系、正在看的書等,當然,隱私話題最好不要涉及。不過,遺憾的是,職場中,很多人難以做到坦誠相待,只有自信的人更願意透露自己的信息。

只要我們把這3個關鍵技巧牢記於心,就可以提升他人對我們的好感度,從而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

90後職場人:你不是沒能力,只是不會展示自己,給你4點實用乾貨

04 成為一個有身份的人

牛津大學學者克里斯·麥克納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叫做:

我們根本不需要成為專業人士,我們只需要像個專業人士。

怎麼理解呢,我們先看下面的一個例子:

美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分別把一輛豪車和一輛老舊的破車停在紅燈前,擋住後面的車,且直到綠燈亮了也不走開,然後觀察後面等待的車主的反應。結果不出所料,如果是老舊的破車,後面的車主幾乎都安樂喇叭;而豪華車的待遇則不同,雖然後面有一半車主按了喇叭,但是他們還是在耐心等待。

這個實驗的意義在於——在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被感知的身份對我們會產生影響的情況下,被感知的身份越高,越容易獲得尊重。好了,如何讓自己看上去很有身份呢?

4.1注意你的著裝

曾經有一個實驗:

工作人員在街上闖紅燈,一次穿著隨意普通,另一次穿著正式優雅。結果顯示,穿著正式優雅時,跟隨工作人員一起闖紅燈的人明顯增多。

還有一個實驗:

工作人員扮演一個乘坐公交車卻手機沒電也沒帶零錢和公交卡的人,與上一次實驗類似,一次他著裝略顯邋遢,另一次著裝精緻考究。結果顯示,精緻考究時,有更多人願意借錢給實驗人員。

選擇服裝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才能提高對方對你能力的評價。正如一句美國諺語所說:“不要穿符合你身份地位的服裝,而要穿符合你想被感知的身份低微的衣服”。麥肯錫公司當初要求所有的諮詢顧問,模仿律師的穿衣風格,這樣很容易就從著裝上樹立起了自己的專業性。其次,你也要細緻的觀察力,避免讓自己的打扮顯得過於誇張。

當然,不同的環境對著裝的要求不同,這一點也是要根據企業以及場合進行適當的調整。

4.2美化教育背景

全世界每年都有許多偽造學歷和頭銜的人到處招搖撞騙,他們之所以能成功得逞,不僅是因為受騙者的虛榮心在作祟,還是因為虛假學歷和頭銜提高了他們被感知的能力。學歷造假可恥,但是大家一定要認識到整個社會對於高學歷的人是高看一眼的現狀。

這一點我們在就業的時候也會有所體會,那些985、211的大學生,就要比普通學校的大學生更容易進入那些知名企業;同樣的崗位,不同的學歷人員,高學歷的在某些企業會比學歷低的享受一些學歷補貼;想要往更高的職位晉升,除了自身的能力、工作年限之外,學歷也是一個門檻。

近幾年,隨著EMBA政策變得更加嚴格,增加了參加全國聯考的限制,國家公務員讀EMBA不再享受報銷,MBA市場開始變得異常火爆,如果大家有條件而且又有時間的話,建議花些時間,系統地提升一下管理知識,同時,也可以藉助這個平臺,擴大自己的圈子,最重要的是,順利畢業的話,可以拿到國家承認的學歷證和學位證。無論是MBA同學的圈子還是畢業拿到的雙證,都是可以美化自己的教育背景的。

4.3向權力者“借光”

當一個人和知名人士或者是高權力者有所關聯時,他的身份地位和光環效應會一起發揮作用,在小學課本中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狐假虎威”。直白點講,跟位高權重的人有一點聯繫,可以直接提升我們被感知的能力。

比如,在進入陌生的社交圈子時,如果想要被感知的身份較高、能力較強,最低調有效的方式就是由圈子裡身份最高的人來介紹你。

比如,你進入一家新的公司,如果公司的CEO親自介紹你,你就可以一直與最高地位產生聯繫。

總之,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可,光有能力是不夠的,成功的展示自己的能力更為重要!

以上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你的觀點,你也可以,收藏此文或者轉發出去,讓更多的人受益!

祝近安!

物流者說,實戰物流人的聚集地。關注我們,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