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元璋起初發了很多免死鐵券,為何那些被他殺的功臣卻不用免死鐵券?

歷史一書生


朱元璋在開國之初,確實發了很多“免死鐵券”出去。《明史》記載:“三年,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並賜鐵券。”獲得“免死鐵券”的公包括李善長、徐達等六人。獲得“免死鐵券”的侯包括湯和、耿炳文等二十八人。

(傳說中的免死鐵券)

有人說,朱元璋所發的這些“免死鐵券”一點兒作用也沒有,功臣們最終大都被朱元璋給賜死了。那麼,既然朱元璋發了那麼多“免死鐵券”,最後又把這些大臣給賜死。朱元璋這樣做,不是出爾反爾嗎?皇帝怎麼能說話不算話呢?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我們需要先把一些東西釐清。

一是朱元璋所賜死的功臣中,很多並沒有獲得“免死鐵券”。比如胡惟庸、傅友德、曹興、葉升、曹震、張溫、李新、陳桓、張翼等等,他們很多雖然封公賜爵,但並沒有獲得“免死鐵券”。

二是朱元璋賜給“免死鐵券”的,並不是全部都殺掉了。比如封公的徐達、李文忠、鄧愈、常茂,以及非常多的侯,他們獲得免死鐵券後,最終並沒有被殺掉。就算是民間傳得沸沸揚揚的徐達被朱元璋賜給“蒸鵝”一事,也不過是民間傳說而已。而且我們也知道,吃了“蒸鵝”與背疽發作沒有什麼聯繫。

那麼,是不是就可以由此說明,朱元璋的“免死鐵券”,在大臣那裡,能夠發揮作用呢?

也不盡然。事實上,有很多功臣獲得了“免死鐵券”,最後還是被朱元璋給賜死了。這些功臣就包括李善長、馮勝、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鄭遇春、費聚、趙庸、朱亮祖等很多封公或者封侯的人。

(朱元璋)

那麼,既然朱元璋發給大臣“免死鐵券”,為什麼大臣卻還會被殺呢?朱元璋想的什麼辦法,既能夠殺功臣,又能讓他的金口玉言,不至於失信呢?

一、“免死鐵券”有數量限制。

《明史》記載:“外刻履歷、恩數之詳,以記其功;中鐫免罪、減祿之數,以防其過。”

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免死鐵券”並非一直都可以免死,而是有數量限制的。免死一次,免死兩次,都有明確記載,“以防其過”。

很顯然,朱元璋在設計“免死鐵券”的時候,對這個問題就有周密的考慮。也就是說,只要免死的次數,超過了鐵券上規定的次數,想要殺掉,也就是輕而易舉的。

事實上,朱元璋也正是這樣做的。比如對李善長,就明確寫道:“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但是,朱元璋最後在蒐集李善長罪證的時候,得出的結論是他不只該被殺一回。比如,胡惟庸派人與李善長聯繫造反,李善長雖然“驚駭”,但是並不把這件事上報。這就該被殺一次了。接著,胡惟庸又派人與李善長聯繫。但是李善長依然不上報,還和胡惟庸“通賂遺,交私語”。這樣一種情況,又應該被殺一次了。再接著,藍玉打到捕魚兒海的時候,獲得了胡惟庸交通蒙古人的信。藍玉把這事告訴李善長,李善長依然藏匿不報。這又應該被殺一次。

上面所列出的李善長的罪行,至少應該被殺三次,而李善長的“免死鐵券”只免死兩次。因此,他理所當然應該被殺了。

而藍玉的“罪行”,朱元璋甚至給他搞成了一本書,那就不僅僅是一次兩次罪行的問題了。

(李善長)

二、“免死鐵券”有不能免之罪。

青海省檔案館收藏的明代右軍都督李文獲得的鐵券,這個鐵券上面有這樣的文字:“仍與爾誓,除謀逆不宥外,其餘若犯死罪,免爾本身一次,以酬爾勳。”

這個鐵券被稱為“李文鐵券”。李文是明英宗時期的將軍,這塊鐵券是明英宗送給李文的“免死鐵券”。從這塊鐵券上記載的文字可以看出,並不是所有的罪行都是可以免死的,“謀逆”這樣的罪行,就不能免死。

除此外,《萬曆野獲編》上也有這樣的記載:“所謂免死者,除謀反大逆,一切死罪皆免。然免後即革爵革祿,不許仍故封。”

從以上的實物記載和文字記載可以看出,“免死鐵券”規定的免死,是不包括“謀逆”這樣的罪行的。

而朱元璋所殺的那些功臣,李善長、胡惟庸、藍玉等人,他們所犯的,在朱元璋看來,都是“謀逆”大罪,怎麼可能免死呢?

所以,朱元璋殺功臣的時候,基本上是一點兒顧忌都沒有。該怎麼殺,還怎麼殺。“免死鐵券”在他那裡,形同虛設。

(參考資料:《明史》《萬曆野獲編》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元璋笑了,這免死鐵券可是我發的,說明書和解釋權不應該由我來安排嗎?

眾多要被殺的功臣哭了,刀都架在我們脖子上了!我們還拿免死說事,話說我們得多天真!

事實上明朝的免死鐵券,或者說其他朝代的免死鐵券,純粹就是一張廢紙,它的作用只不過是榮耀,作為皇家御賜自己地位的象徵,誰也不會天真的指望它能給自己帶來免死的特權,更別說在鐵券中,有過特殊的註明:除謀逆外!

簡單的來說,鐵券的作用只應對於造反以外的罪行,例如殺人、貪汙等,然而這些罪對於那些明朝開國功臣來說,通常情況下根本不會觸碰,就算殺人也會由其他下人代勞,而他們位高權重,本來過的就是富貴的日子,貪汙的紅線也很難觸碰,即便碰了只要對皇權威脅不大,皇帝也未必會選擇追究。

所以明朝歷史上持有免死鐵券卻還被處死的人,通常太祖皇帝都給他們安了一個必死的罪名,那就是謀逆!我的鐵券沒包含此項,所以在謀逆範圍裡的功臣們,他們手裡有再多的鐵券也無用。無論是皇帝還是這些功臣,幾十年前能在血雨腥風的戰場上活到現在,最起碼的智商還是具備的,老朱就是成心讓你死,這個時候你拿出一個不管用的免死鐵券,那是不是太缺心眼了?這種情商的人還能活到現在?

例如李善長,獲得自己免死2次的鐵券一張,兒子免死1次的鐵券一張,結果最後全家幾十口被滅。藍玉的鐵券更加“光芒萬丈”,可世襲免死1次(自己用不到可以傳給下一代,然後繼續往下傳),結果自己全家聯同被株連的共計15000人全部被殺!這不是免死券,而是催命符!獲該殊榮的都非等閒之輩,可在皇權高度統一的明朝,也意味著這些人接下來的腳步將無比艱辛,一旦走錯路,鐵券就會直接傳化為一張滿門抄斬的聖旨!


遼寧資深球迷


第一次知道“免死鐵卷”是在《水滸傳》中,對小旋風柴進的那個鐵片子感興趣,但是也知道了“丹書鐵券”這個東西。其實不只是宋朝,大明王朝剛剛建國的時候,朱元璋為了表彰那些功臣們,也搞了這一套,無非是為了表明他對昔日一起征戰大臣們的深明大義和崇高謝意。

大臣們當然很高興,因為有了這個東西就可以免死了,但是根據後來的事實表明,他們想的太早了,而且在朱元璋一朝,伴隨著日後的大屠殺和大清洗。我們不禁遲疑,難道丹書鐵券不靈了嗎?為什麼朱元璋還會殺持有丹書鐵券的大臣來?這些大臣的智商呢?

別看是一個小小的鐵片,這就涉及到一個權力博弈的問題,其主導權當然是在朱元璋身上,其最終的解釋權也在朱元璋這裡,這玩意到底有效無效,還不是朱元璋一句話的事情。朱元璋說他有效,他就有用;說他無效,就是廢鐵一塊。

但是朱元璋在背後留了致命的一招,那就是丹書鐵券免死的前提,那就是“所謂免死,除謀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也就是說,只要你不是謀逆大罪,其他的任何罪名都可以赦免。所以說,朱元璋想除掉那些手中持有丹書鐵券的開國功臣,也只有把他們歸為謀逆造反的一黨。

朱元璋即位後,面臨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鞏固自己的政權,他深知功臣們個個勞苦功高,又能力非凡,是威脅大明王朝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自己在位的時候,尚可鎮住,但是自己駕崩之後,兒孫們即位了,這就是一個問題了,所以必須要對他們下手。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晚年的時候,製造了很多慘案,只要是他認為有威脅的基本上都處死了,而且這些被處死的大臣,基本上都是犯了謀逆大罪。至於為什麼都是謀逆大罪,因為他們手中都有丹書鐵券,李善長、劉基、徐達等等,基本上都有,而且大部分的開國大臣都有。

朱元璋也知道這些人沒有謀逆之心,但是自己在的時候沒有,並不代表以後沒有,他們沒有,並不代表他們的兒孫沒有,所以說為了大名江山和子孫後代的穩固統治,自己出的這個難題,必須要自己解決掉,於是胡惟庸案、藍玉案,這一系列的案子中,牽涉進了很多人,牽涉進了很多的人頭落地。

丹書鐵券這玩意,純粹就是個心理安慰,這一點朱元璋心裡清楚,大臣們心裡也清楚。也終究逃不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


你喜歡的那些事


免死鐵券,又稱免死金牌、丹書鐵券,對於臣子來說,如果能得到免死鐵劵,那將是一種極大的榮譽。

實際上,免死鐵劵它更多的是皇帝給臣子的一種恩惠,是皇帝為了籠絡功臣的手段之一。但是如果臣子要作死,那就沒有辦法了。

擁有免死鐵券,是一種榮譽,但不是護身符。

一個臣子什麼情況下能夠被皇帝授予免死鐵券?立下大功,皇帝給予恩典,這是一種榮譽。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封了李善長等六位公爵,湯和等二十八位侯爵,並且一口氣給他們每個人都發了免死鐵劵。

擁有免死鐵劵,可以讓自己在犯了大錯、要被殺時救自己一命,彷彿多了一條性命,多了一個腦袋。能夠得到免死鐵劵,大臣們自然是非常高興,有不少人還把鐵劵放在大堂上供著。

臣子得到了免死鐵劵很開心是很正常的事,這畢竟是皇帝對自己的一種肯定。但是,有了免死鐵劵,就真的多了個腦袋了嗎?

如果以為擁有了免死鐵劵就能夠高枕無憂、肆意妄為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免死鐵劵不是護身符。

事實上,有34位功臣得到了朱元璋發的免死鐵劵,但這34位功臣卻基本上都沒有好的結果。李善長,一位跟了朱元璋幾十年的先生,堪比蕭何,擁有免死鐵劵,官居中書省左丞相、太師,最後的下場是全家七十餘人被朱元璋處死。藍玉,明朝的涼國公,捕魚兒海之戰名震天下,最後的結局同樣是被殺死。

李善長和藍玉的例子很好的說明了一件事情:免死鐵券是皇帝給的沒錯,但這並不是護身符,想要憑藉免死鐵劵而胡作非為,那會把自己給害死的。

免死鐵劵有“漏洞”

為什麼大臣們得到了免死鐵劵卻不能夠免死呢?這就不得不說到免死鐵劵的“漏洞”了。

什麼漏洞呢?免死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給免死的,明朝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寫道免死的條件,這條件是:

所謂免死,除謀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後革爵革薪,不許仍故封,但貸其命耳。

只要你不是謀逆造反的大罪,其他原因造成的死罪,都可以赦免。

單從這樣看來,似乎免死鐵劵還挺有的,我只要不謀反,我就能夠免死一次。但實際上真的如此嗎?誰來定你的罪?是皇帝,皇帝說你是謀反,你即便真的不是謀反,你又能如何?天下之大,卻沒有聽你辯解的地方,你的罪,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免死鐵劵的背後,體現的是封建社會“人治”下法律的隨意性。你為什麼能夠免死?因為皇帝給你恩典免你一死,你為什麼會死?因為皇帝想讓你死。免死鐵劵深層次來說體現的是法律的隨意性,這就意味著,免死鐵劵註定無法保你平安,皇帝能夠給你恩,自然也能給你威。


簡單平凡123123


免死鐵劵,是朱元璋的奇思妙想,據說可免死罪一次。

朱元璋當年大封功臣,十分慷慨,一口氣簽發了34張免死鐵劵。得到鐵劵的大臣,個個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像是請來了菩薩似的,設香案在大堂供著,似乎有了鐵劵,就多了一個腦袋。


這些開國功臣,大多是一人一張,但李善長是個例外,他一人搞到了兩張,可以免死兩次。

然而,這些開國功臣,最後大多一一慘死,李善長雖有兩張鐵劵,仍難免一死,一家老少十口也盡數遭殺。

李善長是不是老糊塗了,關鍵時刻,為何不出示免死鐵劵啊?

李善長不傻,關鍵時刻出示了,朱元璋一看,嘿嘿冷笑,他拿出了一張鐵劵使用說明書,只見上面寫道:

本鐵劵適用於搶劫、強姦、殺人、縱火等暴力犯罪,但謀反罪除外。

李善長一看傻眼了,捶胸頓足,嚎啕大哭道:“城裡套路深,哥要回農村。”


朱元璋笑道:“農村你去不了了,要去只能去地府報到了!”

除了李善長,還有哪些大臣雖有免死鐵劵,還是被砍頭了呢?

徐達,有免死鐵劵一張。徐達生了背疽,不能吃燒鵝,因燒鵝乃發物,吃了會背疽破裂而死,後來,朱元璋專門讓人送來一隻大燒鵝,徐達看了之後,知道活不了了,一邊流著淚,一邊吃著燒鵝,最後死掉了。


藍玉,有免死鐵劵一張,全家慘死,株連一萬五千人。

胡惟庸,有免死鐵劵一張,全家遭殺,株連三萬多人。

免死鐵劵不僅不能免死,反而成了一道催命符。


一半秋色


朱元璋為什麼要給大臣發“免死鐵卷”?

這一個問題最重要。

明朝很多人不明白,現在很多歷史研究者也不明白。

朱元璋頒發的“免死鐵卷”,重點不在於持卷者可以免死。

朱元璋搭功夫,搭成本弄什麼勞什子“免死鐵卷”目的只有一個:
以顯示朱元璋“皇恩浩蕩”,賞功大方!對得起手下人的跟隨!

朕念爾勤勞既久,立功最大。今天下已定,論功行賞,朕無以報爾,是用加爾爵祿,使爾子孫世世承襲。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禮,茲與爾誓......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

人最寶貴的是什麼?肯定是生命呀!什麼金銀財寶,高官王侯那裡比的了生命珍貴呢!

朱元璋決定給予李善長,胡惟庸,藍玉等34人第二次生命,甚至給了李善長兩張“免死鐵卷”,就是給了兩次生命呀!

你們看看,我朱元璋對你們多好呀!“賞”不可謂不厚了吧!我對得起你們立的大功了,你們這些王八蛋要對得起我呀!不要翹尾巴!——朱元璋如是說。

但是,朱元璋接著說:為了防止你們翹尾巴,對不起我賞給你們的“厚賞”,也為了保護你們,以不讓你們胡作非為,咱們加個備註吧!

除謀逆不宥,其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

恩,免死有條件,謀反照殺不誤。

至於什麼是謀反,誰來解釋謀反?

自然是朱元璋了,朱元璋說你謀反了,你就是謀反了。

重申一下重點:

免死鐵卷者只為為了顯示朱元璋“君恩深厚”!

和免死與否關係不大!


葭明通半瓶歷史


丹書鐵券,民間俗稱免死金牌,這是皇帝發給有功勞臣子的最高榮譽,也可以算成是臣子的擋箭牌。朱元璋就曾經給34個功臣都頒發了免死鐵券,不過,這個免死鐵券有一個小小的陷阱,那就是,只要不是謀反,都可以免死。

當然,並不是說免死隨時都可以用,絕大多數免死金牌,只能免死一次,有些功勞特別大的,可以免死兩次。比如被稱為明朝第一功臣的李善長,他的免死金牌可以免死兩次,兒子也可以免死一次。

瞭解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李善長最後的結局非常悲慘,不但自己被處死,而且還牽連了自己的家人,於是,一家七十多口,全都被處死。李善長其實非常無辜,胡惟庸案發生後,李善長雖然有所牽連,但畢竟和李善長的關係不是很大。

這一次,朱元璋原諒了他,免去了他的死刑,流放到了崇明。但幾年後,朱元璋再次秋後算賬,最終,李善長還是因為胡惟庸案件而受到牽連,最終悲慘死去。

李善長的結局,告訴人們兩件事,第一,免死金牌不是萬能的,如果觸犯了謀反的大罪,那是不可能被赦免的。第二,謀反不謀反,你說了不算,皇帝說了算。

那麼,我們回頭再看一下問題,就會發現。歷史上所謂的丹書鐵券,免死金牌,全都是一種象徵性的擺設。聰明的人不會把這種東西當成護身符。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即使有免死金牌,只要皇帝想讓你死,謀反的罪名很容易成立,雖然你本身不會謀反,但你卻沒有申辯的權利。

李善長和那些有了免死牌,卻依舊被處死的人,他們的結局詮釋了什麼叫做伴君如伴虎。問題中問的,或許真的是太過天真。

有人或許說,朱元璋太過殘忍刻薄。在中國歷史上,這種事情實在太多了。人們對於權力地位慾望,遠遠超出了道德以及人性的約束。如果換位思考,人們或許就會明白,朱元璋等人很害怕權力的丟失,有其害怕謀反等行為。

免死金牌是一把雙刃劍,表面上看是一種殊榮,一種榮耀,實際上,在免死金牌背後,是一種警告和不信任。人們如果過於天真的認為,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當有一天死亡就在眼前之時,就會明白,現實的殘酷,遠超你想象。


小小嬴政


小雪微鑑:說起免死金牌,很多人都會想起一個人,那就是岳飛,岳飛被皇帝用了21道金牌,賜死在風波亭內。再者,還有就是丹書鐵卷,話說在《包青天》中,包拯準備去給柴王爺賀壽,但是柴王爺的兒子,卻成為了造反的頭頭,後來,太祖皇帝親頒的丹書鐵卷在法律面前,失去了作用。我們今天講的,和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有關,他在建國以後,發了很多的免死鐵卷,但是在政治大清洗中,這些丹書鐵券卻失去了作用,說白了,這其中的原因就是所有權的問題。

皇帝所頒,自然所有權和解釋權都屬於皇帝所有

你可能會問,什麼人犯事了才會拿出免死鐵券,這些人,都是對大明有功的大臣和武將,每一個,都曾經和朱元璋一起上陣殺敵、衝鋒陷陣。

但是話說回來,坐江山比打江山難,在起初為了獎勵功勳而頒發的免死鐵券,為必會使你一輩子平安無事,如果你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什麼東西都不好使。

朱元璋是一位馬上皇帝,出身貧苦的他,對於官場那一套是深諳在心,對於身邊的人都很防備,在政治上,他創建了東廠和西廠制度,創建錦衣衛,當然,這也是後來魏忠賢等宦官勢力逐漸壯大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認,他利用這些勢力進行政治清洗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前文說到,朱元璋給有功之臣發了不少的丹書鐵券,那這個東西到底有沒有實際的效力呢。其實,據歷史記載,有一個人,因為免死鐵券,朱元璋赦免了他,他就是李善長。

李善長是一位博古通今的人,知識淵博,有當時諸葛之稱,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給他貢獻了很多的精囊妙計。

但是,李善長在建國以後就牽涉到造反罪中,因為有免死鐵券,朱元璋對他網開一面。這也是朱元璋第一次因為一個人的功績,讓免死鐵券發揮了實際作用。然而,後來李善長終究難逃一死,在幾年後,又因為權力爭鬥,被牽涉到造反這種大罪之中,最後,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板件如伴虎,說是免死鐵券,其實就是一種家族地位的象徵

就比如宋朝有名的南宮世家,他們祖上都是對大宋有功之臣,但是子孫卻因為造反、忤逆、欺君等大罪被殺。

免死鐵券,說實話更像是一個家族的地位象徵,如果真的惹怒了皇帝,皇帝也會收回這個尚方寶劍,所有權是皇帝的,他說什麼都是對的。

綜上,免死鐵券可以嚇到很多官員,因為這是地位的象徵,但是對於皇族而言,即使自己身陷囹圄,也不會拿出免死鐵券,因為他們知道,即使是免死鐵券也救不了他們,因為這個鐵匣子的最終解釋權還是歸皇家所有。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大肆封賞功臣,併發放了很多免死鐵券,但在朱元璋晚年大部分的開國功臣都被殺害,而這些功臣卻沒有使用免死鐵券,這又是為何?


免死鐵券有何作用

免死鐵券的樣子就像是一葉瓦片,朱元璋在打造免死鐵券時,主要仿照唐朝遺留下來的鐵券模樣,在鐵券上書寫著這位大臣的功績和免除死罪的次數。

洪武二年,太祖欲封功臣,議為鐵券,而未有定製。或言台州民錢允一有家藏吳越王鏐唐賜鐵券,遂遣使取之,因其式而損益焉。其制如瓦,第為七等。

如果某位大臣獲得免死鐵券,他只要不是犯了謀反之罪,只要拿出免死鐵券就可以免除本人一死。

不過免死鐵券的實際作用並沒有這麼顯著,皇帝真的想要處死這位大臣,說他謀反就是謀反,區區免死鐵券可擋不住皇帝的屠刀。


朱元璋發放34張免死鐵券,但只有兩人得以身免

朱元璋一共封了六位國公,二十八位侯爵,發放了34張免死鐵券,但這些人到了永樂時期,只有湯和、華高兩人僥倖生存了下來,其餘功臣大部分都被朱元璋屠戮。

這些人不是不想使用免死鐵券,而是他們根本不能用,鐵券的最終解釋權都在朱元璋手中,這讓他們怎麼用?

韓國公李善長牽涉進了胡惟庸謀反案,結果被族誅。涼國公藍玉也是因為謀反被誅,其餘功臣被殺的原因基本上都是謀反。

畢竟免死鐵券無法免除謀反罪,皇帝要殺某個功臣也必須有個藉口,因此儘管這位被殺的功臣並不是真的謀反,他們也沒法反駁。

皇帝說你有罪,你能說自己沒罪?尤其是免死鐵券還是朱元璋親自發放的,就算是真的找不到謀反的藉口,朱元璋還可以下旨收回免死鐵券。


因此大部分的功臣一旦被朱元璋下獄,根本不會拿出免死鐵券,這樣做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東方大史


我是史海講經人,我愛回答。一些公司或企業搞個什麼活動,前面是一大段誘人的各種獎勵或禮品,然後在結尾,會有一行小小的字:本活動最終解釋歸某某所有。所以在大明這家企業的老闆朱元璋給員工們發免死鐵券時,大家都歡天喜地,但卻沒讀懂此活動最終解釋權歸大老闆朱元璋所有。


免死鐵券,有時也叫丹書鐵券,通俗的來說就是免死金牌,說白了就是一個鐵牌牌,上面會記載一些基本的信息,比如是什麼時候賜的呀,賜給誰呀,有啥功績呀,最重要的是上面會寫享受的特權,可以免死幾次。


這種玩藝的首創是劉邦,只過那時是將券一分為二,朝庭和受賜之人一人一半,只是一種榮耀,並不具有免死功能。最早出現有免死功能是在南北朝時期,當時可以免死一般在3次以下,後來這種券不但被賜者有免死功能,而且還可以福澤後代。


到了朱元璋,這免死鐵券跟不要錢的一樣,確實也不怎麼花錢,反正就是弄個鐵片上刻一些字而已,給當年一幫子跟著自己打天下的兄弟們來了個團購,一下子發出去幾十張。這次大老闆給的這份聖恩,這幫子兄弟也是高興壞了。


你看哈,上面有寫著有啥功績,還能免死呢,放在現在來說,這是一個裝逼神器呀,可惜哪時沒有微博呀朋友圈什麼的,不能怎麼也得發一波圖。


但這幫哥們高興的太早了,一回頭髮現老朱就把他們抓起來,不但要殺他,還要滅族呢,這幫兄弟就不幹了,說老闆,你說話不算數呀,我這有牌牌呢,你是不能殺我的。

老朱一聲冷笑,說道:“這上面的字你認識不。”

大臣:“當然認識呀。”

朱元璋說:“那好,我來給你劃重點,看著沒,這上面寫著除謀逆不宥,其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不是我說話不算數呀,而是你犯了謀逆呀,這可不在免死範圍內。”

大臣.....

眾人卒。


所以我們大家去看下那些老朱處死的那幫人,比如李善長,當年受胡惟庸案牽連,李善長因為知道胡惟庸要反,但李善長當時卻沒有向朱元璋告發,事後胡惟庸下獄,李善長也沒跑了。但李善長可是有免死金牌的呀,結果呢還是被處死了,老朱給他的罪名是“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聽到這個罪名你還好意思把那個牌牌拿出來麼。


再看藍玉,有世襲免死鐵劵,謀逆,滅門剝皮;鄧愈,有世襲鐵劵,自己死後,兒子世襲,後捲入李善長案,被誅。


關注我,撩史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