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致逐漸被淡忘的稱謂語“娘”:“娘”的淵源及其與“孃”的關係

之前討論了漢語稱謂語中使用得越來越少的"爹" ,小文得到了不少前輩和文友的批評指點,討論也很熱烈,且很快成為第二篇10w+。作為一個對漢字文化感興趣的普通人,今天還想延續類似的話題與大家討論交流下去,由此我便想到了與"爹"相依為命的"娘",正所謂"爹孃"、"爸媽"兩兩相伴。稱謂語"爹"的慢慢衰退,同樣也把與其相伴的"娘"拉下了表稱母親的主要舞臺。表母親的稱謂語"娘"年輕一代用得越來越少,"娘"成了"媽","大娘"成了"阿姨",但是作為有著濃濃文化氣息的稱謂語"娘",我們還是有必要深入瞭解一下的。

致逐漸被淡忘的稱謂語“娘”:“娘”的淵源及其與“孃”的關係

山西因腫瘤致殘的武全忠和他80餘歲高齡的老孃,母愛無邊,老孃一直精心照顧他

"娘"的字形分析及殷商時期的使用情況

雖說《說文解字》不見"娘"字,但是該字出現還是比較早的,可見於甲骨文中。其字形如下:

致逐漸被淡忘的稱謂語“娘”:“娘”的淵源及其與“孃”的關係

甲骨文“娘”

從"娘"構形可見,該字由"女"和"良"構成,為形聲字。其用例如下:

婦娘示三。(合11423反)

娘示十屯(亙。(懷9660)

在一些古文字字典中也多對"娘"字收錄,比如《漢語古文字字形表》、《甲金篆隸大字典》收錄了"娘":"娘 乙九七二反";《甲骨文字典》有:"娘,一期合一二六,從女從良。"

可是,"娘"字雖出現較早卻無一例是表示稱謂語的,更不用說指稱"母親"了。通過甲骨文資料分析可見,"娘"字只是用於人名,於字形看與女性有關是毋庸置疑的。李孝定曾指出:"娘,從女,從良,《說文》所無,而今隸有之。辭雲:'婦娘示三',娘為女字,今以為爺孃字,與卜辭義別。"甲骨文最早用於指稱母親的就是"母"字,"母"為象形字,形如女子有乳房之形,與"女"字是一字分化。"母"字形如下:

致逐漸被淡忘的稱謂語“娘”:“娘”的淵源及其與“孃”的關係

甲骨文“母”

"娘"字甲骨文出現之後,好像後來有一個斷檔期,有學者檢閱所有"十三經"均不見"娘"字,也就是說春秋戰國時期很可能是沒有"娘"。至南朝梁的《玉篇》才又一次見到"娘"字,《玉篇》:"娘,女良切,少女之號。"也就是說中間有約2000年的空白期。當然,我們不能說這一時期就沒有"娘"字,但是起碼說明這一時期的"娘"字並未見諸文獻,使用也就極為有限了。

"娘"字意義的嬗變

"娘"從最初的甲骨文作為女性名字開始,就已經具有了發展遍指少女的前提條件。不少學者認為"娘"跟"郎"具有一樣的演化路徑,都是由"良"而來,章炳麟就持有此觀點。"良",《說文》釋為善,"娘"最初為女性之名或許也正是取其美好善良之意。後來"娘"也逐漸由指稱專名慢慢擴大為指稱普通女性了,南北朝時期已經比較常見了。如:

世謂之許大娘,臥屍石壙,不殯,常有芳香之氣。(出自梁陶弘景《真誥》)

見娘喜容媚,願得結金蘭。(《樂府詩集·子夜歌》)

以上兩例中的"娘"皆指稱女性。"許大娘"看似是一種對年長女性的稱呼,其實當時還沒有發展到固定指稱年長女性,依然為女性之名稱,其中的"大"字當是該女子在家的排行。第二例中的"娘"是指年輕女子。

到了唐代,"娘"字作為女性名稱則更為普遍了,如唐代崔令欽的《教坊記》中就有不少用例,有張少娘、杜韋娘、裴大娘等等。而唐代也是"娘"字意義不斷擴展的一個比較突出的時期,此時開始轉指某類人,比如妻子、母親,也就說唐代出現了"娘"字多種意義並存的現象。如:

桑下種粟麥,四十供父娘。(唐範攄《云溪友議》)

悱妻文尤清拔,所謂劉三娘也。(唐李延壽《南史》)

裴讓之與珽早狎,於眾中嘲珽曰:"……一妻耳順,尚稱娘子。"(唐李百藥《北齊書》)

從以上用例可見,"娘"的意義已經出現了多元分化的趨勢,趨於指稱更多的女性群體。以上三例,"娘"分別指母親、家中排行第三的女子、年齡較大的妻子或女子。大概從唐代開始,"娘"便開始指稱母親了,但是當時還不具有普遍性,用例較為少見,應該是處於"娘"被用為"母親"義的萌芽期。因為當時"娘"用於其他義項依然佔據絕對優勢,唐以後"娘"組合成詞指稱不同身份的女性,"娘子"為丈夫對妻子的稱呼,"娘娘"是對宮妃的稱謂,"紅娘"初為年輕女子的稱謂,後來又因《西廂記》裡的婢女紅娘而不斷演變發展指稱"媒人"。

致逐漸被淡忘的稱謂語“娘”:“娘”的淵源及其與“孃”的關係

《西廂記·紅娘》劇照圖

在唐宋時期"小娘"還指稱歌女或妓女,如:

真珠小娘下青廓,洛苑香風飛綽綽。(唐李賀《洛姝真珠》)

"孃"字的意義發展及其與"娘"的合流

"孃"字,《說文解字》曰:"煩擾也。一曰:肥大也。從女,襄聲。女良切。"《段注》曰:"今人用擾攘字。今攘行而孃廢矣。""娘""孃"音同,且所見文獻最初義也都是人名。"孃"字在春秋戰國的籀文中有"公孫孃"一用例,且在《甲骨篆隸大字典》和《漢語古文字字形表》中均有收錄。“孃”字古字形如下:

致逐漸被淡忘的稱謂語“娘”:“娘”的淵源及其與“孃”的關係

篆書“孃”

很多學者和字典都認為"娘"與"孃"是古今字或者繁簡關係,從後來二者發展的事實來看,二者確實存在著微妙的關係。二字既然共存時間不短,按照古人造字的經濟原則,最初二者當是各有所用,是有所區別的。上文我們已經說到"娘"字表稱母親義初見於唐朝,而據文獻考證"孃"作為母親義則要早於"娘",初見於南北朝。《木蘭詩》就有"孃"字: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北朝民歌《木蘭詩》)

唐朝之時,"娘""孃"二者並用。如: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唐朝杜甫《兵車行》)

汝辭父娘,求覓官職,不能謹潔,知復奈何。(唐張鷟《野朝僉載》)

據于飛(參1)調查,唐朝詩人用"孃"為母稱的數據為:白居易1例,杜甫所用"孃"4例、"娘"1例,張祜1例。可見唐朝之時在表示母親稱謂之時,二者均有采用案例,但"孃"字更佔優勢。由此我們可知,大體上"孃"字在用為人名之後的基本義應該是表示稱謂語母親。據郭順來(參4)研究,唐朝之前表示母親義都用"孃"字,見郭順來"娘""孃"對比圖表:

致逐漸被淡忘的稱謂語“娘”:“娘”的淵源及其與“孃”的關係

“娘”“孃”對比圖

《說文》曰:"按廣韻,孃,女良切,母稱。娘,亦女良切,少女之號。唐人此二字分用畫然。"可見二者唐及以前區別分用明顯,有關聯則是後來之事。

後來,二者因讀音相近且有著相同的義項,形旁也相同,就逐漸出現了"娘"假借"孃"的母親義。這種情況大致出現在唐五代之時,但是此時,"娘"並沒有完全取代"孃",而是出現了共存的局面。宋元明清之時,"孃"字也吸收了"娘"字中的其他意義,比如表示"少女"之意。二者意義的不斷重合使得二者逐漸演變成了異體字關係,孃為正字,而娘為俗體字。因"娘"在字形筆畫上的優勢,在使用中逐漸代替了較繁瑣的"孃"字。建國後漢字簡化時"孃"字作為異體字被淘汰,"娘"字作為正體被保留了下來。

"娘"表年輕女子只是在"姑娘""娘子"中存在,單獨使用已經沒有了原始意義。如今日語中"娘"單用依然是姑娘之意,喊"娘"就指的就是女孩子。

結語:"孃"表示母親義的構字猜想及稱謂語"娘"的衰落

"孃"與“娘”相比為什麼基本義為母親?學者們的分析多參閱文獻,鮮有從字形分析者。《說文》:"孃,煩擾也。一曰:肥大。從女,襄聲。女良切。"許氏之說與表母親義的"孃"不同,這個我們暫且不討論。後來學者也是多從後來字義的發展闡釋"孃"字,未涉及"孃"緣何具有母親義。其實,我們可以從"孃"字形上找該字的意義來源。首先我們看"襄"字,《說文》曰:"襄,漢令解衣耕謂之襄。""襄"字字形如下:

致逐漸被淡忘的稱謂語“娘”:“娘”的淵源及其與“孃”的關係

金文“襄”

從字形看,"襄"與"衣"有關,但是許慎所說"解衣耕"中的"衣"並不是衣服而是類比土地表層。"解衣耕"是一種耕作方法,就是除去土地表面板結的乾土,露出溼潤的土地,以便耕作下種,最後把乾土敲碎覆蓋上面以保"墒"。字形中農具和土字清晰可見,中間的洞好似播種時在土壤中挖的洞。如此來說,很多含有"襄"聲字的漢字當與"解衣耕"有著意義上的相似性。如下圖(參4):

致逐漸被淡忘的稱謂語“娘”:“娘”的淵源及其與“孃”的關係

“襄”字意義引申圖

"孃"作為母親義,構字要素為"女"+"襄","襄"的一系列引申義中有外衣或外皮包裹之意。由此,可以認為"孃"字中的"襄"為"包裹嬰兒或幼兒"之意,那麼身體或者衣服裹著嬰兒的婦女便是母親了。

後來"孃"字廢而"娘"字行,可是如今作為母親義的稱謂語"娘"也成了瀕危詞了,逐漸讓位於發音更為容易的雙唇音"媽"了。如今孩子從小就只是稱母親為“媽”,"娘"變成了"媽","大娘"變成了"阿姨",就連"姑娘"也漸漸變成了"美女"。喊"娘"多年,總覺得作為母親義的"娘"帶給我們的母愛更厚重、更質樸、更具有文化氣息!

參考文獻:

1.於 飛,《說"娘"》,《肇慶學院學報》,2013年5月。

2.蔣 倩,《"娘"與"媽"考釋》,《現代語文》,2017年1月。

3.郭順來,《“爺”“娘”的詞義演變及構詞分析》,雲南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6年6月。

4.陸宗達, 王寧,《古漢語詞義答問(精)》,甘肅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