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初中學生心理特徵的8個方面

初中是中小學教育的中間環節,往下是小學教育,往上是高中教育,初中生一般年齡為11、12歲-一14、15歲,其心理特徵表現出動盪性,其言行舉止與小學生、高中生有明顯不同。


初中學生心理特徵的8個方面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的心理品德在不同年齡階段表現不同的特徵。

第一階段乳兒期(出生一1歲),其特徵表現為適應性。

第二階段嬰兒期(1歲一3歲),其特徵表現為兩義性.

第三階段幼兒期(三歲一7歲),其特徵表現為從他性和情境性。

第四階段童年期(6、7歲一11、12歲),其特徵表現為協調性。

第五階段少年期(11、12歲一 14、15歲),其特徵表現動盪性。

第六階段青年初期(14、15歲一17、18歲),其特徵表現為成熟性。

當學生步入初中後,便同時進入了少年期或青春期,他們面臨著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誕生”,錯綜交織的矛盾和激烈振盪的內心世界,使他們產生了諸多不同於以往的顯著特點。

一、思維方面

抽象邏輯思維逐步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迅速發展,能提出假設和進行推理論證,但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感性經驗的支持。

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發展,但由於還不成熟,所以容易固執和偏激。

隨著實踐的增加和思維的發展,各種動機開始出現間接性的特點。

二、情感和態度方面

隨著思維的日漸成熟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初中生情感的指向日益廣泛,由於處在身心劇變時期,各種需要日益增長,加之此時還缺乏較強的文飾情緒的能力,所以他們容易動感情,且這種感情強烈而不穩定,具有兩極性。

情感上常表現出如焦慮、憧憬、性愛傾向等,代表性地為孤獨、苦悶的閉鎖。由於社會經歷的匱缺,對新知識的渴求和情緒的易於波動,導致他們的態度較少定勢。

但從小便習得的、已定型的態度仍具有持續性。態度的認識因素與情感因素易於產生不協調性,即理智上認為應該而情感上卻不然。

這是由此階段學生情感特點所決定的。

三、習慣和行為方面

行為選擇方面的無意識和習慣性逐漸減少,幵始較多地體現出主觀能動作用。

行動的依賴性逐漸減少,根據目的而作出決定的水平不斷提高,但仍較多地體現出服從傾向,在行動自決方面的輕率或優柔寡斷都時表現。克服困難的毅力有所增強。仍有較強的受暗示性,喜歡並善於模仿。

四、需要和興趣方面

因為有了較深刻的內心體驗,所以社會性的、精神的需要範圍擴大了,對需要的質量要求也提高了。因各種需要互相交織,所以滿足需要和需要得到滿足的體驗都較過去強烈和豐富。

由於知識面和社會接觸面的擴大,以及需要的不斷豐富,使初中學生的興趣廣度大為增加。

對探求事物的認識傾向表現出更大的堅持力,即有了較為長久穩定的興趣。參與感和表現欲的產生,致使興趣明顯出現了“趕時髦”的特點。

五、身體方面

由於身體急劇變化,他們感到已長大成人,希望自己支配自己,並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不少情況下開始對師長表現出不馴服,要求成人尊重他們的意志和人格。

但因為處在轉折時期,思想和行動還未脫稚氣,所以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常常充滿矛盾,很容易自以為是。

由於發現了不同於外部現實的內心世界,所以初中時期便產生了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的慾望和能力。

他們開始較為強烈地關注自己的相貌、成就、地位等,並據此確定自己的行動目標和方式。

六、友誼和交往方面

為了補償由閉鎖心理而帶來的孤獨感和苦悶感,友誼便成了青年期最主要的人際關係,他們渴望得到安慰理解和以此充實精神生活。

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價值觀逐步定向,導致他們開始以地位對等、態度一致、情趣相投等原則來選擇交往對象和朋友。

一旦根據上述擇友原則加入或組成某一非正式群體,便會對該群體的規範產生極大的認同,從而該群體便會成為影響個人品質的重要因素。

七、性與兩性關係方面

性意識的普遍萌生,致使異性同學間的交往發生了較大變化,而且交往方式帶有很強的個性特徵。如有的仍然格守“男女界線”,有的喜歡與異性同學一起參加活動,有個別的己開始思慕起某個特定的異性。

由於這個時期比較缺乏青春期知識、自制能力和社會道德意識,所以相對高中時期來說,男女同學的交往中“出格”的較多。

八、性格和氣質方面

開始將個人的主動適應替代了原先對外界要求的被動迎合,即在社會適應方面的自覺性和選擇性得到飛躍性的發展。

性格開始朝著穩定與成熟的方向發展,但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氣質的本能表現漸少,開始打上社會影響的烙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