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人物身上藏著厚重的靈魂

我有幸孤身獨處,我從來並不孤獨,我只是獨自一人而已,獨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

《過於喧囂的孤獨》是捷克作家博胡米爾·赫拉巴爾的一部作品。赫拉巴爾自己對這部作品的評價是:”我之所以活著,就是為了寫這本書。我為它而活著,併為它推遲了我的死亡。”

這部小說帶有自傳性質,通過主人公漢嘉的獨白和講述,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所思所感;同時這部作品也是萬千苦難彙集於一處的一場意識流動;透過主人公對於書籍的收藏和珍視,作者還表達了對於破壞人類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的痛斥。

《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人物身上藏著厚重的靈魂

1.作家將心靈寫入作品

本書的主人公名叫漢嘉,是一位在廢品回收站工作了三十五年的廢紙打包工,他的工作就是在地下室中,將各種廢棄的報紙、書籍、紙箱等用壓力機打成包,每週三會有卡車把這些包運往造紙廠。

這其實是作家赫拉巴爾的一段工作經歷。1954年到1958年,赫拉巴爾在布拉格的一個廢紙回收站當過打包工,從那時候起,他開始醞釀這部小說,二十幾年以後,他的思考與主人公融於一體,三易其稿,直到1987年這部作品才與讀者見面。

小說的語言樸實深刻,富於哲理。赫拉巴爾扮演的不只是寫作者,他就住在人物的心裡,使小說中的打包工成為一個哲學家。書中經常出現一些哲學化的句子,比如“天道不仁慈,一個有頭腦人因而也不仁慈”,“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向前邁進之後又都向後迴歸。”

有人說,這部小說是詩歌、哲學、自傳的三角形,是一部連作者自己看了都會感動落淚的憂傷敘事曲。

在小說中,雖然漢嘉勤懇工作卻在最後被老闆辭退,對於他來說,做了一輩子的工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地下室就像他的家,壓力機就像他的手臂,他沒有妻子,沒有兒女,未來去往何方,他不得而知。於是,他最後一次回到地下室,將自己和書放入機器中,按下按鈕,開動壓力機,在這最愛的地方,結束了生命,那一刻,他來到了天堂,看到了年輕時一起生活過的姑娘。

1996年底,赫拉巴爾因為病住院,在即將出院時,他從病房窗口墜落身亡。

赫拉巴爾為漢嘉安排了結局,也為自己設計了死亡。生活就是作品,生活就是文學,將作家的心靈寫入故事,說不清到底是活成了小說還是小說預兆了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作品實際上是我生活的註釋。”

《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人物身上藏著厚重的靈魂

2.透過悲慘的日子看到美

雖然漢嘉熱愛這份工作,還說如果重新選擇,他仍然會做三十五年打包工,實際上他的工作環境著實惡劣。

“主任的指責、吆喝、咒罵彷彿通過擴音器在我的耳朵和頭腦裡轟鳴,我開始感到這間地下室臭得像地獄一樣,高聳的廢紙堆快頂到院子的天棚了,超時、發黴的紙開始發酵,最下面發展成的那片沼澤正在腐爛……”

有時,他也會忍受不了地下室惡劣的環境,但是他不是跑到地上去呼吸外面的空氣,而是跑到其他地下室中。“新鮮空氣已經讓我受不了,我會感到窒息,連咳帶嗆。”

習慣的力量是可怕的,甚至叫人麻木。即便如此,他依然享受著這份工作。這是赫拉巴爾所描寫的“巴比代爾”的代表。

“巴比代爾”是赫拉巴爾作品中出現的一種人物形象,他們身處黑暗之中,卻能透過小小的孔眼看到美好,他們善於從生活中找尋快樂。無論這種生活在別人看起來是多麼凌亂不堪的,他們總是滿不在意;他們忽略其中的痛苦,看到令人愉快的一面。

米蘭·昆德拉曾評價赫拉巴爾:“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了不起的作家。赫拉巴爾的作品大多描寫普通、平凡、默默無聞、被拋棄在”時代垃圾堆上的人”。

在《過於喧囂的孤獨》中,這個用艱苦的勞動養活自己的打包工,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是他的身上卻閃耀著光芒四射的色彩。

他每日喝點小酒,看些書,欣賞一些畫,想象著聖人來到身邊。對待生活,他不曾抱怨,工作對於他來說,像使命一樣,默默承擔。在孤單的工作中,他的思想翻飛,肆意馳騁,地下的老鼠、母親的骨灰,舅舅的死亡,曾經愛著的姑娘,一起放風箏的伴侶,還有那些書中跳動的文字,他的身體和靈魂感受著一切,甚至覺得自己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作家通過塑造漢嘉,表達了他對小人物的深切關懷,讓人們看到底層人物的真實與堅韌。

《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人物身上藏著厚重的靈魂

3.對人類文化的珍視

對於漢嘉來說,書是有生命的。他會在廢紙包包中放入一本打開的書,這樣,這個包就有精神和思想,每一個廢紙包都成為他的一件工藝品,他既是藝術家也是觀眾。因為除了他自己,沒有人知道這些廢紙包中藏著什麼。每一個包都像是一本書的墳墓,他用自己的方式為珍貴的書舉行了葬禮。

在他的眼中,書是有感情的,“驚恐萬狀”“嚇得毛髮倒豎”“負隅頑抗”“桀驁不馴”……可是,不管這些書如何想繼續“活”下去,已經到了廢紙場,就註定被拋棄的命運。只有他,會挑選一些好書帶回家,三十五年來,他的家中已經堆了兩噸的書,書陪伴著他入眠。

因為二戰前後荒謬的政策,很多書印出來就被認為不能傳播,而直接進入廢品站。

他感到心痛,他不理解書為何被拋棄,不理解為何要進行戰爭。他有時間就去讀這些書。從讀書的狀態中,可見他對書發自心底的愛與憐惜。

“我讀書的時候,實際上不是讀,而是把美麗的詞句含在嘴裡,嘬糖果似的嘬著,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著,直到那詞句像酒精一樣溶解在我的身體裡。”

在現實生活中,當打包工的時候,作家赫拉巴爾有機會讀了大量的書和畫冊,對於他來說,這全是寶貴的精神食糧。他曾自嘲:“我實際上是死屍的偷竊者,是博學者石棺的盜墓人。”

透過打包公漢嘉的生活與獨白,讀者可以看到作者對那些“摧殘、踐踏甚至毀滅人類文化的愚蠢暴行的無比憤恨與血淚般的控訴。”這種控訴不是奮力疾呼,而是輕描淡寫,在打包工生活的瑣碎中流露出來。

雖然故事中的漢嘉並沒有因為愛書而改善生活,作家赫拉巴爾卻為人類文學史上畫下了寶貴的一筆。他珍視著前人留下的財富,也為人類創造著財富。

《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人物身上藏著厚重的靈魂

赫拉巴爾創作的主人公多是“非英雄”式的,他從未停止過對哲學的探索,於是,在他的筆下,底層人物的身上都有著厚重的靈魂。

“孤獨”是沒有人陪伴,“喧囂”是精神上的富足,“過於喧囂”則意味著小人物無法按照心願處事,他要面對過多社會變遷所帶來的複雜的情境,這正是這本書的矛盾與魅力所在。

《過於喧囂的孤獨》以一種意識流式的獨白刻畫了小人物身上豐富的思想,赫拉巴爾書寫人物也在剖析自己,為小人物發聲,為自己寫作,為文化呼喊,赫拉巴爾從不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