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王原祁是如何將山水畫一步一步走向“程式化”的?

文|夏紹毅

【摘要】:清四王的山水畫主要學習元四家,而王原祁在他祖父和董其昌的影響下,將山水畫總結出了固定的套路。實現了山水畫歷經魏晉的發源、隋唐五代定型成派,宋之經典化,元之情致畫,明之集成化,最終步入了清之程式化的過程。本文主要探討王原祁是如何將山水畫一步一步走向“程式化”的?

關鍵詞:山水畫;王原祁;清四王;程式化;

王原祁是如何將山水畫一步一步走向“程式化”的?

清 王原祁《仿王蒙山水》

一、源於他優越的家庭出身。

王原祁,字茂京,號麓臺、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孫。康熙九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以畫供奉內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與孫嶽頒、宋駿業等編《佩文齋書畫譜》,五十六年主持繪《萬壽盛典圖》為康熙帝祝壽。擅畫山水,繼承家法,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喜用幹筆焦墨,層層皴擦,用筆沉著,自稱筆端有金剛杵。

與其祖父王時敏比較,王原祁的人生更加順暢,更遂心。在治藝的道路上也有著更加優越的條件和環境,為此對繪畫的發展脈絡也認識得更清楚、更系統。同王時敏一樣,王原祁也是深究元四家的,也是以黃公望為重點,曾題畫稿“古人用筆,意在筆先,然妙處在藏鋒不露。元之四家,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正藏鋒之意也。

王原祁是如何將山水畫一步一步走向“程式化”的?

清 王原祁《仿洪穀子山水》

二、由於他本人未經歷過時代風雲的激盪和個人命運的顛簸,胸中缺乏奇突之想和浩然之氣。

在王原祁的眼裡創作與實際的自然景觀無直接的關聯,即使有所感受,也將被整塑後納入既有的程式中,抹去了長期以來的“外師造化”,只留下了“中得心源”。對王原祁來講,他的“心源”又主要得自古人縑素上的丘壑,他本人未經歷過時代風雲的激盪和個人命運的顛簸,胸中也就自然少有奇突之想和浩然之氣。

王原祁是如何將山水畫一步一步走向“程式化”的?

王原祁《仿黃子久》

三、王原祁“程式化”山水畫的致命缺陷是過於呆滯、死板。

王原祁的山水畫有“壘石成山”之弊,其畫中山峰多是由大小不一的石塊疊加堆積而成,碎石過多。其實于山腳山頭適當添加碎石始於董源、巨然,稱之為“礬石”,元代黃公望沿用此法。這本是江南山水自然環境使然,在山水畫中經過提煉概括出這一畫法,有助於打破體面的單一,可以增加層次,豐富變化。但必須處理得當,妙合自然,寧少勿多,寧缺毋濫。而礬石過多,就會導致山形支離破碎,嚴重破壞山峰的整體感。王原祁講究結構,看重形式,故在山石上表現為化整為零,結果使部分作品出現了堆砌疊加的“壘石成山”的現象,不見了自然山水的雄強渾融之氣。南宗山水本來就以柔媚溫潤見長,少有雄風俊骨,而王原祁又於陰柔中更添瑣碎,作品愈發顯得局隘小氣了,不但沒有提升董巨畫風的品質,反而不見了原有的平淡天與天真。

王原祁是如何將山水畫一步一步走向“程式化”的?

清 王原祁《仿吳鎮山水圖軸》

同樣的問題也體現在用筆上,王原祁強調中鋒用筆,以顯示正宗畫派的中規中矩,但中鋒在取得渾厚凝重之效的同時,也容易失之於刻板,為去除此弊,王原祁又提出用筆鬚毛的主張。即在皴擦點染的基礎上用幹筆散鋒以求靈動松活,再施以渲染掩其躁露。這也確實增強了畫面的蒼茫厚重,但與董巨及元四家的本來面貌卻漸行漸遠了,尤其是他推崇的黃公望的畫風更是風馬牛不相及了。看黃公望的作品,無論繁簡,都給人以清爽秀朗、俊發超逸之感。而王原祁的畫無論如何強調學古,也無論怎樣自稱旨在得意,但在其畫作面前,我們總是品味不出黃子久畫中的神韻與風骨。這就是捨棄了師法造化後,一味的模仿古人影跡的必然結果。

王原祁是如何將山水畫一步一步走向“程式化”的?

王原祁(清六家)仿趙大年青綠山水


四、結語。

王原祁終其一生是一個廟堂之人、御用之才,從而決定了他的創作只能在形式構成上用心著意,如同其祖父王時敏一樣周旋於前人業已征服的崇山峻嶺中。他周旋的圈子雖然比王時敏有所擴大,但卻改變不了其藝術品格。他可以畫得很完美很充實,卻難以做到壯麗與奇警。相反,這種在形式上的完美和麵貌上的渾厚華滋,一旦成為刻意追求,往往會走向繁縟與瑣碎,甚至變為矯情與平庸。這就是王原祁的“程式化”化的最大缺陷,已經違背了繪畫講究的“陰陽”之道,過於刻意導致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