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畫院副院長莫曉鬆:以心象為主導的中國畫藝術語言探索

我們現在大多在學院接受了西畫的訓練,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筆墨形態就必然地會受 到西畫觀念的影響。西方古典繪畫認為要真誠地表現現實世界中的物象,形象多是逼真的。而中國畫對於物象的表現也是具有這種能力的,那就是顧愷之所說的“傳神寫照”,但關鍵 看的是你對筆墨的掌控能力。西洋繪畫是把用筆理解成為表現的手段,我認為中國畫則更高 一級,它強調的是畫家與筆墨合而為一,主要是強調畫家主觀“意”的加入。王原祁在《雨 窗漫筆》中說,作畫於搦管時,默對素幅,凝神靜氣,胸有成竹,方濡毫吮墨,自然水到渠 成、淋漓盡致。而墨的運用在於營造畫面的視覺效果,在此過程中,應當重視氣韻和筆意的變化,在墨色渲染中關注筆筆之間的相互關聯,使成片的墨色變化和形象變化相呼應,凝重中有活潑,深厚中見靈動,使墨和水在調整畫面氣氛中發揮最大作用,用筆才是成功的。

在線的運用中,尤其是熟宣上,線實,表現力相對會弱,易流於簡單和生硬。要把用筆墨形成的線的痕跡和自然形象緊密結合,筆墨的形跡化為自然的形象,用筆的含蓄多變才能顯現畫面的豐富性。其實是用筆決定了線。

因此,筆性的差別決定了筆味的差別。所謂筆性,習慣上指稱為畫者對筆的自然感受與把握習性,它很本質,本質到可以窺見畫者的心理素質與綜合技術訓練程度。中國畫很看重筆性筆味,是如同生活中人的品性之重要一樣。所以說,通過欣賞把玩筆性筆味,可以進一步理解畫者的“人文”精神,中國畫是非常強調人文品質的,應以一種超然之心去感受畫面的意趣。有時關注自然物象通過筆墨轉化而獲得的似是而非、鏡花水月的意象更值得玩味。畫面感有別於通常傳統繪畫美學中的意象,將其稱為心象似更為貼切。心象較之意象,更為純粹、有更多虛實空間,核心在於以心造象,強調心靈深處的真實。在創作過程中要讓由自然轉化而感受到的心象不僅成為其獨立自在思緒的載體,也成為其重要的筆墨形態之表現手法。

心象可以看作是在創造性的自由聯想中生成的一個個虛擬性的情境。其中“心”的維度強調的是其營造的意象和情境大都具有意念、聯想、幻想、觀念的傾向,強調的是情境營造過程中的意念性、聯想性與觀念性, 這使我創作中的意境形態與現實若即若離或與現實中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無關 , 而是充滿擬想性的藝術衝動,展現我的內心狀態。我想展示的畫面的意義本來不在它的故事或內容,而在於渲染故事的手法的過程,從而完成一種夢想,故而,讓畫面的“故事”的重要性退居次席,而“手法” 則上升至畫面的前臺,意味著表現和技巧已為我一直關注且更為敏感、更為迷戀的東西。

北京畫院副院長莫曉松:以心象為主導的中國畫藝術語言探索

莫曉松  1964年生於甘肅隴西,1986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美術系。現為北京畫院副院長、藝委會副主任、創作室主任、教育委員會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畫學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熱帶雨林藝術研究院常務理事,北京黨外高級知識分子聯誼會理事,北京高級職稱評審委員,全國美展評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