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孫策為什麼讓孫權繼承江東,而不讓兒子繼承?

用戶67369269939


孫策(175-200),人稱“小霸王”,容貌俊朗,心胸寬廣,足智多謀,善於用兵。從諫如流,知人善任,舉手投足之間又有幽默感,。因此贏得了江東士族和百姓的擁戴,將士樂意為他效力。

他爸爸孫堅去世時,孫策年僅17歲,但他志向遠大,初期在袁術手下忍辱負重,靠著借來的一千多士兵韜光養晦。


孫策韜光養晦,不斷髮展壯大。先後擊敗了揚州的劉繇,活捉了會稽太守王朗。建安四年,孫策在湖北嘉魚縣大敗黃祖,建安五年,孫策勸降華歆,華歆舉城投降。這樣,孫策就輕鬆佔領豫章。

至此,江東初定。孫策一時風頭無兩,要知道,這時候的孫策才25歲。就建立了如此大的功業。當真是少年英雄。曹操知道孫策平定江東以後,也十分感嘆。


“猘兒,謂難與爭鋒。”—曹操

意思是:孫策是條小瘋狗,不能跟他一爭高低

“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袁術

意思是我要是有個兒子像孫策這樣英雄了得,就是死了也沒啥遺憾的。

但是孫策有個缺點,就是沒有防備意識。而且喜歡單獨出行,不帶隨從,這就是很大的隱患。果不其然,在建安五年,孫策在丹徒打獵,隻身一人追逐獵物,遇上三個刺客。孫策躲避不及,被射一箭。身負重傷。

另外據《江表傳》記載,許貢上奏摺給皇帝,說孫策驍勇,應該召回京師,加強控制,以免後患。但這個奏摺被孫策的密探截獲,孫策怒斥許貢,並將其殺死。許貢死後,他的門客藏在民間,尋機為他報仇,這次遇上孫策,終於有了報仇的機會。

但無論什麼記載,孫策確實是要死了。

孫策自知命不久矣,便找來心腹大臣張昭來商量身後之事。打算讓孫權繼承他的位子。而不是他的兒子孫紹。張昭不解,孫策向他說明情況,其原因基於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其子年幼,不過十歲左右,孫權已經成年,從年齡上講更適合繼承孫策的位子。

彼時外有曹操、劉備、袁紹、劉表等諸侯虎視眈眈,內有江東士族關係錯綜複雜,十分棘手。且江東初定,政局不穩。

若強行扶植自己兒子上位,很有可能成為傀儡皇帝。或被權臣操縱,小命都不一定保得住。或形成後宮干政,外戚專權。這兩個結局都是他不樂意看見的。

第二、此時的江東,孫策明白曹操勢大,北上爭雄可能性不大。劉表久據荊州,經營多年。想吞下他也不容易。故而能夠守住江東這塊地盤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所以需要選擇一個能夠守住江山的人選。

第三、孫策瞭解自己的弟弟。孫權頗具才能,宅心仁厚,知人善任,善養門客,與其父兄相比並不遜色。也有一定聲望。孫策將印綬親自傳給孫權,語重心長的對他說:“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所以,讓孫權繼位,保住江東的基業還是比較穩妥的。


第四、傳位給孫權,也是為保全自己妻兒的性命,孫策對張昭說:“若是權即位,吾兒尚可保,若是吾兒即位,或權死,或吾兒死。”

意思就是我的孩子還年幼,如果孫權即位,兩人都可以保全性命,但是如果我的孩子繼承位子,如果一旦出現董卓、曹操那樣的權臣,那麼自己兒子就悲慘了,成傀儡不說,一旦慫恿孫權繼承大統,那麼到時候孫權為了江東到底是要不要取而代之呢?也是很為難的。

且看孫權,自幼英武果斷,膽略過人,知人善任。孫策死後,孫權繼承大位,成為江東的領導人。

孫權比孫策還現實,自己就是一個割據一方的諸侯,保住地盤是目的,能擴大領土就是很開心的事情。統一天下?不存在的,不是我所幹的事情。就這樣孫權即位後,一步一步擴張自己的領土。200年,孫權即位之初只有丹陽、豫章、會稽、吳郡四個地方。下圖孫權即位之初的地盤



孫權歷經二十年時間,將地盤擴張到了揚州、荊州、交州三個州,總數達到二十多個郡縣。

可見孫權還是很厲害的,沒有辜負孫策對他的期望。赤壁之戰擊敗曹操號稱80萬大軍,夷陵之戰擊敗劉備的70萬大軍。穩固江東局面。掌管東吳長達51年。怪不得連文武全才的辛棄疾都兩次作詞稱讚孫權。

千古江山,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 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小王看三國



為什麼不傳子很簡單,很無奈。

第一,子少。孫策死時才二十六歲,孩子最大也不過十歲。但還有執拗愛抬槓的會說不到一歲當皇帝的也有,傳給兒子有何不可?那我就告訴你

第二,此乃亂世,人心險惡,可能大家對亂世沒概念。那是個禮崩樂壞道德淪喪人人為功業為性命不惜一切的時代。屁大的孩子能領導誰,什麼都不懂能決策什麼?不是有人輔佐嗎,是有人輔佐,但人家輔佐你是幫你出主意不是幫你拿主意。幫你拿主意下決定時實權就不在你手裡了。不在我手裡沒關係啊,託付給忠臣我長大還給我就行了。你以為政治是童話嗎?且不說此人是不是忠臣,先說別人服不服。比如託付給張昭,周瑜不服,孫權不服怎麼辦?不服就要搞政治鬥爭,政治鬥爭往往沒有深仇大恨卻是你死我活。如果孫權把輔政的搞下去了,那輔政者的後臺孫策的兒子也得下去。如果輔政者把孫權弄死了,後果更嚴重,等於孫策的兒子把孫權弄死了。接著孫權全家都得死,輔政者也害怕孫策的兒子長大後一家親和他算賬乾脆你孫家全完蛋我來做東。又有人說可以多弄幾個輔政大臣相互制衡啊。相互制衡的結果就是相互扯皮不辦事。因為沒有決策者。再強調這是亂世,內鬥的結果就是能人或死或逃江東基業迅速瓦解。

第三,孫權有勇有謀,果敢決斷見識不凡可當大任。事後也證明了孫權不但知人善任而且漂亮滴守住了江東基業。赤壁前夕,面對曹操二十多萬大軍壓境的危局,只有不足五萬兵力的東吳,張昭主降,周瑜主戰,孫權不但能做出正確決策而且能凝聚人心度過此劫不愧生子當如孫仲謀!

最後,說說噴子們噴孫權老年昏聵肆意妄為這事。人無完人,孫權那處境那地位換做噴子們恐怕你們腐敗得連秦二世都不如,別隻顧抓著人家的汙點噴了。再說個深層次的原因。從漢末到唐武后武曌,一直是士族門閥的時代,特點之一就是世家大族可勁的造可勁的作。看看袁紹,劉表,王羲之等世家大族那排場,連司馬炎都公開支持王愷石崇鬥富。身為皇帝的孫權老來奢靡腐化很正常,別說老年青年世家子弟奢靡都很正常。連一向鄙視想遏制世家大族的曹操到了晚年也是銅雀臺歡樂頌。所以孫權晚年的混賬不代表也不影響他年輕時期的英明。梁武帝李世民李隆基晚年都是混賬。


明理很難


孫策死於公元200年,年僅虛歲26歲。那麼,孫策的兒子孫紹最多也就10歲上下。在群雄割據的情況下,讓一個10歲的小孩子繼承江東?孫策腦子又沒被門夾。

史書記載孫策臨死前的遺言是:

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可見,孫策的目的,就是讓孫氏家族憑藉江東地區坐觀天下成敗,形成割據一方的家族勢力。他對孫權的評價是,打天下你不如我,坐江山我不如你。那麼,如果換成最多10歲的孫紹繼承,還能坐江山、打江山麼?當然不能。

孫策未必就是把兄弟之情放在父子之情上面的。如果有機會,他也許願意看到自己的兒子坐江山。問題是自己兒子確實沒有這個能力啊。十歲蒙童統領六郡,文武百官能服氣麼?弟弟孫權、孫翊能放手麼?就算大家都同意,上游的強敵劉表會客氣麼?

所以,孫策這裡讓弟弟而不是兒子繼位,既符合整個家族、整個勢力的利益,也符合他自己子孫後代的利益,沒什麼奇怪的。


天外村藥房


江東基業開創者、一代梟雄孫策,不傳位給兒子,而傳位給弟弟,不是不偏私,而是迫於無奈,為什麼?

三國孫策,父親是鼎定大名的孫堅。孫策,當時在三國江湖人稱“小霸王”,娶了江東美女大喬,吳地人親切呼之為“孫郎”。

孫策脫離袁術後,帶領父親殘兵舊部,回到老家江東。眨眼數年之間,二十幾歲年紀輕輕,就建立起了稱雄一方的江東基業,是個人物!

△小霸王 孫策(劇照)



孫郎的“好基友”,就是周郎了。周郎即是周瑜,娶了江東美女小喬。大小喬是親姐妹,是江東喬公的兩個女兒。孫策與周瑜,除了是“好基友”,還是“連橋”關係,一個姐夫,一個妹夫。

△周瑜、孫策(劇照)



孫郎,周郎,都是少年英雄,且都三國裡的帥哥級人物。孫策江東霸業玉成,到死不過26歲;周瑜24歲時,就已是東吳大都督,千軍萬馬,指揮若定。

俗話說,自古英雄出少年,自古美女配英雄,都是二十啷噹歲的年齡,意氣風發,英氣逼人……後來連一代文豪蘇東坡,都羨慕不已……


△江東美女 大喬小喬(劇照)





然後,天妒英才。

小霸王孫策,26歲就駕鶴西去;後來,赤壁之戰殺的曹操幾十萬大軍 丟盔卸甲的周瑜,僅僅36歲也溘然長逝。

三國亂世,弱肉強食。時勢造英雄,英雄也得適應時勢。所以,孫策臨死前,沒把江東基業傳給自己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己弟弟孫權。

古代繼位慣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父子在前,兄弟在後。有子傳子,無子傳弟。

既然孫策自己有兒子,為什麼不傳位兒子,而是傳位弟弟?這裡面有幾點客觀原因:

△孫權(劇照)



1、傳位幼子,江東不穩

孫策死時,年僅26歲,兒子不過10歲。若傳位幼子,主少國疑,君弱臣強,則江東權力核心必引發動盪。江東文武悍臣,一個娃娃是鎮不住的。另外亂世兇險,劉備、曹操等都是餓狼,虎視眈眈,娃娃如何鬥得過梟雄們?

2、傳位弟弟,明智之舉

孫策臨終前說過一段話:舉江東之眾,與天下爭衡,孫權不如我;舉賢任能,以保江東,我不如孫權。可見,孫策眼睛毒。孫權天資聰慧,精權謀,善用人,當人君的好料。事實也證明,孫策沒看錯,孫權開創了一番帝業。

3、孫母期望,愛子有心

除了以上主要原因,還有孫策之母吳國太,也是希望小兒子孫權能繼位的。吳國太對這個18歲的小兒子孫權,寵愛有加,也不乏存有作為母親的幾分偏愛。再有,孫策是個孝子,待母至孝,也不想違逆了她老人家的心願。

試想:若孫策有子成年,足以擔負起江東大業,孫策也不至於傳位弟弟,只因亂世殘酷的鬥爭形勢所迫,實為無奈之舉。


峰子奇觀


孫策讓弟弟孫權繼承江東事業,這是走了一步好棋。如果讓他的兒子繼承事業,就會是一步臭棋。孫策是孫堅的兒子,他死的時候只有26歲,一個26歲的青年,他的兒子還不到10歲。如果是太平年景,一個幾歲的孩童繼位,似乎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但那個時候是天下大亂的漢朝末年。雖然董卓已經死了,但是曹操,劉表,劉璋,馬騰這些諸侯都在,大家都是梟雄,個個卯足了勁想做天下的霸主。這就相當於有一個角鬥士場,只要你的力氣稍微弱一點,你就被其他人淘汰了。

可見,當時的局勢是很兇險的,鬥爭已經趨於白熱化,孫策如果把位子傳給兒子,那些江東大將會不會服從於他?不說這些跟隨孫家多年的大將,就是弟弟孫權,會不會聽命於一個黃口孩童?孫權當時已經有18歲,在戰場上立過功,也結交了很多名士,與很多將領都熟悉,可以說,孫權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威望。把江東的基業託付給孫權,比託付給兒子來的更穩妥一些。

假設孫策為了給兒子上位,強行把基業傳給兒子,有一個很大的可能就是,孫權會聯合其他將領,把自己的兒子廢黜。這樣的話,孫策的兒子就會性命不保。如果為了避免兒子被廢黜,就應該事先把孫權除掉,可是這樣就陷入了內亂分裂。內亂和分裂,則會削弱江東的實力,讓其他的諸侯乘虛而入。這樣看,把位子傳給孫權,是最合適的選擇,是最佳的一步棋。事實證明,孫策的選擇是正確的,孫權開創了一代帝業。


懷疑探索者


孫策死的時候,兒子很小。雖然歷史沒有記錄其子年齡,但孫策死的時候才26歲虛歲,其子年齡最多八九歲或者更小。

當時,孫策剛剛平定江東地區,世家還沒有完全臣服,山越叛亂不斷,荊州殺父之仇未報,這一切,對於朝氣蓬勃的孫策來說不是問題,甚至可能利用北方官渡激戰正酣的重大機會從曹操頭上撈取更多利益。但是,孫策死後將江東交給兒子就不可能了。

這麼小的兒子,不可能掌握權力,軍權政權都將落到他人之手。這樣的危局之下,兒子能不能渡過?掌握的權力的外臣誰可以信任?

孫權不一樣。孫權已經十八歲了。孫權跟隨孫策。為人曠達開朗、仁愛明斷,崇尚俠義,喜歡供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常參與孫策軍內部決策,才能令孫策自嘆不如。建安元年十五歲的孫權被任為為陽羨(今江蘇宜興)縣長,吳郡太守朱治察舉為孝廉,揚州刺史嚴象舉為茂才。又代理奉義校尉。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初,孫權隨孫策討伐廬江太守劉勳。劉勳敗逃後,進軍沙羨,討伐江夏太守黃祖,收得廬江、豫章二郡。

至少,孫權經過四五年培養,基本勝任繼承人,何況還有周瑜張昭的輔助。


四川達州


為什麼孫策一定要選孫權,而不是兒子或者其他兄弟。首先,孫策死的時候剛二十六歲,就算古人早婚早育,那麼他的兒子孫紹也僅僅是個十歲的娃娃。如果孫策執意要傳位給自己兒子,在一個根基不牢,還有外敵隨時入侵的情況下,孫紹能保住位置嗎,孫策心裡很清楚。可能會出現剛抵抗過劉表的入侵,曹操就來了。曹操不來,劉備也會打著小算盤。況且像李術之輩在孫策一死就反叛的手下,孫策肯定不忍心留下大喬等妻子們以及孫紹孤兒寡母被他們欺凌。

中國歷史上少兒繼位大統的皇帝屢見不鮮,但是他們要想保證國家政權平穩過渡,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國家不能有內亂,換句話說就是逝去的皇帝不能留下的是個爛攤子,否則新任的皇帝地位是不牢固的。遠的不說,漢獻帝就是個展現在孫策面前活生生的例子。另外,孫策此時離成為帝王還遠著呢,他只是一個被人天天盯著的六郡的軍閥而已。

那麼,為什麼是孫權呢?首先孫策很喜歡孫權,孫策和孫權都有孝友的共同特點;第二,孫權“性度弘朗,仁而多斷”,每次,孫策和孫權談論謀略,孫策常常自嘆不如;第三,孫權和孫堅、孫策一樣,好俠,養士。能好俠,就能義名遠揚;能養士,就能團結名士。所以面對這樣能文能武的兄弟,孫策有什麼拒絕的理由呢?與其交給兒子被別人吞併,還不如交個自己的弟弟放心,畢竟肉爛在鍋裡。


將心向明月


誠邀,中國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在周朝時期就已經確定,為何東漢時期孫策去世時沒有把權力交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孫權呢?小編以為這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無奈。

少年登基的皇帝多是傀儡,這是歷史給孫策的經驗教訓!

遠的不說,孫權所在的東漢末年,接連登基的漢少帝,獻帝都是少年天子,漢少帝登基時期東漢中央的影響力猶存,然而他們的下場如何?少帝被權臣董卓所殺,獻帝當了一輩子傀儡,最終鬱鬱寡歡。孫策雖狠,但多少還是父親,為自己的孩子考慮,也為東吳的未來著想,孫策不得不把權力給了已經20歲的孫權。

也許有的客官會會說,康熙漢武不也是少年登基,人家也是一代明君,這就得牽扯到小編下面想說的,也就是現實因素。

什麼現實因素呢?據《三國志》記載,孫策去世時,孫策的兒子孫紹才剛滿週歲。emmmm....康熙漢武帝登基時好歹也會說話了,所以孫紹實在太小,小的讓東吳的文臣武將難以聽命,甚至有不臣之心,所以在漢末亂世之中,孫紹並不是一個好的繼位人選。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其實是一個關係東漢制度的好問題。先說孫策的官爵。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 建安三年(198年)……制書轉拜討逆將軍,改封吳侯。

之後孫策與曹操逐漸交惡,而孫策200年就去世了。因此討逆將軍、吳侯應該是孫策的最終官爵。所以《三國志·吳書》孫策的傳記就是孫討逆傳。

討逆將軍是一個將軍號,這沒有世襲的先例。但吳侯當然要世襲的。具體的繼承辦法,出土的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置後律》說的是比較清楚的:

  • 疾死置後者,徹侯後子為徹侯……

當然,如果沒有嫡子或沒有兒子,情況會比較複雜,父母兄弟都有繼承資格。但孫策是有兒子的,叫孫紹,孫策去世時年齡不詳。但不管多大,他都應該繼承孫策的吳侯。因為無論天下多亂,禮法還是禮法。孫策的爵位就應該由孫紹繼承。

但如果孫紹還是孩子,繼承了吳侯也無法獲得將軍號或其他官職,就無法統領江東之眾。於是孫策就把孫權叫過來,“佩以印綬”,就是把官印交給他,讓他主持大局。這個配以印綬,只是個符號,表示孫氏內部進行了權力交接。正式的官銜還需要朝廷認可,才真正具有效力。之後:

  • 曹公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使丞之郡行文書事。

這是說,曹操上奏漢獻帝,請求批准孫權為討虜將軍。我們知道孫堅是破虜將軍,孫策是討逆將軍,讓孫權來做討虜將軍,這個將軍號就表示中央研究決定了,認可你來統領江東——但將軍號的選擇上又強調了,這是中央的決定,你不是繼承了你哥哥的將軍號。更重要的是,漢廷並沒有封孫權為吳侯。這是比較合理的。第一,孫紹在,孫權沒有權利繼承吳侯。第二,孫權當時還沒有立功,不應封侯。

一直到赤壁之戰以後的209年,曹操才“表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這個時候孫權資歷稍深,然而南昌侯當然比吳侯級別低。換句話說,曹操主導的漢廷始終沒有承認孫權繼承了孫策的吳侯。這樣以來,江東的情況就比較微妙了。孫紹漸漸長大了,他是吳侯的繼承人;孫權是實際上的江東之主,卻只是個朝廷封的南昌侯。

孫權這人心眼也很小。到了229年自己稱帝了,把孫堅追尊為武烈皇帝,但是隻追尊孫策為長沙桓王,就是表示我孫權是直接繼承孫堅的基業。這時候再把孫策的兒子孫紹封為吳侯——你不是要繼承你爸的爵位嗎,那我給你。

總之,孫權只是繼承孫策了對江東部眾的領導權,是當時權宜之一。孫權始終沒能繼承孫策的爵位,孫策之子孫紹長期保留著對孫策爵位的繼承權。這也是江東內部政治的一條隱線。


在野武將


孫策之死,有好幾個點很值得拿出來說一下。孫堅共有五個兒子,分別是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孫朗,其中孫朗的壽命不明,孫權活了七十一歲,孫策活了二十六歲,孫翊活了二十一歲,孫匡也是活了二十幾歲。

孫策平定江東後,漢朝廷(其實是曹操)派使者劉琬去給孫策封官加爵的時候,劉琬見了孫家人,就對別人說:我看孫家的兄弟個個才華出眾,能力很強,但在我看來,壽命都不會長,只有孫權有大貴之相,肯定能活得最長。

這個確實是蠻奇特的,孫家兄弟就只有孫權壽命長,而其他人的壽命又是特別的短。我們先來看看孫策是怎麼死的,有一個人算出孫策必死,那就是郭嘉,當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的時候。

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那就是孫策打算襲擊許都搶走漢獻帝,而曹操沒有多餘的兵力去守衛許都,曹操也很著急,在這個時候,郭嘉出來說話了:孫策剛剛拿下了江東,把江東的那些豪強都殺掉了。

而這些豪強都是有門客的,再加上孫策這個人為人輕率,疏於防備,那麼只要有刺客去刺殺他,肯定能得手,我認為,孫策一定會死於刺客之手,果不其然,孫策在丹楊山打獵的時候。

被許貢的三個門客給射中了,傷得很重。郭嘉能算到孫策會死這個不奇怪,但是為什麼是這個時候呢?所以就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這三個刺客其實是郭嘉派過去的,甚至說是郭嘉與東吳的人聯手做的,否則時間怎麼能這麼巧呢。

那我們再回過頭來說孫策為什麼是讓孫權來,而不是讓自己的兒子來繼承呢,在說個之前,我們得說一下大喬只能是孫策的妾,而小喬只能是周瑜的妾,因為他們是在建安四年,也就是公元199年。

而孫策和周瑜是生於公元175年,他們不大可能到那個時候才娶妻的,而且大喬小喬,是他們攻破宛城之後納的。孫策死的時候只有二十六歲,那麼孫策的兒子孫紹年紀自然不可能大,頂多就是幾歲。

而此時孫權是十九歲,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江東的武將謀臣不大可能跟著一個幾歲的主公的,即使孫策想立自己的年幼的兒子做為繼承人,那麼其他人也會擁立孫權的,所以孫策別無選擇,只能立孫權為繼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