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魏延子午谷奇謀也就問諸葛亮要幾千兵馬,諸葛亮為什麼不敢一試?

元哥說歷史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開始了他精心籌劃已久的伐魏戰爭。

大軍臨出發前,諸葛亮召集眾將商議作戰方案,諮詢大家從那條路進軍北上最為合適。這時,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鎮北大將軍魏延獻策道:“聽說負責鎮守長安的魏將(都督)夏候懋是曹操的女婿,其人怯懦無謀。而長安兵力稀少,防守空虛,只有御史、京兆太守等一些文官駐在城內。因此,只要‘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谷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候懋聽到我軍如神兵天降,即將兵臨城下的消息時,必然驚慌失措,然後一定會領著他那群妻妾棄城逃走。我軍必可兵不血刃襲奪長安 ,魏軍屯在城裡的積慄足夠大軍食用。等魏軍援兵從東方開至,最少也要20天的時間,而丞相您率蜀軍主力從斜谷(秦嶺通道,北口在漢中附近,南口在陝西眉縣西南)進發,也早就可到達長安了。如此,咸陽以西的大片地區一舉可以平定”。

諸葛亮聽了魏延獻上的奇計,半晌默然無語。他在心裡暗自思忖道:魏延的計劃確實誘人,符合以奇用兵的法則,但若成功,必須符合以下所有條件方能如願:1:魏延率領的五千精兵在10天內一定要趕到長安,中間不能出一點紕漏;2:夏候懋真的不作抵抗,棄城逃跑;3:魏軍囤積在長安城裡的糧食來不及堅壁清野;4:魏國派來的援軍真的要20多天後才能集結完畢;5:自己親率的蜀國北伐大軍兵出斜褒道必須在20天內趕到長安與魏延會和。上述環節只要一兩個發生意外,就會功虧一簣,甚至蒙受巨大損失。

諸葛亮思慮再三,覺得此計雖好,但過於冒險,於是以“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 為由拒絕採納魏延提出的奇襲長安之策。

之後,用兵一貫謹慎的諸葛亮決定採取穩紮穩打的方式,揮兵進取隴右(甘肅)。他命鎮軍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率偏師作疑兵,佔據漢中之箕谷(秦嶺山谷,在今陝西褒城西北) ,聲言由斜谷攻擊關中之郿縣,以吸引和牽制駐紮在關中的魏軍,迫使其不敢全力增援隴右;他自己則率蜀軍主力出漢中西北,攻取隴右咽喉祁山(甘肅禮縣),再以祁山為立足點平定整個隴右地區。

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開局順利,魏屬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紛紛降蜀,關中為之震動,而且諸葛亮還收降了曹魏天水郡參軍——隴西奇才姜維。初戰勝利的原因在於:蜀軍兵戎齊整,賞罰號令嚴明。二是魏、蜀兩國近9年未曾交兵,邊境承平日久,因事發突然,魏軍毫無防備。接下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為拓展蜀國生存的戰略空間,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但未得中原寸土,還落得個國家凋敝,士卒傷亡慘重,民眾不堪徵調,幾乎力竭的悲催結局。

魏延是三國時期的最傑出的軍事將領之一,他也是蜀漢中後期不可或缺的國防中堅。許多後世軍事家對魏延都很佩服 ,認為他對彼時的敵我態勢以及對秦嶺特殊地形的預判與妙用無比精準,假若依其計而行,假若諸葛丞相依其計而行,或能產生事半功倍之奇效,蜀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取長安、佔領咸陽以西的大片土地、再乘勝直搗中原,北伐曹魏成功的可能性極大。遺憾的是,諸葛亮卻認為此計太過冒險而拒絕採納。

諸葛亮死抱過時戰略,過於求穩,一遍又一遍的兵出祁山。兵貴神速,不貴久,飽讀兵書的諸葛亮自然懂得這個道理,但他總是執拗地從一個方向用兵,嚴重不符合“以奇用兵”軍事法則。魏延多次提議循秦嶺,出子午谷襲奪長安之計,諸葛亮均以輕率冒進為由,予以否定,並拒絕一試。許多後世軍事家卻對魏延的這條奇計推崇備至,朱德元帥就曾稱讚魏延的北出子午谷計劃,認為兵出子午谷才是正兵,出敵不意才是能使蜀軍取得北伐勝利的正道,而兵出祁山則只能算作奇兵,一次可以,次數多就不靈了。

【答題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魏延曾經提出過子午谷計劃,具體情況就是魏延率領5000精銳出子午谷奇襲長安,而諸葛亮率主力部隊,從斜谷發起進攻,兩路大軍在關中會師。

這個計劃被諸葛亮否決了,讓很多蜀漢的粉絲大呼遺憾,因為很多人認為這個計劃很有可能成功。再說在魏強蜀弱的情況下,不冒險不兵出險招根本不可能改變戰場局勢,魏延所需要的兵力只有區區5000,為什麼諸葛亮不願意博一下呢?

這個計劃看上去很美,但是,在我看來卻沒有太大的可行性,首先就是魏延這5000人馬真的就能打得下長安嗎?

魏延的計劃要獲得成功,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首先就是他的這5000精兵,個個都是飛毛腿,必須日行百里方才能夠達到奇兵的效果。其次就是魏國不知情的情況下,魏延的計策才有可能成功。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第一個問題,你讓士兵帶著兵器輜重在平地上,日行百里尚且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更何況是崎嶇難行的子午道呢?

經過連續的高強度的行軍,這些士兵在到達長安城至下時,立即就要投入高強度的攻城,他們此時還有多少戰鬥力是一個值得商榷的事情。

更何況子午谷地區天氣變化無常,若是魏延領兵經過子午谷的時候,連日暴雨,這可如何是好,這將如何應對?魏延成功實施子午谷奇謀的第一個條件,我們可以說是靠天吃飯。

同樣我們不難發現,魏延要取得勝利的第二個關鍵點也不是靠自己,是需要對手的襯托才能夠實現。一個軍事策略的成功與否希望寄託在對方身上,這本來就是不可取的。

我們假設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按照魏延的設想來發展,魏延率領5000精兵,輕輕鬆鬆的來到了長安城下,對長安發動進攻,長安城裡也沒有能人,這樣的情況下,魏延打得像長安嗎?

長安是什麼城市?那是漢朝的首都級別城市,那個城防的堅固程度可不是陳倉這種小城市所能比的。諸葛亮數萬大軍,愣是沒能錘開陳倉城,魏延憑什麼說他5000人馬就能打下長安城呢?是誰給了他這個勇氣?是梁翠萍嗎?

更何況魏延一直寄希望於長安的魏國守軍沒有能人,能夠讓他一舉攻下長安,可是這種可能性存在嗎?

不要說長安的守將夏侯懋是一個官二代,是個草包,不會打仗,這個駙馬爺可能確實在軍事上很小白,但是架不住人家身邊有人呢!要知道夏侯家,可是曹魏帝國的軍功世家,在夏侯懋的身邊,有幾個久經戰爭的老將,應該不會讓大家感到很吃驚吧!

這些人雖然談不上是一流名將,但是勝在有豐富的戰爭經驗,面對魏延的突襲,不可能驚慌失措棄城而走吧!事實上,他們只要堅持幾天,我相信司馬懿率領的大軍就會及時趕到,前來解長安之圍。

要知道當年孟達手下有八萬雄兵,他打算策應諸葛亮北伐攻擊長安,司馬懿的軍隊距離上庸有1200裡,還不是八天,靠著鐵腳板就趕了過來。

所以說魏延根本就沒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攻城,他只有幾天而已,若是他打不下長安,我想他這5000人馬就只能折在這了。畢竟司馬懿不是吃素的。

所以說魏延的所謂子午谷奇謀可操作性很差,靠天靠地靠別人,這樣的策略,諸葛亮怎麼會採納呢?

而且魏延可是獅子大開口要走了5000人馬,千萬不要以為5000人馬是個小數目,整個蜀漢帝國只有90萬人口,他們的兵力極限,也就在十萬左右,魏延一開口就拿全國1/20的兵力做實驗,諸葛亮怎麼可能答應他?


歷史評說


諸葛亮幾次北伐中原都沒有成功,在其中就有魏延建議給他五千精兵,通過子午谷奇襲長安,達到突然效果,佔領了長安對以後的戰局是極其有利的,只是諸葛亮沒有采用,謹慎的諸葛亮害怕冒險和賭博,不想賭一把,除了這些,也有諸葛亮的私心作祟。


諸葛亮是丞相大權獨攬,他不想有人威脅到他的權力,而魏延可是有勇有謀啊,萬一魏延真的偷襲成功了,而且佔領了長安,那就是大功勞了,到時魏延上位就威脅到了諸葛亮的地位啦,別看諸葛亮很牛,其實蜀國大把人老他不順眼,劉禪也是不滿諸葛亮的,一旦魏延偷襲成功立了功勞,劉禪肯定扶持魏延和諸葛亮對抗,以達到遏制大權在握的諸葛亮呢!諸葛亮當然懂這個道理,也就拒絕了魏延的建議。說白了,有功勞也是我,有我諸葛亮在,什麼人都別想出頭,更別想爬到自己頭上。其實諸葛亮也知道魏延的計謀挺划算的,就五千精兵而已,輸了也不會傷筋動骨,成功了就達到巨大的效果,看魏延是戰場老兵,成功的可能性挺大的,諸葛亮自然害怕魏延搶了自己的功勞,所以也就阻止了魏延的行動。職場的權力鬥爭一直都是這樣,諸葛亮也不例外。


子午谷出兵太過冒險,會打亂了諸葛亮的部署,如果魏延偷襲成功了,必然之前的部署計劃全部廢止,要重新規劃,還是按照魏延的行動來部署,這對諸葛亮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北伐只有一個頭,那就是諸葛亮,什麼戰術安排都聽他的,這樣諸葛亮心裡才有底。如果魏延奇襲長安,魏國迅速作出變動,那時戰爭信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傳輸總是延遲,你魏延佔領了長安,魏國必然派重兵包圍,甚至邊境也加強了部署,到時計劃就全打亂了。魏延被包圍,諸葛亮是兩頭顧不到尾,收不到魏延的信息,到時就亂了,諸葛亮也就沒信心把握住整個戰場態勢,對諸葛亮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如期冒險偷襲,還不如按照原來計劃行軍,至少輸了,心裡也服氣,畢竟都是自己搞的,而不是把希望寄託在魏延身上,何況諸葛亮是謹慎的人,有時優柔寡斷,沒有把握的事絕不下決斷,所以諸葛亮不採取魏延的建議。


性格決定命運,諸葛亮謹慎的性格適合在政治上混,不適合在軍事上面。戰爭有時需要冒險,總是循規蹈矩的,哪來的出奇制勝啊,都按照規則來打,誰都可以領兵打仗了,你諸葛亮憑什麼高人一頭呢!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諸葛亮自恃才高,大權獨攬,卻沒有曹操唯才是舉的胸懷,導致蜀國人才凋零。

例如,當年入川,一群大將齊心協力、拼死奮戰、千辛萬苦,抓住劉璋手下川中大將張任。就因張任不投降,輕而易舉給殺了!還美其名曰成全他忠義不事二主的美名!

卻不知嚴顏、黃忠、已經曹操手下張遼,誰不是罵聲不絕,誓不投降,而被放了之後才被感化?

即使他真不降,放了也沒害處。例如關羽不降曹,但也不害曹。何況劉璋大勢已去,不投降的張任有何害處?

魏延是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跟隨朝不保夕的劉備。如果像文聘一樣跟隨曹操,可以少吃許多苦。

魏延在蜀軍中,地位僅次於五虎將,戰功僅次於關羽、張飛,智謀在五虎將之上。五虎將之後,他是名副其實的軍中第一號人物

而魏延開會時愛發言愛出計謀,掃了諸葛亮的面子(事實諸葛亮極少像曹操那樣採納別人意見)。寧可重用馬謖、陳式、廖化,也要壓制魏延。

諸葛亮一生只看中一個人,就是姜維。為了給姜維掃清接班的路障,不惜殺掉魏延,理由竟然是看相,說:魏延有反骨!

若魏延真反而投曹魏,別說馬岱殺他,在路上遇都遇不到魏延。可惜姜維獨木難支蜀國大任。

姜維此人軍事的確一流,也愛窮兵黷武,從而加速了蜀國滅亡!


碧水青山0


我覺得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因為他認為這個奇謀的不可行性太多。

當時,魏延提議由自己引兵穿越子午谷,孔明帶大部隊牽制,長安太守夏侯楙並非將才,只要計劃得當,然後出其不意的情況下,長安就可垂手而得,將來或能平定天下。但是這裡面存在的幾個問題使諸葛亮最終不能下定決心。


古代通信非常落後,各路軍配合困難,而且子午谷不易通行,魏延就一定能在10天以內穿過子午谷進抵到長安城下?如果長安守將堅守不出魏延沒有攻城器械怎麼辦?諸葛亮大軍出斜谷走棧道,又能否30天內趕到長安?曹真大軍如果截斷後路的糧道該怎麼辦?在關中平原以蜀漢那點步兵,如何面對曹魏的反撲?這些不確定因素都不得不讓謹慎的諸葛亮思考!
再說了,即使佔領了長安,我覺得也很難守住,你沒拿下潼關,曹魏就佔據戰略主動。而且當時長安城在董卓之後,已是一片廢墟,得到的也不過只是一座空城而已。即使成功,那就會演變成魏蜀之間的決戰,只會便宜了東吳。因此,在資源地盤人力都不及對手,變數又太大的情況下,諸葛亮也冒不起這個險的。


歷史拾辰


首先,魏延提出的是需要5000精兵,外加5000後勤保障兵,共計1萬軍隊,對於當時國力並不強盛的蜀國來說,1萬軍隊並不是小數,同樣消耗不起,要知道在丟失荊州以後,蜀國軍力最強盛的時候也不過10萬軍隊,拿10%的軍隊做賭注,仍然可以算得上是一次豪賭。

當然,諸葛亮更大的考慮就是,這個計策的可行性太低。



第一子午谷是300多公里長的山路,以後來曹真企圖翻越子午谷而失敗的例子來看,想翻越這段人跡罕至的山谷,至少要按一個月的時間準備,一個月內魏延的軍隊吃什麼?光憑自帶的糧食根本無法完成補給,如果諸葛亮在派部隊進行補給救援,那投入的實際兵力就不止1萬人了。

另外,由於是翻越山谷,山谷的另一頭有沒有魏軍把守,蜀國方面並不知道,以子午谷的地勢,哪怕只有少量軍隊堵住谷口,魏延就算走到是子午谷的另一頭,也很難衝出去,就算衝出去,攻克長安的可能性基本也為零。

一方面由於是翻越山谷,蜀軍根本不可能攜帶龐大的攻城器械,甚至因地勢的原因,連馬匹恐怕都很難攜帶,這樣,魏延就算來到長安城下,一無攻城器具,二無騎兵,無論是攻城還是野戰都很難占上便宜。

另外就是通訊問題,如果魏延選擇翻越山谷,這也就意味著,魏延的軍隊會與諸葛亮的主力部隊脫離幾百公里,而且還是難以翻越的山路,在當時只能人工傳信的情況下,魏延如何向諸葛亮彙報他部隊的動態?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甚至很有可能兩支部隊會處於互相失聯的狀態,在無法知曉另一支軍隊動態的情況下,諸葛亮的主力軍隊根本就無法採取其他動作。


遼寧資深球迷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不是諸葛亮不敢一試,而是諸葛亮不給魏延任何表現的機會。

蜀漢發展到了這個階段,軍中老將已經所剩無幾了。

魏延是當之無愧的蜀漢軍中砥柱,但是諸葛亮可不容許魏延做大,因為魏延和諸葛亮不是一路人。

諸葛亮身為丞相,是蜀漢行政最高長官。

照道理,北伐這種事情,諸葛亮定好方針,分派大將去執行便可以了。

但是諸葛亮要自己掛帥出征,因為他要牢牢地抓住兵權,這也是蜀漢給人軍中無大將的一個間接原因。

諸葛亮是謀士,謀士是需要依附他人行事,不可以自作主張的。

但是諸葛亮這個級別,除了主公,無人可讓他依附。

所以,諸葛亮出征,便政事、軍事都要自己一人抓,行軍佈陣他要操心,後勤補給他要操心,每一仗無論大小他都要操心。

這樣不把自己累死才怪,而且越是這樣,要顧忌的事務越多,打仗越是進度緩慢。

諸葛亮又不肯放權,大大小小事項都要經過他手才能執行。

這樣子怎麼和司馬懿去打?

至於魏延,不管出子午谷這個計謀可不可行,只要是魏延說出來的,諸葛亮就不會同意。

這要是萬一成功了,不是蜀軍能不能打下長安的問題,而是魏延的威信上升的問題。

諸葛亮本來就忌憚軍中有人超過他的威信,加上魏延一直和諸葛亮走不到一塊,自然是要打壓了。

而且諸葛亮為了不使自己威信掃地,打仗更是小心謹慎,一點危險也不敢擔。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這個計劃很有想象力,而且有可行性。魏延的這個計劃是建立在對當時曹魏西北的軍事佈局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首先夏侯楙是個草包兼紈絝子弟,這類面對危險逃跑的可能性很大,魏延的設想成立。其次,由於魏國對蜀國這些年來幾乎沒有防範,整個西部戰區的兵力分散且不足,當時魏國西部最好的將領雍州刺史郭淮的佈防重點是武都、陰平以及祁山一線,他的防禦重點在上邽城,扼守的是秦嶺間相對最寬闊的祁山道。魏延選擇的子午穀道不是郭淮的防區,屬於夏侯楙這個草包,戰略的突然性讓魏延的部隊將會給魏軍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一旦能夠拿下長安,這種心理震撼會加倍,整個魏國西部防線將會徹底崩潰。

但是魏延的這個計劃也有問題——太冒險。冒險並不是在行動中,而是在即使魏延的一切計劃都順利完成,甚至奪下長安也不能守住。因為魏國的軍事設置是內重外輕,全軍最精銳的部隊被配屬在洛陽附近,而洛陽到長安肯定比魏延走子午谷要快。也就是說魏延即使佔領了長安,他面對的將是曹魏最精銳中軍的全力進攻。而且長安雖然容易佔領,但是潼關卻不容易佔領,因為曹魏把潼關劃入了司隸校尉轄區,一旦出現佔領長安卻佔不了潼關的情況,那就意味著魏延基本是裸著等著被曹魏大兵團虐。

而諸葛亮進攻斜谷也未必那麼容易,起碼十天之內諸葛亮肯定拿不下郿縣。那就意味著魏延的一萬孤軍將面對曹真的十萬雄兵,即使魏延再善戰,最多隻能固守長安,形成相持,這樣蜀軍將被魏軍分割為兩部,且相隔800裡秦川,無法相互援救,曹真可以把魏延圍起來慢慢吃掉。因為時間有限,魏延幾乎不可能在十幾天內完成防禦工事,被擊敗、甚至被全殲都是必然結局。所以魏延的計劃即使成功,也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更重要的是諸葛亮本次北伐的戰略目標也不是長安,而是隴右: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三國志·魏延傳》)

諸葛亮不是要還於舊都的嗎?怎麼不去長安去隴右了呢?因為他知道曹魏不是那麼容易被幹掉的國家。三分天下有其二,人口上曹魏帝國更是超過蜀漢、東吳數倍。單純就軍隊而言,在數量上諸葛亮最多能從蜀國帶出10萬大軍,而曹魏全軍的數量在40萬人以上,西線兵團加上中央軍團總數輕鬆超過20萬人。面對如此強敵,諸葛亮的計劃先佔領隴右就可以理解了。因為曹魏立國靠的關東士族的支持,王朗、鍾繇、司馬懿、陳群這些人的老家都不在隴右,而且曹魏實際控制這一地區的時間很短,加上這個地方羌人和漢人雜居多年,曹魏的實際統治力量相當,且和當地士族離心離德,所以蜀漢帝國攻擊這個地方,恰好是打在了曹魏的軟肋上。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孫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千古名將英雄夢


諸葛亮沒有現場把魏延砍了,已經說明他說一個敦厚仁慈願意給下屬犯蠢機會的好領導了。

大部分人都在討論魏延有沒有可能帶領五千精兵穿過子午道攻克長安,可是這只是魏延子午奇謀的一部分,而另外一個部分更是扯淡。

子午奇謀由兩部分組成:

一部分,魏延帶領5000精兵花十天時間穿過600裡的山路一舉攻克曹魏整個西北戰區的守備司令部所在城市長安,並堅守20天。

另外一部分,在此期間總計三十天時間裡,諸葛亮帶著部隊從祁山北上,打爆整個雍涼二州的防禦體系,和魏延勝利會師。

一句話就是諸葛亮carry全場,以一打五吸引敵人全部火力,魏延負責邊路一邊喊666一邊拆塔上高地。

仗能這麼打幹嘛還子午谷?一起抱團一波流來一場碾壓局不是更棒棒噠?

魏延這個方案過沒過腦子我不知道,我只看到給領導諸葛亮挖坑的滿滿惡意。


玩懷舊


諸葛亮六次北伐的事蹟千百年來,一直感動著無數讀者。同時,後人也一直為他沒采納魏延“子午谷奇謀”而感到可惜。似乎只要諸葛亮當初聽取了魏延的建議,北伐成功便指日可待。為什麼當時諸葛亮不採取魏延的做法呢?分析起來,原因大概有以下五點:

一是蜀軍對子午谷的敵情判斷不清。諸葛亮率領大軍北伐曹魏,曹魏方面是知曉的,並且迅速做出了應對措施。在各個險要的路口派兵駐守是必然的。誰敢保證子午谷就沒有重兵把守呢?倘若子午谷真有重兵把守,那不僅魏延的部隊難以走出困境,還會影響北伐的其他路軍。

二是蜀軍對子午谷的路況不熟,且子午穀道路險峻。魏延的進軍路線要經過秦嶺南坡,這一帶山高路險,至今都沒有一條橫貫的公路,在三國時期行進更加艱難。即使勉強行軍,也是困難重重。因為在進入子午穀道後,有一個路段全靠棧道,而棧道一旦遇雨,隨時都會被沖垮。

三是軍糧難以維續。子午谷山路奇險,車馬難行,軍需物質只能靠人力去背。倘若魏延率領五千人馬前進,那這些士兵的所需物質都要靠他們自己負重,這個消耗相當之大。況且如果行程不順,被困在途中,一旦糧草不繼,那將不戰自敗。

四是襲擊的時間難以確定。魏延說“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這只是在理想條件下的一種假想。子午谷長約七百餘里,且道路崎嶇難行,期間還得考慮惡劣天氣和部隊給養等問題。情況並沒有像魏延所說的那麼樂觀,一旦情況有變,不但奇襲不成,反而使諸葛亮的北伐大軍陷於被動狀態。

五是長安作為曹魏的重鎮,並非可以輕易攻破的。雖然長安城的守將夏侯楙在魏延看來是無能之輩,但曹魏對長安的守衛甚嚴。一旦長安有事,曹真將率大軍趕到。屆時以魏延的五千兵馬,恐怕很難與曹軍對抗。

綜上分析,魏延奇襲子午谷的計劃雖然大膽,但無論在敵情判斷、道路情況、糧草供應還是在時間安排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問題。可以說,魏延之計太過冒險,生性謹慎的諸葛亮不採納他的這個意見是可以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