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崇禎皇帝的私德:勤政、節儉好學,因多個側面成為歷史最被同情者

撰文|趙固仁

大明的風雨飄搖不在筆墨之間的操持所能挽回,而十七年的日夜憂勞的勤政,讓崇禎身上更增添了悲壯的色彩。

17歲的朱由檢在倉促之間被其兄朱由校撒手人寰​之際將大明帝國交給了他。

雖然年輕,但是朱由檢早已嗅到大明的危機重重早已經是山雨欲來。無論內政還是外患,如同即將潰散的大堤,因此,這位年輕人傾其全力力挽狂瀾,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勤政加勤學和勤儉。​

崇禎皇帝的私德:勤政、節儉好學,因多個側面成為歷史最被同情者

天啟皇帝朱由校

他曾對臣下說:“朕自御極以來,夙夜憂勞”,就是這樣的情況下,自己再努力可是大臣們卻“臣工習俗相沿,尚牽情面之故套,政事奉行不實,徒誇紙上之空言。”

崇禎皇帝的私德:勤政、節儉好學,因多個側面成為歷史最被同情者

為了全面帶動大明的勤政風氣,朱由檢恢復了“謂召平臺”制度,就是自己每天都要在自己講讀完畢,召見內閣輔臣和六部及都察院堂上官商討帝國層面的各種問題,提出相應解決辦法。輔臣施鳳來讚頌新皇帝說:“召對臣下的傳統廢弛很久,皇上勵精恢復,真是聖朝第一美政,天下何憂不治。”

然而這種召對在崇禎看來“含金量”卻並不高,往往是聽了內閣和各部大臣的毫無見解的對話後感到非常失望。甚至許多人的嘮叨許久卻沒有一個能說到點子上去,這位年輕皇帝頗為疑惑地說:“難道這就是過去的所謂召對嗎?”

崇禎皇帝的私德:勤政、節儉好學,因多個側面成為歷史最被同情者

崇禎畫像

面對這種浮皮潦草式的對話,崇禎決定在召對的同時找來史官記載他們對話的過程,以此強化召對的嚴肅性。“召對諸臣仍用記住及諫官二員。”《思陵勤政記》

由於這種召對勢必花費大量時間,為了避免政務被耽擱,他規定,今後除盛暑嚴寒時日,他堅持每天到文華殿處理公務,這樣將臣下的所有奏章進行當面處理,所謂“分別可否,務求至當。”

勤政是這位新皇帝的第一標籤,在勤政方面他與開國皇帝朱元璋大體相當。

在朱元璋登基的第二天,就對群臣進行告誡:“創業之初,其功實難,守成之後,其事尤難。”為此他想要通過自己的極限勤政來避免一切因懈怠而引發的後果。三十一年,他沒睡過一次安穩覺“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慮患防範,如履薄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猶然不及。”他自述這樣的日子時說:“夜臥不能安席,常常因為想起一件什麼可能危及帝國安全的事,便一夜失眠。”勤政和憂慮甚至嚴重損害了朱元璋的健康,讓他過早衰老。

崇禎皇帝的私德:勤政、節儉好學,因多個側面成為歷史最被同情者

朱元璋書法

僅以洪武十三年(1380)的八天內為例,朱元璋的書案旁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衙門奏札共1660件,一共涉及3391件事情需要其他親自進行批示就是說,他每天要平均處理200多份奏摺,400多件事,才能在八天內將這些政務處理完畢。即使到了臨終期間,朱元璋還未停止處理政務,“上素少疾,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朱元璋傳》

“全國大大小小的政務,都要親自處理。交給別人辦,當然也可以切省精力、時間,但是第一他不放心,第二更重要的,這樣做就慢慢大權旁落。……以此,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辦公,批閱公文,一直到深夜沒有休息,沒有假期,也從不講究調劑精神的文化娛樂。”

崇禎顯然具備了大明最為勤政者之一的標籤,直到崇禎15年,他依舊將勤政作為最重要的常態,每日臨朝外,文武大臣如果有奏報的無論何時他都予以召見,並且規定身邊人不得有任何阻攔“敢有壅蔽阻擋者,以奸欺論斬”。

崇禎皇帝的私德:勤政、節儉好學,因多個側面成為歷史最被同情者

此外,崇禎的身上最寶貴的品質就是善於學習,不管形勢如何危急,從未放下書本,某種程度上,他並非單獨熱愛讀書,而是希望從經典裡的祖宗之法找出挽救大明王朝的辦法。“上喜讀書,各宮玉座左右俱置卷帙,坐則隨手批覽。嘗作《四書》八股文,以示群臣,因而頒行天下,士子鹹誦焉。”

當時有個叫倪元璐的大臣,擔任崇禎講官之職,一次講到經書中“生財有大道”藉機向崇禎闡述加派賦稅的害處。這在當時也是崇禎最遭人非議的遼餉、剿餉、練餉的三餉加派,以至於當時百姓怨聲載道,並借“崇禎“的諧音,戲稱他為“重徵”。崇禎聽了果然大怒,訓斥他,倪元璐聽了不急不緩解釋說:“臣儒者,所陳雖是本頭書生語,然不敢懷利以事君。”說得崇禎一時語塞。第二天,崇禎竟然對著內閣輔臣的面向倪元璐表示歉意:“講筵有問難而無詰責,昨日之言朕甚悔之。”

崇禎皇帝的私德:勤政、節儉好學,因多個側面成為歷史最被同情者

遼東局勢圖

除此之外,崇禎心底還是希望在其不斷努力下,能夠挽回大局,在冊封皇太子時後,更是苦心孤詣對其教育。一次與內閣輔臣議論到太子教育的問題時,他鄭重地從一個黃匣子裡拿出他親自書寫的《欽定官屬約八條》,都是對太子和其身邊人員管理條例,甚至細化到不得離間和結交,不得擅作威福,不得言動非禮等細節上。當臣下讀完這八條規定後,特意問崇禎“戒飭官屬,是內是外?”崇禎頗為感慨動情地說:“是內員,此朕親經歷的。向朕在慈慶宮住,得知此輩情弊,專行離間,朕朝皇兄熹宗,並不交接一言。先帝樸實,被他矇蔽。”說到傷心處,崇禎竟然流出眼淚。緊接著又對太子身邊的服飾人員和伴讀都一一作出安排。

崇禎皇帝的私德:勤政、節儉好學,因多個側面成為歷史最被同情者

越到最後,崇禎對自我約束越來越嚴格,甚至近乎於苛刻,他給自己定了一個長期齋戒計劃,穿布衣吃素食《明史》,為此他發佈了一道諭旨:“朕念皇考皇妣,終身蔬布”。內閣輔臣上疏勸說崇禎不必如此刻薄對待自己,有的臣下甚至以為崇禎這是作秀而已,一直到崇禎十六年的時候,他還在堅持帶頭節約開支:“先自朕躬始,若祀典豐潔,仍舊不敢議減外,朕久服浣濯之衣,此無可議。”接著他又大量裁撤宮中吃用,減少宮女十分之三,自己的膳食開銷減掉50%,后妃以及宮女太監減去40%和30%,這種大規模削減宮中開支目的在於帶動地方上行下效,以此糾正奢靡之風和集中財力物力用於維護龐大軍費開支。一個月後,當他知道內外大小官員未能按照他的標準依然“奢侈相高,貪僭囂凌”,氣憤非常,並再次重申“崇儉去奢,宜自朕始”的旨意,除了以前宣佈的減去吃穿用度外,又宣佈只有重大節慶典禮才可以使用金銀器皿,其他日常生活一律改用錫器、木器、瓷器,希望內外文武諸臣能夠效仿,並要見諸行動,如仍置若罔聞,依舊奢靡宴樂,拜謁饋贈一擲千金,必將嚴懲不貸《思陵典禮記》。

崇禎皇帝的私德:勤政、節儉好學,因多個側面成為歷史最被同情者

影視畫面

崇禎在推進這項事情上果然能夠做出嚴格表率,只是讓他出乎意料的是,運作改變帝國風氣比打一場勝仗更難,這樣的時候,這個當家人以一人之力苦苦求索。甚至他將萬曆年間宮中所村存的上佳野山人參,去換回幾萬兩銀子貼補國用。有一次他在講筵,發現自己所穿的衣袖子已破損,露在外邊很不雅觀,不時地把它塞進去遮掩,感動的一旁官員為之流淚。

崇禎的後宮風氣較為端正,因為他平時不苟言笑,對身旁人很有約束力,這些後宮嬪妃們都能和崇禎一樣吃粗茶淡飯,穿著布衣。“宮中常服布衣,茹素食,與先帝同尚節儉,一切女紅紡織,皆身自為之。”

崇禎皇帝的私德:勤政、節儉好學,因多個側面成為歷史最被同情者

清朝官方修撰

然而“上焦勞天下十有七年,恭儉似孝宗,英果類世廟(嘉靖帝),白皙豐下,瞻瞻非常,音吐如鍾,處分機速,讀書日盈尺,手筆逼似歐陽率更。有文武才,善騎,嘗西苑試馬,從駕者莫能及。”《綏寇紀略》。這是在崇禎死後,遺老們對其做出的高度評價,對其人格表示佩服。對於崇禎帝的遭遇歷代史家均給予了同情和相對正面評價,《明史》更是認為“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也,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明清史講義》,類似這樣的對於亡國之君一致的同情和理解,在歷朝歷代實屬罕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