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說 說 東 營


東營,這座在山東乃至全國人均GDP與可支配收入均名列前茅的現代化城市,在我童年的記憶與認識中,卻是個模糊的區域性概念。不知道她到底是座城市,是座集鎮,還是一個大村莊?但那時獲知家鄉每天都有一趟從省城濟南到東營之間當日往返的列車,就自然地認為,東營應該是一個不普通的地方!

01


說 說 東 營

1986年8月,我第一次到東營。那時,是懷著好奇與渴望的心情去的。作為山東省第5個地級市(所以東營的車號為排名比較靠前的魯E),東營市在1983年10月15日宣佈正式成立後時間不長,此時是國家和山東省著力建設的熱點地區,胡耀邦、彭真、萬里、宋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臨勝利油田和東營視察。當時,我感覺到新興的東營簡直就是一個“大工地”,不僅油架子多,大型的施工架也遍地都是。設計的馬路寬得讓人驚歎,大概是我生平第一次見到的八車道!還有,“到機場”那醒目的“指示牌”,顯示“東營機場”已經建成(那時山東其他城市可能只有濟南、青島擁有飛機場),讓人感覺東營城的建設確實有氣魄,讓人確實開了眼界!

後來,我對東營的建設發展依然關注,主要源於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東營和濱州都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1986年我到濱州工作後,自然比較關心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當時偌大的原惠民地區(含今濱州、東營兩市全部及淄博市的桓臺、高青兩縣)剛剛被“分割”,一是版圖小了,黃河南北12個縣,

說 說 東 營

一下子劃出去4個;二是實力受到了影響,主要是桓臺、廣饒兩個經濟強縣被划走了。有人由此認為濱州的發展前景不佳。但我感覺到,黃河三角洲開發應該是一篇大文章。濱州要振興,需打“黃三角”這張牌。隨著國內土地資源的緊缺,“黃三角”的開發必然會受到國家的重視。而東營和濱州都是其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對東營的關注也開始多了起來。

說 說 東 營

二是我愛人的老家是東營的。愛人出生於東營以南四乾渠南側的牛莊鎮灣楊村。作為母親河尾閭村落,歷史上因黃河多次決溢成災,土地鹼化,特別是風沙不斷(“灣楊岳家、颳風嚇煞”,是當地流傳多年的民謠)。在戰爭年代,質樸的灣楊人曾踴躍參軍與支援前線,比如我愛人一家當時就有三人同時報名參加了八路軍(其中一人後來為國捐軀)。但直到80年代初,該村依然比較貧困。受生活所迫,愛人十幾歲時去濱州“投靠”大伯父,後來在濱參加工作。80年代末,我們結合後,我自然增加了與東營的情緣。令我榮幸的是,不少東營人也視我為“東營人”或“半個東營人”。我由此更有理由和責任持續關心這座新興城市的建設發展,關注她的人和事。

三是東營地方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引起了我的興趣。有一次,我偶爾看到了著名軍旅作家李存葆撰寫的長篇報告文學《大王魂》。文章屬於在大量實

說 說 東 營

證調查基礎上的“報告”,主要反映了以李培義為代表的大王人改革開放後推動鄉鎮經濟迅速崛起的事蹟,其中相關內容讓我頗受震撼。鍾靈毓秀的大王鎮位於東營下屬廣饒縣的南部,是“紅色之鄉”。她建立了全國較早、山東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保存有全國最早版《共產黨宣言》(由於當時排版疏漏,封面書名被錯印為“共黨產宣言”)中文全譯本,哺育了諸多仁人志士。瞭解到“大王”的經濟飛快發展,自己也渴望鄰近的我的老家(博興)“曹王”這個“王”同樣能夠實現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為促進兩地貨物暢通,後來從曹王修建了到大王的專用鐵路。


02


眾所周知,東營是全省16市人口最少的城市,全市常住人口僅有217萬(2018年)。但在這片既有河海交匯粗獷氣息、又有古齊文化細膩情懷的神奇熱土上,人傑地靈、人才輩出。

1924年寒冬的一天,有一位年輕人來到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鄧恩銘的住處,向鄧提出了一個重要建議:到農村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鄧非常贊同。是的,建黨初期的中國共產黨,工作精力主要是在城市,還沒有考慮到更廣大的農村。這位較早地意識到了我黨在農村發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的早期黨員,就是東營人延伯真。

延伯真(1897~1967),1916年秋考入濟南第一師範,1921年夏畢業後在博興師範講習所任教。1923年春,在青島經鄧恩銘、王盡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我黨在青島發展的第一個黨員。後回家鄉建立壽(光)廣(饒)黨支部。前面談到的大王鎮保存的《共產黨宣言》就是他和妻子劉雨輝(中共早期黨員,東營地區第一位女共產黨員)等秘密帶到劉集村,傳到了農民手裡。

國共合作時期,延伯真在濟南任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組織委員,同時在國民黨山東省黨部負責工農部工作。1927年,先後在平原縣、淄川煤礦開展農運和工運工作,次年去東北。1931年參加蘇聯紅軍遠東情報局工作,先後在東寧、哈爾濱等地進行革命活動。1946年任東北第六縱隊後勤部廠長、東北軍區軍需部材料局股長。建國後先後在東北人民政府機械局、中央第一機械工業部瀋陽銷售辦事處、東北空軍後方勤務部任職。1967年病逝。

1949年,在解放上海的戰役中,有一位年輕的士兵腹部被流彈擊中,但他硬是咬著牙拔出子彈頭,用急救包包住傷口繼續作戰。隨後來到一間小屋,本以為是老鄉的房子,但沒想到遭遇了敵軍的暗槍。中彈後他假裝死去躲過一險。後來在解放平潭島的戰鬥中,他前額中彈,用手捂住傷口倒下了。大家都以為他犧牲了,要安葬,但沒想到他又活了過來。這位多次大難不死的英雄,就是13歲即參加了八路軍的東營人張太恆(1931~2005)。

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自1955年4月成立至2016年2月番號撤銷,先後有楊得志、張萬年、範長龍等11位將軍任職司令員,其中第7任司令員系張太恆上將。

說 說 東 營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戎馬征程中,張將軍從擔任通信員、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到團長、師長、軍長,直至後來成為成都軍區、南京軍區和濟南軍區等三大軍區的首長,其中國慶10週年大閱兵擔任受閱方隊軍旗擎旗手、中越反擊戰擔任老山前線指揮員。在淮海戰役中,張太恆的右髖骨中彈,有顆長約3釐米的彈頭一直沒能取出來,該彈頭伴隨了將軍的一生。

有一位老人,不是東營人,但他5年前駕鶴西去,卻引起了無數東營和油田人的悲傷與懷念!他就是東營市第一任市委書記(1983.10-1989.3)、勝利油田黨委書記李曄(1928-2014)。期間升任山東省副省長、省人大副主任。他1958年從部隊轉入石油行業,1969年參加江漢油田會戰,1972年調石油部,1975年後落戶黃河口。在勝利油田任職,他以“傾盡心血獻石油、不信中華不騰飛”的氣概,帶領幹部職工創造了年產原油3330萬噸的歷史最好成績;他爭取省裡劃撥18萬畝地用於油田農副業生產,解決了職工家屬與子女就業問題。

說 說 東 營

在地方任職,他以“手牽黃龍跟我走、叫你咋走你咋走”的豪邁,組織實施了黃河疏浚治理工程,使母親河有了相對穩定的入海流路,為油田生產和地方建設創造了安全的自然環境;他以“黃河入海處、丹筆繪春秋”的氣魄,規劃組織了港口、機場、公路、鐵路和東城規劃建設。他爭取省裡劃撥18萬畝地用於油田農副業生產,解決了職工家屬安置與子女就業問題。

李曄書記為人坦蕩,生活樸素,情繫百姓。他坐吉普車到油田前線,因為土路顛得厲害,跑過去就會有一流兒黃風。但只要是碰到農民的驢車,他會下來幫人家把牲口往路邊牽一牽。他深深眷戀著東營,其居住地一直到去世,30多年從未離開過油城。

由遠至近,談到我在東營的親友們,他們是我的關愛與牽掛。除了岳父母、愛人的兄弟姐妹外,還有我不少優秀的同學,如嚴謹睿智的邊風林、見多識廣的苗永民、穩健厚重的馬文斌、虛心樸實的毛允山、善學善思的馬士真、俊逸精幹的李永國、帥氣務實的梁炳傑;還有我一些令我驕傲的弟子,如秀外慧中的楊小豔、德才兼備的徐朋奇、有膽有識的徐克訓、執著進取的劉建、文采飛揚的李長蓮、熱情豁達的孫曉、勇於擔當的馮鳴等等。他們都在不同的崗位中,用自己的模範行動為東營的建設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03


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進入山東後,攜帶大量泥沙而來,孜孜不倦地填海造陸,河海交匯,沖積形成了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由此造就出“黃河衝來的城市”——東營。

1961年4月,華北石油勘探處在東營村(傳說因李世民率兵東征高麗時在此駐紮兵營而得名,當時隸屬廣饒縣辛店公社)附近打成日產8.1噸油流的第一口勘探井——華八井,從而發現了油田。1962年9月23日,營2井獲得日產555噸高產油流,系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油井,勝利油田故早期被稱為“九二三廠”。1965年,勝利村構造上發現了巨厚油層,勝利油田始得名。

說 說 東 營

1964年,油田在東營村附近建立會戰指揮部。建設初期,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李先念等蒞臨指導與看望油田職工。1965年,為油田開發建設,中共惠民地委、惠民地區專署成立中共東營工委、東營辦事處。1983年,東營正式建市。

記得90年代初,山東某媒體組織知識競賽,其中有道題為“山東省哪個城市是唯一不長樹的城市?”,有人搶答是“東營”,居然被認定為“正確”。不知當時東營人對此有何感想?不過就東營那時的自然條件,種樹確實比較困難,以致有人感嘆“載活一顆樹,難於養活一個孩子”,戲稱“電線杆比樹多”。

說 說 東 營

然而,不屈的東營人通過改良土壤,創造性實施“抬高、整平、深翻、蓄水、壓鹼”等技術措施和“先治鹼後植樹”、“先造地後造林”等工程模式,綠化植物由10餘種增加到500多種,成功培育出“元蠟一號”、“元蠟二號”等適應性強的樹種,建設龍居林場、勝大林場等10餘處生態林場,有效解決了鹽鹼地綠化這一世界性難題。如今,“城市森林環抱、鄉村綠樹掩映、路河濃蔭庇護、農田林茂糧豐、廠礦鳥語花香、沿海林水相依”的獨特黃河入海口綠色生態風貌已經充分展現。東營因此先後榮膺“國家園林城市”“國際溼地城市”等稱號。

東營“由鹽鹼到綠地”的嬗變,是東營人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的一個側面。由於東營躋身城市行列的歷史還不長,導致國內有些人對其不瞭解甚至聞所未聞。例如,2012年在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節目中,一位男嘉賓自我介紹來自"山東東ying",不料電視屏幕顯示的是"山東東瀛";而又有東營人外出驕傲地介紹自己的所在地時,被人“讚歎”“中國話說得不錯”(誤以為是“日本東瀛”人了)。建市以來,東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越來越大。以東營和濱州為主體的黃河三角洲開發,90年代初被山東省列為兩大跨世紀工程之一;2009年,國務院批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標誌著黃三角開發建設進入了國家戰略。東營的經濟社會發展快速推進,其中現代交通體系漸行漸近。五座大橋連接黃河兩岸;自1991年廣饒縣在全國率先實現村村通公路後,全市2018年公路通車總里程9227公里,其中高速路217公里,人均公路密度全省第一;

說 說 東 營

東營港自1995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後,已發展成為環渤海地區以石油化工貨物運輸為主的重要港口,2018年貨物吞吐量5825萬噸;東營勝利機場自2001年通航後,目前已有北京、深圳等12條航線,2019年實現旅客吞吐量88.01萬人次。

文中談到的大王鎮,面積僅有118.29平方公里,人口卻達108342人(2017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步時代之先積極發展鄉鎮企業,1986、2003年分別成為魯北首個“億元鎮”、“百億鎮”。近年來分別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等稱號。2018年在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名中列第58位、全省第1位。我愛人的家鄉灣楊村這些年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與四乾渠並行的公路橫貫東西連接國道與省道,排排院落整齊劃一,平坦的瀝青路與水泥路通達各戶各院,衛生室、文化大院、健身場地、老年活動中心等一應俱全,村民生活質量高、精神面貌好。該村分別被評為“山東省村鎮建設明星村”“東營市金角杯村鎮建設明星村”和“東營區雙文明村”。

今年1月召開的東營市八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全市2020年將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著力建設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示範區、國家綠色循環能源石化基地、沿黃沿海重要樞紐城市、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

說 說 東 營

爭取建設C919大型客機交付中心,加快東營港一類對外開放口岸建設,京滬高鐵二通道天津—東營—濰坊(煙臺)段、濟南—濱州—東營高鐵全線開工,推進石油大學高等研究院建設,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轉設公辦普通本科高校加快推進……相信東營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作者簡介:曹高芳,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近年來在《齊魯晚報》《濱州文學》等報刊與網絡平臺發表生活類文章10多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