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战的时候为什么美国一开始不参战?

会长大000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夏威夷的珍珠港海军基地后,美日互相宣战,而后德国出于德日条约义务对美国宣战,于是美国才正式加入二战,而此时距离二战的爆发已经过去了2年多。

为何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如此之晚?

首先是美国国内的严重反战情绪。

当时美国国内反对美国加入战争的情绪主要是有两种,

一是美国国内存在一股支持德国纳粹实力的风潮,纳粹在德国崛起后,迅速带领德国成为世界强国,而为此形成了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于是世界范围有了很大一批支持者,在美国国内也有一批人成为纳粹的忠实粉丝,他们在美国所谓言论自由的背景之下,游行示威宣传纳粹,形成赞同纳粹的力量。

二战前美国的纳粹势力游行

二是美国国内反对美国卷入战争的主流民意,一直以来,美国以“门罗主义”的主流外交政策,是主张在美洲发展,不插手不介入欧洲的事务,但是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经济规模成为世界第一,于是美国曾经迫切想到通过介入国际战争,来实现美国在国际政治上的主导地位,于是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提出了建设“国联”的目标,最终美国付出沉重代价协助协约国取得一战后,却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遭到了英法等老牌欧洲国家的排挤,最终不仅没有实现成为世界老大的图谋,最终连美国所倡议的“国联”都没有加入,出师不利的美国人,决定继续会北美洲关门过日子,“闷声发大财,不管天下事”。对于参加国际战争,坚决的反对,因此美国的主流民意是坚决反对参战的。

倡导”国联“的美国总统威尔逊

其次是美国的先天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美国具备世界各大强国都不具备的先天优势的地缘政治环境,美国在北美洲,北面的加拿大和南面的墨西哥都实力上远逊于美国,不可能入侵美国。

而二战的交战国之所以加入二战无非是由两种方式:一是主动入侵别国,比如德国、日本、意大利、苏联等,他们要侵略别国获取利益,主动加入战争;二是被入侵国家,他们为了抵御侵略,如中国、法国、英国、苏联等,他们是被动加入战争。

美国本土位于西半球,远离各大战争策源地,而且由于美国超然的政治经济地位,加之国内严重的反战情绪,但凡是美国不主动加入战争,那么本土遭受别国侵略性难度大,时间也不是其他国家的那般随意,所以直到日本的联合舰队跨越了6000多公里攻击了美国的珍珠港之后,美国上下群情激愤之下,才加入二战。

美国先天地缘政治优势,敌国很难入侵美国本土

美国政府的政策决定的。

一战爆发后,美国没有直接加入一战,而是在持续的进行观望,并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大量军需品,大发战争财,作为第一的工业强国生产的大量商品,向交战双方进行大量的倾销,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是随着一战的加剧,德国发动无限制的潜艇战,损害向欧洲出口货物的美国的巨大利益,于是美国选择加入一战的协约国对德国宣战。

二战爆发后,美国开始是倡导所谓的和平,推行绥靖政策,但是仍然向交战国尤其是轴心国出口大量商品,获得经济利益,比如日本全面侵华后,美国仍旧向日本出口日本所继续的生铁牟利,但是随着德日轴心国势力的急速膨胀,美国也感觉到了压力和危险,1940年英德爆发不列颠空战后,为了限制德国实力快速膨胀,美国就派出志愿人员到英国协助英国参战,1941年为了应对德国对英国的潜艇封锁,美国和英国就在大西洋上会面,签署《大西洋宪章》,并一次性支援给英国50艘驱逐舰,用于英国反潜作战,在亚洲由于日本的扩张加剧,美国开始支援中国的抗战,并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尤其限制日本的橡胶、石油等亟需的战争资源,最终日本决定采取冒险手段,远洋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达到其占领东南亚石油和橡胶基地的目的,也促成了美国加入二战。

罗斯福与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

美国国内有强烈的反战情绪,所谓反战是美国参战前的舆论主流,美国远离其他强国,轴心国开始也是回避与美国这个世界强国交战,但是美国一直在做着加入战争的准备,在捞取了最大的利益后,美国缺少的只是一个战争的借口,结果日本送来了偷袭珍珠港的导火索,于是引爆了美国参加二战的情绪,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加二战史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参众两院的投票中全票通过的议案,此后美国正式加入二战。


我是本文的作者大东北的小豆包,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关注和评论。


大东北的小豆包


美国一直奉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这种政策是由华盛顿在其总统任满后,发表的《告别词》中提出来的:“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推行一种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利,也不敢轻易向美国挑衅。”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孤立主义”深入人心,美国领导人也忠实地执行了这一政策。


1823年,美国门罗总统更一步表明了观点,即欧州列强不得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主权相关的事务,而美国对欧洲各国之间的冲突,或各国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

这就是说,只要战争不延伸到美洲,各个国家打来打去,美国不管,只有把战争波及到了美洲,美国才会参与战争。

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同德、奥、意的同盟国打的热火朝天,但美国始终没有参战,一直以调停人的身份调解于各国之间,直到1917年1月7月,德国通过海底通信光缆,发密报给墨西哥,支持墨西哥与美国开战,收回19世纪中期失去的土地,结果这份密报被英国情报部门截获,当呈送给美国总统威尔逊,威尔逊将它公之于众后,才引起美国公众的一片哗然,这时的“孤立主义”思潮才有所退却,当德国击沉美国船只,致使大批美国人民死亡后,美国才在1917年4月6日参战。


一战结束后,美国重回“孤立主义”状态,再说1929年经济危机蔓延,国內大萧条,美国主要精力放在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上,而国内民众对大量年轻人死于战场还记忆犹新,大部分美国人不愿参加和自己无关的战争,但对战争中的受害国还是愿意帮助的。

假如日本不是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什么时候加入二战还真很难说,起码要退后很长时间,因为美国是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尽管罗斯福总统己看到了战争的危害,但没有权力发动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日本的愚蠢作法,导致了美国参战。



现今的美国,早己摈弃了“孤立主义”政策,积极参与外部事务,其结果就是霸权主义盛行。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在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应对日本对珍珠港的袭击之前,这场大战自1939年以来一直在欧洲肆虐。当英国和俄罗斯与德国帝国斗争时,美国官方保持中立,拒绝参战。

是什么阻止了美国政府更快地向欧洲派遣军队?在日本对瓦胡岛发动攻击之前,美国到底在做什么?让我们来探讨1939年至1941年12月8日日本宣战期间的美国心态和历史。

现代美国的鲜明对比

现代美国领导人和许多美国人似乎都渴望干预最终可能与国家无关的冲突。75年前,恰恰相反。

随着欧洲陷入战斗,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支持美国开战的想法,给予英国所需的支持,但罗斯福面临着自己的挣扎。美国不想介入。

在欧洲爆发战争后,罗斯福紧急召开紧急内阁会议,会议同意除非受到直接威胁或攻击,否则美国将继续受到外界的影响。

即使政府支持这场战争,美国仍然在克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荡。公众还没准备好参加另一场战争,选择中立。战争爆发后,1939年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94%的人反对参战。

毫无生气的军队

即使美国想要参加战争,它的军事力量根本就没有准备好。面对数百万德国人,美国军队在没有征兵的情况下只有大约10万人。进入欧洲危机可能意味着完全摧毁美国的力量。

除了缺乏武力之外,美国军队普遍落后于武器装备,其中大部分都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目前的部队尚未准备好与受过良好训练的德国人进行战争。

美国经济

欧洲的战争似乎没有对美国经济造成任何威胁,加入它只会威胁到它的稳定。虽然没有积极参与,但美国实际上受益于冲突,为盟军制造军事装备和车辆。如果不将这笔资金重新投入军队,它就有助于支持该国的经济。

然后一切都改变了

随着1941年对美国领土的一次大规模袭击,整个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变化。爱国主义接踵而来,94%反对干预的人毫无停顿地消失了。国会推翻了他们的中立投票,选择反击那些潜在的侵略者。

1941年12月8日,当珍珠港的残骸还在冒烟的时候,与日本开战的决定被做出了,所有的犹豫和对中立的渴望只不过是一种记忆。


走进伊拉克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当时大萧条的余波仍未散去。

2,美国在当时确实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富足国家,没多少心思去搀和这些事情。

3,一战中美国过早参战,结果没有捞到什么好处。

1929-1933年发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大萧条”,其范围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直接结果就是美军扩军计划受阻,如果日本不挑起战争,那么美国要到1947年才能完成塔斯克方案。(塔斯克方案是二战日本情报部门对美国海军造舰计划的代称,美国一旦完成塔斯克方案,舰队规模将扩充50%)

实际上就算德日不挑起二战,美国国内以罗斯福为代表的激进派也将着手通过军事,外交等手段压缩日本势力范围。

当时的美国国内对未来外交政策实际上是摇摆不定的,最终美国加入战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罗斯福总统一步步推进。为什么这么说?

1940年1月21日,日本海军军令部英美情报科就将一份情报递交给了大本营参谋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美国不会在短时间内对日禁运,这是后来日本敢派兵下南洋的一个重要原因。

早在昭和初年,日本就已经将美国作为第一假想敌,他们清楚的明白:

如果日本不能在战略态势上取得与美国对等的地位,那么他们所获得的一切权力,都会被英美给扯出来,就像一战后的“三国还辽”一样。

所以当时的日本基本国策就是:获得日本生存所需的战略空间,即大东亚共荣圈,以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出乎日本人的意料:在罗斯福总统的干预下,美国直接对日禁运。

此时的日本面临2个选择:1,开战。2,忍气吞声。用不了10年他们所获得的诸如朝鲜,满洲等殖民地都将被夺走。

于是后来的事情我们都清楚了,美国在适合的时机加入了二战,然后获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这也就是为什么罗斯福总统在美国人心中地位这么高的原因。


贞观防务


美国一开始不参战并不是为了多赚几个战争钱,而是因为美国人不想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也是到了最后关头才加入协约国一方对抗德国,与二战不同的是,一战只是利益之战,由于财富分配不均导致的,并不涉及太多道义方面的问题。

一战之前,美国确实向交战双方卖武器装备,大发战争财,但是确定参战之后,美国在一战期间共付出了5万多人阵亡的巨大代价。

5万?连欧洲各国的零头都不到,但是美国人心疼的不行,在美国人眼里,一战全是欧洲人自己搞出来的乱子,最后却要美国人流血牺牲,凭什么?

一战之后,美国陷入孤立主义,二战初期,美国人仍然觉得欧洲人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解决,不要总想着麻烦美国。

纳粹德国在欧洲摧枯拉朽,形势越来越严峻,美国的有识之士深彻意识到,如果德国占领整个欧洲,那么美国迟早会被卷入战争,而且越拖后果越严重。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美国必须加入其中。

美国总统罗斯福反复发表演讲,向国会和百姓建议,立刻参战,但是要流血牺牲,美国人迟迟不答应,只能勉强通过《租借法案》,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

直到珍珠港事件,日军的偷袭使得美国人忍无可忍,一致要求加入同盟国,对轴心国开战。甚至有的人想要参军被拒绝之后自杀而死,美国人决定放手一搏。



美国人不参战并非为了赚钱,而是不想参战,二战期间,美国援助各国,虽然有许多贷款,但是大多数是无偿援助,所以美国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多赚几个钱。


视野新观


众所周知,美国是靠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家的,继而又是靠第二次世界大战成霸的,而无论是发家还是成霸,其成功秘诀都是一个——先是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并从中漁利,当战争双方打得精疲力竭之后,美国再出手收拾残局,将潜在的敌手打残,将另一方收做小弟。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所奉行的中立策略,实际上是由主客观条件共同促成的结果。

1914年7月,以英法俄组成协约国与由德奥组成的同盟国,发起用武力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导致了许多国家参战。

在战争头几年,美国保持中立。当然,这个所谓中立并非像威尔逊所说的什么爱好和平,而是出于几方面原因。首先,美国在军事上的能力还不很强,远远落后其他老牌帝国。如,当时美国陆军还不到25万人,而英德却己建立了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其次,美国对交战的两大集团都有深刻的矛盾。再次,当时美国国内反战情绪而高。

由此可见,由于美国军力相对落后,两个交战集团都是美国的敌手,且美国本土远离战场,十分安全,所以坐山观虎斗,让两个敌人相互残杀,自己向作战双方出售军火,获取暴利,发家致富,岂不一石二鸟,何乐不为?

1914年,美国军火出口达4千万美元,1915年军火出口增至3亿3千万美元,而1916年军火出口价值己达12亿9千万美元。这些军火都是两边卖的,既卖给协约国,也卖给同盟国。

战争中,美国并不想哪一方很快获胜,而是希望欧洲战争持续打下去,以便从中大发战争横财。

1916年末,两个帝国集团人力物力大量消耗,疲惫不堪。1917年春,协约国作战失利,俄国沙皇被推翻,同盟国优势突显。。。美国开始出手了,1917年4月6曰,美国对德国宣战。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发战争财的同时,还加紧军事建设,建造了大量的舰船,增加了常备军人数量及括充国民军。

一战,使德英法等参战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大为削弱,只有美国一国在战争中完全获利的,从负债累累一跃成为各国的债主。

二,如果说美国在一战中顺势而为,化被动为主动,利用中立来漁翁得利的话,那二战期间,美国就是发起二战的帮凶,主动挑起二虎相斗而坐收漁利。

1936年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就对德意日提供了经济,技术援助和军火武器,对他们进行侵略起了促进作用。

比如,自1937年到1940年,美国输入曰本的物质总额共9亿8千6百多万美元,其中军用物质总值占7亿3百多万美元。即使在曰本侵华期间,美贸易也十分兴旺,美国输出到曰本的大量飞机,原料,石油,废铁等物质,占日本总输入的40%。

一些人在网上不停的说,是美国在抗战中救了中国,不是胡扯吗?

二战期间,苏联多次让美国开辞第二战场,共同夾击德国,但美国却一直推拖,目的就是让苏德战场持续打下去,让两国相互残杀,以便让美国曰后漁翁得利。

关于美国的中立背后的谋略,杜鲁门讲得十分透彻。就在德国入侵苏联的第二天,当时做参议员后做总统的杜鲁门就公开表示:如果德国战胜,我们帮苏联;如果苏联战胜,我们应帮德国,就那样让他们去互相厮杀,杀得越厉害越好。

二战,不仅让德意日灰飞烟灭,也让英法两个老牌帝国风光不在,经济和军事不得不依赖美国,在政治上成为美国小弟。

而美国却大发横财,从1939年至1944年,美国工业生产提高三倍,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值得警惕的是:美国一战二战中所谓‘’中立‘’谋略,至今并没有寿终正寝,在今天仍然变着法的上演中。比如,利用欧洲的北约国家在欧洲与俄罗斯硬怼;挑动乌克兰与俄罗斯硬磕;挑动菲律宾,越南在南海与中国对抗;操纵日本和韩国和日本与朝鲜对阵,也包括在叙利亚打代理人战争等等,都是美国想借刀杀人,然后坐收渔利之举。再比如,美国之所以对土耳其的咄咄逼人而一再妥协,就是想自己闪出去,让土耳其最后与俄罗斯,叙利亚打去。而美国要在叙北部组织安全部队,以及支持沙特建立盟军,也都是想让自己闪出去做看客,让自己的马仔和小弟去替自己打仗,去削弱俄罗斯实力,差不多的时候,美国再出手摘桃。这也是美国为什么在乌克兰和叙利亚一直不与俄罗斯正面冲突的主要原因。


远山344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开始的时候,那个时候英国和法国正面临着德国兵锋直指,所向披靡的尴尬,此时此刻,国家发布了战争动员令,要求所有的青年男子参军,这个时候英国跟法国开始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情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时英国和法国尚版外的士兵战死沙场,所有人为了国家,这个荣耀不断的冲锋不断地挥洒着自己的心血,没有人提出任何疑问,但是当真一次。人民将自己的孩子送箱战场的时候,所有人都提醒自己的孩子,别冲得那么用功,别死,好好的回家。

当战争的狂热散去之后,留下的是满目疮夷所有人都看到战争给自己家庭带来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法国两个国家,他们的由于军队的大量伤亡,导致整个国家的人民一直处于一种哀痛之中,20年的时光,主要是参加战争的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死在战场之上,这是对于家庭的一种痛。

美国人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是最后才参加战争的,但是也仍然留下的十几万人的伤亡数据,这个数据也是让整个社会感到心疼的十几万个孩子就这么平白无故的在战场上面消失的自己的生命,换句说法,哪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死在战场上。

此时此刻,相比较与民间的压力,更大的压力来自于政府,政府方面刚刚经历过美国金融大危机,国家的财力略有恢复,但是尚未恢复到巅峰水平,如果恢复到巅峰水平,美国人或许可以考虑提前参战,但是此时此刻金融大危机对于整个美国经济的重创导致美国军队内部的军费一直在裁减,因此,对于美国人而言,此时此刻参战并不明智。

而且,对于美国人而言,美国总统一般都是连任两届,这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替所有美国总统打下的规矩。此时此刻,罗斯福已经做美国总统,做了整整八年,虽然他对于美国整个政府的贡献是特别巨大的。但是规矩不能坏,除非出现特殊情况,到第八年底的时候,也正是权力交接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候不允许出现任何的差错。

并且相比较于参与战争而言,美国人有更好的算盘,通过自己中立国的身份,贩卖军火给参战各国,这样的话,既赚钱,而且自身不用承担任何伤亡,岂不是两全其美,并且英国人打的算盘美国人心里一直特别清楚,英国人就是希望拉美国人下水跟着他们一起抵挡纳粹德国的怒火,美国人才没那么傻。

此外,对于美国人而言,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美国军队的问题,尤其是美国陆军这个时候美国陆军只有不到10万人,而且训练低下,美国刚刚经历过了华尔街金融危机,军队不能够维持它的规模,大部分的钱要投到国家公共基础工程的建设之中,创造就业岗位,而对于美国的政府而言,三权分立是美国开国之初便确立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但是美国军队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谁拥有了军队的权力,谁就拥有最大的权力,这个时候对于美国海军,或者说美国陆军航空兵。美国海军航空兵而言,他们都需要钱钱不是总统一个人给的,是需要美国国会批准的,因此这一批军队放在国会手里,全国人民都是放心的,但是美国陆军事不需要多少钱的,而且他们的武装速度可以用一种令人惊讶的几何倍往上递增,所以说,美国陆军这个时候感觉有些轻狂不羁,曾思不齐,唯一能够压制住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的美国陆军只有一个麦克阿瑟,没有军队,你从哪里来的底气跟别人打仗?


漩涡鸣人yy


二战爆发开始是在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战火离美国本土很远,并且当时的美国国内处于和平快速发展时期,喜欢自己关起门过日子,别处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就不愿意管。因此,美国在很长时间内,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也就是跟我们家没关的事儿我不管,只要不影响我,那就跟我没关系,这也是一种中立政策。


但是随着战火的蔓延,美国越来越难以置身事外了,异国的杀戮也使得美国国内民众的情绪发生变化,开始要求国家介入二战,但是也仅仅是介入,并不是要求参战。因此处于国内压力,美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对正处于战争中的,英国和中国进行援助,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已经不是中立国了,而是明显的站队了。
到了1941年,美国与中国,英国,荷兰,建立了ABCD封锁圈,使日本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日本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希望重创美国海军,让美国继续保持中立,当时的日本人一直判断美国人胆小,怕死,很明显日本人估计错了,这一下就把美国人给打急眼了。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下定决心参战。日本的这下等于把美国这头没睡醒的狮子给打精神了。

之后美日之间的战争我们就知道了,在美军在中途岛海战战胜日本海军之后,日本海军就再也没有还手之力了,之后美国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也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速度。并且美国在二战期间同时对欧洲盟友,苏联,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雨后的心情l


为什么要参战呢?打仗费钱费力还会死人。

战争这个东西,不是说打就打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牵一发,动全身。而战争打不打,就看跟自己有没有利害冲突。打仗就好比做买卖,就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美国在二战中,参不参战,什么时候参战,参加哪一方,就看这个利益能有多大。再加上美国国内的各种原因,自己国际原因,美国才不会在开战之初就参加战争。

利益最大化

二战之前,美国对德国的投资是非常大的,德国能从一战战败后十几年重新崛起,都是美国一手操纵的,而且德国人也没浪费机会。而且,德国日本都从美国大量进口各种物资,尤其是日本,抗战打了10年,二战全面爆发两年了,还在从美国进口石油钢铁,这都是啥?钱啊。

而对于盟国,也是一样。美国一直都是英美的合作伙伴,德国入侵期间,美国是大量援助英国苏联,其实都是人家真金白银换的。这样,美国既不能和轴心国闹翻,也要钓着同盟国。参战?开玩笑,等赚够钱再说吧。

▲星条旗下都是战争财

孤立主义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民主国家,很多时候,总统虽说是国家领导人,但是总统没能完全说了算。美国总统是美利坚政治军事经济集团董事长,什么事情,都得董事会开会决定,董事会不通过,董事长也没辙。更何况是打仗这样的大事,看后来越战时期,美国民众闹成什么样子。

美国的孤立主义由来已久,外国的事,尤其是欧洲列强的事,跟咱们没关系。尤其一战之后,美国虽说发了财,但是也死了人,老百姓不愿意打仗,打仗干嘛,死人又花钱,划不来,而且和自己还没啥关系,更关键的是,美国老百姓不认为美国捞到了好处,他们那边又打起来了,不打!!

真正决定美国参战的,还是轴心国的侵略行动已经完全触犯到了美国的利益。这个时候,再不参战,后果很严重,而且说不过去。那么,珍珠港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参战的契机,既可以消灭孤立主义情绪,又可以合理的参战,而且钱也赚的差不多了,参战只不过是这个集团拓展业务开发新产品而已。


军武文斋


根据世界的一致看法,二战爆发的标志是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但是在1937年日本已经全面侵华,所以在这几年法西斯战争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很多人对此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在二战前夕没有见到美国的影子,但是在二战后期美国却成为了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力国?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的大事来叙述。

首先,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进而瞬间席卷全球,整个经济体系崩溃,在资本主义国家都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美国进行了罗斯福新政,进行了宏观调控来改变了这一局面。

也就是说在30年代的前期,美国正处于一个经济修复的时期,没有精力来发动战争。但是,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几个国家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国内产生了各种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事件,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战争,抢夺其他国家的资源。

二战爆发以后,美国采取了一项非常明智的举动,那就是贩卖军火,因为战争的需要。无论是协约国还是法西斯阵营都从美国大量购买军事设备,从而导致美国率先走出了经济危机,并且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然而在1941年日本偷袭了美国珍珠港以后,美国开始意识到自己是逃避不了战争的,于是在欧洲战场、越南战场、都和法西斯阵营进行对抗。并且在1945年发动原子弹结束了二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