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中國古代的戰船技術成就

從秦漢到明代,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戰爭規模的擴大,我國古代戰船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中國古代的戰船技術成就

首先是水軍戰船數量多,艦隊規模大。如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在長安城西南挖了四十里方圓的“昆明池”,在池中建造樓船、戈船等幾百艘戰船,大船可容千人。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漢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前14—後49)率部隊分乘兩千艘戰船,前往交趾,進行水上作戰。三國時期,東吳水師擁有戰船五千艘。隋文帝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在隋滅陳之戰中,隋將楊素(?—606)率水軍有幾千艘戰艦。

中國古代的戰船技術成就

其次是大型主力戰艦屢有創新。漢代的樓船高達十多丈,船面上建樓二層到四層,每層外面都環有三尺高的女牆,掩護士兵作戰。大型樓船可載將士一千人,東吳的樓船可載將士三千人,宛如水上高城。據《晉書.王浚傳》記載,西晉建造的戰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隋代楊素建造的大型五牙、大榏等戰船,甲板和戰棚上設置有女牆,可隱半身。女牆上設有跺口,供射箭用。在戰棚四周還設置有作戰平臺。隋代五牙艦上特有的武器是在船的前、後,設有拍 杆,拍杆長15米,形如大桅,上置巨石,利用設置在甲板之下的絞盤來操縱,向敵方戰船拋射矢石。五牙艦上的拍杆,實際上是古代裝在戰船上的拋石機。鄭和下“西洋”時主帥乘坐的寶船,長達四十四丈、寬達十八丈。主力戰船的不斷創新,使水師的戰鬥力不斷得到提高。

中國古代的戰船技術成就

第三是戰船分類越來越科學。西漢時期已經根據不同作戰任務的需要,把戰船進行分類:大型樓船是水軍主帥乘坐的指揮船;運送士兵率先登陸搶戰灘頭陣地的船稱“先登”;船體狹長、專門用來衝擊敵方船隊的戰船稱“艨衝”;偵察敵情的船稱“斥候”;輕型快速的船稱“赤馬舟”;防禦設備比較好的船稱“艦”;小型戰船稱“艇”;比樓船稍小的船稱“鬥艦”;四周有女牆防護、槳手多、航速快的船稱“走舸”;裝有衝角、用以撞擊敵船的船稱“突冒”等。戰船進行科學分類後,既使戰船將士能明確自己的職責,又利於相互進行協同作戰。

中國古代的戰船技術成就

第四是兵器裝備逐漸更新。早期戰船隻裝備刀、矛、弓、劍、戈。秦漢時期增加了弩。東晉(一說隋代)的戰船已經安有拍杆。宋代的戰船開始配備火球、火藥箭、火槍,水軍也進入冷兵器和火器並用的時期。元末明初的戰船上開始裝備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銃。嘉靖年間,戚繼光所編水軍營的大型福船、中型海滄船、小型蒼山船,都增加了大發貢(一種大型火炮,“貢”也作“熕”)、佛郎機炮、鳥銃等火繩槍炮,加上火箭、火磚、噴筒等火器,戰船上使用火器的士兵已佔編制總數的一半左右。同時,還創造了子母舟、連環舟、火龍船、赤龍舟等各種專門裝備火器用於火攻的小型戰船。此外,新創制的水雷和古代二級火箭——“火龍出水”已在水戰中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