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他是最早系統論述治軍的軍事家,100歲建立春秋時強大的齊國

他是兵家之祖,佐周滅商,100歲建立春秋時強大的齊國

他是最早系統論述治軍的軍事家,100歲建立春秋時強大的齊國

他雖出生於商朝末期的敗落貴族世家,但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他半生潦倒,暮年得志;諳熟世故,精於權謀;揮師用兵,佐周滅商;晚年愛封,奠齊基業。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系統論述治軍思想的軍事家之一,是兵家之祖。

他就是呂尚,姜子牙也。是《封神榜》中能呼風喚雨的人物,輔佐周武王滅掉了商朝。

青年的姜子牙雖然很有才華,但當時的朝政極其腐敗,得不到重用。家裡非常窮困潦倒,他為了生存,到處找工作,一直找不到。經過無數次碰壁之後,才找到一個殺牛的差事。在殺牛賣肉的經歷中,他才真正體會到下層民眾的痛苦,這加深了他對社會的認識。

隨著年齡的增大,姜子牙體力不支了,他準備換個行業,最後用積蓄起了賣酒水的生意。這樣,天天跟一群市井小民在一起,聽他們講一些朝庭的事情,讓他更深刻認識到社會的黑暗。他不再希望統治者的革新和開明瞭,而是想推翻這一腐朽政權。就這樣,他賣了幾十年的酒,他一直沒有忘記出將入相治國安邦的政治抱負。到了晚年,他的知識和經歷加上數十年的思考,使他在政治上已經成熟。他不甘於市井小民生活,他要實現自己政治抱負。

他是最早系統論述治軍的軍事家,100歲建立春秋時強大的齊國

呂尚已經認識到商朝政治腐朽至極,不可救藥。他聽說西部的姬姓周族政治開明、求賢若渴,就離開商朝前往渭水河畔的周族領地。他本物想直接前去求職,但又怕遭到拒絕,於是想賣關子以便引起周族重要官員的注意,經過精心設計,他決定在周文王打獵經常路過的溪邊釣魚以此引起周人的好奇。可是,他在溪邊連釣三日,竟然無魚咬鉤,也沒引起他人的注意。呂尚再也耐不住性子,他仰天嘆曰,鬚髮皆白竟然事無成,我釣不到臣位,居然連一條魚也釣不到,此乃天公不作美也,說著他脫下衣服準備跳河捉魚。

此時,一個過往的老農看見並攔住他說:釣魚有釣魚的道理,線要細、餌要香、投竿要輕,還要在魚經常過往之處。呂尚聽後恍然大悟,釣魚如此,“釣人”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於他改變釣魚地點,到最有政治前途的西伯侯姬昌打獵經常過往的蟠溪釣魚。相傳他垂竿憑釣,用的是漁竿,垂下的卻是直鉤,完全是一派世外高人的形態。這其實是故弄玄虛,以引起姬昌的注意。姬昌遊獵路過此地,呂尚的反常舉動確實引起了他的興趣,於是上前搭訕,三言兩語過後,呂尚為姬昌講起天下大勢和治國之道。呂尚積數十年的智慧和學問,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能夠認真聽的人,因此,傾其所學。姬昌也萬萬沒有想到,在這鄉野之間、山林深處竟有如此學問高深之人。於是,二人促膝傾心縱論天下。一席傾談,姬昌佩服呂尚之才學,大有相見恨晚之意。最後,姬昌說,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聖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你就是那位聖人吧?我太公望子久矣!”呂尚遂得名“太公望”。姬昌車載呂尚回府,拜為國師,掌管軍政大權。據說,呂尚此年已八十高齡。

他是最早系統論述治軍的軍事家,100歲建立春秋時強大的齊國

太公望輔佐姬昌招賢才、積善德、興武備、交邦國,很快地擴張了其二歸周”。在輔佐姬昌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太公望與姬昌廣泛地討論了治國的道理,形成了最初的治國理論。

姬昌死後,其子姬發(即武王)即位,繼續拜太公望為國師稱為尚父(呂尚又名姜尚)。此時,周已是疆域廣闊,國勢昌盛,控制了西北至甘肅,西南至四川,東至至江、淮定,南至江、漢的遼闊地域。都城豐京周圍政治穩定,民眾安居樂業。各國紛紛歸附於周。姬發即位後在姜太公的輔佐下,廣招兵馬,擴充武備,旨在一舉消滅殷商。在輔佐武王期間,呂尚系統地論述了治理軍隊的道理,倡導賞罰嚴明,令行禁止,他說:“殺一人而千人懼,殺二人而萬人懼,殺三人而三軍振者,殺之。賞一人而千人喜,賞二人而萬人喜,賞三人而三軍喜者,賞之。令一人千軍得者,令之;禁二人而萬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軍正者,教之。殺一以懲萬,賞一而勸眾,此明君之威福。”據記載,呂尚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系統論述治軍思想的軍事家之一。相傳《黃石公三略》就是姜太公所著。在輔佐周武王期間,呂尚主要組織指揮了兩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一是孟津誓師;二是牧野決戰。

周武王九年,周國想檢驗一下軍隊的威力,也想看一看各小國對周的擁護程度。同時還想試探一下商朝統治者對周的反應,於是由武王坐鎮,呂尚指揮,周國大軍沿黃河直下孟津,在此召開了一場誓師大會,周國的軍隊在姜太公的指揮下,令行禁止,聲勢浩大,鬥志高昂,諸侯國不期而會於孟津者八百餘,周武王在誓師大會上歷數商封王的罪行,發表了討商檄文。孟津誓師,群情激憤,一致要求討伐紂王、興周滅商。姜太公畢竟老謀深算,他看到商朝雖處於土崩瓦解之勢,但周的力量還不足以一舉消滅封王,於是,勸說武王立即回師,繼續擴軍備戰,等待時機。

他是最早系統論述治軍的軍事家,100歲建立春秋時強大的齊國

周武王十一年,周國進一步強盛,商朝不僅外圍瓦解,統治者內部也衝突迭起,呈分崩離析之勢。姜太公認為,滅商時機已經成熟,向武進言:“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且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武王遵從尚父之言,決定興兵伐紂。

發兵伐紂之日,按照慣例進行占卜,結果為“兇”,諸貴族和將領有畏懼之感。呂尚見狀大呼:“順天之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兇。若失人事,三軍敗亡,且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看時日而事利,國理論不假卜而事吉,不椅祀而福從。”在當時的條件下,呂尚能有此認識,實在是無神論者,大概這是從自身的磨難中總結出的至理名言。聽了尚父的疾呼,武王奮而起之,喝令三軍將士和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然後,封太公姜尚為帥,統領三軍,順黃河而下,直奔商都附近的牧野。

他是最早系統論述治軍的軍事家,100歲建立春秋時強大的齊國

周國軍隊浩浩蕩蕩,一路所向披摩,各諸侯國紛紛響應,擁者雲集,作為三軍主帥的姜太公,雖已是垂暮之年,但仍然是威武軒昂。牧野交戰一開始,姜太公不顧年邁,自任先鋒,率部衝入商軍陣地。商軍作戰部隊大部分是奴隸和戰俘,他們不僅毫無鬥志,而且痛恨紂王,所以陣前倒戈,一觸即潰,周國大軍直逼商都城下。紂王見大勢已去,自焚滅亡。牧野之戰勝利結束。

滅商次日,周武王在呂尚幫助下,舉行了開國大典,宣佈散錢財,發國糧,賑災民:歸後宮之女於良家。這些措施在政治上大得人心。

周武王在滅商後的次年病亡,其子姬誦即位,稱周成王。管叔、蔡叔叛亂,呂尚又和周公旦一起輔佐周成王東征,消滅了武裝叛亂勢力,掃除了商朝貴族勢力的殘餘,穩住了周朝的江山。

周朝的基業穩定之後,開始分封。呂尚雖在安邦定國統兵作戰中功勳卓著,但由於他沒有周王朝家族的血統,所以被遠遠地封到了靠海邊的“海、岱之間的廣大地區”(今山東東部),建立齊國。齊地雖有漁鹽之利,但那時還遠未開發出來,地廣人寡,土壤貧瘠,低窪鹽鹼。姜太此時已是百歲老人,雖建殊功,卻受此封賞自然會有些情緒。赴任路上,太公白天行路、晚上住店休息,耗費了不少時日。一日夜晚睡下後,太公似夢非夢,見一有識之士對他說:“時難得而易失。貴客寢食甚安,恐怕不像就國之人!”太公幡然醒悟,立即穿衣下地,連夜跨馬飛奔東去。

太公赴齊建國之後,立即因地制宣,興漁鹽之利,勸其女工,發展農桑,通工商之業,很快把齊地治理得井然有序,百業呈現興旺之勢。太公雖已年邁,但機智過人,為防朝廷懷疑,治齊五個月後,回朝廷述職,得到周公旦的好評,同時,也打消了朝廷的疑心。太公創立並治理齊國,為之奠定了雄厚的經濟、政治基礎,使齊國在春秋時期成為強國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