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史記》經典4句話,值得一讀再讀!

《史記》經典4句話,值得一讀再讀!

一、富貴不歸鄉里,如衣繡夜行,誰人知者?

出自《項羽本紀》,意思是得到富貴以後,如果不回家鄉曬曬,就好像穿了一身錦繡綢緞,卻在夜晚出行,誰能看到你的好?

傳統的農業社會,培養了中國人的家庭、宗族、鄉鄰地方等社團意識。一個人發達了,要回到家鄉顯擺一下,就像現在的企業家要為家鄉修路、建學校一樣。

暴發戶、土豪總免不了曬富的衝動,特別是見了過去的熟人是要迫不及待地宣講一番的。

二、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出自《淮陰侯列傳》,意思是做了人家的車子,心中就要考慮人家的患難;穿的衣服是人家給的,就要懷揣著人家的憂愁;吃的東西是人家給的,就要忠心為人家做事。

大致相當於後世的“食人之祿,忠人之事”這句話。今天看來,這和現代社會的契約精神有點接近,選擇了一份工作來作為謀生手段,就應該為企業、單位負責,盡職盡力。

《史記》經典4句話,值得一讀再讀!

三、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出自《平津侯主父列傳》,意思是大丈夫活在世上應該追求富貴,只要能鐘鳴鼎食(王侯之家的生活),承受鼎煮之刑罰而死也無所謂,我好不容易獲得今天的地位,所以寧願倒行逆施。

主父偃早年雖飽學卻窮困,在齊地被眾儒生排擠,不容於齊,借錢借不到,去北方燕、趙、中山等地,還是不遇,入關希望衛將軍引薦給聖上,沒有消息,手中沒錢,諸賓客都討厭他,最後豁出去伏闕上書,竟然獲得重用。

大臣紛紛向他行賄,有人勸他說:“你這樣太過分了!”主父偃說道:“我從青年時就出外遊學,達四十多年,弄得雙親不把我當兒子看,兄弟朋友不願收留我,投在將軍門下時其他賓客都厭棄我,我困厄的時間太久了。現在我有了權勢,為了榮華富貴,法場上吃一刀也是心甘情願!”

這說法類似於後世的“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今天很多貪官往往小的時候都吃過苦,或許也有這種要把過去應該有而沒有的,一定要狠撈回來的心理吧!

四、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

出自《張耳陳餘列傳》中司馬遷的評語,意思是當初兩人互相傾慕信任,其相交非常誠懇,最終卻反目成仇,非置對方於死地不可,這是為何?

張耳和陳餘早年刎頸交,就是可以抹脖子的生死之交。陳餘比張耳小,他對張耳像對自己的父親一樣。後來項羽分封天下,張耳為王,陳餘為侯,陳餘大大不服,因為張耳、陳餘對於恢復趙地的功勞是同樣的。

陳餘用武力趕走張耳,使得張耳逃到劉邦那裡。劉邦與項羽爭鬥時,劉邦要求陳餘歸到自己一方,陳餘提出的條件竟然是要劉邦殺了張耳才會答應。

劉邦殺了一個和張耳長得像的人,把人頭送給陳餘。陳餘發現受騙後,就投向了項羽一方。韓信與張耳破趙地,斬殺了陳餘。

有一話說:“再沒有比曾經是朋友的敵人更惡毒的了!”越是最初相交深厚,一旦決裂,對另一方的怨恨越深。

《史記》經典4句話,值得一讀再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