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1.解決吃水問題是當務之急

1.解決吃水問題是當務之急

解決吃水問題是當務之急

水是村民每天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的必須品,但是貧困村地處高山,生產生活用水困難是普遍問題,也是村民最為迫切的需求。項目辦在用水最困難的翠華、雲龍、茂山、團街、屏山、中屏等6個鄉(鎮)的8個村委會,解決29個自然村852戶農戶3238人的飲水問題;投入項目資金141萬元;灌溉用水項目在翠華、團街、屏山、中屏等4個鄉(鎮)的7個行政村,10個村小組進行。共修建水池120個,蓄水3000立方米,解決了500畝的土地灌溉用水,投入項目資金54萬元;

馬櫻花村是水項目受益村之一。過去馬櫻花村只有一個水源,村民們用陶罐或木桶背水,每到旱季,水源不足,人們要排隊取水,儘管省吃儉用,水還是不夠,家禽家畜沒有水用,就把他們趕到幾公里外的地方去飲水。為了解決用水問題,項目辦與村民討論,修建蓄水池,把雨季多餘的水存起來,旱季用。

基本的做法是項目出資,村民投工投勞,合力修建了一個蓄水池,水池裡的水來自於雨水和雨季山上流淌下來的泉水,把雨季的水貯蓄起來解決旱季用水問題。但是後來由於附近開採石場,蓄水池底部的岩石被震裂,水存不住了,村民們就開始四處尋找新的水源。終於在相鄰的中屏鎮的大窩溏村找到了水源,馬櫻花社區的村民們就與大窩溏村商議取水的事情。大窩溏提出取水要一次性付五千塊錢的取水費。馬櫻花的村民們覺得五千塊錢有些多,於是與大窩溏村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協商,馬櫻花的村民代表每次去大窩溏談判還要帶上菸酒和糖果等禮品,和對方的幹部密切關係,一共談了九次,最終大窩溏答應馬櫻花付費3000塊錢取水費的要求。

隨後,項目辦出一部分資金,村民自籌一部分資金,開始新的引水工程。為了修引水管道,村民每戶出資450塊錢,共湊了六千多元購置引水管,這對貧困村民來說是個不小的數字。

“那時,沒有水利技術人員,我們不確定大窩溏的水源能否自流到達馬櫻花村,用的全是最笨辦法,靠目測確定大窩溏稍微比馬櫻花要高一些,這樣我們就開始鋪管線了。鋪管線的時候是一邊引水一邊往前鋪,水能夠流過來再往前接管子。水管子要過一座山崗,水流到這裡不往前流了,這下把我們嚇壞了,很失望。如果引水失敗沒辦法向村裡人交代。沒想到,過了一天一夜,我們再去看的時候,水竟然流翻過山崗流過來了!這讓我們很高興,村民們的熱情也高漲起來,大家就全力投入到鋪輸水管線的工作中來。,很快水管就鋪好了。”

項目辦資助修建了新的蓄水池,把水管引到了每一戶,村民們用上了自來水,解決了吃水困難,特別是把婦女從背水的繁重勞動中解放出來。

在馬櫻花村,通過修水,不僅解決了村民的吃水問題,更重要的是圍繞水的建設學會了對外的交往和談判,自發形成了村民的非正式組織,形成了核心人物,逐漸成為大家尊重的村落的骨幹,村落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加強。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湯二村。

村民小組長主任張樹明講述了湯二村用水的故事,“2012年之前,我們村有三個大壩塘(水塘),那時候水源很充足,到處都是水,連每年最乾旱的二、三月份,水塘裡也都是有水的。2012年的時候,雲南省政府在這裡挖隧道往昆明輸水,在山裡打洞,結果水就沒了。政府出資幫我們打水井,開始的時候,水井裡的水也還充足,夠我們吃的。但好景不長,幾個月以後水井的水乾了。沒辦法,我們就去四處找水源,找到水源後就用木桶揹回來,放到水窖裡。後來隨著植被的破壞,山上的水源也越來越少,水就越不夠吃了。”

項目辦把解決貧困村的吃水問題作為扶貧項目,解了村民們的燃眉之急。在湯二村,項目辦幫助村民修建了3個公共蓄水池, 鋪設了五公里的輸水管道,把公共蓄水池的水直接引到農戶的小水窖。有了公共蓄水池,也就有了村落的公共行動,村民們成立水管理小組,把所有農戶都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排序,實行排班制,每一戶負責一個水窖一個月的蓄水職責,也就是說,這一個月內,但凡遇到下雨天氣,農戶要負責把地面、道路上的積水收集起來注入到水窖裡。這樣全村人都被髮動起來了。

水池建好了,如果村民利用不好,依然發揮不了作用。在蓄水池剛建好的初期,每戶可以隨意把公共水池的水輸送到自家的小水窖裡,村民們爭相往自家水窖放水,缺乏節約用水意識,用水浪費現象很嚴重。結果,村民們辛苦蓄積起來的公共蓄水池的水沒過多久就會用完了。為此,項目辦引導村民制定公共蓄水池的社區管理辦法,在村民會議上經過討論,協商出一整套關於人畜飲水的村規民約,比如規定半年統一放一次水,農戶家裡的小水窖放滿水後不再放水,自家水窖裡的水用完後自行想辦法,以此約束用水行為。諸如此類的用水規定培養了農民在缺水環境下的節水意識和合理用水意識,從而增強了村民抵抗乾旱等風險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